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在中国这十五年 | 商业洞见
题记:2002年3月,《程序员》杂志发表了《极限编程》技术专题。以此为标记,敏捷进入中国已经十六年了。这篇文章是熊节去年为《程序员》写的年终回顾文章,发表于《程序员》2018年第1期。
时至岁末,各种年度调查报告渐次登台。其中我注意到云栖社区发布的《2017开发者调查报告》中有一项数据:45.6%软件开发者所在的组织采用了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在各种开发方法学中位居第一。这个数字又让我联想起,CSDN在年初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软件开发者白皮书》中提到,64%的受访企业采用了敏捷项目管理工具。虽然之前也曾经看到某些调查声称“98%的企业计划采用Scrum”,但我对于这些调查的采样范围一向存疑。云栖社区与CSDN的这两个报告,在我看来客观而坚实地明确了敏捷在当今IT行业的主流地位。
作为站在传统企业数字化前沿的咨询师,来自各个行业甲方的动向也给我同样的感知。在电信行业,浙江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敏捷转型与DevOps体系建设,并与咨询师结对公开演讲,介绍自己的转型经验。在金融行业,渣打银行的敏捷转型已经进行数年,汇丰银行以敏捷理念构建他们位于西安的研发中心,招商银行的CIO陈坤德在金融科技峰会中正面提出“银行必须敏捷化”,新成立的民营互联网银行更是从诞生第一天就把短迭代、自动化、持续交付等敏捷实践植入在基因深处。在汽车行业,7月发布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打破了传统4S店对销售渠道的垄断,乘用车主机厂纷纷上马在线营销或销售系统,欲与已在地平线露头的汽车电商一争高下,短迭代、微服务、持续交付同样是他们在数字化渠道建设中的主题词。在航空行业,海航集团旗下的科技集团把自己转型成PaaS云供应商,组织文化、工作方式全面对标互联网企业,敏捷岛、看板、信息可视化等硬件设施已经成为研发团队标配。看着各行业头部企业的动向,我感到现在已经可以放心地说:敏捷,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大潮。
这股大潮在中国最初的涓滴潜流,大约要追溯到十五年前。2001、2002年,彼此互不相识的几组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向中文世界引进与敏捷相关的资料。《程序员》杂志在2001年12月专栏介绍重构、2002年3月专栏介绍极限编程,是中文出版物中有案可查的最早的先行者。同在2002年,北京软件过程改进组织(PKSPIN)的成员唐东铭向人民邮电出版社推荐了Kent Beck的《解析极限编程》,后来这一套《极限编程丛书》于2002年10月出版。到2003年,《软件研发》杂志的创刊号大篇幅介绍敏捷方法,《重构》、《敏捷软件开发》、《自适应软件开发》等一系列重量级著作引进。今日的风起云涌,即肇始于当年的青萍之末。
饶有趣味的是,唐东铭本人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一直没有机会亲身经历一个敏捷的项目。他的经历,映出了行业的发展历程。敏捷所强调的快速迭代、持续交付,对于植根政府和大企业内部信息化、仰赖“十二金”工程哺育的尚处幼年的中国软件行业而言,是太过超前了。
时至2006年,在第十届国际软件博览会上,Martin Fowler做了关于敏捷方法的主题演讲,台下报以他的是困惑的眼神与尴尬的沉默。语言固然是尚未全面与国际接轨的中国软件业理解Fowler演讲的阻碍之一,更大的鸿沟还是在于观念与意识。对于其时的行业环境与技术环境而言,每两周一次迭代、每次迭代发布上线给用户使用,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中国的IT业还没有做好迎接敏捷的准备。
决定性的转机发生在2008年前后。通信市场的争夺日趋白热化,4G相关产品的研发已经从原来先有规范后有产品,变成了规范产品同步进行,并且运营商也开始要求越来越多的定制功能。这种竞争态势,使各家大厂把应对需求变化、缩短交付周期放上了研发能力的优先级。从2005年底,诺基亚在杭州的研发中心已经开始试点敏捷,并把试点的成果带到了2006年与西门子合资的新公司里。2008年,诺西多条产品线开始大面积推广敏捷。同在2008年,爱立信也在大范围实施敏捷,将传统的功能团队转变为特性团队,用Scrum方法运作项目,并引入了持续集成实践。华为在印度的团队于2006年小规模试点敏捷,总部得知这一经验后于2007年开启一系列试点项目,并于2009年开始全面推广,特性团队、双周迭代、故事墙、持续集成等实践切实落到了基层。2010年落成的华为南京、上海两个新基地,都大量采用开放式办公区、敏捷岛的格局。在BAT气候大成之前,通信大厂是中国技术人才的重要源泉,这几家公司培养出的大量优秀敏捷教练与持续集成专家,为后来敏捷在行业里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
互联网大厂的敏捷起步也并非一帆风顺。2009年,百度把握住谷歌退出中国市场的机遇,全面对标谷歌,包括工程师的工作方式。从单一主干开发模式切入,百度大幅提高了研发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把产品发布周期从几个月一次缩短到了每周一次发布。迟至2012年,腾讯某些产品还只能做到两三个月发布一次,通过模块解耦、提升自动化水平、拆分特性团队、持续集成等实践,得以逐步缩短发布周期,达到了每天能发布两个可用版本的水平。
不过互联网大厂毕竟身处在时代大潮的前沿,时刻接触海量用户真实的行为反馈,以及每一点转化率提升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使他们有直接的动力不断缩短发布周期。大野耐一强调的“湖水与岩石”理论在他们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发布周期从几个月缩短到一两周,可以靠组织和管理的改变;从一两周缩短到一两天、甚至一天发布若干次,必然要靠技术和平台的积累。BAT自不待言,美团作为二线互联网大厂,也把技术视为自身核心竞争力。对技术人员的尊重不仅体现在管理技术双线并行的职业路径上,也体现在开放、平等、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上。对技术的重视带来的反哺,则是平台实力的大幅提升。借由高效的数字平台赋能,领先的互联网团队已经超越了“敏捷”的范畴,开发人员无需刻意考虑敏捷的实践,眼前的数据和背后的平台已经驱动着他们自然地按照极短的发布周期不断演进产品。
当互联网大厂以这样的高节奏从线上往线下席卷而来,各个行业的CIO们纷纷上马敏捷,看起来更像是在BAT收割之前的末路狂奔。已经被驱动起来的金融、汽车、零售行业,在一波与时间赛跑的敏捷浪潮中究竟会剩下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着大市场基数和高利润空间的教育行业,最近连续曝出令人不安的丑闻,这是否会成为政策放松管制、互联网竞争大举涌入的契机?医药行业树欲静而风不止,近有医药改革两票制全面触动流通环节即有利益、阿里健康倒逼医院改革,远处还有政府依托腾讯建设国家级医疗人工智能平台的愿景,医药行业的数字化、互联网化转型何时会进入快车道?航空行业谋求用数字化拉升资产效率,从民航维修、机场运营,到顾客体验、航线收益,再到搭建云生态平台,对未知场景、未知需求的快速感知和响应能力何时会排上航空业IT的优先级?这些可能都是我们在未来一两年内就会看到答案的事。
作为中国敏捷十五年发展历程的亲历者与推动者,透过敏捷被引进中国、被推介、被传播、被漠视、被抗拒、被接纳、被推崇、被转变、被淡化的过程,我看到了整个中国IT行业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今天敏捷成为最为广泛采纳的软件开发方法,背后折射出的是IT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提升、是技术人员从外包码农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提升、更是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提升。过去十五年,来自美国的敏捷软件开发方法指导了中国的IT行业;未来,中国的IT行业需要什么方法来指导,这个问题可能要靠我们自己来回答了。
- 相关阅读 -
点击【阅读原文】可至洞见网站查看原文&绿色字体部分的相关链接。
本文版权属ThoughtWorks公司所有,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