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什么比日本差?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 冰川新知

2017-09-29 陶力行 冰川思享库


日本成为今天的体育强国绝非什么运气,而是日本政府自明治维新时代以来一直推动的结果。从理念到实践,从政府到社会,从学校到民间文化,日本在各方面都可圈可点。




前两天,看到一个网友发帖,说浙江省某个高中举办运动会,参赛女生在800米终点处瘫倒一地。


按理说,初中生考核之一就是800米,上了高中的人跑个800米应该没问题,但现实却不如人意。无论是男生的1000米,还是女生的800米,对于一个高中来说其实都是很低的运动量,日本的普通小学生就能完成。


所以,这其中反映的问题已经不是中学生运动差,而是身体素质差。当然,这里面有因果关系,因为运动锻炼可以推动身体素质的改善。就这点而言,虽然中国在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很多,堪称体育大国,但还算不上是体育强国。


相反,邻国日本虽然没有这么多奥运会金牌,但却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无论是国际运动赛事的筹办还是基层运动设施的建造,亦或者是国民身体素质来说,都属世界先列。


▲说中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差,会不会有人不服?


日本成为今天的体育强国绝非什么运气,而是日本政府自明治维新时代以来一直推动的结果。从理念到实践,从政府到社会,从学校到民间文化,日本在各方面都可圈可点。


在明治维新以前的江户时代,日本一直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直到被美国黑船敲破国门之后才改变局面。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日西交流,一波又一波的新思想从西方世界传入日本,其中包括与运动和体育相关的思想。


这些思想进入的地方不仅有大专院校还有中学,渐渐在年轻人中形成观念,落实为中小学必修课程。不过,各种思想范畴起初比较局限,体育主要形式也就是体操(gymnastics)。

 

我们现在经常把体育和运动放在一起,但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前者指的是身体教育,后者指的是一种公共活动。体育带来的是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运动更具备游戏性质,给人带来快乐。


进入日本的首先是体育,其次才是运动,因为体育的推广只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进行推动就可以,但是运动是带有某种社交属性的公共活动,在一个运动文化为零的国家,要一步到位是困难的。所以,当时最热衷运动的也是那些闲暇人士,即精英群体。而体育的目标则是强国。


这种局面直到二战结束前都没多大改变。

 

不过,二战后,日本变身民主国家之后,体育的理念从强调国家转向了强调人文。不像美国那样,运动与体育事业完全自民间走来,在日本发展依旧需要由政府从顶部往下推动,核心原因就是运动文化本来就是从西方传至日本,日本的社会基础不够好。


▲日本学生的体育课


1946年8月,日本文部省公布了《关于社会体育实施的通知》的文件,开始正式使用“社会体育”这一概念。


随后,于1949年出台的《社会教育法》中再次明确了这一提法,并对“社会体育”进行了更为明晰的概念界定,即“除去学校教育法规定的按学校教育课程进行的教育活动外,对青少年及一般社会成年人进行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包括体育及各种娱乐活动)”。

 

1961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体育振兴法》,以推动社会体育综合环境改造的有效完成,从而为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做好准备该法条的出台,从法律上对社会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经费的使用等问题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为日本政府日后社会体育政策的具体化和有效执行奠定了法律基础。


整个60年代可以算得上是整体观念扭转的时代,原因主要有二。

 

一来是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竞赛成了热门话题,其所带动的结果除了经济增长外,就是民间文化的兴起。尤其是,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在课后、下班后的时间内谈论以及参与运动。


终身运动(lifetime sport)的理念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空间。

 

二来是日本民间的社会意识开始发生变化。二战之后,日本国内的个人意识越来越盛行,超过了传统的共同意识开始——这主要归功于日本战后的《和平宪法》。体育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强国的理念,而是渐渐顺应了西方的潮流,成为了娱乐与快乐的工具,作为一种民间自由选择的产物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会。

 

在日本,推动体育发展的部门是日本文部省,他不仅从宏观上制订文教类政策,推动相关法律的部门,还在微观层面对学校里的课程进行指导与调整。


自二战以来,这个部门每隔十年就会更新一下理念并修订一下相关课程,可谓与时俱进。他们负责将政策往地方以及学校方向层层推进,将顶层的政策最终落实的个体以及个体间的行动。


▲日本文部省各层级各部门的责任与义务


该部门为每一年级都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给学校与教师们确立了行动的指南。比如,在小学阶段需要完成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热爱以及身心的健康,达成身心一体,不仅有充足的运动经验,还要理解健康与安全”。


除此之外,该部门还对学生制定了考核目标,比如,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游泳和舞蹈都是必修的。到了中学阶段,这些科目又会更加细分,但是武术、球类、游泳这些大类都是必的,只不过有些学生在选择小类的时候可以不同。


课程的丰富使得学生有较多的选择,不仅能够使得学生能在不同项目之间形成平衡的发展,还能发展出自己的兴趣。

 

看上去,日本的体育课程并不比中国多,因为中国普通中学里,一般都会安排4个课时的体育课和4个课时的体育活动课,一年32周,至少有256个课时。


事实并非这么简单。


▲日本小学生的体育活动,*表示必修部分


除了规定的体育课程之外,日本在各方面都在营造身体活动的生态环境。在我们看来不重要的细节,日本人却非常在乎,将其推至极致,比如日常活动。


在当下中国的大城市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停满着各种大小汽车,站满了各种爷爷奶奶,但是在日本,却很少见。在日本,学生都是自己上下学的,很少有接送。我们经常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关于日本小孩过马路的视频,这些绝非个案。


我们今天社交媒体上,基本上走个一万多步,就能占领排行榜,但是在日本,只能算是平均水平。


又比如,日本小学生吃完中饭之后,都会有20分钟的打扫卫生的活动。

 

日本教育家认为,这些活动虽然不是体育,但是都有助于身体健康。城市化的扩张是全球性的,越来越多的人本来可以使用更方便的交通工具,但是日本政府依旧在想尽办法,让城市保持在行人为主的城市,其中不乏出于健康的考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281smg85&width=500&height=375&auto=0

▲日本小学生过马路


在课外,学校也会创造各种积极环境有助于社团、俱乐部的组织与成长。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参与什么,如何参与——这些组织其实就是未来职业运动发展的雏形。

 

有学者认为,俱乐部运动、团队活动都是有助于社会融合的,运动作为一种有巨大社交功能的载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种不同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

 

当然,这些在中国都是让位于所谓的文化课系统的,因为在老师和校方看来,这些都没用,因为高考不考。

 

总而言之,正是以上种种原因,成就了今天日本成为体育强国,帮助日本国民的身高超过了中国国民。我没啥好说的,就是学习日本体育好榜样吧。


(投稿邮箱:622007913@qq.com)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实习编辑  莫子野)



陶力行

冰川思想库特约研究员



最近更新


当林毅夫遭遇人工智能,后发优势理论会不会被秒成渣?


乡下来的王宝强赵丽颖,为什么必须大红大紫


楼市调控升级一周年: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什么?


网红餐饮是如何操控你的选择的?



汇聚思想,分享观点

新公众号ID:ibingchuansxk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请于后台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