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不会走上日本宽松教育的失败之路 | 冰川观察
冰川思享库是冰川思想库新公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面对已经被异化的教育,如何推进改革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将“学”与“思”融合在一起,在宽松教育和填鸭式教育之间取得平衡,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2016年5月,日本文部科学大臣(相当于我国的教育部长)正式承认宽松教育失败。日本长达30余年的宽松教育改革落下了帷幕。
围绕宽松教育的争论似乎已告一段落。然而作为一次先于中国的尝试,诸多经验教训,值得深陷应试教育的中国深思和借鉴。
▲红色部分为宽松教育时期,黄色部分为过渡时期,蓝色部分为非分宽松教育
日本宽松教育从何而来?
作为东亚地区第一个建立完备教育体系的国家,日本早早确立了一整套客观高效的选拔制度,再加上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日本国民对教育的重视深入骨髓。因此,应试教育成为日本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与中国一样,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日本学生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课后继续上辅导班,复习功课,做习题。甚至出现了“四当五落”的说法——每天睡4个小时才能考上大学,睡5个小时就会名落孙山。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大学升学率已经达到30%以上,但大学门槛放低,并未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升学压力,因为学历社会已经迅速演化为“学校历社会”。
也就是说,大学文凭迅速贬值,毕业学校的档次,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影响变得更大。学生们依旧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中。
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中,学生思维僵化,视野狭窄,身体素质下降,缺乏创造力。日本社会各界忧心忡忡,于是就有了宽松教育改革,开始为学生减负。
▲18岁人口和高校毕业生数量锐减,而大学录录取人数逐年增多
宽松教育教些啥?
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政府修订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精简学习内容,减少授课时间。
人们对填鸭式教育的不满由来已久,宽松教育很快成为政治正确。政府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继续修订课程标准,进一步为中小学生减负。
在减负的同时,宽松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开设了以体验、考察等为主要内容的所谓“综合学习时间”。
文部科学省认为,综合学习时间的增设,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独自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态度和思维方法,并使学生们学会思考他们各自应有的生活方式。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中,上述这些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生活与工作,远比僵硬的书本知识更为重要。
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抛开功利性的教育观,学生才能够有时间进行思考,进行探索发现活动。因此可以说,日本政府制定所谓的“宽松教育”,旨在用时间和内容上的宽松,换取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宽松教育为日本的基础教育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
宽松教育为何挨批?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相去甚远。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社会中批判宽松教育的声音开始不绝于耳。
许多教育学家纷纷指出,宽松教育不仅会导致学生的学力(即通过基础教育所获得的能力)下降,还将加剧社会阶层间的学力差距。前者影响社会发展,后者则会影响社会安定,从这层意义而言,宽松教育可谓罪孽深重。
日本学者对1989年和2001年大阪地区部分公立中小学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发现2001年被调查学生的学力出现明显的下降。
宽松教育减少了授课时间和学习内容,从数学、国语等科目的测试成绩来看,学力下降应该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结果。
但进一步分析表明,学力下降的现象,并非出现在所有社会阶层的学生身上,中下层家庭的学生,在低学力群体中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而学力的阶层差之所以扩大,课外时间的增加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90年代之前,中小学生每周只休息一天,而90年代以后,公立学校逐渐普及每周两天的休息制度。如何安排新增的一天,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之间出现差异。
中上层家庭的父母往往会将孩子送到补习班学习,或给孩子安排一些文化活动,而中下层家庭的父母则大多持放任态度,无法有效利用新增的休息时间。
更为麻烦的是,除公立学校外,还存在着许多政府鞭长莫及的私立中小学。私立学校不受政府所颁布的新课标的限制,并未大幅削减授课时间和学习内容。许多家长由于担心子女的学力下降,对将来的升学产生影响,因此转而把孩子送入私立学校。
但是,私立学校学费高昂,以2002年的统计数据为例,私立中学二年级的学习费用是公立中学的2.8倍,这对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巨大负担。
同时,校外的各种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也对学力的阶层分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招揽学生,这些机构大肆宣传学力下降的问题,这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各界的恐慌。
虽然面临很大阻力,日本政府最初仍显示出继续推进宽松教育的坚定决心,在1998年以后大力提倡培养所谓“生存能力”的新学力观,进一步减少课业负担。
然而,2000年以后,在经合组织三年一次的PISA考试等国际学力测试中,日本的排名持续下降。这一客观数据成为了压弯政府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国内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指责,日本政府不得不修正宽松教育路线,在2007年提出“将学校的授课时间增加10%”,并于2008年修改课标,重新增加了教学内容。事实上,从此时起,宽松教育就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
▲电影《宽松世代又如何》
宽松教育告诉我们什么?
不过,是否就此完全否定日本的宽松教育,还需进行更客观,更深入地分析。
宽松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2007年。事实上,直到90年代末大幅缩减教学内容之后,才开始出现大量批评之声。
我们可将1998年作为分水岭,把持续20多年的宽松教育分成前后两个阶段。
在前一阶段,日本的教育界和国民基本上对宽松教育持认同态度,而在后一阶段,对宽松教育的否定看法占据主流。而且即便到了后一阶段,仍有不少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和企业界人士支持宽松教育,认为宽松教育所提倡的“生存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符合社会需求。
由此可见,宽松教育的理念在逻辑上是正确的,但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却非常有问题。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光学习知识不思考实际问题,所学知识并无意义,但一味强调培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充分学习基础知识,最终也不过是空谈而已。
▲日本小学课间时光
凡事都需把握“度”,为学生营造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对的,但经过了两轮减负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公立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很轻,进一步“减负”必将伤及学生的正常学力。
另一方面,导致宽松教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由于政府对教育工作缺乏大局观。
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领域的任何改革,都必须与社会体系中的其他各部分相适应。也就是说,要推进宽松教育,就必须对与此相关的各项制度进行调整。
首先,私立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大量存在,就相当于在宽松教育的制度设计上打了一个洞。致使许多有条件的家庭绕过宽松教育,千方百计为孩子铺设一条能够在社会选拔中胜出的捷径。导致社会阶层和学历之间产生更紧密的联系,由此加剧了社会不公问题。
其次,宽松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减负和新设“综合学习时间”,来帮助学生摆脱填鸭式教育的桎梏,切实提高生存能力、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但是在升学考试中,这些能力究竟有多少能够被有效地测试呢?
在推行宽松教育的同时,必须改革升学考试制度,改变考试形式,增加测试内容,以此来保证学生的实际能力获得全面客观的评价。
▲日本高考成绩公布现场
由于日本政府官员对教育的一知半解,以及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宽松教育从结果上看以失败而告终,但这次大胆的尝试,给中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因此可以说宽松教育绝非一无是处。
宽松教育和填鸭式教育是两个极端,我们往往会陷入了一个在两者之间不断反复的怪圈。非此即彼,通过否定一方,来接受另一方,反反复复,永无尽矣。
面对已经被异化的教育,如何推进改革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将“学”与“思”融合在一起,在宽松教育和填鸭式教育之间取得平衡,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对于人的培养关乎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家庭,继而影响整个社会,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决策者都应该心怀敬畏,慎之又慎。
窦心浩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冰川思享库,就是冰川思想库
新公众号ID:ibingchuans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