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资讯丨寻访山西古庙:晋东南、晋南篇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去看破庙画破庙,那些修缮得很漂亮的古建筑我却不急着去画一画,我之所以会把画破庙放在优先位置是因为再不去画就有可能看不到了,一次错过很可能就是永远失去,它们等了我几百年,已经无法再等下去了,时不我待啊。
——连达
作者简介
连达,男,1978年生,徒步走完了黄河以东的明长城,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寻访山西各地古建筑和古村落、古民居,并自学绘画写生进行记录,已经入晋数十次,足迹遍布山西众多市县和乡村,尤其对晋东南和晋南、晋中等地更是做了多次地毯式搜寻,留下了近千幅写生作品。
事迹被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导,山西省电视台为连达拍摄了纪录片《存在》,著有《山西古建写生》《触摸,寺庙:山西土地上那些散落的古建符号》《寻访山西古庙:晋东南、晋南篇》。
内容提要
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题写书名,责任编辑孙元元。
是作者多年来栉风沐雨亲自深入山西省的广大城镇乡村实地寻访,并以绘画写生形式把众多不为人知的濒危古建筑现状记录下来,将所见所闻和所感一并叙述整理所成。
全书共有古建筑写生作品近200幅,文字约15万字,主要涵盖地区是山西省古建筑资源最为丰富的晋东南和晋南地区。
目录
前言
行者连达
第一章 古建山水入画境:浊漳河谷越千年
辛安原起寺
王曲天台庵
实会大云院
车当佛头寺
阳高淳化寺
侯壁回龙寺和夏禹神祠
石城龙门寺
第二章 郊野楼台话沧桑:长治高平浅寻访
看寺正觉寺
东呈古佛堂
南宋孟家高楼
南宋玉皇观
北宋玉皇庙
神农清化寺
伯方仙翁庙
王报二郎庙
野川关帝庙
米山定林寺
河东甘露庵
建宁济渎庙
西李门二仙庙
郭家庄崇明寺
双泉永乐寺
双泉迎祥观
第三章 石勒旧迹今安在:走马观花探陵川
礼义崔府君庙
礼义北吉祥寺
平川南吉祥寺
陵川崇安寺
西溪二仙庙
西溪龙王庙
附城陵邑会馆
第四章 苍茫太行觅仙踪:凤栖高台古泽州
府城关帝庙
府城玉皇庙
小南二仙庙
青莲寺
下川汤帝庙
南石店吕祖坛
怀覃会馆
景德桥
西街玉皇庙
冶底岱庙
坪上汤帝庙
周村东岳庙
辛壁成汤庙
七干汤王庙
马村关帝庙
河底成汤庙
史村东岳庙
第五章 庙堂民居无穷尽:沁河两岸任徜徉
刘西崔府君庙
阳陵寿圣寺琉璃塔
羊泉汤帝庙
中寨成汤大庙
泽城汤帝庙
封头汤帝庙
下交汤帝庙
武安惠济寺
嘉峰古镇
李庄二郎庙
郭壁古村落
窦庄古村落
坪上石牌坊
木亭城隍庙
上阁龙岩寺
第六章 千年尧都有遗韵:如醉如痴游临汾
曹公四圣宫
西闫汤帝庙
翼城双牌楼
中卫玉皇楼
曲沃四牌楼
感应寺塔
曲村大悲院
东羊后土庙
东涧北魁星楼
魏村牛王庙
洪洞关爷楼
洪洞钟楼寺
辛南娲皇庙
霍泉分水亭
广胜寺
霍州鼓楼
霍州署大堂
退沙文昌阁和钟楼
下乐坪关帝庙
下老张湾古墓
隰县小西天
隰县鼓楼
第七章 城乡人文底蕴重:晋国故都古绛州
绛州三楼
绛州署大堂
绛州文庙
光村福胜寺
光村玉皇庙
北苏村寿圣寺
北杜坞钟楼
西庄魁星阁
三泉药王阁
东陀节孝坊
光马白台寺
闫家庄魁星阁
阳王稷益庙
第八章 巍峨堂皇览河东:关帝故里走运城
解州关帝庙
常平关帝庙
运城关王庙
运城池神庙
芮城永乐宫
芮城广仁王庙
芮城寿圣寺塔
芮城城隍庙
芮城清凉寺
万荣飞云楼
万荣秋风楼
河津樊村玄帝庙
后记
前言
给未曾谋面的人的书写序,我是第一次。但对作者我神交已久。很多年前,他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常说起这位叫小虎的“驴友”,会画画,喜欢到有古迹的地方去,可无数次徒步活动我们都擦肩而过,未能谋面。后来看过他画的长城、古代建筑等,相当不错,知道他不是单纯的户外徒步爱好者。后来他转送我一本他的书《触摸,寺庙——山西土地上那些散落的古建符号》,没想到他画了那么多,还出了书,才知道他的名字叫连达。从那本书里,我感受到那每幅画和文字说明,似乎带着他的体温、呼吸和心跳。出自钦佩,我欣然答应了为他的新著写序。这新书,也是他个人考察中用汗水、心血在荒郊野外铸成,令我涌动出强烈的感慨,因此写下如下的感想,不敢称作序。
看这本书,犹如进入一个独特的古建艺术博物馆,一座座寺庙、碑亭、牌坊、戏楼、会馆、民居、古桥……,汇成了跨越古今的沧桑画卷。如今山西偏僻的乡村,这些保留下来古建,并不知名,是被遗忘的角落,很多颓败不堪,岌岌可危,在杂草灌木中挣扎挺立。然而它们却像一个个坐标,连缀出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是中华文明发展洪流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精美而破败的古代建筑,某一天就会彻底坍塌消失。然而,悲伤中一丝的欣喜,就是连达去了,并在他的笔下顽强地矗立,带着一种悲壮的震撼,也许这是它们最后的画像。
图01/芮城永乐宫无极之殿
如果让这些坐标消失,就是一种文明的衰落。凝固着当地的历史记忆的古建,如今仍是父老乡亲、少年儿童的聚集处,一代一代地传递着祖先的事迹。人们还相信它们的灵验,在祈愿中寻找自己的根脉,以善良和纯朴抵御着信仰的缺失,在闭塞甚至贫困中获得快乐,找到精神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深入乡村去追寻这些古建,绝不是轻松的旅行。家住东北的连达像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抛家舍业,背着几十斤的大包,常年跋涉在荒郊野外。这位“画破庙”的陌生人,自然会引起当地人的好奇,不被理解的白眼、闭门羹、冷嘲热讽,书中有轻描淡写。而老乡们的一碗面、一杯水、一句话的温暖却包含深情的讲述。他的虔诚感动了人们,让人看到了一个不拿国家工资、更没考察经费而做大事的男子汉,看到了一位与那些濒临倒塌的古建一起倔强挺立的男子汉。画画引起围观,他边和老乡聊天边画,传播着知识和宣传保护文物的理念,采集当地的故事、历史传说,配在了画面的描述中,画面与文字结合,古建、村民、历史、现状、自然融为一体。
图02/万荣后土庙秋风楼
他的痴迷近乎于疯狂,这无法只用个人兴趣来解释。我也无数次穿梭于各地的山川,深知那番艰辛、孤独,没有超强的毅力和野外生存的能力无法完成这部著作。那些美妙的画,不可能都是出自清风习习,塔铃叮咚中,更多的是在荒草丛生,蚊虫叮咬中完成。是什么力量让他千里追寻,难以割舍?我在书中看到了答案:“有多少这样破败的古建筑还挣扎在荒野里,有多少我还能来得及去见上一面,又有多少我已经永远地错过了,这就是无名的晚近古建筑所面临的普遍现状,让人心生悲怆之感。”
正是这种深沉的情怀,使他通过画释放着对传统文化的深爱,并以特殊的笔调,把那些梁架变形,屋顶塌漏,墙体倾斜的惨烈,画出了断壁残垣之美,展现了千年古庙的气韵和苍凉怀古的之情,令人想到往昔的辉煌绚丽,看到现实的惨不忍睹,激起人们保护的欲望。
图03/新绛阎家庄魁星阁
值得称道的是,连达的画介于专业制图和写生创作之间,既“神似”、也“形似”。看得出来,连达对古代建筑知识了解得很深,他追求的不仅是艺术,还有学术。带有艺术性的速写中,没忘记准确描绘那些枓栱、鸱吻、直棂窗、普柏枋、阑额、悬山、雀替……,笔笔不误。还根据自己的知识对古建进行“轻松愉快的考证”,既不繁琐枯燥,也不失严谨,仔细读来,满有道理。
画速写当然要有取舍,连达的个性选择,来自他与写生对象在精神上的交流。有些画,随便的几笔的荒草枝叶,保留了现状的完整。有些画,将一些杂乱的滤掉,恢复原貌的清爽。这是他当时心情的交待,情感的宣泄,他不是用手在画,而是用心在画。
中国古代建筑往往是历史的叠加,包含着各各时期信息。有些历经风吹雨打没动摇,却遭现代人的毁坏场景,在他的画作中刻意留了些痕迹,如墙面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等标语,说明它曾经化身为一所工厂。“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表明曾被改用为学校。还有的被褥挂在建筑的廊柱间晾晒,表明已经沦为大杂院。旧貌与现代印迹共存,也是一种没有割裂的历史叙述。
图04/阳城羊泉汤帝庙正殿
凄凄惶惶,即将倾圮的文物古迹,能留到如今是侥幸。然而如今肆意破坏、拆毁的事情屡屡发生。快速的经济发展与保护古代遗迹的矛盾中,不时出现拆与保对峙的擂台,对手却是同样的子孙后代。我以为,没有外部掠夺和战乱,在欣欣向荣的岁月中使古建消失,是更大的罪过。以精神文化的丢失换取更多的物质利益是过分的贪婪,而我们找不到自身根脉的时候,将沦为一无所有的精神乞丐。如果能从古建中体会到优雅、灵动、张扬、霸气、磅礴、华贵,不能不对自身传统文化产生崇敬和自信,爱惜它们就是爱我们的祖先,欣赏它们就是欣赏智慧和创造,保护它们就保护自己的家园。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批评、抱怨是一种态度,积极采取行动更为可贵。连达一个人的力量尽管微薄,却能唤起更多的人加入。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连达并不孤单,有一批户外徒步爱好者,执着地奔走在各地,以不同方式在保护中国文化遗产。据我所知,连达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老J、火炬、尚方……,几乎每个周末和假日,都到乡村进行地毯式地搜寻、调查一些即将消失的遗迹,我亲眼目睹在短短几年内一些美丽的建筑、壁画已经坍塌、破坏、消亡,却留在了他们的照片、绘图、记录中。他们都是“业余”的,却以责任和信念在坚持,令专业人员感到羞愧,也让盗贼、不法开发商、单纯追求政绩的势力官员感到羞耻。
我不怀疑,他们的调查报告,将会陆续问世。我现在就敢断定,这本书和即将出版的一批书具有极大的历史资料价值。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齐东方
行者连达
这是连达的第三部著作。与前两部不同,书中不仅收录连达2013-2015年间寻访晋东南、晋南109处古寺庙绘制的185幅写生画,还有十余万字的行记。记文与画相辉映,著录了他的行迹和心迹:他匆匆走过的黎明和黄昏,他眼里古建筑所在的山川、地貌和人,还有他对自己挚爱的山西古建筑保存现状的担忧、惋惜。他的画,肯定准确的斗拱、斑驳的琉璃瓦件、倔强地傲然存在着的残破的屋顶、台阶边的荒草、渺远的山河和辽阔的天空,无不凝结着他对表里山河的热爱。连达说他是东北人中最爱山西的那一个,信也!
连达并非科班画家,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古代建筑教育,却是目前中国描绘山西古建筑最好的画家。他对山西古建筑年代、类型、风格特征刻画之准确、生动和细致,令人赞叹。我想他是受到天启和加持的,也许是鲁班,也许是李明仲,或者还有哪位在山西留下足迹的古建筑大师吧。特别是,画面中那些风烛残年一样凋零的古建筑,像专为连达还坚持在那里,等着他的眼睛和他的笔。
图05/翼城木牌楼
连达说:“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我只能尽量多走多看,抓紧记录,古建筑每一时刻的形象都很可能会成为它最后的留念。这些辛苦奔波所得来的作品是我这个深爱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建筑迷用所有的心血和真诚创作的,每一幅都浸透着我的汗水和辛劳。”这些话,使我不安汗颜。我希望连达笔下的古建筑都是被全面、科学地记录过的,我希望连达的画仅仅只是锦上添花,我希望连达不必兼有记录的职责。可他实际上是一位山西古建筑的记录者。
因此,读连达的书,就是接受他的鞭策。让自己行动起来,和更多的人一起,无分别无选择地给山西每一处有名或无名的古建筑建立真正全面科学的档案。使山西成为真正的“中国古建筑的诺亚方舟”。
令人欣慰的是,连达以他精湛的技艺和行者的实践,感动和吸引了很多的人为他点赞,与他同行。连达也正在走进课堂,走进青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他的粉丝,加入他的行列。连达朋友圈的头像是少年悟空,金色的金箍,灿烂的微笑,我想这最能代表连达。没有谁的金箍是别人强加的,那是一种抉择。连达选择做一名行者!他行万里路,绘万卷图,就是为了记录下曾经的中国的真经:我们用木、砖、石、瓦在自然山川间建构的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图06/泽州双河底成汤庙
连达书的学术价值远远超越了纪游文字和建筑绘画。研究山西古建筑的学者可以从他的目录索引获得更多的启发,比如对晋南晋东南一带各类庙宇的系统调研,就需要立刻提上日程。
连达的书,对古建筑专业学生,是最好的教科书和了解山西古建筑的形象资料。对于山西旅游界和文创界,希望连达的画能够成为山西旅游纪念品中的精品,像当年的《五台山图》一样作为中华文化活的载体,被带向世界。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山西古建筑调查者
李志荣
后记
品读山西厚重的历史,感受我们民族悠久而璀璨的文化,深入城镇乡村去追寻和发现散佚的久远故事,用画笔和文字记录或恢弘或濒危的古建筑现状,这是我多年来的生活方向。成书之时,回想这些年在山西城镇乡野间奔走的种种酸甜苦辣,真有恍如隔世之感,甚至不敢相信自己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记得那时候我每次都要从大连坐一夜火车到北京,再从北京转车去太原,然后从太原的建南长途汽车站坐上大客车,向茫然未知的晋东南太行山深处前进。为了节约有限的钱,会锱铢必较地计算每一天的花销,甚至在日记里都列出来买一瓶水,吃一碗面的支出,不时统计,极力缩减开支。我现在每年春秋两季来山西画古建筑,每次会持续一个月左右时间,所以要不时计算所带钱财还能不能够支撑得住,我把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全都扔给妻子,无论如何张不开嘴跟家里再要钱,只能节约每一元一角。我住过10元钱的倒闭多年的乡村小店,那里脏的好像几十年也没有打扫过;住过老乡家里闲置多年的小黑屋;有时候画到天黑实在回不到城镇了,还在乡下废弃的破修理部倾倒的门板上睡过。因为每次在外时间久,可能会遇上天气突变大风降温,薄的换洗衣服和厚厚的御寒衣物都要带上,加上画板、大小纸张、折叠椅子、照相器材、饮水和干粮等等,小到雨伞、充电器和剃须刀、指甲钳都得带在身边,背包经常达到4、50斤的重量,老乡拎过后说比一袋子白面还沉。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我常常面临着画到天黑就无法离开的窘境,只能背着重重的行囊摸黑徒步走出来,走十几里路也是家常便饭,因为旅游鞋难以承受这样的重负,曾经走掉过鞋底,所以后来无论什么样蒸热的季节,我都只好穿着厚重的登山鞋。
图07/泽州东南二仙庙神龛
山西的许多乡镇是没有早餐摊的,即使有也都开张较晚,我为了赶时间,天明即出发去寻访古建筑,尽可能利用有限的白天多画一些,在许多偏远乡村也根本没有饭店,所以常常面临吃不上早饭或者午饭的问题,只能啃干粮喝凉水凑合,曾经有连续二十多日每天早午饭就是啃太谷饼充饥的记录,真是吃怕了。我每幅画耗时从两三个小时到一整天不等,当全身心投入了绘画过程中,时间就好像转瞬即逝,如果不是肚子叫起来,经常忘记自己画了多久。为了抵御让人心烦意乱的饥饿感,我边画边啃饼子,甚至遇到在厕所和垃圾堆旁的古建筑,顾不得那些刺鼻的气味了,照样啃饼子画画。我就是一架全速运转的机器人,一切为了画好古建而努力着。我曾经被大雨淋成落汤鸡,在破房子檐下瑟瑟发抖,也曾遭遇突然的降温,被冻得五脏六腑都在哆嗦,但即使这样,脖子夹着伞,咬着牙硬挺住也要把画完成。至于盛夏时节,身上被太阳灼烤得生疼,有几次几乎中暑,也不肯停下画笔,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白来,不能懈怠。
图08/长治县北宋玉皇庙
我从东北来到山西,还面临着一定的语言障碍,尤其偏远地区的老乡们浓重的方言一度令我很困惑,好在经过多年的适应,现在基本连听带猜,也能明白个七七八八了。水土不服则曾经使我连续半个月腹泻不止,几乎倒毙在晋南。最郁闷的是千里迢迢找到一些寺庙,却被拒之门外,最终无法将古建筑画下来。在晋东南的阳城关帝庙,我被坚决驱赶出来,背包也被粗暴地扔到了马路上去;在介休,我曾经被村民当成文物盗窃分子,遭到围攻;在绛县,我跳进了无人的荒庙里画画,出来后差点被老乡逮起来送往公安机关。但什么样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描绘古建筑的决心,今天当作品结集成书的时候,回想多年来的种种艰辛,我真是感慨万千,这不是一个有钱有闲的富家公子哥旅游时的随笔,无关风花雪月,这是在用我全部的热情和努力来表达我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如果说本书算是一个阶段性成果,这是我和妻子及全家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到山西画古建筑,也就不可能有机会完成这些作品。
图09/长治县南宋玉皇观五凤楼
这些沧桑的古建筑是古老与现代时空相交汇的地方,是我与古人们在精神上相沟通的桥梁,虽然我水平有限,自学绘画,随心而绘,文字肤浅,表述中也难免有诸多纰漏和错误,但却是为之倾注了所有心血,以自己粗浅的笔墨依稀勾勒出那个虽然远去却仍旧美好得令人心动的古韵中国之面貌。虽不敢奢望能以一己之力将三晋古建筑的精妙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却真诚地想与广大读者朋友和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们共同分享我的寻古见闻和切身感受,给大家呈现一个视角不同的山西,使更多的人能重新来审视我们业已衰落的传统文明,认识到其中的独特和美好,在日益西化的文化环境中找到我们自己应有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更多人来关注和保护我们已经衰微的中国式古建筑,余愿足矣。
连达写于成书前
书影
寻访山西古庙:晋东南、晋南篇
连达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ISBN 978-7-302-47036-6
定价 69.00元
相关链接: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 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