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社会剥夺:指标、格局与应用

Wings 武大城市化研究室 2022-04-24

编者按


上一期推送我们请到了浙江大学的王珂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多规融合”前沿探索的专题推送。


本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本研究室的最新研究成果。本研究着眼于发现和描述中国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以社会剥夺理论为指导,构建适用于中国的社会剥夺指标体系,揭示中国社会剥夺时空格局,并探究社会剥夺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社会经济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全国人民的住房、就业以及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成,极大程度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由于社会经济的地区差异日渐增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部分人口和地区在就业状况、住房条件、教育水平和医疗保障等多重领域却面临着更加不利的状况,形成了内容更广泛的剥夺现象。“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针对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以及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补齐短板,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在这样的形势下,研究中国社会剥夺现状,对其反映的社会发展不平等现象进行测度和归因,对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检测和定位,可以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国家或地方政策提供支持。

社会剥夺

1. 社会剥夺的概念

       西方国家的社会剥夺研究起步较早,有着丰富的相关成果。英国社会学家Peter Townsend是社会剥夺研究的先驱,他首次定义了社会剥夺,指出社会剥夺是人们维持日常生活的基本物质需要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的现象。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社会剥夺研究的行列中来,其概念和内涵也随着研究的进展不断地拓展和深化。本文列举了一些与社会剥夺相关的常见概念进行辨析(表1),并梳理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图1)。

表1  社会剥夺及与之相关的5个常见概念

图1 社会剥夺及5个相关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Townsend提出的早期社会剥夺概念只包含物质需要和社会参与两方面的不平等现象。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剥夺是一个多维度(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还应包含教育水平、就业机会和医疗服务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多种方面的不平等。贫困与社会剥夺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因贫困而难以保证日常生活的物质需要往往是导致社会剥夺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个人社会经济地位也是社会剥夺的潜在影响因素之一。社会排斥和社会剥夺是两个密切相关且十分相似的概念,两者都是物质、社会等多维因素持续作用产生的,但社会排斥更加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当特定群体无法正常参与到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政治活动中去就可以被视作社会排斥,无论这些人是否贫困;而社会剥夺强调处在收入、教育、住房、就业、参与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综合不利的状态中。社会正义通常被定义为“如何公平地分配生活中的利益和损失 ”。关于社会正义的观点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机会平等,另一类则强调结果平等。后者采用不平等现象的量化指标来衡量社会正义的程度,而前者则认为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无法避免,但保证公平竞争的机会至关重要。因此,社会剥夺可以直接量化结果的不公平性,从而成为进一步研究机会不公平的起点。社会聚合则表明被排斥或剥夺的群体在社区或社会中被减少的程度,社会聚合较强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拥有广泛的社交网络,但受剥夺的人群往往只拥有较小的人际圈。因此,社会剥夺的相关文献表明,低收入会限制维持广泛社交关系的能力,而且社会聚合的相关则恰恰研究表明,低收入的人群间更有可能形成强力的社会联系。

2. 社会剥夺的测度

       社会剥夺可以从个人水平区域水平进行测度(图2)。

图2 个人水平与区域水平社会剥夺测度的区别与联系

       个人水平的社会剥夺主要反映在维持日常生活所需是否得到满足,如食物、衣服、住房等方面,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个人剥夺可以直接准确地反映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但个人剥夺的研究由于受访者人数和调查区域所限往往受到很大限制。从地理学视角来看,受到剥夺的人群往往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聚集特性,使得某一地理单元在社会或者经济水平方面呈现普遍处于不利地位的特征,而区域剥夺正是反映研究单元中所有人群总体上都受到某种或多种维度社会剥夺的现象,因此可以说,区域剥夺是个人剥夺的在空间上的体现。个人剥夺和区域剥夺有着密切的关联,但这种关联往往是非线性的,例如,生活质量较好的人不会单纯因为搬到剥夺水平较高的区域而处于个人剥夺之下。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数据可获性的限制,个人剥夺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区域剥夺相关的研究不仅在数据收集方面更加容易,而且可以方便地通过时空分析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从而揭示区域剥夺的多维特征以及时空异质性。

       测度区域剥夺往往采用社会剥夺指标体系的形式。Townsend最先使用社会剥夺指标体系研究社会剥夺,从物质生活和社会活动两个维度建立了社会剥夺指标体系并计算社会剥夺指数,奠定了社会剥夺定量研究的基础。后续的相关研究不断完善Townsend社会剥夺指标体系所包含的维度和指标,并加入一些特有的指标,形成新的指标体系。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开始构建自己的社会剥夺指标体系并计算社会剥夺指数,如the New Zealand Deprivation index, the Welsh Index of Multiple Deprivation以及the Index of Multiple Deprivation for UK。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社会剥夺指数成为西方国家检测社会问题最直观的依据。

表2 Townsend提出的社会剥夺指标体系

我们的研究

       首先使用文献计量的方法,统计了WOS平台上近20年的与社会剥夺相关的文献的发文量。结果表明,社会剥夺相关课题的研究热度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从地域分布上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南非等国)的相关研究较少。从学科角度看,可以发现近年有关社会剥夺现象的研究绝大部分为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其次是环境健康和社会平等相关领域。

图3 社会剥夺文献计量:(a)近20年发文量;(b)近20年引文量;(c)按国别计发文数量;(d)按学科计发文量占比

       因此,以中国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剥夺指数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受国内统计数据一致性、地理范围连续性以及相关数据可获性的影响,本研究在地级市的尺度上进行,力求达到如下的效果:

1) 构建综合的中国社会剥夺指标体系,评价各地社会剥夺情况;

2) 识别社会剥夺的时空特性;

3) 从多个维度比较全面地揭示地区剥夺特性,为定制地区政策提供依据;

4) 探究社会剥夺指数在城市研究方面的应用。

1. 社会剥夺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文献调研的成果,本文选取了5个维度(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就业水平、就业水平、生活水平和人口组成)共21个指标作为原始指标。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排除一部分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指标降维,取方差贡献表中方差大于1的成分作为主成份,成为测度单个维度社会剥夺的指数,对于每一主成分,提取其因子载荷大于0.65的指标作为该主成份的贡献指标,所有主成份的贡献指标的集合成为中国社会剥夺指标体系。

Fi是第i个主成份的得分,即第i个维度的社会剥夺指数,aj为其中j个指标对应的在得分系数矩阵中的得分,Xj为第j个指标对应的数据。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份特征值大于1,故应选取5个主成份(F1~F5),可以解释近80%的原始指标信息

表3  中国社会剥夺指标体系

       五个主成分依次可以描述表现不同维度的剥夺现象,因而称为不同维度的剥夺指数。根据指标反映的信息可以分类如下:F1——社会经济地位剥夺指数;F2——弱势群体剥夺指数;F3——教育剥夺指数;F4——住房条件剥夺指数;F5——就业水平剥夺指数

ISDI表示社会剥夺综合指数,λk表示第k个主成份对应的特征值,Fi是由公式计算得出的主成份i的得分。

       值得说明的是,剥夺指数数值只表征相对大小,其绝对数值在单个维度中不明显。而中国总体社会剥夺指数是由各个剥夺指标综合计算而来,因此各个剥夺指标的数值对总体的剥夺指数ISDI而言是有意义的。

       计算2000年和2010年中国社会剥夺指数和各维度的社会剥夺指数,绘制箱线图(图4)。可以发现,经过十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社会经济剥夺指数总体有所降低,也即社会经济向趋于进步的方向发展。但社会经济地位剥夺指数的极差变大,表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依然严峻。弱势群体剥夺指数整体大幅上升,直观地呈现出中国人口结构趋于不平衡的现状。教育剥夺指数、住房剥夺指数和就业剥夺指数分布更加集中,表明这三个维度趋向公平发展。

图4 多维社会剥夺指数箱线图

(a)社会经济地位剥夺指数;(b)弱势群体剥夺指数;(c)教育剥夺指数;(d)住房条件剥夺指数;(e)就业水平剥夺指数;(f)ISDI

       由于贫困与社会剥夺具有内在联系,有研究表明二者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一致性。采用ROC曲线检验国家贫困连片地区与全国最受剥夺的地区(定义为ISDI排名前25%的地市)的一致性,得到AUC=0.684,表明ISDI对于社会剥夺的测度是有效的。

2. 社会剥夺时空格局

       通过对2000年与2010年社会剥夺指数在同一分位水平下进行可视化(图5)。从地域分布来看,全国社会经济剥夺水平普遍下降,但弱势群体剥夺日趋严重。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和住房剥夺较高,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且教育条件较好的省会城市而言,就业剥夺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为突出。

图5 社会剥夺指数时空分布

(a)社会经济地位剥夺指数;(b)弱势群体剥夺指数;(c)教育剥夺指数;(d)住房条件剥夺指数;(e)就业水平剥夺指数;(f)ISDI

       利用Moran’s I中国社会剥夺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2000年的中国社会剥夺的Moran’s I为0.09,2010年的是0.10。表明在这两年社会剥夺现象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聚集性。接下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以描述不同地、市、州的社会剥夺特性,探究区域社会剥夺特性。使用单因素方差检验确定每个研究单位各剥夺特性的等级,将剥夺水平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并绘制聚类图(图6)。

图6 社会剥夺指数时空特征聚类

       对于2000年,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东北三省以及西部资源发达地市的收入、教育、住房、就业剥夺指数较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较好,成为最优势的一类城市,但我国绝大部分普通地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都处在较高水平的多维度剥夺之下。2010年的聚类结果与2000年的结果相比,只有省会城市保持了社会发展的优势,而其他城市在某些领域的社会剥夺水平有升高。中国社会剥夺总体向好,但由于社会进步速度有地区差异,实际的剥夺水平差距是相对扩大的,形成了新的不公平格局。同时,也进一步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区域剥夺表现是处在动态变化中的,因此有必要对社会剥夺进行多时相的跟踪与分析。

3. 社会剥夺的城市化应用

分位数回归

      为了更进一步地探讨社会剥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本文使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深入数据的层次特征,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

      传统的线性回归主要运用了最小二乘的原理,建立自变量在因变量的条件均值y ̂同自变量x关系的线性模型。模型假设的误差项为均值为0且同方差的分布时,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成为最佳线性无偏估计,这在实际的研究中有时很难满足。分位数回归利用因变量的多个条件分位数与自变量进行模型的构建,可以更加全面地描述变量的统计分布,发现一些被普通线性回归所掩盖的现象。相比普通线性回归而言,分位数回归能更精确地描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变化范围和条件分布的影响,在更全面地考虑指标信息的同时具备更优的稳健性。使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旨在探究社会剥夺指数在城市化研究中的应用,全面地揭示各剥夺水平下的中国城市面临的城市问题。


社会剥夺与城市化政策绩效评估

       中国城市化政策的一大目标是通过城市发展推进社会公平。为了探究中国城市化政策的效果,本文分别采用城市化率和GDP作为城市化指标,在10分位、25分位、50分位、75分位和90分位5个水平上分别进行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各分位的社会剥夺和城市化水平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受剥夺水平较高的地市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可以发现,一方面回归系数绝对值随着剥夺水平的升高而变大,表明社会剥夺水平越高的地市,城市化政策对于推进社会公平、降低剥夺水平的积极影响越大;另一个方面,通过对比2000年与2010年的结果,高剥夺地市的城市化进程更容易落后于低剥夺地市,从侧面进一步证明了虽然中国社会剥夺总体向好,但由于社会进步速度有地区差异,区域差距仍在逐步扩大。

图7 社会剥夺与城市化指标分位数回归

社会剥夺与环境公平评价

       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多指出剥夺程度较高的区域更容易暴露在较高的环境污染中。本节采用PM2.5年均浓度表征环境污染,探究中国社会剥夺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上节在5个分位的水平就能发现社会剥夺水平与城市化水平间的联系,而同样的方法应用于本节则显得并不理想,本节使用分位数回归做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在0.01到0.99共99个分位上利用中国社会剥夺指数对PM2.5年均浓度进行了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对于中国而言社会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受到的空气污染水平较高,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相重叠,工业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而高度剥夺的地市还未得到充分地发展。在2010年,在几个较高的分位数下ISDI与PM2.5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一些处于高剥夺水平的城市也同时处于较高的环境污染中。

图8 社会剥夺与PM2.5/UPGS分位数回归

注:x轴代表社会剥夺指数的分位分布,y轴代表PM2.5浓度/UPGS面积。红色点代表在95%水平下显著的系数点,蓝色代表不显著的系数点。黑色实线代表OLS回归系数,虚线为OLS回归系数的标准差。

社会剥夺与社会公平评价

       同样地,我们利用分位数回归技术探究社会剥夺与城市公共绿地空间(UPGS)供给之间的联系。城市公共绿地空间为居民提供游憩、社交的场所,并能缓解城市的空气和噪音污染,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一般而言,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也更加倾向于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回归结果证实,高剥夺城市往往只能提供较少的城市公共绿地,因此中国城市绿化政策应该更加关注和推进社会发展水平较差的城市的绿化建设。

结语

       不论社会发展水平如何,社会剥夺现象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普遍低水平的社会剥夺是社会进步且平衡发展的象征。

       虽然中国社会发展水平整体大幅提升,但是诸如老龄人口剥夺、住房条件剥夺和就业水平剥夺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表明我国正在面临这些社会问题带来的考验。“十三五”期间,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补齐短板,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中国社会剥夺格局区域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区的剥夺水平较高,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较差,而东部沿海城市社会发展水平较好,意味着我国正在经历“社会分化”。在新的发展契机下,应该对这样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加以重视,制定致力于推进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社会剥夺的时空格局揭示了多维度的社会剥夺特征,可以识别下个发展阶段中城市需要重点解决的社会问题,成为重要的政策参考依据。

     中国社会剥夺指数在城市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城市政策绩效评估,环境公平评价和社会公平评价为例进行了研究,定量揭示了①城市化政策可以在推进社会平等中发挥积极作用;②中国最有利的城市(如省会城市)面临更高的空气污染;③剥夺水平较高的城市应成为城市绿化政策的重点。

参考文献

Wan Chen, Su Shiliang. China's social deprivation: Measurement,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urban applications.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7, 62, 22-42.

下一期推送,S-Lab × W-Team(2017春夏)高定系列《地理国情决策支持图3:长三角城市群》将重磅发布!敬请期待!

拓展阅读

空间分析的人文关怀:癌症发病率的社会不平等

住房剥夺与公众健康:you are where you live

武大城市化研究室

微信:wurg2016

带你发现更有趣的城市研究


长按二维码关注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文献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