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辩论中,为什么人人都觉得自己是专家? | 冰川话题
人们之所以选择相信专家,是因为在公众心理,专家理应是一批独立自主、依据专业知识说话、凭借个人良知做事,为真理而不为利益所动的一批人,典型的代表就是大学教师以及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
中医、转基因、气候变暖等话题长期占据新闻网站热门排行榜。我原来很热衷辩论这些话题,因为我相信,通过公共辩论能够很快达成共识、瓦解分歧。
但几年之后,我决定放弃这种尝试,因为我意识到这既浪费时间,而且完全不可能。
公共辩论有效的前提是公共理性存在,即所有参与辩论的人都认同谈话必须建立在“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原则基础上,所以起初我以为辩论无效是公共理性出了问题。
但后来我发现,问题可能出在我自己身上,因为我错误地把公共理性当作了社会默认的共同底线。
▲社交媒体是眼下人们进行公共辩论的主要平台
需要知道的是,理性能力的养成需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并非所有人都能掌握。其次,即便某个人掌握了这种能力也并不意味着他能无时不刻地运用这种能力去看待每一件事,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人们更倾向于利用直觉去处理。
这符合心理学机制,在全世界都一样——简言之,不能指望公共理性,顶多指望公共有限理性。
基于效率的缘故,社会形成分工,相伴随的结果就是知识专业化以及认知门槛化。因为直觉不可靠,短期内跨越认知门槛也不可能,所以在面对专业的问题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服从专家意见,听从知识权威的判断。
这当然不是说专家的说法一定对,而是说相比于一般人的直觉,专家的说法是建立在自己长期的研究之上,他们对于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事有着细致的把握,所以更可信。从这点上来看,专业问题寻求专家意见,即便不是什么理性的选择,也至少是直觉上合乎情理的行为。
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所以各种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为增加可信度,都会援引“专家意见”,在BBC的各类纪录片里,也总掺入专家采访,为的就是让专家背书。
▲转基因话题是国内长期以来争讼不休的一个热门话题
中医和转基因之类话题虽是公众的热门话题,但它们更是专业话题,有着一定的认知门槛,按理说,讨论者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有关它们的分析上,公众理应听从专家意见并且服从基于专家意见的政策。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公众关于这些话题的分歧从未消停过,非但不接受意见,还以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挑战专家意见,觉得自己比专家还行。
很多人会强调,这是公众的“自以为是”。但我们只需反问一下——”即便公众都不自以为是了,难道现在的专家就都可信了?”,就能感觉到,即便我们这些主张相信专家意见的人也会变得模棱两可。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专家的公共形象确实不佳,关于专家的奇葩事各种层出不穷。
比如今年7月中旬,媒体刊登有学者发表《基于中医诊疗治理的航空技术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初探》,他们用阴阳五行学说分析发动机原理,不仅认为这是可能的,还存在某种理论上的巨大创新。
▲“中医诊疗发动机”论文部分内容
又比如,今年4月月21日,施普林格出版社发布撤稿声明,声明指其曾经旗下的《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的107篇学术论文涉及在“同行评议”中作假。根据澎湃新闻报道,这107篇论文均来自中国,涉事人数达524,其所在单位包括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院校。
还比如,去年12月,央视播出《高回扣下的高药价》暗访医生吃回扣现象。据悉,“央视记者历时8个月,调查了上海、湖南两地的6家大型医院,发现医药代表天天跑医院向医生推销药品,医生开出处方后,只要患者购买了药品,医药代表就能获取近10%左右的提成,而他们返给医生的药品回扣,比例高的甚至达到40%”。
这些例子可能仅仅只表明个案,不能以偏概全借此推断说所有专家都有问题,但不得不承认,每一起事件的发生都在击破公众的底线,消耗公众对于专家的信任感,借着媒体的放大镜效应,最后给观众造成的印象是:专家即砖家。
要知道,信任丧失的后果是严重的,他将这个社会的运行成本不断提高。
比如,本来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问询大致清楚病人的情况,但是因为害怕出错,所以不论三七二十一让病人都去做CT。这其中造成的过度诊疗费用难计其数。
近年来,因为对于医生的不信任,病人连“并不是什么病都治得好”这样的尝试都不顾,对医学期望越来越高。当病人死在医院手术台或病房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是医生失职所为,提刀问罪,要求医院赔偿。
比如多年前的日本福岛核泄露事件。福岛核泄漏,跟中国压根扯不上半点关系,但是民间谣传食盐可以抗辐射,后来千万家庭去超市一抢而空,专家越澄清越被骂,各地超市莫名其妙地闹出了盐荒的笑话。
这当然不能怪公众不理性,因为公众向来只有有限理性,依我看,他们之所以做出荒唐事乃是因为“无专家”可信。
人们之所以选择相信专家,是因为在公众心理,专家理应是一批独立自主、依据专业知识说话、凭借个人良知做事,为真理而不为利益所动的一批人,典型的代表就是大学教师以及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但如今许多专家不独立、不专业、不知识,让人不敢信。
这背后除了有个人堕落的因素外,恐怕还有法规体系的问题。例如,学校晋升机制逼迫教师在短时期内撰写大量论文,使得老师不造假无以为继;领导按照个人意志要求学者配合说话,趋于权力的压力被迫说假话;也有可能是处于利益的考虑,得罪不起人等。
回到开头,为什么中医、转基因、环保等专业问题长居热门公共话题榜单?因为在无专家可信的时代,每个人都被倒逼成了“专家”。
(投稿邮箱:622007913@qq.com)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实习编辑 莫子野)
陶力行
冰川思想库特约研究员
汇聚思想,分享观点
新公众号ID:ibingchuansxk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请于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