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良叔
序:这篇文章比较长,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所以分为了上、下两篇。今天发的只是上篇,下篇两天后奉上。就像我在“香港风云”系列上一篇中所提到的,谁来吊唁,谁来扶灵,这些都是有讲究的。当年周大福及新世界的掌门人郑裕彤去世,其灵柩上盖的是白色素花;这在香港的工商界,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很可能后无来者。就拿地产业来说,如果说后来的地产江湖活跃着丘处机、杨过、郭靖式身怀绝技的高手,那么霍英东就是地产界的王重阳,是开宗立派式的大宗师。要知道,当32岁的霍英东一年卖出一百栋楼,27岁的李嘉诚还在做塑料花呢。假如不是后来港英政府小心眼,今天香港这座城,未必会成为李家的城。他制造了什么行销世界的产品了吗?没有!
可以这么说吧,没有李嘉诚,香港还是今日之香港。没有“香港四大家族”中的任何一个大佬,香港也还是今日之香港。大佬看似呼风唤雨,但在历史面前,其实和布衣一样,不过是沧海一粟。化用《无间道》中的一句话:不是大佬改变了世界,而是世界改变了大佬。但霍英东不一样,假如没有霍英东,香港还真不一定是今日之香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香港大佬,要么出身香港世家,比如说何鸿燊和董建华,要么是从大陆逃难至香港,之后才逆风翻盘,比如说商界大佬李嘉诚,文坛大佬倪匡、“乐坛教父”罗文。他只知道,从他爷爷那辈起,他们霍家就生活在水上。直到1978年,语言专家通过对霍英东的口音进行鉴定,才判定他的祖籍在如今广州的番禺。香港早年生活在水上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打渔的,另一种是搞运输的。而霍家属于后者。他们一家7口人,白天在船上摆炉做饭,晚上就挤在船舱里睡觉。小小的霍英东就像晚安时的依古·比古,在星空和波涛中渐渐睡去。不过,放到现实,这真不是件浪漫的事,因为太艰苦了。水上人家是不穿鞋的,没必要,也没钱,所以在6岁以前,霍英东没穿过鞋。事实上,直到霍英东发迹,他还是穿不惯鞋,尤其是皮鞋,所以在公司里,他总是用脚踩着鞋的后沿,把皮鞋当拖鞋穿。小时候没鞋穿其实也没啥,只要有爹有娘有口饭吃,日子照样过。但霍英东7岁那年,一场台风又夺走了他的两个哥哥,不久之后,父亲也病故了。霍母把丈夫草草地葬在荒坡上,随后带着孩子们上了岸。霍英东的母亲姓刘,人称“刘三”,也有人叫他“霍四婶”,这是个不简单的女人。比如说,李嘉诚娶了钟表大亨庄静庵的女儿;珠宝大王郑裕彤娶了“周大福”珠宝行掌门人的千金周翠英;一代赌王何鸿燊,娶了出身澳门显赫世家的黎婉华女士。当时霍英东还有一个9岁的姐姐,和一个5岁的妹妹,他们上岸后也无处可去,只能到处游荡。后来经熟人介绍,才搬进了湾仔石水渠街的贫民窟。当时他们住的屋子只有20平米,却住着50多号人。几张三层的床把屋子挤得满满当当,床之间还摆了一些帆布床。由于居住环境过于恶劣,贫民窟里有半数人患上了肺痨,一到夜深人静,咳嗽声此起彼伏,就像是死神磨镰刀的声音。霍家在这里住了五六年,却能幸免于难,大概是霍家祖坟开始冒青烟了。那段时间,霍母为了养家糊口,继续在海上搞驳运。虽然家里穷得叮当响,但她明白一个道理:我看过很多大佬的传记,童年的共同点就是,拥有一个因为教育而焦虑的母亲。所以,好好读书吧,不仅能让妈妈现在快乐,也能让你将来快乐。那时的霍母就体会到了这种快乐,当时有一个小学可以免费就读,只不过要选拔考试。结果霍英东轻轻松松就拿了第一名。1936年,13岁的霍英东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皇仁中学。因为皇仁中学很了不得,它虽然是中学,但教学质量并不比现在的很多大学差。在这所学校,霍英东学会了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这为他后来赚第一桶金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皇仁中学藏龙卧虎,国父孙中山、赌王何鸿燊、经济学家张五常……很多名流都曾在这里就读。出身穷苦人家的霍英东,终于凭实力和世家子弟坐在了同一间教室。好好读书,进入名校,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跃迁,还是圈子的突破,更是环境的优化。1941年,霍英东正准备考大学,结果日本鬼子打了过来。英国人秒怂,于是日军接管香港,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统治。英国人虽然也是殖民者,但他们坚持的是长期主义,所以态度更温和,并致力于发展香港的经济。但日本人不一样,他们三下五除二,就把香港搞得乌烟瘴气。当时霍母的船被日军征用,皇仁中学也成了日军的马房,课桌成了马厩。那时的霍英东瘦瘦巴巴,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哪里是做苦力的料?他铲过煤,也打过铁,结果没两天就被炒了鱿鱼。后来他又去了太古糖厂的化验室,结果不小心把实验室给炸了。最后,他去了一家粮油仓库负责打称,结果又被搬运工骂笨手笨脚。有一次霍母去看他,看完连连摇头:“我要是老板,马上会把你辞掉,换机灵的。”
霍英东当时觉得很没面子,发誓一定会努力混出个人样。“这种小事,不适合你,别干了......”
嗯,劝儿子辞职的母亲还真是少见,不过霍母最终说服儿子和自己一起做大事:开杂货铺。 大约是在1943年,杂货铺开张了。由霍家十几个亲戚出资,生意由霍氏母子负责。笨手笨脚的霍英东终于显现出了经商的天赋,把铺子经营得风生水起。后来霍母干脆退出了管理,把铺子交给了霍英东。其中有一个姓陈的合伙人手脚不干净,在给日军搬送货物时偷了一些物品后,跑路了。日本宪兵拿不到人,就关押了霍母和霍英东的姐夫。霍英东后来是凑了20多万军票,才赎回了俩人。不久之后,日军撤离香港,结束了对香港长达三年的统治。霍母觉得海上贸易的春天又来了,她决定重操旧业,继续从事海上运输,霍英东一边帮母亲打理生意,一边寻找新的机会。一天,霍英东在报纸上看到拍卖战时剩余物资的通告,得知政府正把二战留下的船、登陆艇、炮弹壳、废铜烂铁,都当垃圾拍卖。因为报纸上全是英文,一般人看不懂。于是霍英东决定利用信息差来倒买倒卖。当时他看中了一批船舶机器,便向妹妹借了100元,然后参加投标,出价是1.8万港币。几天之后,港英政府通知他已中标,并要他准备1.8万港币去取货。当时霍母很反对这桩生意,身无分文的霍英东只能找朋友借钱,结果对方一听,竟对机器很感兴趣,说:“别到处找人借钱了,干脆我给你4万块,你把机器卖给我吧。”就这样,霍英东一买一卖,凭空赚了2.2万。而当时一个普通打工仔的月薪,只有一两百元。有一次,香港明报记者采访霍英东,问他起步阶段主要依靠什么?那时的马经理还没有现在的气场,油腻的刘海盖过了眉毛,他向一位负责信息管理的领导介绍自己的“海外黄页”业务时,对方突然问他:
当霍英东有了第一桶金,霍母的驳运生意也有了起色,她甚至有了自己的货船。在母亲的支持下,霍英东又办起了“玉记船厂”,主要业务是修理船只。冥冥之中,这些都为一年后霍英东奇迹般的发迹,铺好了道路。事实上,在30岁以前,霍英东每往前走一步,霍母都在为他架桥修路。因为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美国宣布制裁中国:“很多东西都不能运往中国。”随后,联合国也对中国全面实施禁运,英国迫于压力,也禁止包括药物在内的13大类物品从香港运往中国。禁令一下,以转口贸易为经济支柱的香港陷入了萧条,街上到处都是失业工人。此时,一些商人突破封锁,往内地偷运物资,后来很多跻身富豪行列的大佬,都是利用这个机会发家,而霍英东是其中最惹眼的一个。不过当时与内地通商风险极大,这等于是在挑衅联合国和港英政府,触雷,被扣留,受炮舰攻击,水匪强盗,危险无处不在。霍英东自己就曾说:“100个人只有一个能真正成功。”
不过霍英东一直都对这段经历守口如瓶,尤其在97年英军撤出香港以前,他几乎闭口不谈。讳莫如深的原因,是因为他为此上了港英政府的黑名单。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极大,甚至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一方面,霍英东从此崛起,并很快成为香港无与争锋的商界领袖。另一方面,他也因此被港英政府盯上,后来甚至处处被打压,导致他不得不淡出香港市场,并开始走向大陆,但这也给了李嘉诚、李兆基等 “四大家族”崛起的机会。其实霍英东自己也说,他当时突破封锁往大陆偷运物资,纯粹是在商言商,并不涉及什么爱国情怀。后来港英政府处处打压,其实是在逼着他“爱国”,而这也使他成为了香港富豪圈的一个异数。至于他在这场持续了三年的战争中究竟赚了多少钱,至今是个谜。有人说他至少赚了100万美金,而霍英东也曾透露,当时一船货一般可以赚10万港元。从盘尼西林注射液到黑铁皮,他和工人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没日没夜地往大陆运物资。朝鲜战争是霍英东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在香港名不见经传;战争结束后,30岁的霍英东就一跃成为了香港的新贵。并且从此以后,霍英东开始和政治扯上了关系,这让他足足焦虑了几十年。假如这场战争是命运给霍英东的馈赠,那么正如茨威格所说:1950年前后,香港开始出现一个新的行业:地产业。1941年,日军入侵香港,导致香港大量房屋被炸毁,而到了1949年前后,又有大量的人从大陆涌入香港,导致香港从战后的50万人陡增到了150万人。正是在这个时候,商界新贵霍英东,决定all in地产业。1953年6月,霍英东创立了霍兴业堂置地有限公司。但当时的霍英东还是个土大款,不知道去银行开户,只会把现金藏在家里,或者是换成黄金藏在墙缝里。成立霍兴业堂后,霍英东决定买大厦,一是为了财富的存储和保值,二是为了彰显实力,以便日后在地产业发展。很快,他就相中了香港老世家利氏家族位于铜锣湾的一座大厦。几天之后,霍英东提着一大袋现金去找利氏家族的掌门人利名泽,准备办理手续。利名泽哭笑不得,好心地对他说:“霍生,其实做生意不一定要用现金,甚至不需要用自己的现金,你可以去银行开户,还可以向银行借钱……”这句话给霍英东打开了新的大门,而有些大门一旦打开,就再也不会关上。在利名泽的引荐下,霍英东不仅在汇丰银行开了户,还向银行借了150万。穷人的1块不能变成2块,但富人的100万能变成200万,甚至两个亿。尤其是在香港这个地方,谁能向汇丰借到钱,谁才有机会呼风唤雨。“真正管制香港的不是阿sir,不是三合会,而是汇丰,赛马会和怡和。”
其中汇丰代表的是资本,赛马会代表的是权贵,而老牌洋行——怡和,代表的是英国籍资本家。买下大厦之后,1953年底,霍英东又买入了九龙油麻地公众四方街到东莞街的一块地。霍英东想在这里建楼,但他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甚至是惊世骇俗的思路。在当时的香港,甚至是全世界,楼房主要是用来出租,而不是用来卖,当时香港的何东、利名泽家族等地产商,都是采用这种方式。之所以只租不卖,是因为一般人买不起整栋楼,而分开来卖又和法律相冲突。一块地,政府通常只承认一个业主,若把高楼分层出售,产权就成了问题。那时,香港的一些地产商想出了“切月饼”的方法,把楼房契约切开,即“分契”。一个名叫罗显胜的律师最后终于在法律上解决了“分契”的问题。霍英东决定采用这种分层出售的办法,比起出租,当然是卖楼来钱更快。为了把楼房更好地推销出去,霍英东想出了编印楼盘说明书的方法,把楼盘情况、价格、交楼日期等都写上去。这是地产业的一大创新,现在的地产商还在学他这一套,只不过上边的内容越来越鬼话连篇。当时买楼的主要是富裕人家,为了让普通老百姓也买得起房,霍英东想出了一个办法:先收一部分定金,余款分期支付。这个思路就是所谓的“卖楼花”,也就是在果树开花的时候先付定金买“花”,等花结成果实,再付余款,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首付+分期付款。“卖楼花”的方法一公布,整个香港像疯了一样,无数市民每天来排队买房,有些人甚至专门倒卖预购到的“楼花”,可想而知当时的楼市有多疯狂。结果一年之内,霍英东就卖出了一百多栋楼房。仅在四方街地盘,霍英东就赚了六百多万,而且投入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是老百姓付的首付。在此之前,地产业也善于玩杠杆,但支点主要是银行给的,而霍英东又找到了一个新的支点:后来世界各地的地产大佬,把这一套玩得越来越出神入化,其实这套打法的祖师爷,正是霍英东。而当时狂热的购房者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种狂热会让“打工人”从此有了打工魂,“打工人”都自愿当起了房奴。所以这事到底是功是过,不好评说,也涉及到立场问题,所以暂且不论。之前受战争和全面禁运的影响,香港的制造业陷入萧条之中,很多濒临倒闭的工厂,通过把地卖给地产商,大赚了一笔,他们之后又把工厂迁到偏远的地方继续生产,很多企业因而起死回生,使得制造业也迅速繁荣起来。很快,香港就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中最先腾飞的一个。在此之前,到处是贫民窟的香港远不如上海、广州繁荣,因为陆地上实在是没眼看,所以帆船成了香港的标志。在此之后,香港高楼遍布,据统计,在1954-1960年间,香港就新建了超过1000栋楼,高楼大厦从此成为了香港新的标志。但此时的霍英东,只能算是香港的“大佬”,还没有晋升为“宗师”和“教父”。和“大佬”相比,“宗师”不仅战斗力更强,而且富有神秘色彩。就像金庸小说中的王重阳,他虽然没有正式出场,但江湖到处有他的传说。连南帝北丐、郭靖、杨过等大佬,一说起他来,语气里也带着莫名的尊敬。而霍英东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大佬眼中的“宗师”和“教父”,当然不是因为他房地产搞得好,你看过谁靠搞房地产成为了一代宗师?所以,以上只是霍英东崛起的开始,后面的故事要传奇得多,比如说掀起澳门的一场巨变,和港英政府的猫鼠游戏。
作者简介:良叔,百万用户新媒体创始人,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原世界500强高管,良翰商学院创始人。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扫一扫上方的二维码,加我微信
商务合作 | 转载互推 | 培训咨询 | 文案条漫订制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类似话题你或许还想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