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观点||牛保义:关于外语界语言研究的几点思考——兼论具有汉语特质的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Y小编 语言科学 2021-09-20


 摘要、关键词

摘要:本文在分析外语界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我们认为,外语界语言学研究应当立足汉语,借鉴国外研究资源,据 “汉” 释 “汉”,把握国际语言学研究动态,努力为构建具有汉语特质的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关键词: 外语界语言学; 立足汉语; 理论创新


Abstract: The paper,on the basis of a surve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inguistic study in foreign languages circle of China,attempts to offer some tender proposals.It suggests that linguistic scholars in foreign languages circle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Chine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use foreign resources as reference,and make an explor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with reference to the achievements and accomplishments obtained so far in Chinese linguistic circle,so as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inguistic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linguistic study in foreign languages circle; giving priority to Chinese as research objec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1.引言

前段时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教授应邀为《外语教学》 组稿,让我写篇文章,深感荣幸。 我2008 年参加了《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系列丛书的编纂,主编了第三卷《认知·语 用·功能——英汉宏观对比研究》。在展望英汉语宏观对比研究发展趋势时,笔者曾提到:“汉语的主体性将在英汉语宏观对比研究中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牛保义 2009:10)。沿着这一思路,本文想借此机会,按照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2016年5月17日)上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的指导思想,联系我国外语界语言学研究的实际,冒昧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2.外语界语言学研究现状管窥

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或者说是值得改进的地方。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外语转向研究外语

许国璋(1991:1)曾经指出,“语言学界的学术活动,大体分为两类:中文系学人以音韵、训诂、方言、汉语语法的研究为主;外文系学人以介绍、解释国外诸语言学派的论点为主。” 可能是受学科定位或某种因素的影响,过去教外语,不管是英语还是其他外国语言,就是教听、说、读、写、译。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就是向学生介绍外国的语言学理论、思想和观点。时而举出一些具体的语言实例,也是为了解释或说明这些理论、思想和观点。近些年来,随着外语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学人们在引介外国的语言学理论过程中发现,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现象,自己才容易弄 懂这些理论,才能向学生讲清楚这些理论。于是,一些学者便开始在引介外国语言学理论的同时,把目光投向这些理论赖以产生的语言。

2)从引介国外语言学理论转向运用理论分析和解释具体语言现象

起初,我们引介外国的语言学理论是将其当作一门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学概念、思想和观点。例如,什么是 “转换生成语法”? 怎样画 “树形图”?改革开放以来,西学东渐,外国的语言学理论,包括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被大批引介进来。随着语言学理论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学者们一方面发现语言学理论并非 “铁板一块”, 有些思想和观点是相互抵牾的、矛盾的。比如,形式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自足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非自足的。此外,学者们还发现语言学理论并非 “放之四海而皆准”,有时候是 “行不通” 的。比如,英语代词作句子主语要用主格形式。但是为什么可以说 “Him be a doctor?” 于是,学者们开始用一种怀疑或质疑的眼光看待语言学理论,并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中。一方面验证理论的真伪;一方面旨在对语言本体有所发现。

3)从对外国语言的研究转向对汉语母语的分析和解释

大部分语言学理论,都是语言学家们自己从母语中提炼出来的。这样就产生了英语语言学、俄语语言学、日语语言学,等等。因此,在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和解释具体语言实例的过程中,教英语的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分析英语现象,教俄语的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分析俄语句子等。在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和解释外国语言的同时,一些学者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些汉语的例子。尤其是近些年来,外语界的学者们对汉语被动句、把字句、兼语句和双宾句,以及汉语隐喻、转喻等现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还有一 些外语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选取汉语为研究对象和客体。

4)从对语言学理论的说明和解释转向对语言事实的 理论概括和抽象

以往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有一个“潜模式” ,即选取一定的理论框架,如韩礼德提出的语言的 “三大原功能”,或者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等,用以分析若干语言实例,最后得出结论,“语言的确有三大功能”,或 “关联理论是正确的”。很明显,这些研究与其说是对语言现象的 研究,倒不如说是对语言学理论的解释和说明。但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学术创新和学者们创新意识的增强,外语界的一些语言学研究开始注重语言事实的理论概括和抽象,尝试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例如,徐盛桓研究汉语英语疑问句,发表在《中国语文》的语用嬗变思想;钱冠连研究 《文心雕龙》《管锥篇》《谈艺录》等,提出了汉语文化语言学理论等 

以上是外语界语言学研究取得的一些进展,下面谈谈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研究还是围着外国的语言学理论打转转

我国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表明:因机械模仿或照抄照搬人家的理论,忽视汉语自身的特质特征,走了不少弯路,直接影响和阻碍了汉语语法理论的建设和发展(龚千炎 1997; 邵敬敏 2006)。我个人认为,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至今还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仍然是围着人家的理论打转,自主创新意识淡薄。我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上面提到的外语界语言学研究的“潜模式” ,就像数学老师在给学生讲这一数学公式,不管你用还是用……, 最后还  是 , 永远搞不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样的语言学研究,“外国的语言学理论在那儿翻新,咱们也就跟着转。”(吕叔湘 1986,为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1997)题的序言)转来转去,理论都是人家的,转不出自己的东西来,转不出自己的话语权。


2)有些外语界学人对语言学研究创新有误解

近些年来,从上到下都在强调学术创新。究竟什么是语言学研究的创新呢?外语界一些学人认为,同一种语言现象用一种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释就是创新;选取一种全新的语言现象去分析和解释也是一种创新。这样定义 “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讲,也许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语言学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应该是对语言本体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或提出新的思想、观点、理论模型。如果同一种语言现象用新的理论解释一番,得到的结论文献中早有提及,那只不过是贴新的理论标签,换一种说法而已。 这样的创新没有多大意义,或者根本就算不上创新,甚至是对创新的一种 “亵渎”。同样,对一种崭新的语言现象(如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探讨, 得不出新的认识,也是对 “创新” 的一种误解。

3) 观察语言的能力有待提高

外语界语言学研究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重理论引介,轻语言事实的挖掘。我们认为,就像歌唱家会唱歌、书法家会写字一样,观察语言的能力是语言学学人的 “看家本事”。 观察语言能力的深浅厚薄,正是语言研究功力的显现。可能是学科特点所限,或是传统势力的影响,一些学人(包括我自己)对语言本体的观察能力有限,表现为自己能看到的,人家已经看到了;人家看不到的,自己也没发现。 有些研究得出的结论,自己认为是新发现 (new findings),但在人家眼里,这些与文献所述 “新发现” 则大同小异,并非是“言他人之所未言”。 这种情况,要么是 “雷声大,雨滴小” ;要么是“光打雷,不下雨”。

4)对汉语语言学研究知之较少

钱冠连(1999)指出 “外语界学者的大多数汉语水平不高” , 他们 “虽说能直接借用国外语言理论,由于没有过硬的母语功底,读不了艰深的汉语文献,进不了汉语专业领域(如音韵、训诂、方言,汉语语法),也难以有大的理论发现”。钱先生说的是汉语语言水平,我们想说的是,大多数外语界学人对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和历史缺乏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融入不到汉语语法研究的大潮之中,研究成果不能引起汉语语言学研究的高度重视。

5)与汉语语言学界交流深度不够

较之过去,近些年来外语界和汉语界语言学学人往来多了起来。外语界语言学研讨有时邀请汉语语言学专家做主旨发言;一些汉语语言学学人主动参加外语界的学术研讨;两者有了一些 “汇合”。 但是,我们认为,这些 “汇合”广度有限、深度不够。根据我们的观察,汉语界语言学学人参加外语界研讨,主要是想了解一些新的语言学理论知识;外语界邀请汉语语言学专家做学术报告,实属 “阳春白雪,和者甚寡” 。


 3.对外语界语言学研究现状的反思

与汉语界语言学研究相比,外语界语言学研究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学人队伍庞大。汉语界语言学学人主要是高校中文系教师和一些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外语界语言学学人不仅有外文系的还有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以及一些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其次,语言学理论功底相对扎实。外语界语言学学人凭借其外语优势,具有较好的能力获取、消化和吸收外国的语言学理论。既有庞大的学人队伍,又有良好的理论储备,外语界语言学研究为什么仍然存在着以上诸种不足? 学术成果依然是低水平、重复劳动的多,原创的、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少呢? 原因非常复杂,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学术方面的,也有其他方 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这里笔者谈几点个人简陋看法,意在引起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3.1 学科定位不科学

我们国家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有外国语言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这一分类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两个一级学科里都有 “语言学”,两个怎样定位呢?自然导致 “语言学” 研究外国语言(英语、俄语、日语等)的和研究 中国语言(汉语)的 “语言学”。进一步引发了两个一级学科各自 “画地为牢”,你搞你的外语语言学,我搞我的汉语语言学,互不“干涉”,互不 “侵犯” 。④ 

3.2  学术视野不开阔

学科定位不科学对汉语界和外语界语言学学人的学术视野有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双方或多或少均有 “门户之见” ,缺乏互信和尊重。外语界语言学学人认为自己对外国的语言学理论了解比较透彻,汉语语言学研究使用的理论大部分都是外语界学人引介过来的;汉语界语言学学人认为自己对汉语的研究比较深入,外语界学人就是会说、会写外语,语言学研究至多是将国外人家的理论引介进来。

3.3  研究目的不明确

对外语界语言学学人来讲,我们搞语言学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是为了学习国外的语言学理论,还是为了研究语言(可以是外语,也可以是母语)本体? 是为外语教学服务,还是服务于普通语言学理论建设? 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语言,还是为了揭示语言的规律?是为了证实人家理论的普遍性,还是为了形成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新的理论体系?

3.4  研究特色不明显

外语界语言学研究原创性成果较少,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缺乏研究特色。实际上,外语界搞语言学研究,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研究外语,由于缺乏对语言的深层次的感知和认识,要有新发现、提出新观点,是比较困难的。如果研究汉语,由于汉语水平(如古汉语)所限和对汉语语言学研究知之不足,要拿出让汉语语言学学人接受、国际语言学领域站得住脚的成果,也非易事。

以上原因,看起来或许并不十分新鲜;但细想一下,上述诸种不足,无不与这些问题密切相关。


 4.外语界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刍议

分析了现状,查找了原因,下面我们对外语界语言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谈几点初步意见,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2016 年5月17日)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学习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精神,我们体会到,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为什么拿不出具有话语权的东西来? 为什么我们的研究成果,外人不太看得起,国人不大愿意接受? 关键问题是,我们没有拿出像南仁东的单口射电望远镜、 WS-2 卫士二型远程火箭炮和350公里时速高铁这样的能够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东西来。因此,我们主张外语界语言学未来的发展,应当立足汉语,借鉴国外研究资源,据 “汉” 释 “汉”, 把握国际语言学研究动态,努力为构建具有汉语特质的中国语言 学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4.1 立足汉语

针对上述外语界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原因,我们主张外语界语言学研究,应当 “立足汉语”,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具体来讲,就是以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汉语角度审视外语;解决中国语言生活里的实际问题。

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里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The unique and true object in linguistics is language viewed in and for itself.(语言学研究唯一的、真正的目的,是语言自身,是为语言服务的。)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不仅要介绍国外的语言学理论,更重要的是研究语言本体。外语界研究外国的语言,毋庸置疑;研究汉语是不务正业 吗? 吕叔湘的看法是 :“我们不能老谈隔壁人家的事情,而不联系自己家里的事情” (陈平 1991)。 钱冠连(1999)更进一步指出 :“仅有外语研究的成果,没有对自己母语汉语的研究,我们就不会给后人留下真正的财富,也就不足以在中国语言学界立足。” 我们的体会是:外语界学人不管学了多少年外语,对外国语言的哲学、文化等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还是比较浅薄的。相比之下,外语界学人尽管患有 “汉语先天不足”, 但对自己母语的哲学、文化等深 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要多一些。因此,我们主张外语界语言学学人以研究汉语为主,从汉语角度审视外语。一方面, 可以加深对外国语言的认识;另一方面,会对汉语一些习 焉不察的现象有独特的发现或原创性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像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 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4.2 借鉴国外研究资源

我们要想构建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语言学理论体系,提出具有向国外语言学挑战实力的、有中国话语权的思想和观点,就得 “吃透隔壁人家的事情”(钱冠连 1999)。因此,外语界语言学研究,不管是研究汉语还是外语,都要坚持 “借鉴国外研究资源”,包括借鉴国外的语言学理论资源和语言资源。

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有人主张是将人家的理论化入我们对语言的研究 ,“化” 成一种研究语言的方法或视角;有人认为就是用国外语言学理论当 “镜子”,戴上这副有色眼镜去观察语言、认识语言;也有人将其视为运用国外语言学理论框架去分析和解释语言现象。这些看法都很有道理。我们的看法是,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应当是批判性的消化和吸收。这里的“消化”,就是要用原汁原味的汉语事实去 “消化” 国外语言学理论,用汉语事实去拓展甚至颠覆国外语言学理论的有效性,从而建构自身的理论 。“吸收” 是在尊重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择善” 而用,而不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地、削足适履地把语言事实 “放” 或 “塞” 进人家的理论框架内,去给人家的理论做注 脚。

借鉴国外的语言资源是指,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可以站在外国语言(如英语、俄语等)的角度观察汉语,也可以站在汉语角度观察外国的语言(沈家煊 2011;牛保义 2015)。因此,借鉴国外的语言资源也可以说就是像王宗炎先生(2001)所说的 :“把外语研究和汉语研究结合起来。 ” 只有这样,才易于看清汉语的 “庐山真面目”,才易于发现汉语的特质所在,才易于建立起中国的语言学理论。

4.3  据 “汉” 释 “汉” 

中宣部刘奇葆部长(新华社北京 2015年7月28日电)指出 :“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在语言学研究里,就是要据 “汉” 释 “汉”,即站在汉语语言文化角度看待汉语问题,从汉语实际出发解决汉语问题。要据“汉”释 “汉”, 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尊重汉语事实。外语界学人研究汉语,首先要尊重汉语事实。简单来说,汉语是什么就是什么。流水句就是流水句,将其看作 “无主句” 或 “省略主语”,实际上是给 ),它安上了勿须有的 “主语”。名词谓语句(今天星期天)。如果看作是 “省略了谓语动词”,是对汉语特质的忽视或 不尊重。再如,就跨语言比较而言,因具体的地理和生活环境之不同,英汉族人在识解(construe)同一事物时可能会选取其不同的属性来转指该事物,从而产生跨语言差异(卢卫中2018:26-27)。试想,离开了对这些特质的观察、概括和抽象,得出来的结论可能就和 Today is Sunday 差不 多,我们还凭什么去建立“中国特色语言学理论体系”呢?

2)了解和把握汉语遣词造句的文化、谋篇构架的文化,以及表情达意的文化。汉语语法研究认为,汉语的构词以复合为主;西方语言的构词以派生为主(吕叔湘 1979)。西方语言的句子是 “焦点视”;汉语句子是散点透视。汉语句子是流块建构;是以 “神” 摄 “形”。 西方语言 是 “以形摄神”, 是 “法治” 语言;汉语是 “以神统形”,是 “人治”语言(申小龙 1988)。只有了解和把握汉语语言的这些文化特质,我们才能有效避免过去那种“比附 ”、“印欧 语眼光”、生搬硬套,才能朴素务实地去观察汉语、认识汉语,发现汉语自身的规律。

3)全面了解汉语语言学研究的历史,深入研读汉语语言学研究取得的成果。沈家煊(2017a:132- 133指出,“西方的语言(指印欧语)及对语言的研究以范畴的分立为常态,中国的语言(指汉语)及对语言的研究以范畴的包含为常态。看来,不仅是汉语语言自身有其特质,汉语语言的研究也存在着独特的地方。汉语语言研究的历史,龚千炎(1997)的《中国语法学史》将其分为五个时期: 酝酿时期(475—1897)、创立时期(1898—1937)、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繁荣发展时期(1949—1966)和开拓和深入时期(1976—)。每个时期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如马建中的《马氏文通》 、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 《中国现代语法》和《汉语史稿》、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朱德熙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等等。我们认为,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不了解汉语语言学研究的 这些历史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可能就是 “瞎子摸象”, 摸到什么就说什么,可能会将 “大象的耳朵” 说成 “扇子”。 更为重要的是,了解汉语语言学研究历史和学术成果,就是要将具有汉语特质的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建立在汉语语言学历史和学术成果的基础之上。

4)关注汉语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深化同汉语语言学界的合作。哪些是汉语研究的热点问题呢?吕叔湘1979年写的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结合我国语法学创建 80年的历史和现状,对语法研究中几乎所有的问题,特别是涉及语法体系的问题,做了一个总检讨。既回顾了过去, 又展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吕先生提出的词类问题、句子的复杂化和多样化问题等,仍然是当今汉语语法研究的热门话题。外语界语言学学人只有了解这些热点问题,才能同汉语界语法学人有共同的话题,才能融入到汉语语法研究的大潮中,才能同汉语语法学界有深度的合作。这样,外语界语言学研究取得的成果才能被汉语界所接受,外语 界学人才能在汉语语言学研究中立足,才能变“两张皮” 为 “一条龙”(王宗炎 2001)。

以上四点是我们对据 “汉” 释 “汉” 的诠释。这方面,徐盛桓先生(2017)最近对汉语含义的研究,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徐先生指出(2017):“从我国本土文化的立场出发,分析汉语含义运用的实际,切实研究如何界定汉语含义现象的内涵和外延,审视汉语含义现象有什么自身的特点和汉语含义推导的论证规则亦即其推导规则,构建出符合汉语实际的含义理论。要对如此等等的问题做出有成 效的探讨,除了要对语用—含义观有一个通透的认识以外,还需要对汉语含义现象的渊流和发展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正所谓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

4.4 把握国际语言学研究动态

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要想做好据 “汉” 释 “汉”, 还必须要有国际视野,时时把握国际语言学研究动态。当今的语言学研究与其它学科一样,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性、科学性趋势。前者主要是指,语言学研究不但要借鉴人类 学、哲学、文化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还要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中汲取营养。后者主要是指,语言学研究光有定性的、内省的、共时/历时的方法是不够的,还要借助语料库、脑电位、核磁共振等实验。不同语言背景和学科背景学者的密切合作将极大推动对比语言学学科的发展(高军 2014:84)。 因此,我们认为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要面向未来,追踪国际语言学研究前沿,坚持外语与母语研究相结合,坚持不断从其它学科中汲取营养,坚持内省与实验相结合、思辨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必须明确,把握这些国际语言学研究动态的最终目的是要借鉴外来,不忘本来;将具有汉语特质的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建立在国际语言学领域的前沿。


 5.结语


以上,我们遵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在分析外语界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我们认为,外语界语言学研究要在中国语言学领域立足,在国际语言学有话语权,就应当聚焦于汉语,借鉴国外研究资源,据 “汉” 释 “汉”,把握国际语言学研究动态,拿出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有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体系来。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只有以汉语研究为主,走汉语研究与外语研究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为构建具有汉语特质的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对以上想法,可能有人会说,汉语界语言学研究汉语顺理成章,外语界语言学也以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会不会被误认为是 “自我中心主义”? 沈家煊先生(2017b)谈汉语韵律语法时说的一段话:

过去我们 “美人之美”, 领会英语以轻重控制松紧的韵律之美,并且试着采用这种思路解释汉语的韵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现了不少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然而,要推进韵律语法的研究,我们不要忽视 “各美其美”,要重视汉语自身的韵律之美,这样才能达到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

最后还想补充一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外语界语言学研究不但要多了解汉语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和取得的成果,外语界学人还应多向汉语界语言学学人学习,学习他们对语言现象敏锐的观察能力,学习他们对语言现象细 致入微的描写能力,在对语言本体的挖掘上下大力气。


注释


① 这是一种“理论先行”的模式。“理论先行的危害就在于,在进入具体 的材料之前,在研究本身并未呈现一种理论体系之时,就已经用一套理论的话语将结论本身包含在前提之中。” (刘毅青2014:120)束缚了人们的理论创新意识。

 ② 我们观察到,国内外语界语言学研究一些有突出理论贡献的,大都是研究汉语的;就连久居美国的赵元任也是靠《汉语口语语法》立足国际语言学领域的。 

③ 笔者认为,根据邵敬敏和龚千炎对汉语语法史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 说,我国汉语语法理论体系,就是在修正、质疑和批判“机械模仿照搬国外语法理论,忽视汉语自身特征”的过程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 

④ 直到现在,还有些人用怀疑的眼光问我们 :“外语界的怎么搞起汉语研究了 ?”“外语博士怎么研究起‘把字句’来了?” 

⑤ 我们的基本认识是: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研究什么语言呢? 恐怕还是研究自己熟悉的语言,可以是外语,也可以是母语。这里我们提出“以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基于大多数外语界学人对汉语还是比对外语熟悉些,并不排除以任何一种外国的语言作为研究的客体。这样说,包括后文提到的“据‘汉’释‘汉’”可能有点“矫枉过 正”,大家可以讨论。 

⑥ 这是根据恩师徐盛桓先生的意见修改的,感谢徐先生提出的宝贵意见。


 作者简介

牛保义

河南禹州市人,博士,二级教授,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高级英语》负责人;国家级英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负责人。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社科创新团队(认知语言学)首席专家。

国际认知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英汉比较与翻译研究会(一级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特聘教授,重庆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15所院校的兼职/客座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外语类核心期刊匿名审稿人。

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5项、参加国家重大项目1项(子项目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先后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6篇,其中外语类核心期刊51篇; 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5部;译著两部,共计120万字。研究成果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基于汉语名词、动词及动名搭配的认知语法理论构建研究,(18BYY005)(负责人)

2.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15ZDB099)子课题项目“认知语法理论与汉语的认知研究”(负责人)

3.名词指称义的情景植入理论研究,(13BYY002)(负责人)

4.认知语法基础:理论前提,(10FYYO12)(负责人)

5.语词构块式音义象征关系理论研究,(07BYY001)(负责人)

6.英汉语疑问句语法化对比研究,(99BYY022)(负责人)

   

部分其他科研成果

专著:

1.《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的认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独著

2.《构式语法理论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独著

3.《认知•语用•功能——英汉宏观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主编

4.《认知语法基础》第一卷(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合著(53.2万字),1/4

5.《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合著(64.8万字),1/4

6.《英汉语句型对比》,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独著

 论文:

1.英语附加疑问句的动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2.“知道的……不知道的……”是隐喻吗?《外国语》2015年第3期

3.情态动词may的情境植入研究,《外国语》2017年第3期

4.英语形容词性复合词的语义概念化研究,《外国语》2009年第4期 

5.  英汉语附加疑问句语法化比较,《外国语》2001年第2期

6.   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的建构与应用,《现代外语》2011年第3期

7.  “把”字句语义建构动因研究,《现代外语》2008年第2期

8.  国外实据性理论研究,《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1期

9.  构块式语法与语言的普遍性,《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4期

10.  信疑假设,《外语学刊》2003年第4期;《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1期转载

上述论文提取码:7syp)


本文转自《外语教学》2019年第1期,已获得牛保义教授授权转载,致谢!查看《外语教学》更多文章,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