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龚自珍的这首诗,很可能被误会了

吴尚智 井蛙惊梦人 2024-02-11

吴尚智

读完约需要

5分钟

文末可留言

老师反馈儿子做的试卷。我一看,可谓一塌糊涂。比如这题,5个空就填对了一个,而且,唯一填对的那个,想填错都难的,因为后面明确提及了是“比喻”。

我觉得儿子压根儿没懂这首诗的意思。一问,果然。定然是上课没有好好听讲,否则也不致如此。我只好给他讲一遍,哪知这一讲就讲坏了。我突然意识到,既有的解释很可能不是龚老师的意思,或者说,只是表层的意思。龚自珍的这首诗很可能被误解了

教材这里有两处让人诟病的地方。

其一,在注释处,有提到《己亥杂诗》是组诗,共315首,所选的这首是其中之一,但为何不明确说是哪一首?这是不严谨的。

说“不严谨”也只是我吴某人的标准,有吹毛求疵之嫌。所以,不妨理解为故意给学生挖坑,以作为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素材,以便学生对此有所疑问:到底是哪一首呢?于是就动了心思去查找,在小小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当然,这只是我梦想中的学生 —— 恐怕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对此无动于衷。

如果说第一点算不上什么瑕疵,那第二点却是真的有问题,而且是硬伤:其二,教材遗漏了龚自珍附在诗后的两句话。

如您所见,龚老师的这315首诗一部分诗有附言,一部分没有。我随便截了一段《己亥杂诗》,下图红线框标识的是有附言的:

显然,这些附言是龚老师特意做的记录或备注。之所以备注是因为觉得有必要,这是非常浅显的逻辑。因此,教材选诗,应将附言作为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一起搬过来。特别是,这些备注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文,更不应该剔除 —— 除非是故意这么做。

我查看了教师教学用书,那上面倒是有提及随诗附言,然而,没有进一步的解释。

我猜:应该有不少老师对于“祷祠万数”与“青词”的理解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月朦胧,鸟也朦胧,就更别说莘莘学子了,他们都不知有鸟月的存在(所以老师朦胧一下也无所谓)。

事实上,我初见这两个,也是不知其意。一番查阅之后,我认为诠释得最为详尽的是刘逸生先生:

书中对第125首的注解分为3页,我将其组合在一起:

根据附言,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龚老师路过镇江,恰逢当地的道士在搞“赛玉皇”的cosplay。想来龚老师大名在外,虽然戴了墨镜,但还是被认了出来,成了座上宾,说不定还弄了个评委的桌牌。有道士求龚老师的墨宝,让他写一篇祭玉皇用的祝文。哪知龚老师调皮了,借题发挥,一书胸臆。

在此,我稍微花点时间分析一下附言,你会发现,它为什么很重要:

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万数。道士乞撰青词。

如果你不曾看过这附言,你大抵会认为“九州生气恃风雷”的“风雷”是指自然界的风和雷,但只要你看过,你就会想,这会不会是指“风神”和“雷神”呢?

倘若与这两个神无关,龚老师根本就无须写,因为去掉他俩,意思依然是完整的:“过镇江,见赛玉皇,祷祠万数。道士乞撰青词。”再者,道士显然是因为“赛玉皇”而“乞撰青词”的,不提及这俩神也没有问题的(有没有问题后面还会说及。但在“赛玉皇”的活动中,应该还有其他的神,未细考)。

不妨先这么理解:龚老师提及风神雷神,是因为这两个神给他以触动,他俩能带来变数,同时他们又是这自然界的风与雷的主宰者,因此,风与雷成了诗人眼中的意象就毫不奇怪了。“恃风雷”的“恃”是“凭恃、依赖”之意。那么,整句可以这么来理解:这世间的生气依仗风神雷神两位主宰者。意思是,没有这俩神,就难以有变化。

有了风雷,不就能催使世界产生变化了吗?这世间应该是生气勃勃呀。但现实是什么情况呢?“祷词万数”。我认为,龚老师的“万马齐喑”不是凭空而来的,他是触景生情。那些前来拜神祈福的,万头攒动,自然免不了会人声鼎沸。然而,龚老师在人多时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在他看来,这种人头攒动的局面与“万马齐喑”并无二致,浑浑噩噩的大众,再怎么热闹也是可悲的。

我认为这样理解,能很好地解释“究可哀”的“究”字。因为“万马齐喑”定然是可悲的,“究”不了的。不信?那你先试试这样的解释:“万马齐喑毕竟是可悲的”,是不是意思要差点?再换一下,会不会更符合逻辑一些:“这里虽万头攒动,但在我看来,浑浑噩噩的大众就是万马齐喑,即便再热闹,那终究也是可悲的。”

祈福的万众,为何成了诗人眼中的“万马”?因为那马是被人驾驭,被人驱使的。

面对这种局面,怎么办?

龚老师答:“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天公还是指第一句的风神与雷神吗?我觉得明面上可以这么理解,这能很好地解释“重抖擞”的“重”字。显然,天公抖擞过了的,但是,变化不够,需要“重(zhong)”抖擞,来个猛的。但这只是明面上的理解,是龚老师打的掩护,真正彰显其意思的是最后一句的“降”字 —— “不拘一格 【降】人材”。

通常的解释是,龚老师在抨击清朝的用人制度,比如论资排辈,用人要看“资格”而不是看能力,诸多的条条框框搞得社会一潭死水。所以,人们认为龚自珍是在呼吁变革,而且是要搞风起雷动的大变革。但是,再怎么变革也是人才的选拔 —— 是上面的官僚在下面的人中 【选】才,而不是从上面往下 【降】人材。因此,若只是呼吁变革,那龚老师应该说“不拘一格人材”,万万不会用“降”字。

之所以用“降”,是因为龚老师期望有“人”从天而降 —— 是谁?

从天上降下来的,自然是“天子”啦。

所以,“我劝天公重抖擞”,这个“天公”其实不是风神和雷神,换天子这事他俩搞不定的,还得“玉皇”来办 —— 还记得随诗附言吗:“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天公可以指玉皇、风神和雷神,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倘若龚老师不加附言,那人们就会问,天公是谁?这就会让人遐想;若有人再结合“降”字,那不就麻烦了吗?妥妥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恐怕不是进进监狱就能完事的。

再来看看之前去掉风雷二神的版本:

过镇江,见赛玉皇,祷祠万数。道士乞撰青词。

这就更不得了!因为这使得“天公”就只能是指“玉皇”了,龚老师肯定不敢让玉皇降个人下来的,那是要杀头诛九族的。

所以,龚老师不但有加备注的必要,还必须加上风雷二神,从而使得第三句和第一句相呼应,提供明面上的解释:风雷二天公,你们要重(chong)抖擞啊,来催生更大的变化。

但问题是,风雷二神搞不定“从天降人材”这事,那是要改朝换代的,得玉皇操办,让他重新降个“天子”。

因此,龚老师这第125首诗,很可能是一首反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龚自珍的这首诗,很可能被误会了

吴尚智 井蛙惊梦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