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银行能在中国落地吗?| 商业洞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ThoughtWorks Author 肖然
开放银行(Open Banking)在欧美地区被认为是继FinTech后下一波颠覆银行业的浪潮。开放银行模式的核心本质到底是什么,在中国能落地吗?
开放银行(Open Banking)在欧美地区被认为是继FinTech后下一波颠覆银行业的浪潮,英国政府率先于去年初发起了开放银行的国家试点,也被金融业认为是开放银行的样板。由于近期工作的原因,一年要放大半时间在银行业,所以也格外感兴趣这个趋势。学习了欧美的很多想法后,不免有些结合中国金融环境的想法,故撰文和大家研讨。
首先我个人的结论是欧美现在的开放银行模式在中国银行落地可能性很低,但一些开放银行的理念可能会在中国衍生出新的金融服务模式,OTT模式可能在金融服务领域出现。
数字化时代的用户赋权
数字化时代的一点共识,就是用户拥有了比以前更大的选择和控制权。举个简单例子,当下任何的日常消费,至少有5种以上的付款选择,现金、刷卡、微信、支付宝、银联等。使用习惯成为了各家服务提供商必须花心思去经营的重点,贴现用户这样的市场推广手段也成了服务运营的常规武器。
从中国银行服务的发展来看,这个趋势也是相当明显的,十年前如果你想拥有一张信用卡,需要主动申请,可能还需要提供一定的资产证明,而现在你可能每天都会收到各大APP给你推送的“办卡送XXX”广告。这种赋权的趋势随着金融市场化的进程仍然在深化,数字化技术的广泛采用更是起到了添柴加火的作用。
作为服务提供者,如果想让自己的服务和用户更有粘性,必然就需要更加深入洞察用户的使用习惯,而观察数以万计的用户在数字化时代之前是不可能的。数字化技术让用户的使用行为作为数据被保存了起来,通过技术的持续进步,我们能够越来越快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知用户的喜恶,然后针对性地升级服务。
这个过程中的用户行为数据被服务提供者保存了起来,大家逐渐意识到这些数据就是金矿,除了分析现在服务的使用情况,还能发现新的服务机会啊。这个时候思路开阔了,从过去的“分析”变成了现在大家广泛谈论的“发现”。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出现了,一些个人的隐私是否应该“被发现”?如何避免使用数据来作恶?在facebook海量数据上爆出的作恶事件近两年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应运而生的是各国政府开始介入,于是有了GDPR这样的强制性数据安全法规。
法规并不完全解决个人隐私在数字化时代中遇到的挑战,毕竟法律往往规定的是底线,并不能够完全约束商业道德。所以在欧美这样金融市场化很彻底的区域,必然会寻求市场化的手段来建立更良性的商业竞争环境。从这个趋势看,我个人认为开放银行产生有一定必然性。
开放银行首先从本质上明确了用户的交易历史数据是归属于用户本人的,用户自己有权利要求服务自己的银行把自己的数据开放给另外的服务提供商,另外用户也有权利更换银行,即把自己的交易数据物理上从银行A移动到银行B。
这是从根本上对游戏规则的颠覆,作为用户,你很快会意识到你的交易数据的价值,更多的第三方服务商会希望你提供自己的交易数据,由此用户数据的直接变现成为了可能。
当然英国政府更希望的是为寡头林立的银行业注入一些创新的元素,新的FinTech服务企业将有可能在零售银行这个领域利用自己的服务创新赢得客户。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英国政府全球第一个启动开放银行试点的原因,即用市场的手段,通过打造良性竞争环境,来促进更好的服务,提升对用户服务质量(包含隐私保护)的关注。
数据经济、价值共享
实现开放银行当然绝不简单,目前看除了各国政府,可能很难由哪家企业或某个协会完成。如果要全球推广,估计得在联合国成立专门组织。由于全部的交流沟通都是数字化的,为了实现用户数据的开放,必须清楚定义安全的接口规范(API),而且还必须明确通讯协议。我们知道互联网其实并不安全,所以要搞出这套规范和协议标准也不是简单的工程。
相比于社交数据,个人的交易数据当然就非常高含金量,运用得当会爆发出巨大的潜力。比如BBVA当年把自身的用户交易数据脱敏后交给了城市规划,就能够更好的分析出如何高效投放公共设施,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体验。
显然从每家银行的视角看,是不愿意像BBVA那样主动开放用户数据的,且不说有被竞争对手抢走客户的风险,如何安全地开放数据也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我相信如果不是英国政府点名,参加试点的这些银行可能是不会去发起用户数据开放的。
简单分析开放银行的模式,我们会发现整个商业生态变得丰富和复杂了起来。在过去封闭的银行客户圈子里增加了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和FinTech企业。第三方服务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政府可以根据你的消费情况考虑个税的调整。FinTech企业更是很大的受益者,比如根据你的消费习惯提供小额借贷,甚至成为你的私人财务助理。
(图1:开放银行引起的商业生态变化,从简单的零售银行模式到丰富的数字化服务模式)
由于生态的丰富,显然数据的经济价值就会被挖掘,甚至创造出来。作为消费者,自身数据所产生的价值必然会部分回馈到自己,接受到的服务质量由于提供者定制化能力的提升,也会相应提高。
综上,个人认为开放银行的本质是:
通过在交易数据上的用户赋权,打造开放的零售数据商业生态,从而能够激发更多的泛金融服务创新,并提升用户数据安全的社会意识。
较之欧美,我国自然是有着很不一样的国情,金融市场也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那么如果在中国落地开放银行会带来什么收益?会是什么样的模式呢?
金融服务飞轮模式加两圈
为了避免被投诉,这里借用已经被公开分析的阿里飞轮帮助大家理解一下飞轮模式的元模型。最里圈是一家企业的初始商业模式,对于阿里来说当然是2C的电商业务(淘宝&天猫),帮助其完成了客户的原始积累。线上购物的场景中必然需要做支付,而支付可以衍生出基于信用的金融服务,顺理成章阿里产生了蚂蚁金服,也在提供类似蚂蚁花呗这样的支付服务。这一圈的存在显然提升了用户在电商购物时的体验,由此不但创造了新的服务,并且为电商业务带来了更多的流量。
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可以很容易推导出第三、第四和第五圈。线上购物后买家急切的心态肯定只有靠高效物流才能满足;双十一这样的大流量事件运营必须有强大的技术基础设施支撑;未来5G时代的客户服务创新必须建立万物互联的更广阔网络。这三圈的存在不但让内圈加速旋转扩张,也为阿里开拓出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图2 阿里巴巴的飞轮模型)
借用这个模型,开放银行至少为零售银行业务带来了两个外圈的可能(见下图)。最内圈是目前零售银行的典型模式,通过自身客群吸引B端商户合作(比如发联名卡),从而丰富了服务场景,让客户感觉服务增值,进一步推动了客户的粘性和新客户的获取。
通过开放银行模式下交易数据的开放,银行能够把自身客户的数据开放给合作的商户,这样商户就能够针对高价值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服务体验必然提升。比如不少银行现在和携程这样的商户合作,携程就有可能通过交易数据更准确分析用户的出行旅游习惯,提供更精准出行管理。这圈飞轮的增加应该是数据开放的直接结果。当然除了个性化服务,服务的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图3:开放银行带来的可能飞轮增长示意)
再外一圈的飞轮,将来自于银行和商家针对用户交易数据的发掘,很多潜藏的用户需求会被发现,银行和商家都有可能提供新的服务来取悦用户,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体验,甚至创造和抢占新市场。
对比欧美,我们的一个特点就是人口基数大,新增这两圈飞轮的旋转扩张速度会明显快于欧美。在零售领域,千人千面的技术应用在中国实际上已经超越欧美,金融服务创新最后的瓶颈也就在数据的安全打通。
金融数据驱动OTT服务创新
看到英国政府公布的开放银行标准,不禁让我回忆起五年前参加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新一代NDC(New Distribution Capability)的落地讨论,较之于上一代机票分销协议,NDC更加灵活,能够在协议里包含类似行程和酒店这些相关服务。
在一次聚集了航空公司高管的研讨会上,气氛十分紧张,NDC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完全没有打动航空公司领导,反而是大家对携程这样的互联网企业进一步蚕食航空公司利润的担心占据了主导地位。OTT模式下的互联网服务企业让重资产的航空公司感觉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现在还要开辟更多的赛道让互联网公司发挥自身技术的强项,这显然不是航空公司愿意看到的。
开放银行目前的执行方式也是政府要求银行必须开放用户数据,同样也是为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和FinTech创新企业提供了很多OTT的机会。类比现在的航空出行,很自然也会有比价服务,哪一家银行的服务费低,通过数据很容易得出;还可能有金融服务推荐,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很容易计算出哪家银行对应的优惠是最匹配的,比如我常年出差,自带机场VIP休息室功能的银行可能就是我的首选。
当然对比当年的航空公司,现在的银行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实力。OTT的服务很可能从银行产生,比如汇丰的Connected Money应用程序目前已经允许客户在一个地方查看多达21家不同银行的账户,这说明汇丰已经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拿到了用户在其它银行的交易数据。
在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和科技基础能力下,政府要求银行全面开放个人交易数据显然还是不可能的。但国内数字化交易的集中控制(都需要通过网联平台),可能提供了另外一种形式数据开放的可能,即在国家立法主导下的零售数据开放。希望使用交易数据的机构则需要首先进行申报和对接,对接过程中很容易检查使用机构是否符合数据安全规范及是否得到了用户授权。
如果这种国家主导的交易数据开放成为可能,那么我们可以畅想很多OTT服务将会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各个政府机构也有可能利用这样的数据,驱动类似BBVA数据辅助城市规划这样的民生工程。
最后,在英国的示范效应下,一定会有更多的国家开始启动开放银行计划,这个趋势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银行关注和学习的。不论以何种落地形式,金融业务数字化之后,交易数据的流通和安全都是紧接着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FinTech的浪潮在银行数字化深化和科技能力提升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衷心希望开放银行能够激发银行业下一波的服务创新。
在互联网金融的紧逼下,中国的银行数字化进程持续加速,传统经典意义上的“银行”正在消失,基于开放和生态的新型金融服务正在崛起。让我们一起来畅想未来的新型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