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叔叮叮
(ID: liangshusdingding)
个人微信号:liangshujiushiwo(不闲聊)
现在好消息不断,疫情已经逐渐好转。
也许是时候反思一下我们曾犯过的错误。
良叔根据疫情间发生的一些事件,罗列了9种我们犯下的谬误。
全文大概6000多字,我花了很大功夫。
但相信很多人不一定能读完,毕竟读这篇文章,远不如刷抖音那么畅快,也没读口水文那么省力。
但相信我,看完之后,你会更加理解人性的弱点,也更能理解“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认知”这句话的含义。
王小波在《花剌子模信使问题》一文中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叫做“花剌子模”的中亚古国,有一个风俗,凡带来好消息的信使,会得到国王提拨。你若带来了坏消息,国王会把你当成饲料,去喂自己养的老虎。
因为“香蕉”和“呕吐物”暂时发生了联系,就算你喜欢吃香蕉,这会儿,你也可能会厌恶。这是行为学家,诺奖得主卡尼曼做的一个实验,只为了说明人的“非理性”。人类的认知,主要靠联想构建,当你和不好的东西沾边时,你也会被视为坏东西。所以,为什么“不解决问题,只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因为,这个人就是问题的一部分。这就是信使谬误,无论你人微言轻,还是身处庙堂之高,这都是难以逃避的坑。倘若,疫情早期,有关人士,不把那8名“吹哨人”简单的定义为“坏信使”,而是“兼听则明”,也许现在的状况,会是另外一个局面。“信使谬误”如果在一个组织里蔓延,结局将是可怕的,因为所有的坏消息都将被截断,只有好消息才能向上传递。高层只会得到一张扭曲的全景图,从而导致决策的滞后与失真,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所以,当福布斯记者询问巴菲特的管理秘诀时,他只说了一点:我要求手下所有的执行官,不要告诉我好消息,只说坏消息,而且要直截了当。花洒水有点冷,你想调热,可是往往会调节过度,水会变得很烫,于是你调回来,结果又变得很凉......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称这种情况叫做:“过度补偿”。在一个系统中,动作和反馈有时间差,让你觉得付出的动作没有回报,于是更大的付出,最后发现用力过猛,导致更多的悲剧。
很多企业,总在利润和规模之间游走,发现业务上不去,便开始砸费用,全然不顾利润,没多久业务上去了,可是利润下来了。于是,管理者又开始缩减费用,全然不顾业务......“过度补偿谬误”如果出现在一个社会中,那也是相当可怕的。就说这次疫情,前期是“信使谬误”,到了后期就变成了“过度补偿谬误”,出现了各种用力过猛的奇葩事。个别事件网上有,咱们不说了,说个普遍点的:消毒水滥用。疫情间,良叔所在办公楼被封锁,一个人都进不去,然而,管理处却每天对空无一人的大楼喷洒消毒水3次。有人在群里质疑了这种做法,却被管理处领导教育,说:防疫是头等大事,任何人不得有意见!可是消毒水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这种物质能致癌,也可导致胎儿畸形,天天接触肯定不是好事。有一些小区,竟然引进“种猪消毒”装置,直接喷洒到人身上。相信这些业主,肯定不能有意见,否则你回不了家啊,毕竟,防疫是头等大事。可是,咱们能不能在“防疫”前面加上“科学”两个字,权衡一下利弊,怎样的频度、剂量、方式更适合。他统计了大量的足球点球案例,发现射向球门的足球,有1/3的概率是球门正中间。也就是说,守门员站在中间,便有1/3的机会挡住点球,但是几乎没有守门员这么做。
当我们的原始人祖先在草原狩猎时,但凡遇到风吹草动,第一反应就是行动——拔腿就跑,而不是静静地思考,判断形势。当听说双黄连可以抑制病毒时,很多人急急忙忙去排队购买。他们没有思考一下,在人群中被传染的危险,远远大于买到双黄连的好处。新京报报道,郑州一位女子,曾排队去买双黄连,10天后身体不适,被确认为新型肺炎。而她除了那次排队,所有时间都没有和外界接触过,因此排队中被感染,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犯这种错的不仅仅是平头老百姓,企业家精英也没幸免。杭州一家企业,疫情停工,业绩下滑严重,老板不甘心,召集30个骨干开会,商讨对策,结果一场会下来,11人感染。唉,这老板也是,疫情如刀,他竟反手取刃,终究害人害己。一位母亲,遇到青春期叛逆的子女,非要强行管教,往往以悲剧收场。
其实,她自己也有那段岁月,知道时间会治愈这种反叛,然而,就是忍不住要出手。他们也知道频繁交易,不但会错过良机,交易手续费也会更多,然而,就是忍不住要出手。“人类的全部不幸,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这个小测试说明,故事是我们理解信息的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关于这一点,已经有无数的研究支持,人类就是靠故事的起承转合来赋予这个世界意义。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故事化,用故事扭曲和简化现实,我们不接受没有理由的坏事,我们坚信,坏事的背面一定有个坏人。疫情期间,良叔的亲属群中,一位长辈丢过来一篇文章,然后愤慨地说:我看了一下文章,里面说,19年10月份,在武汉举行了军运会,是美国大兵带来一种只传中国人的病毒,然后才会爆发这次疫情。文中支撑这个观点的重要例证是,美国兵在军运会上表现很差,所以,他们参加军运会是假,放毒是真。然而,长辈却很生气,说我已被美国同化,没有了是非观。唉,实在无语,其实稍动脑想想,美方真要做这事儿,何必利用军运会?这也太扎眼了。况且,美军参加军运会,历来成绩都不好,从成绩不好,推理到投毒,这简直就是编故事啊。然而,可怕的是,那篇文章的点赞数都超过10万了,看来真有不少人相信。直到现在,最权威的科学家都无法确定新冠病毒的来源,数不尽的“民间学者”却编造了各种故事,大众甘之如饴,喊杀喊打,累积仇恨。说实话,我真不太担心外来的阴谋,我反而担心我们捏造的阴谋,非黑即白的故事,让人们不过大脑,就欣然接受,除了群体反智以外,我们将一无所得。他负责某个农批市场,一次巡查时发现,有商贩在买卖野生动物,他及时查处。
他下面一位记者调查发现,有几个病人得了一种疑似新型传染病,记者拿不准要不要报道。老王说,揭露真相是我们的责任,当然要报道。报道一出,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病情也没有蔓延。
郑某高度重视,向上级汇报,及时介入,防止疫情传播,最终,只有几个人因病入院。
小刘、老王、郑某当然是我虚构出来的人,但是现实中,即使真有这样的人,你也不会在网络、报刊上看到他们的名字。虽然,他们3个都阻止了一场灾难的发生,但是他们不会被歌颂,不会被奖励。我们更喜欢的是那种力挽狂澜的英雄: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韩红......正因为太多人没有做好平凡人,灾难才会发生,英雄才会层出不穷。塔纳布在他的经典名著《黑天鹅》里,提到过这个观点:“很多人,帮助我们避免了灾难,却没有留下任何线索。他们也是英雄,但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也得不到任何奖励。”
所以,正是这种“英雄谬误”,让我们敬仰英雄,学习英雄,整天想着做些大事儿,忽视我们本来该做的小事。而作为一名管理者,无论政企,更要提防“英雄谬误”,防火比救火更有意义,就像德鲁克所说:一家商店的橱窗,被打碎了,老板要花300块买玻璃补上,老板觉得很倒霉。有人说,这是好事儿啊,你想想,这300块给玻璃老板赚了,他可以给工人发工资,工人可以买更多的东西,经济就是这样推动的啊。如果大家玻璃都不碎,玻璃行业的人不都饿死了吗?所以,这是好事儿。
这种说法猛一听,好像挺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问题。如果玻璃不碎,这300块钱,我可以买面包,可以买衣服,可以投资.....所以,玻璃碎了,看起来是坏事儿,实际上就是坏事儿。也如这此疫情,有很多“民间学者”发话,经济不但不会下滑,还会向好。为此,他们还列出很多可能崛起的行业:医药行业、电商、线上教育、直播......这种就是典型的“破窗谬误”,确实有些行业会因为疫情成长,但这是以牺牲更多行业为代价的。比如:旅游业、住宿、交通、餐饮、线下培训、健身行业、地产、制造业.....几乎所有的实体行业都会受到重创,而很多又是线上行业无法取代的。只能说你太幼稚了,如果多数行业不行,大家都会跻身于向好的行业,竞争变得惨烈,每人分到的羹就会迅速减少,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就会是幸运儿?所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普世的繁荣,才是真的繁荣。我们当然需要信心,但是我们更要清醒,灾难就是灾难,社会整体不会因此有任何收益。“杀不死我的,让我强大”虽然挺正能量,但却是一种安慰和错觉,灾难只会消耗你,不会赐予你任何力量。灾难的唯一积极意义就是,反思并吸取教训,主动躲开那些想要杀死我们的东西,而不是任由它们一次次找上门。比如,一开始,医生并不知道新冠病毒传染性这么强,所以被感染。比如,疫情早期,湖北红十字会本来可以提供更多的物资给医院,结果医院却弹尽粮绝。当然是无能之错,因为无知之错大多无法避免,无能之错却可以避免。比如,很多航空事故,并非是驾驶员不懂操作,而是因为过度自信,过高估计自己的控制能力。也就是,你以为能够掌控的事情,真到事发时,未必如此。就像红十字会,很多人说有猫腻,先不说这个,但“控制谬误”的因素一定存在。我看过一些红十字会的视频,现场纷发物资显得非常混乱。其官网上的正式说明,日期竟然是错的,写的是“2019年1月31日”。而他们支付出来的账款,也因为“支行”写成“之行”被退回。我不信这些小事儿他们做不好,恰恰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问题,才会陷入这种窘境。突如其来这么大的应急事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机制,没有经常练兵,肯定应付不来。所以,疫情放大了红十字会的无能之错,将其控制谬误暴露了出来。其实,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承认自己的无能,把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也许就不会那么糟糕。正如后来,红十字把仓库给九洲通接管,就是正确的做法。假设,有600人得了一种怪病,有生命危险,现在有A、B两个方案,你会怎么选择?选择B方案,有1/3的可能让600人全部获救,有2/3的可能谁也救不了。
阿莫斯·特沃斯基随后换了一种说法,又换了一波人测试。选择B方案,有1/3的可能零死亡,有2/3的可能600人全部死亡。
你看,有意思吧,仅仅因为表达框架的不同,就会让人有截然不同的反应。此次疫情中,声名鹊起的张文宏医生,在CC讲坛中讲过一个有趣的典故。SARS的死亡率是10%,而流感的死亡率是9%,相差不大,可为什么你那么怕SARS,而不觉得流感有多恐怖呢?一个主要原因是,“流感”这个词的命名,让人容易理解为“流行性感冒”,和感冒挂钩。其实,“流感”和“感冒”完全是两回事儿,犹如老虎和爬虫的区别。
你看,对事物的命名,也是表达框架的一部分,会引导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因此,你应该也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公司会花重金,只为一个产品起个好听的名字。疫情中,还有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论证“表达框架”的重要性。钟南山的弟子,香港微生物学家管轶,在疫情初期曾发表非常悲观的言论,被广大网友吐槽,结果证实管轶的言论还是很靠谱的。其实,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管轶是做医学研究的,不是冲锋一线的医生,所以实验室才是他的主战场。这次病毒有点特殊,我要赶紧回到我的实验室去研究,争取早日攻克。
别误会,我非常敬佩管轶的直言不讳,我只是感慨大众对表达框架的执着,既然人性如此,还是顺而为之吧。所以,饭后不要对老公大喊:“唉,你不能收一下碗吗?!”而是说:“亲爱的,如果你能顺手把碗放到水池里,孩子肯定也会学你。”这段时间,但凡我写文章评论疫情,就会收到类似留言:相信这篇文章也会收到类似的说法,我称其为“你咋不去谬误”。“你说小区保安不负责?那你咋不去做个负责的保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域,做好自己的事儿,是第一要务。与此同时,每个人的本职工作当然还要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这样才能有一个良性的发展。不希望给你一种站在制高点说教的感觉,因为这些谬误人人会犯,包括我自己。然而,作为一个媒体作家,除了提供给大家新知以外,提醒我们的无知,也是一种责任。因为,这些谬误就是人之本性,与身份学历职位毫无关系。《病毒猎手张文宏:让流感病毒不再肆虐》——CC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