《七月与安生》,电影比小说高超在哪里
最近看了好几部电影,大有上当受骗之感,《七月与安生》是个惊喜。
开头的那个树影斑斓的镜头就很抓人,接着是迷雾蒙蒙的树林和各种颜色的叶子,高水平的摄影,好看。然后字幕无声地敲出一行字,也是小说开头的第一句,“七月第一次遇见安生的时候,是十三岁的时候。很久以后,七月对家明说,她和安生之间,她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 不错,安安静静地讲故事。然后,音乐响起,是一曲英文歌,颇有些惊艳,灵动,跳跃,和电影的氛围非常一致。后来一搜,居然是窦靖童唱的, 而且词曲作者都是她,果然王菲和窦唯的孩子天赋满满。
然后剧情一点点展开,两个闺蜜为一个男人开撕的故事,当然主要是想说两个女孩成长的故事--男人在整部电影里充当了花瓶的作用。整个电影节奏,气氛掌握得好,一点点的耽美,一丝丝清渺的忧伤,刚刚好。这是个成熟的导演,故事讲得流畅,到位。最妙的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反转,完全超越了青春片的无病呻吟和狗血腻歪。 看完电影,意犹未尽,回头再去看小说, 才发现电影比小说高明了好几个段位。一部矫情,小资的小说能改得这么走心接地气,不得不惊叹导演和编剧的功力。
首先,小说里是 安生主动对家明示好,电影里却是家明主动,这样更真实,也撇清了安生,凸显两个女孩子的友谊。无论如何,对于抢闺蜜男友的人,观众是不会有太多好感的,不管小说里如何说服读者安生不过是缺乏爱,所以爱上家明。后来家明和安生在一起,小说里安排安生主动去西安找家明,电影里却是因为偶然的一场车祸,家明怜惜安生,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安生,这样把家明也撇清了,不然得有多少人骂他脚踩两只船的渣男。小说里的七月是圣母玛利亚,一颗仁厚之心,爱安生胜过爱自己。电影里的七月更有心计,其实早就知道家明喜欢安生,却不说。浴室一场,对安生的背叛生气泼水,有血气有怒火,更符合情理。另外还有一些小细节的安排都让人觉得电影更真实可信,更符合人性。
其次,电影里安排同名网络小说《七月与安生》作者署名七月,其实却是安生写的,不过是用了七月的笔名,而这个秘密在最后通过小孩子的口说出来,很巧妙。而在安妮宝贝的小说里,小说就是安生写的,用的是就安生的名字,没有太多变数。
再,电影增添了交换人生的概念,七月做了流浪的安生,而安生却过上了七月原来安稳的生活。这是小说里没有的,这样增加了层次感,也增加了电影的深度。七月不再是那个单薄,乏味的七月,安生也不再总是沉迷,颓废,人生的道路不再是一望到头,而是有了角色转换,有了期待,有了改变,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最赞的就是电影里几次反转。首先,家明并不是自己逃婚,而是七月让他走的,这个也是安生没有想到的。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七月的结局,其实是有三个版本,在安生网上连载的小说里,七月去远方漂泊了。然后是安生告诉家明的版本里,七月把和家明的孩子生下来以后,去了远方漂泊。但是真正的结局是七月把孩子生下后,大出血死了。而在小说里,最后结局是安生(而不是七月)把和家明的孩子生下后难产死了,明明白白,也不出人意料。不得不说电影版的结局高超了很多,尤其是拍摄的意识流手法,再加上最后安生签死亡证明的那段,太走心了。周冬雨演得实在好,非常到位,至此,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这次对周冬雨的演技刮目相看,很自然,很到位,很来劲,看来老谋子选角的确有一手。比起来,马思纯就欠了一炉火。不够自然,老让我出戏,虽然两个人都拿了金马影后奖。另外,打酱油的那个演家明的叫什么来着,演技一般般,长得还挺帅。
总之,很推荐这个电影,青春片里的小悬疑片,有嚼头,有气氛,不落俗套,耐人回味。
最后再多说几句安妮宝贝。她的文笔沉郁哀婉,细腻飘忽,像夜间的植物,能开出蛊惑的花。其实后来很多人模仿她,却没有一个人能超越她,而这次再读她的文字,突然明白为什么了。她的文字里有她的经历和情感。而经历是没有办法模仿的。漂泊,爱,宿命,三角恋,两个男人,一个女人,或者两个女人,一个男人,还有一个孩子,也许生了出来,也许没有。但是这些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笔尖跳跃的都是她的哀伤。小说往往比散文更能揭示一个作者的内心。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写得如此入骨。她现在改名庆山了,足见她已破茧而出,跟自己和解了,跟这个世界和解了,从喧嚣繁杂里生出了宁静清淡--她是个幸运的女人。
最后的最后,主题曲《It‘s not a crime》 by 窦靖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f03269zv4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