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系列· 听亢老师讲述地名和GIS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小编语: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 · 武汉大学·地信系·年轻有为·GIS接班人·编程小王子---亢孟军老师做这次推送 :)
想了解更多亢老师的相关信息可以在文末留言给我们哦~
地名,英文常见译作“toponym”或“place name”,是个体地域的名称,其与地址、地理要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地名主要以自然语言的形式呈现,是日常生活中空间信息交互的重要内容。
任何一个地名都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有些地名甚至产生于千年以前并得以保存和使用至今。地名的命名反映了特定地域、特定时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是研究古代地理特征的重要的数据源,应得以重视。
1) 对通名为“围”的地名群命名的探源
含“围”地名群是指通名为“围”的区域地名集合。其命名起源有2种不同的看法:①以司徒尚纪为代表,认为“围”的命名与水利有关,得名于粤语中的“堤围”,是为了防止洪水、台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而在河流、海岸修筑的堤防 ;②认为“围”的命名与当地民居习俗
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基于空间分析方法,从含“围”地名群空间分布特征出发,通过分析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与客家含“屋”地名群进行选址差异的对比,揭示了绝大多数含“围”地名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且符合客家人的选址要求,支持“围屋”的命名起源说法;少数含“围”地名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水患易发地区,支持“堤围”的命名起源说法。有关,由围屋的建筑特征演化而来,其外围有围墙存在,起到防御作用。
· 研究区域:广东省
2) 广东地名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
广东地区聚居着四个古老的民系,包括壮人、广东人、福佬人和客家人,围绕其各自的聚居地,产生了大量的具有各自民系特征的地名群。这些地名群,不仅反映了四大民系人口的空间分布,亦反映了其居住地的自然特征。
该工作的目标在于:1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四大民系在广东地区的空间分布模式;2揭示不同民系地名群落与地理因子的关系。
01. Spatial trends in the toponymic layers: (a) Zhuang toponymic layer; (b) Cantonese toponymic layer; (c) Hoklo toponymic layer; (d) Hakka toponymic layer.
02.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 speakers: (a) Zhuang language; (b) Cantonese dialect; (c) Hoklo dialect; (d) Hakka dialect.
03. The topography and selected geographical factors of Guangdong.
04. Differences among toponymic layers with respect to: (a) distance from a river;(b) elevation; (c) slope; (d) relief amplitude; (e) distance from a market; and (f) distance from a wharf
3) 地名制图
利用地名数据所反映的时间特征、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制图设计方法,通过地图图组展现研究区域的特征。
· Toponym mapping
[1] 亢孟军, 杜清运, 王明军. 地址树模型的中文地址提取方法[J]. 测绘学报, 2015(01):99-107.
[2] 钱思蔚,亢孟军. 基于GIS的通名“围”命名探源[J]. 地理空间信息,2015,05:105-108+10.
[3] Qian S, Kang M, Wang M. An 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s of toponyms in Guangdong, China[J]. Journal of Cultural Geography, 2016, 33(3-4):1-20.
[4] Qian S, Kang M, Weng M. Toponym mapping: a case for distribution of ethnic groups and landscape features in Guangdong, China[J]. Journal of Maps, 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