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观点||翻译专业硕士( MTI) 翻译技术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

王华树 语言科学 2021-09-20



      摘  要大数据时代,翻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翻译行业和翻译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翻译技术教学成为翻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MTI 教育经历过去十年的快速发展,翻译技术教学存在哪些问题?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全国249所 MTI 院校的翻译技术教学现状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在当前的翻译技术教学中存在着翻译技术教学意识薄弱、课程体系缺失、教学资源匮乏、专业师资欠缺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旨在为 MTI 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MTI 教育; 翻译技术; 计算机辅助翻译; 问题; 对策


1. 研究背景

在大数据时代,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 以下简称 CAT) 、智能语音翻译等技术发展迅猛,并迅速渗透到语言服务的方方面面。在新技术驱动之下,翻译的对象、形式、流程、手段和所处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翻译技术能力逐渐成为译者翻译能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国内众多 MTI 高校将翻译技术纳入翻译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新的时代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翻译行业、职业和学科的变化,翻译教育必须适时而动,积极应对( 谭业升,2017: 102) 。随着翻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翻译职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外逐渐有学者开始关注译者的信息素养( Pinto & Sales,2008; 2010; Ehrensberger-Dow & Mas- sey,2011; Mikhailov, 2015 ) 和工具使用能力( PACTE,2003; 2005; 2011; Gpferich,2009) 。欧盟翻译 硕士项目 ( EMT,2009 ) 以及中国翻译协会( 2017) 已明确将技术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视作职业译者的必备条件。国内同样也有不少学者( 钱多秀,2009; 徐彬,2010; 徐彬、郭红梅,2015; 徐彬、曹军, 2017; 苗菊、王少爽,2010; 王立非,2011; 王华树,2013; 2016; 2017; 王华树、王少爽,2016; 傅敬民、谢莎,2015;黄海瑛、刘军平,2015; 崔艳秋,2017) 从理念呼吁、课程构建、译者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讨论翻译技术教学,但是未能呈现国内翻译技术教学的全貌。王晨爽、文军( 2016) 、穆雷( 2017) 和崔启亮等( 2017) 做过全国性的翻译专业教育调研,但并未针对翻译技术教学进行全面调研。翻译技术课程在 2007年MTI 教育创立时便被纳入MTI课程体系,到现在已十年有余。翻译教育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翻译技术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鉴于此,我们针对全国 MTI 课程中翻译技术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


2.研究设计

本研究旨在考察全国MTI教育的翻译技术教学现状与问题,调查对象为全国MTI院校的翻译技术课程教师。本研究通过“问卷星”发布问卷,以邮件和二维码链接的形式向教育部公布的全国 249所 MTI 培养单位的负责人或翻译技术教师发送问卷邀请。为了避免同一个学校多位教师填写,我们在发放问卷时向调查对象说明限制条件。总共有224 位高校教师参与调查,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表 1 所示。

正式发布问卷之前,笔者先邀请了10位有经验的翻译技术教师进行试测,针对问卷设计提出改进方案,并进一步完善问卷结构和问题。为了获得更深入详尽的信息,笔者另外选择国内10位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技术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主要针对问卷中体现出的问题和高校翻译技术现状,在问卷定量分析的同时结合访谈的定性分析,对研究问题做更细致的分析。调查问卷共有42个题目,涵盖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估和师资建设等内容。本次调研问卷有效时长为2018年3月15日至4月15日,共收到问卷224份,通过问卷星后台分析,均为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 89.96% 。


3.数据分析

以下从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资源、教学评估和师资建设五个方面分析调查所得数据。

3.1 课程设置

调查显示,125 所高校开设了翻译技术课程( 55.8% ) ,99 所高校没有开设( 44. 2% ) ; 未能开设翻译技术课程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的翻译技术教师( 76.77% ) ,其他原因包括没有配套的软硬件资源( 56.57% ) ,没有可供开设的学分( 24.24% ) 以及少数高校领导认为没有必要( 13.13% ) ; 47.2% 的高校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38.4% 的设置为必修课,14.4%的选修和必修均有; 教学目标设计为“让学生熟练使用主流的翻译技术和工具”占最多( 80%) ,“了解计算机基本的编程语言与NLP(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自然语言处理) 相关知识”和“熟悉计算机编程语言并具备一定的软件研发能力”这两项占比最少,均为 4.8% 。在课程设置方面( 如图 1 所示) ,90. 4%的高校开设了 CAT 课程,34. 4%的高校开设了翻译与语料库课程,开设影视翻译、技术传播与技术写作课程的高校均为10. 4%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占 7.2% ; 在课程模块设计方面,如图 2 所示,占比较多的是 CAT 基础( 78. 4% )和主流 CAT 工具应用( 70. 4% ) ,占比较少的是计算机编程基础知识和网页代码基础知识,均为 4% 。


3.2 教学实施

教学方式类型多样,小组项目实践占 73.6% ,PPT讲授占 65. 6% ,学生汇报( Presentation) 占 41.6% ,翻转课堂占 21. 6% ,深入企业考察仅占 7.2% 。翻译技术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关键。经调查,在一门课程中采用 1-5 个翻译技术教学案例的占 54.4% ,6-10 次的占20.8% ,16 个以上的占 5.6% ,11.2% 的并没任何教学案例。同样,翻译项目实践练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有直接的关系。经调查,在一学期中翻译项目实践练习次数 1-5 次的占 61.6% ,6-10 个的占 20.8% , 16 次以上的占 2.4%,8.8% 的教师并未进行翻译项目实践练习。在教学平台方面,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未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的占比分别为 39. 2% 和 60.8% ,其中最常用的网络平台是 Blackboard ( 40.82% ) ,其次是自主研发的平台( 38.78% ) 和开源平台 Moodle( 24.49% ) ; 通过交叉分析发现,使用平台教学的 68 位教师中有 51 位( 75% ) 的教师认为网络教学平台效果一般,仅 5 位教师( 7.35% ) 认为效果非常好,其中在使用 Blackboard 的教师当中,只有 1 人认为教学效果非常好。

3.3 教学资源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49.55% 的高校建立了翻译技术实验室,50.45% 的高校未建立实验室。在建立实验室的高校中: 投资在 50 万以下的占 50.45% ,投入超过 100 万的占 16.22% 。在实验室软件配置方面,63.96% 的高校配置了 Trados,31.53% 的高校配置了 memoQ,18.02% 的高校配置了 Déjà Vu,国内的传神和雅信 CAT 工具分 别 占 29.73% 和 21.62% 。在技术实践方面,36.16% 的教师反馈自己没有任何翻译技术实践经验,多数教师的技术实践经验局限在 1-6 个月。在翻译教材使用方面,绝大多数开设CAT 课程的教师都使用了相关教材,只有 5.6% 的教师不用任何教材; 《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占比最高,为 62.4%,《翻译技术实践》占 34.4% ,采用内部资料或自编教案的占 32% 。在教材改善方面,73.6%的教师认为教材案例不足,68% 认为缺少配套资源,36. 8% 认为内容陈旧等,如图 3 所示。

3.4 教学评估针

对当前翻译技术教学整体现状,53.6% 的教师认为一般满意,32. 8% 的教师不满意,10. 4% 的教师满意,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教师各占 1.6% 。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66.4% 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效果一般,24% 的教师认为效果好,5.6% 的教师认为效果不太好,仅有 2.4% 的教师认为效果非常好。在最终教学评估方面,62.4% 的教师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30.4% 的教师部分完成,2.4% 的教师没有完成,只有 4.8% 的教师完全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翻译技术课程中遇到的主要的困难分别是计算机基础薄弱( 65.6% ) ,课时安排不足( 52% ) ,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不足( 49.6% ) ,实验室教学环境落后( 32.8% ) ,教师提供的课程指导不足( 32% ) 以及课程内容太难( 14.4% ) ,如图 4 所示。

3.5 师资建设

翻译技 术 师 资 中 男 女 占 比 分 别 为 49.11% 和 50. 89% ,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是翻译技术的骨干力量( 64.29% ) ,博士学位的相对较少( 24.55% ) ,从事翻译技术教学 1 年的占 37. 6% ,6 年以上的占 10.4% 。36.16% 的教师没有翻译技术教学实践,31.7% 的教师有 1 年以上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45.98% 的教师认为自己对翻译技术的熟练程度为一般,不熟悉的占15.18% ,熟悉的占 23.66% ; 63.39% 的教师接受过相关培训,中国翻译协会的翻译师资培训和语言服务企业组织的翻译技术培训; 培训时长最多的是 4-7 天,占 比 35.92% ,培训时长一个月以上的占比 8.45% ; 对培训效果感到满意的占 51.41%,不满意的占 6.34% ; 对于培训的收获,59.8%的教师认为培训改变了他们对翻译技术的认识,52. 76% 的教师认为培训帮助他们熟悉了主流的翻译技术软件的操作应用,44.72%的教师认为培训帮助他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翻译技术知识体系,41.71% 的认为培训帮助他们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翻译技术教学资源,31.66% 的认为自己的翻译技术实操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对于当前培训的主要问题,46. 88% 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培训机会不足; 52.26% 的教师反馈培训项目案例太少,36.18%的认为开班时长不足,28.14% 的认为培训内容太简单,如图 5 所示。


4 问题讨论

4.1 对翻译技术教学重视不足

MTI 院校领导、实验室管理人员甚至整个翻译教育界都不够重视翻译技术教学。大数据时代,翻译技术能力已成为译者的基本能力,高校翻译人才培养要面向市场需求,而市场对以 CAT 为代表的翻译技术的需求将继续扩大,开设翻译技术课程势在必行。但是44.2% 的高校还没有开设翻译技术课程,主要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学分开设更多课程。如果将翻译技术能力作为基本能力,翻译技术课程则应是必修课程,但是目前开设翻译技术课程的高校多数将其设置为选修课程。《2016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指出,目前BTI 和 MTI 高校在翻译课程设置中以传统的翻译能力类课程( 语言、文化、百科知识等) 为重心,翻译技术类课程整体开设不足,此种现状应该令人警醒( 中国翻译协会,2016: 136) 。对翻译技术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还体现在资金和资源的配备上。整体上来看,高校对翻译技术实验室的投入经费不足,半数高校未建立翻译技术实验室,专业翻译技术教师极度欠缺,有相当一部分翻译技术教师是校外兼职人员,可供教师参加技术培训的机会欠缺,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实践的机会不多等现象,都反映出对翻译技术教学重视不够。

4.2 翻译技术课程体系缺失

真实的商业翻译业务流程可能包括数十个处理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有翻译技术的深度参与。技术能力的培养仅靠一门课程远远不够,因其涉及诸多方面,需要依靠不同的配套课程支撑( 王华树,2013; 2016) 。傅敬民、谢莎( 2015: 40) 指出了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单一化的问题,认为翻译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分层次和分类型。从图 2 数据可以看到,当前大多数学校开设了CAT 课程,缺少与其相对应的配套课程( 如“计算机程序基础”、“本地化与国际化”等) ,这远远无法满足当前语言服务市场复杂多样的技术需求。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校 CAT 课程与其他翻译实践类课程基本上没有联系,其他翻译实践类课程教师并不关注 CAT 技 术,更不会要求选课学生使用 CAT 工具,由此造成CAT 课程的孤岛化现象,很难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翻译技术能力。 

4.3 翻译技术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资源在翻译技术教学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在此次调查中,67.2% 的教师认为最需要改善的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匮乏主要体现在实验室设施、翻译技术教材、实际教学案例以及翻译技术教学平台等四个方面。翻译技术实验室是开展翻译技术教学的基础。有一半的高校未建立翻译技术实验室,在已有的实验室中,多数在上课时间才能使用,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要求; 此外,有些教师不熟悉实验室教学系统,导致实验室闲置率很高。在翻译市场中,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职业译者通常要用到 3 种以上的翻译工具。当前多数高校对翻译技术实验室和配套软件的投入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职业化市场上客户多层次的技术需求。翻译技术教材整体数量偏少,缺乏丰富案例和配套的网络资源,而且也未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截至 2018 年 4 月份,市场上只有 8 本相关教材,基本是高校教师自发编写,所以缺少行业实践案例。编写技术配套资源( 如录制视频等) 费时费力,但是教材所占的科研分量又通常较低,甚至有些学校不计入科研分数,至今尚未有国家级立项的教材项目,整体上挫伤了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培养应用型、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课堂和社会之间的直通车( 于连江、张作功,2001: 28) ,而案例的选择与组织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 赵洪,2006: 72) 。通常情况下,CAT 每周课程都应有技术案例支撑。本调查中 49.6% 的教师认为学生最主要的困难是教师提供的案例不足。对于教学平台,40.82% 的教师采用 Blackboard 教 学,但只有 1 人认为教学效果非常好; 38.78% 的教师采用自主开发的平台,但只有 3 人认为教学效果非常好。上述数据反映出用不用平台教学效果差距不大,多数是通用的教学平台,不太适合翻译技术教学。

4.4 翻译技术专业师资欠缺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就业调查报告》( 崔启亮等,2017: 37) 指出 MTI 高校专业化和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问题。MTI 教指委要求 MTI 教师应熟悉翻译行业,具有一定的行业实践。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当前翻译技术教学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翻译技术专业教师,其次是现有教师的翻译技术实践能力不足。从教龄数据可以看出多数翻译技术教师是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此外,理想的翻译技术教师应具有文理交叉学科背景,但调查显示,70.98% 的教师是语言学背景,仅有 6.25% 的教师是计算机或交叉学科背景,凸显出翻译技术教师专业背景较为单一。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7.2% 的高校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但均是由本校计算机学院或外校教师授课。在开设翻译技术课程的教师当中,熟悉翻译技术的占23.66% ,非常熟悉的仅占 8. 04% ,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不熟悉,反映出教师整体计算机技术素养较低。多数教师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包括教学平台) ,但是数据显示教学效果一般,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翻译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未能将多元化教学方式与教学平台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


5 对策与建议

MTI 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 15 家培养单位增加到现在的 249 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上述调查反映出的多方面的问题是当前翻译职业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它将直接关乎到未来MTI 教育的发展大计。笔者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未来翻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5.1 革新传统翻译教育定位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译者学习、掌握、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进步、学习方式的转变,逼迫教育方 式 必 须 进 行 相 应 的 变 革 ( 胡加圣、陈坚林, 2013: 12) 。尽管全国有 249 家高校开设了翻译硕士专业,但是绝大多数学校着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对翻译技术素养不够重视。如果翻译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未来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将可能面临严峻的考验。在新技术盛行的时代,翻译硕士专业院校应及时响应语言服务市场的需求,认识到翻译技术能力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翻译教学观念,革新翻译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改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普及翻译技术教育,培养具备现代翻译技术能力的综合性语言服务人才。北京大学于 2013 年设置“语言服务管理”方向,旨在培养懂翻译、懂技术和懂管理的语言服务人才( 不限于翻译岗位,包括语言相关的多种角色,如技术写作工程师、翻译经理、双语编辑与排版专员、语言资产管理经理等)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也开设了本地化专业方向,旨在培养语言服务极其欠缺的本地化技术人才,这些翻译教育专业创新举措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

5.2 完善翻译技术课程建设

翻译技术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MTI 院校应广泛征求语言服务企业和用人单位专家的开课建议,根据不同年级,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技术课程体系,增设诸如“语言服务企业运营与管理”、“软件本地化”、“游戏本地化”、“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等基于市场需求的课程,同时增加具有时代特色的技术案例和实践,进而加强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MTI 院校应从制度上打破传统语言类课程之间的壁垒,加强翻译技术课程与翻译实践类课程的衔接。例如,在“法律翻译实践”课程中,可适当要求学生借助 CAT 工具进行法律翻译,将翻译技术课程所学的技能应用于多门课程的实践之中,以帮助他们提前熟悉语言服务企业中翻译技术的应用环境,提升学生的翻译技术能力。在技术教学中,可采取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诸如国内外讲座、技术沙龙活动等隐性课程的作用,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可以是工作坊或沙龙,不仅要培养译技和译德,更要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陶友兰,2017: 107) 。此外,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谭业升( 2017: 102) 认为,高校应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开发具有创新特色的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发新型的教学方式,如虚拟在线实习和移动教学等。在大数据时代,学习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翻译技术教师应将现代教育技术( 如 VR、AR 等) 无缝整合到翻译技术课程教育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翻译技术教学效率。

5.3 加强技术教学资源开发

成功的翻译技术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翻译技术教学资源。MTI 高校应根据教学需求加强对教学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建立弹性的实验室管理和维护机制; 还可借助实验室举办翻译技术沙龙活动,开展 CAT 软件教学培训或科研评测等,全面提升实验室的利用率。教学资源云端化技术可将教学资源云端整合、存储和管理,不受教学活动时间和地点的影响( 袁韬,2015: 176) ,有条件的高校也可迁移到云翻译实验室和云端教学系统,降低对实体实验室的依赖性,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效率。翻译技术教师可与教育技术部门协同合作,基于翻译技术课程的特点和需求,定制化开发教学、实践和测试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和形成性评估机制。MTI 高校可邀请本地语言服务专家或计算机学院教师参与翻译技术教学资源建设,也可通过网络众包模式建设翻译技术教学视频和教学案例库。鼓励校企共建教学案例库和项目库,逐步建立国家级的翻译技术共享资源库和示范性翻译技术实习基地等。此外,通过翻译专业教指委层面协调翻译技术教材指导和评价机制,摈弃传统翻译教材的弊端,设立翻译技术教材专项基金,鼓励翻译技术教师从教材使用者转变为参与者和研发者,开发适合不同年级的多模态的翻译技术教材,同时搭建与教材配套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5.4 优化翻译技术师资培训机制

教育部在 2018 年 2 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广大教师应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翻译技术教师更应如此,除了练就扎实的翻译技术本领之外,还要积极拥抱教育技术,开发新型网络课程,充分借助泛在学习网络,实现无处不在的翻译技术学习与教学。翻译师资培训相关机构( 如 MTI 教指委、中国翻译协会、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等) 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和网络 技 术 的 优 势,除 现 场 培 训,还 可 增 设 诸 如MOOC、SPOC 等网络化课程,采用直播、录播、社区互动、智能终端 APP 等形式开展多模态、多元化的翻译技术培训; 甚至深入到师资欠缺的高校,为其灵活设计课程内容和培训时长,将师资培训向常态化、项目化、定制化方式推进。MTI 高校也可委派教师深入语言服务企业“实习”或“进修”,深入了解翻译技术应用流程和环境。长远来说,还应加强翻译技术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共建共享型翻译技术师资库建设,实现全国性和区域性翻译技术师资资源共享。

5.5 促进政产学研融合发展

语言服务业本质上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任何一个链条的变化都可能导致系统失衡,这种连锁式的特征决定了语言服务体系的发展必须走协同创新之路( 王华树,2017: 86) 。翻译技术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而是需要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融合与协作。教育主管部门或翻译协会从宏观政策上提供支持,搭建全国性的翻译技术产学研交流平台,有序开展全国翻译专业教育行业兼职教师认证工作。语言服务企业或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需求和人才需求,加强与高校在翻译技术课程设计、课件和教材开发、案例库和语料库研发、课堂教学、技术实习、技术论文写作以及技术岗位就业等多方面的合作。翻译行业和翻译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翻译的工作方式,我们必须结合当前时代语境的变化重新思考翻译的定位及其定义( 谢 天 振,2015: 14 ) 。为 此,相关研究机构应重新认识翻译技术在翻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产业链各方对翻译技术的认知和研究,积极探索行业技术发展规律、技 术 作 用 机制、技术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翻译技术最佳实践等课题,为翻译技术教学落地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由此,多方共同努力,形成政产学研互补互动的培养格局,构建一个全新的翻译教育生态系统,促进翻译技术教育的协同发展。


6 结语

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快速变革,技术与商业模式融合发展,技术资源与数据平台泛在共享,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已经形成燎原之势,语言服务正在进行全新的定位( 赵军峰,2017: 1)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规划( 2017—2021) 》指出未来五年的行业发展目标,其中包括提升语言服务行业的战略性地位,不断加强行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优化行业人才结构,促进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这都离不开翻译教育的与时俱进。翻译教育应该放眼整个生态链的发展,密切跟踪语言服务和技术市场的需求变化,重视专业化的语言服务人才规划,加强教育部门、机构和广大师生对技术能力作为翻译活动基本能力的认识,深入研究翻译教育和翻译技术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完善翻译技术教学体系,优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并确保其在翻译教育中落地对接,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为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对外文化传播、国家语言战略、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以及“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等培养懂翻译、懂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

王华树,翻译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云山青年学者,主要社会兼职有WITTA多语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译协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主任,大连海洋大学客座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语言服务与管理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译语通、“语资网”以及国际知名语言技术公司SDL等翻译技术顾问等。曾任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翻译技术讲师,在Lionbridge、Symbio、IGS等国际化企业从事本地化工程、本地化测试以及本地化培训与咨询等工作,具有多年的翻译和本地化项目实战和教学经验;先后受邀到北外、西外、北语、南开、复旦、同济等三十多所高校做翻译和本地化技术。参与或主持“自然语言处理和语料库技术在中国高校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现代语言技术体系研究”、“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的术语管理体系研究”、“职业化时代面向翻译实践的术语管理研究”等十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著有《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翻译技术实践》,《计算机辅助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项目管理实务》和《术语管理概论》等书,合译《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并参编多部翻译专著和教材。研究方向:现代翻译技术、本地化翻译、术语管理、翻译项目管理。

本文来源:《外语电化教学》,感谢王华树老师的支持

延伸阅读

国内60年机器翻译研究探索
AI时代,高校翻译专业会消亡吗?
关于新时代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语科研究生同学群


语科Y编


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