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大田,有一种热闹叫赶圩~走起!

大田县融媒体中心 大田融媒 2021-11-30

 

岩城是大田县城的别称,县城有圩,人称“圩坪”,是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作为山区商品聚散地和人员交往的场所,圩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全县18个乡镇所在地都设圩,人口密集的村庄有圩,县城里保留着5天一圩的农产品交易活动。


一个圩场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岩城圩市演绎着大田城乡经济人文的兴废沉浮。以北部“新阳中心片区”主要的圩场为例,民国时期的三保圩,经营品种多,商人服务半径达40公里。然而,圩场的街宽仅6米,街两旁土木结构二层木板阁楼只70座左右;东华圩在万筹村和五峰村之间,民国以前的短街上,有店铺就20家。1958年和1960年,梅广公路与大广公路通车,便利的交通促进了集镇的建设,广平东华街圩场迁至大坑尾,新街宽12米、长80米,路面铺混凝土,各类公共建筑齐整,新圩场一跃而成了大田县主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除了定期交换商品,圩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部分农人的休息日。赶圩时,人们从四面八方齐聚墟场,熟人见了面拉拉家常,亲友偶遇下馆子斗茶喝上两盅......若是全家人都去赶圩,不妨手牵着手挤在人堆里“随波逐流”,图的就是心情好和兴致高,在热热闹闹的氛围里释放压力,一如上班族快意过周末。大田传统的圩日间隔期通常为5天,阳历1、6日开圩的城关,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圩市贸易,铸成了山城独特的文化景观。


圩市也有一类在一年中只交易一次的,这种圩叫“插花圩”。后华每年的十二月廿二日设墟场一天,进行年货交易;魁城农历三月半佛诞日,圩市在庙会期间进行,主要交易种子和苗木。圩场交易多以当地土特产为主,还有的就是日用品,譬如有布匹、缝衣针、丝线、香皂、火柴等,较大宗的有粮食、禽畜、种苗、食盐、糖烟。过去的圩场大部分设有米市,用米斗计量,供需直接成交。在这些米市中,城关的属消费型,桃源属输出型,三保属集散型,广平为购销型,粮食销往永安、沙县、德化、永春、安溪等地。城关圩场里有那种走村串户挑货郎担的小贩,也有固定的大商铺,在民国时期,出名的有新生百货、复泰兴京果、永西园饮食、华西来药材、经营布业的苏隆美。


大田圩市兴废无常,全县旧时的都、村圩场几经变异。汉代,有货物集散地;唐初,小湖“新公街”圩市开业;延至宋朝,三保、园坪等圩形成;元代增加了铭溪、东华和奇韬洋等处。清乾隆版县志记载,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县时,大田固定的圩场有小湖、三保、东华、均溪、奇韬、铭溪、文江坂、汤头、园坪、东西坑等12处。及至民国17年(1928年),全县有圩26个。1958年底所有的圩场被取消,之后关关停停几度沉浮,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全面恢复。清咸丰年间,县人陈春魁在太华街市募建“中柱桥”圩场一座。民国14年(1925年),县知事梁柏荫拨公款在南街头租赁魁城连姓地坪架屋3座,每座3间;后又在南门兜租赁旺乾廖姓、玉田范姓铺地和杜姓厕所地,起架12间做菜市场,引来了省内永春、外省的广东及江西等地商人来开业经商。改建到城关南街头的县城圩场,明清时期设在坊都,后迁至满田春市场,现又搬至三角亭与汽车站一带。其他的圩场地点也多次变动,如四十八都园坪圩场始建于北宋,曾设址清州、岬下坪、关帝庙、后山头等;建于元朝的四十六都奇韬洋圩场,曾设址金鸡岭、杀人坪、后岭寨、圩塘、牛背栋等;还有明清时期开创的三十九都圩场,曾设址顶山崎、梓溪架、奇街销、三保......


圩场的设定有严格的要求,需要充分考虑到所在地周边的人口规模,货物流通和人员往来的交通状况,市场的建设和交易周期安排,在交易时间设置上跟相邻圩场错开等等。远古时期的圩场没有建筑,它只是临时供人们进行商品交易的空地。到后来有了外来的商户经营固定商品居住下来,并且开始出现了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进驻,墟场才有了现在集市的市井样式。大田旧时的圩场一般只一条街,街短且窄,呈“一”字形,街面铺鹅卵石,两旁店铺房屋为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的单层或两层楼房,公共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大田融媒”
获取更多官方新闻资讯


往期 · 推荐

国庆特辑丨航拍大田③:七星湖美

防疫好人好事⑧:日平均步数15000步,大田这位所长坚守防疫一线

国庆献礼|大田这所幼儿园正式落成!

暖心!大田一女生垫脚撑伞的样子真可爱!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其他媒体平台不得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图片来源:温欣孝记者:林生钟 编   辑:陈慧勤编 审:林    璐  统   筹:陈有来监 制:郑宗栖  总监制:颜全飚

喜欢就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