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教育》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语言教育 语言科学 2021-09-19

1

翻译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求真”与“务实”

——周领顺教授访谈录


         徐铫伟   周领顺

作者简介:徐铫伟,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学;周领顺,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译者行为批评研究、乡土语言翻译研究。


摘  要:周领顺教授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原创者,他在翻译教学上坚持“译”“评”两条线,形成了一个卓有成效的“译—评—研”体系。就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关系以及翻译专业及其面临的挑战等主题,周教授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周教授的独到见解和真知灼见对于翻译教学和外语专业的建设,大有裨益。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理念;翻译研究

2

教师话语在课堂互动中的作用——研究现状与启示

           

              解  敏

作者简介:解敏,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GBP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教师发展同构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6XJC740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教师话语在课堂互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然而,对于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如何通过话语更好地发挥作用,现有研究尚未给予足够关注。本文对已有的教师互动话语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探讨现有研究的关注点,比较从不同视角出发进行研究的优势与不足,评析已有结论及其对外语教学实践的启示,旨在加深认识教师话语行为对课堂互动的影响,同时找到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论文指出,未来研究需要加强视角之间的融合、互动效果的检验和教学元语言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教师话语;课堂互动;外语教学

3

移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对多模态ESP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雷乾乾

作者简介:雷乾乾,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模糊语言学、外语教育与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大数据背景下基于移动学习的高职学生微型学习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Jkt-2017-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7年度重庆职业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基于移动技术的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7-ZJXH-19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移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MALL)具有承载多模态符号系统的优势,但是对ESP多模态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还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的方法,以学习ESP(旅游英语)的两个自然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借助ESP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开展多模态教学实验。研究发现,MALL能从总体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ESP多模态读写能力,但对学生文化读写能力和语言翻译阅读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同时也没有负面影响。另外,该实验在外语多模态资源的输入、多模态任务的制定、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的选择等方面给予我们若干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移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MALL);专门用途英语(ESP);多模态读写能力;微信移动平台

4

二语水平对中国学生英语同义词义知识习得的影响

         

           孙寒忠  王 震

作者简介:孙寒忠,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王震,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中国学生英语同义词语义知识的习得研究”(项目编号:Y2018399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运用语境化词汇语义辨析测试任务,以包含同译词对和异译词对的语境句为实验材料,探讨了两组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同义词语义知识的习得状况。结果发现:1) 学习者同译词对语境句的得分显著低于其异译词对,表明其英语同义词语义知识习得的不充分性,具体表现为母语的同译效应;2) 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英语同义词语义知识的得分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二语水平不会对同义词语义知识习得产生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有益建议,以期为英语同义词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英语学习者;同义词;语义知识;二语水平

5

词汇量化特征对作文机评分数的预测能力分析

        

           王  建  王小芳

作者简介:王建,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二语写作及功能语言学。王小芳,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探究”(项目编号:18SB0770)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为探究词汇量化特征对作文机评分数的预测能力,本研究以120篇学生作文为研究样本,通过人工和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每篇作文的词汇复杂性及准确性的定量特征;同时采用SPSS18.0对作文分数及词汇量化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副词比率(Adverb incidence)、代词比率(Pronoun incidence)、U指数(Uber index)以及名词上义度(Hypernymy for nouns)四项指标进入回归模型,共解释27.8%的方差。本文指出,大学英语学习者与教师应充分了解作文自动评阅系统关注的词汇特征,以应对未来大规模英语考试采用机器评阅作文这一大趋势。


关键词:词汇量化特征;作文机评分数;预测能力

6

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需求分析——基于ZJ省八所高校的调查

   

                  汪  琴

作者简介:汪琴,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高等学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英语专业本科学术写作过程与认知研究”(项目编号:FX201509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明确学习者的需求是英语毕业论文写作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本研究利用问卷和日志调查了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需求情况。结果显示,(1)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需求涉及任务管理策略、语法、词汇、论证技巧和行文结构5个维度;(2)与涉及词汇和语法的语言需求相比,他们对涉及任务管理、论证技巧和行文结构的论文写作内容和结构需求比较大;(3)在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总体需求上,不同英语水平和不同汉语写作水平学生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在部分写作需求分维度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为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需求分析

7

话题化构式的信息结构与篇语用功能研究

   

          杨朝军  杨更前


作者简介:杨朝军,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及翻译理论与实践。杨更前,硕士生;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和认知语义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非人称构式认知研究”(项目编号:16BYY180)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受到了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概括性指称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2019-JCZD-005)的资助。


摘  要:本文根据英语话题化构式的语音、句法、话题性及信息结构等特征,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认为,话题化构式的左置成分是一个认知凸显成分,其凸显的特点及语篇新-听者新的信息结构特征决定了其为一个行进间的临时话题,相较英语左偏置构式的话题引入功能,具有了强调、对比、让步、列举、话题转换、话题保持等篇章语用功能,是一个弱于左偏置构式话题、强于常式句构式中主语话题的基本话题。


关键词:话题化构式;认知参照点;信息结构;话题性;篇章语用功能

8

从在线话语到句法构式:“X什么X”结构来源再探


              张金圈


作者简介:张金圈,教授,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自然口语中引语的结构、功能及韵律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6CYY043)的研究成果。


摘  要:不论在结构特征还是在语用功能上,“X什么X”构式和刘探宙提出的情态性重置句都具有内在同一性,“X什么X”本质上就是在“X什么”反问句的基础上重置句首的X而产生的。“X什么X”只是情态性重置句的一个次类,由于其使用频率较高且其中的“什么”是一个常量,因此逐渐固化为一个形式稳定的句法构式。


关键词:X什么X;情态性重置;重复;追补

9

《初唐诗》汉译本副文本比读


                 蔡 华

作者简介:蔡华,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典籍英译。


摘  要:宇文所安著作《初唐诗》汉译本先后在广西人民出版社与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而三联书店先后又推出了简装与精装版两个版本。两社三个版本中的译介副文本同中有异,与英文原版成分之间形成了各有侧重的跨时空指涉关系。这些变化促成了《初唐诗》文本正文在传出去与译回来之间和而不同的双语视界,有助于跨语际读者见证并思考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汉学”与“国学”之间的互动与借鉴情况。



关键词:《初唐诗》;汉译副文本;译介变化与主张

10

哈罗德·沙迪克《老残游记》英译本的多模态副文本及其功能研究

        

          石春让   周泽华

作者简介:石春让,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周泽华,硕士生;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中国百年英汉科普文本翻译研究”(项目编号:15YJA40037)、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2018—2019年度研究项目“哈洛德·沙迪克《老残游记》的译介模式与传播效果”(项目批准号:CCSIC2018-YB02)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副文本对翻译文本的推广具有重要作用。哈罗德·沙迪克(Harold Shadick)《老残游记》的英译本呈现出多模态副文本,包括译序、注释、附录、照片、地图、封面和封底。这些副文本丰富多彩,与文本共同构筑出一个多模态、独特的中国小说英译本。《老残游记》中的副文本为读者充分展现了四方面的功能:1)呈现原作的各类文本信息,2)提供与原作相关的常识性文化信息,3)突显与原作相关的研究性信息,4)拉近读者与译者以及读者与译本之间的距离。这些无疑为吸引读者、传播文本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副文本;《老残游记》;哈罗德·沙迪克;多模态;译介模式

11

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传播策略研究——以《射雕英雄传》(卷一)为例


               张 汨

作者简介:张汨,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翻译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山大学文科重要成果专项培育项目“‘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当代中国文学的外译传播与接受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金庸武侠小说在国内拥有众多读者,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英译和相关研究的开展却相对较晚。翻译策略的选择往往决定中国文学英译的成功与否,因此是研究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翻译策略已经不仅仅是文本层面的选择,同时还包括与译文相伴相生的各种副文本的选择。鉴于此,本文探究了《射雕英雄传》(卷一)英译本中文本策略和副文本策略的使用,同时考察二者如何运作以帮助目标文本在英语世界的广泛传播。


关键词:中国文学英译;武侠小说;翻译策略;文本策略;副文本策略

12

《管子》英译本副文本对比研究——以李克译本与翟江月译本为例


                任 强

作者简介:任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典籍翻译、应用翻译。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专项“《管子》英译本‘忠实’与‘重构’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7CWZJ08)、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管子》英译本对比研究 ”(项目编号:J16WC19)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管子》在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的英译研究多着眼于其正文本,忽略了副文本的解说及补充作用。本文借助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对比《管子》李克译本和翟江月译本副文本,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副文本形态。发现李克译本副文本对正文本的补充、强化作用明显,而译者和出版商对翻译生态的适应和对译本的操控是李克译本和翟江月译本副文本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认为副文本的参与对译本的质量和预期读者的接受情况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协调好翻译中的副文本,可以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管子》英译;副文本;生态翻译学

13

权力场中的知识分子——《最漫长的旅行》之解读


         胡振明 徐婵娟

作者简介:胡振明,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美小说。徐婵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9YB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最漫长的旅行》是英国现代作家福斯特六部小说中最具自传性质的小说。评论家们普遍从理想与现实对立的角度来展开文本分析,但各小说人物对现实的理解因为个人的不同视角而具有多面性,并非简单二元对立。本文在福柯权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权力场”的观点,并以此对小说展开解读。通过分析不同主体欲望之间的互动,本文认为,知识分子寻求真理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求权力的过程,具体表现在试图用自己所认为的客观真理来改造他者,但在动态的各力量争夺中,这番努力充满了困惑与挑战。


关键词:权力场;知识分子;《最漫长的旅行》;福斯特


14

一个伦理情感主义自欺者:《教堂尖塔》中的乔西林


              肖  霞

作者简介:肖霞,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威廉·戈尔丁小说的伦理批评研究”(项目编号:15BWW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以伦理视角考量,可以发现《教堂尖塔》中的主要人物乔西林是一个深受神经症焦虑折磨的伦理情感主义者。他用没有边界的是非观评断人和事,坚决表达的不过是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由于无法消除自我意识与能力表现之间的巨大落差,他陷入了自欺的想象世界,行为模式几乎全线背离了基督教社会伦理规范,以致扮演的社会角色完全失败。作为戈尔丁一个“大写的人之本性”的代表,伦理情感主义者乔西林自欺式的困境应对模式隐然表征了某种普遍的人类生存状况;与戈尔丁小说世界中的许多人物一样,他既是单个具体的人,也是普遍抽象的人,完美诠释了戈尔丁小说人物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教堂尖塔》;伦理情感主义者;神经症人格;自欺

15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认知翻译学》评介


        吴亚静  布占廷


作者简介:吴亚静,硕士生;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学。布占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年度项目“翻译失语症研究”(项目编号:14BYY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近年来,在认知科学的推动下,认知翻译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逐渐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和研究领域。文旭教授和肖开容教授编著的《认知翻译学》从语言的认知理论出发,探索了翻译转换中的语言认知机制,对翻译认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作用。本文从翻译研究范式宏观建构、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功能与组织原则、认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趋势与展望等五个方面简要梳理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从强调学科建构性、凸显理论适用性等方面对该书作了简评。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认知;翻译研究

本文来源:语言教育 微信公号


延伸阅读
《语言科学》2020年4期目录及摘要
《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学类最受欢迎文章集萃
语言文学类C刊的公众号,你都关注了吗
语言学顶级期刊文献速递



语科教师群


邀您入同学群


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