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外语教师技术学术写作素养探究

阮晓蕾 语言科学 2021-09-19

 高校外语教师技术学术写作素养探究

——一项基于质性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

      

摘 要:技术写作是利用写作进行技术传播的过程,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学术写作”理念并探讨高校外语教师技术学术写作素养的内涵和实现途径。本研究对华东某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九名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通过访谈法、观察法与网络志等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利用计算机辅助的主题分析法解析数据。研究发现:①研究对象的技术学术写作素养体现在写作方式的“程序化”、写作内容的“结构化”和写作过程的“动态化”;②研究对象通过多维方式提高技术学术写作素养,其中文献阅读是前提,团队学习是支持,技术工具是助推。本研究丰富了学术写作研究的维度,并为外语教师技术学术写作实践及专业发展提供了一定启示。

关键词技术学术写作;技术文档;学术素养;高校外语教师1.引言     学术写作是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是不断解构、建构和重构意义的动态过程(Lillis,2003; Badley,2009) 。学术写作可以分为母语学术写作和外语(或二语) 学术写作,不论使用何种语言撰写,写作者都需要遵循学术写作的总体框架。评判写作质量的标准包括写作习惯、语言使用、研究设计与科学方法等互为关联的问题(徐昉,2014) 。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通常使用个人策略(构思、写作、修改、完成) 和团队策略(专家、同侪、培训) 提高学术写作能力(郑新民、阮晓蕾,2018) 。学术写作与发表是教师参与研究的关键环节,亦是科研考评的重要依据。有研究指出,外语教师在学术写作过程中面临着主体能动性不足和科研环境支持不够的困难(孟春国等,2018)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外语教师开展技术学术写作的能力和实践。      以“学术写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在近十年呈逐渐攀升的态势,研究内容包括学术写作的语言使用、篇章建构、写作者身份与写作者认知、写作过程与写作教学等(如杨瑞英,2006; 周岐军,2014; 唐芳、许明武,2015; 鞠玉梅,2016; 朱效惠、袁欣,2018) 。上述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法多样,但其中比较鲜见的是对外语教师学术写作实践的深入探究。      技术是人提高获取能力的重要手段,技术必然体现人的符号能力,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使用符号的能力结果(胡加圣、靳琰,2015) 。在技术和工作领域中,任何借助文字的编辑和写作形式完成的信息交流均属技术写作(Gerson & Gerson,2007) ,其涵盖范围广泛,在欧美国家已经被公认为一种职业,运用到应用文写作、企业文案、翻译实践与教学等诸多领域,技术写作对解析和指导学术写作实践具有价值性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技术学术写作”,即以技术作为基础内核和实现途径对学术写作进行的解构和建构。本文聚焦高校外语教师群体,探讨技术学术写作能力在其写作实践中的体现。2.文献综述2.1技术文档写作      技术文档写作源于结构化写作(Structured Writing) ,其概念最早由Horn(1998) 提出,指的是在写作过程中使用分割的信息模块(information blocks) 来描述某个领域题材。通过将某一主题切割成最小的信息单元,使用合乎逻辑的顺序和层级结构,将模块化、碎片化的内容有机、有序组织起来(Weaver et al.,2014) 。      技术文档写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与人或人与技术产品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完成某项生产实践任务。Hargis et al.(2014) 认为,技术文档应具有基于任务、准确、完整性、简洁性、分层性、风格一致性、组织条理性、可检索性以及可视性的特点,技术文档可为解析学术写作提供新的视角。2.2 技术文档视角对学术写作的启示      技术文档写作范式和学术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同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语言、用途、质量标准、写作方式及生命周期等方面(见表1) 。      第一,技术文档由合理分割的意义单元组成; 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有其核心的组成部分,包括文献综述、研究问题、研究设计、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 (Hoey,2001) 。而每一部分( 章节) 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具有不同功能的段落、语步、语阶、词块及元话语。学术写作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意义单元不断地分割、组合、调整和发布。      第二,技术文档的语言严谨、准确、规范; 学术写作的语言具有高度的严谨性,需要遵守业界的准则(刘梅华、刘世生,2014) 。学术语言的“去文学化”、“去修辞化”特点与技术文档写作的要求一致。技术文档和学术写作都是严谨的思维过程。      第三,技术文档写作以用户为中心,目的在于有效精准地传递信息(Badger&White,2000) ; 学术写作目的在于将研究发现用高度整合、合乎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基于此阐述某种观点,为进一步解决理论或现实问题提供依据。      第四,技术文档写作质量评审由语言审校、技术审校和法律审校构成(王华树,2017) ; 与之相对应,学术写作的质量评判标准包括写作者的语言能力是否符合学术语体的标准,能否恰当准确地传递信息,是否符合学术伦理道德。      第五,技术文档工程师需要与多个部门保持沟通,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最终完成文档创作; 传统的写作方式仅看重写作者本人的认知和实践,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写作反馈和协同写作,将写作过程看作不同参与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Burrough-Boenisch,2003) 。      第六,技术文档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评审、测试、更新和维护,随着产品更新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延续,是一个迭代更新的过程(见图 1) ; 学术写作过程曲折迂回,当写作者将论文发布(发表) 后,意味着一篇论文的撰写周期告一段落,但由此引发的学术思考和批判思维并不会停止(Granville&Dison,2009) 2.3 技术学术写作及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技术学术写作”这一理念,从狭义上看,学术写作亟待通过技术软件的支持来提高实践效率,以确保优质的产出; 从广义上看,它指的是学术写作的技术化——即通过掌握一系列的学术范式、操作手段和写作素养来开展和完成学术写作。为进一步探究高校外语教师技术学术写作素养的内涵和提升途径,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1) 高校外语教师的技术学术写作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      (2) 高校外语教师通过何种途径提高技术学术写作素养?3.研究方法      本文源自笔者的一项历时研究。该研究以华东F大学某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为研究对象,聚焦外语教师提高学术研究能力、研究方法意识和学术写作素养的实践与互动。本文涉及其中的一个方面,即高校外语教师技术学术写作素养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笔者采用目的抽样和便利抽样结合的方法来确定研究对象。首先,研究对象须具有五年以上的高校任职经历,这样更能对自己的工作及职业发展有相对成熟的认识(Huberman,1989) 。其次,本研究的侧重点是高校外语教师的学术写作经历,因此,研究对象须具有一定的学术写作和发表经历。有九位来自该共同体的外语教师(详见表2) 同意参与研究。笔者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和网络志研究方法等数据收集手段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一年(2016年9月—2017年9月) 的跟踪调查。      笔者收集到的研究资料包括访谈转写文本(interview transcripts) 、田野笔记(filed notes) 和书面资料(artifacts)等。笔者将资料分类规整,反复阅读比对并使用主题分析法对文本进行分析,包括整理汇编、编码归类、主题凝练等步骤(Merriam,2009) 。笔者采用了质性研究数据分析软件MAXQDA (Analytics Pro 2018) 对文本资料进行了逐层编码(表3) 以及统计编码频率和分布情况。      为保证数据的可信度,笔者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寻求专家和同侪的建议来做到三角互证; 并将转写文稿与分析结果返还给研究对象查看来做到参与者检查(Cohen et al.,2013) 。4.研究发现      数据分析发现: 研究对象通过论文写作形成的技术学术写作素养体现在论文的写作方式、写作内容和写作过程三个方面; 研究对象在学术论文的选题、撰写、修改及完成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技术学术写作素养,即以文献阅读为输入,以共同体学习为助推,以计算机软件为辅助。4.1 技术学术写作素养的构成     如前所述,本研究中的九位教师都有一定的学术写作与发表经验,对学术写作过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他们认为,学术写作好比一门技术,需要掌握特定的写作方式、写作内容及写作过程。4.1.1 程序化的写作方式: 以问题为驱动、以规范为准绳      纪老师在国外某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就业,在F大学已工作六年。她在读博时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曾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过英文的研究论文,进入工作岗位后,她还尝试用中文撰写期刊论文,并成功在一些核心期刊发表。她发现,中文论文和英文论文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固定“程序”,完成论文的选题、写作、修改和发表; 在读博士生方老师则强调学术论文应当“以问题为驱动”,他在读期间曾受到某本介绍“抽样法”的学术专著启发,开展了一项调查国内CSSCI 期刊论文中抽样法使用状况的研究,并成功发表了论文。      有着30多年教学经验的资深教授闵老师在访谈中不断强调学术写作的“规范化”,他认为学术规范应贯穿写作的每个部分,例如详实的文献回顾、忠于引文的表述、合乎逻辑的研究问题、透明的研究方法、清晰的数据展示及具有深度的讨论; 博士后在研的董老师忆及自己海外读博经历时,提到自己在博士论文中引用二手文献被导师发现“破绽”,并从此产生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如今,董老师合乎规范的研究和行文经常受到国内外期刊审稿专家的认可,他认为学术规范是国内外学界公认的准则。4.1.2 结构化的写作内容: 模块的解构、意义的建构      在读博士生姚老师认为,学术论文写作是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术论文有固定的篇章结构,由一些必备的要素构成,例如学术论文中的章节和小结、段落内的语步和语阶以及具体的词块和元话语; 纪老师认为不论是博士论文还是期刊论文,都有固定的“套路”。她认为,学术写作不是文学作品,不容随意发挥。董老师则认为,论文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特点,比如文献综述“要夹叙夹议”,“要找到gap(研究空白) ”; 研究方法要“特别透明”; “要让别的学者看了你的叙述可以做一个复制研究才算合格”; 数据呈现要有层次,要借助一些“可视化”的呈现手段。      也有一些老师提到论文写作要合乎“逻辑”,要具有全局意识。方老师认为,论文写作要相互照应,组成连贯的意义整体,因此,他在博士课程修读期间选修了逻辑课来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闵老师在共同体研讨中和青年教师分享: 论文中,首尾(引言和结论) 要呼应,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要呼应,讨论要结合文献、结果及作者本人的思辨等。      主攻翻译学的王老师意识到,使用不同语言开展的学术写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英文表达注重“形合”,而中文表达强调“意合”; 纪老师在英国学习和生活了五年,刚回国开始写中文论文时,发现受到英文写作思维的干扰,“照搬了英文写作注重形式化的特点,写出来的中文显得特别啰嗦,所以经常需要给文章进行‘瘦身’”。她认为,掌握不同语言的特点对学术写作中的“意义联结和整合”尤为重要。4.1. 3 动态化的写作过程:撰写—修改—发表的循序渐进      具有25年教学经验的徐老师在本研究开展期间是F大学的访问学者,他的目标就是掌握研究方法,撰写高水平的期刊论文。他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写作实践开始意识到“学术写作过程和一些技术文案的撰写、发布、维护和升级如出一辙”,他认为学术写作的本质就是传递信息,因此要做到“读者友好”。徐老师在论文撰写中也会陷入思维盲区,时常寻求同侪和专家的意见和帮助; 在读博士生黄老师基于自己的论文投稿和修改经历表示,学术写作本来就是一个动态迂回的过程,中途充满了“曲折和变数”,只有“修改、修改、再修改”才是学术写作与发表的“密码”。      在读博士生程老师是团队中的“发表达人”,她认为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的过程是和期刊编辑及外审专家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投稿后,期刊编辑和外审专家会提出修改意见,我从不同的声音中受益匪浅。我始终认为,论文见刊并不是一个句号,而只是一个逗号。因为由此可以引发很多学界的讨论,也会继续激发自己开展后续研究,继续撰写。”4.2 技术学术写作素养的提升路径      总体看来,本研究中的参与教师通过涉猎海量文献、开展共同体学习以及运用计算机辅助工具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技术学术写作能力。4.2.1 写作的输入前提: 阅读、视野和思考      纪老师回忆,在读博的时候她就养成了定期阅读文献的好习惯。然而工作初期忙于适应和教学,她感到自己距离科研工作渐行渐远,有过短暂的“自我质疑”。后来,通过给自己设立“任务清单”——每天阅读两篇外语类的核心期刊论文,她又重新找回了科研的动力和信心; 程老师有类似的体验,她表示自己的导师要求她每周至少阅读两篇国际期刊论文,每个月要读一本学术专著,因为“读文献可以了解业界动态,而读专著可以使我系统地了解研究方法和某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     除了文献阅读是重要输入前提之外,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同行及专家进行交流、参加教师学习工作坊等活动都可以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董老师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中进行汇报发言并在随后的访谈中提到: “我在茶歇的时候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聊起了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某个分支理论,这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思路”,后来董老师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自己的论文写作并成功发表; 徐老师则表示这一年的访学受益匪浅,修读课程塑造了其研究技能,专家教授给予了其方向引领,同伴质疑激发了其回归文献,学术沙龙助力其厘清思路; 在“输入—输出—再输入—再输出”的循环渐进中,徐老师可以保持思考顺畅、笔耕不断。4.2.2 写作的团队支持: 互动、讨论和修改      本研究的参与教师皆为同一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他们一致表示,该共同体职称梯队和人员组成比较理想; 团队研讨中的“汇报展演”、“同伴质疑”、“专家点评”、“集中会诊”和“科研工具学习”等内容对他们的学术论文写作尤为重要。纪老师表示自己读博的时候接受的是英式的一对一指导; 入职后参加共同体学习是“耳目一新的体验”,她表示自己需要这样的平台给自己形成“仪式感”; 黄老师则认为,有经验的教授博导可以给她提供帮助; 共同体学习容易产生同伴压力,看见自己的同学或同事们成果频出,她觉得自己也需要“迎头赶上”,向他们“取经问道”。      团队成员在研讨中收获了真知灼见和自我约束,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例如,姚老师发现,由于各自的研究方向存在差异,部分老师在给别的老师反馈时缺乏研究的“同理心”,试图把自己的研究范式强加给他人; 王老师认为,同事之间难免存在竞争,共同体的“社区文化”有时也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4.2.3 写作的工具使用: 整理、分析和呈现      科研工具帮助本研究中的老师整理资料、分析数据、呈现结果,是他们认为学术写作和发表中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程老师认为,“科研利器”是她写作的得力助手。她坦言,身为“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外语教师,在学术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必须会用、善用各种软件来整理思路、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研究结果和管理文档等; 闵老师表示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为了“与时俱进”,他向同事们虚心求教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例如质性研究数据分析软件NVivo; 董老师坦言自己读博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用一些比较“原始” 的方法辅助论文写作: “我用EXCEL进行描述性统计,利用手工编码和解码处理访谈数据”,但来到F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后,发现周围的同事们善用软件,于是他有意通过自学、团队研讨和在线课程进行学习,如今他已经会娴熟使用EndNote进行文献的分类、整理和标注,利用CiteSpace梳理某领域的研究态势,通过“云笔记”撰写研究者日志,借助思维导图软件 XMind梳理思维。虽然学习新技术耗时、耗费精力,老师们都表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时代背景下学术写作的技术运用趋势。5.讨论      本文提出技术学术写作的理念,分析了高校外语教师技术学术写作素养的内涵与特征。研究发现,技术学术写作素养由程序化的写作方式、模块化的写作内容及动态化的写作过程组成; 外语教师可通过多维方式提高自己的技术学术写作素养,其中包括确保多渠道的学术输入、通过团队学习给予助推、善用技术手段开展写作(图2) 。      第一,高校外语教师的技术学术写作素养体现在写作方式、写作内容和写作过程三个方面。首先,学术写作是一个系统的、合乎特定程序的过程。外语教师需要具有学术敏感度和以问题意识驱动研究的意识,通过文献阅读、参与研讨、参加教师研修班、结合课堂教学发现来研究问题;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谨记学术规范,并以此为规则,确保论文的质量。其次,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是一个结构化的、互为联系的整体(Thompson,2005) 。其中,论文的导言和结语须相互照应,研究设计和研究结果应进行呼应,讨论要与文献和发现互为联系。每一段落内须遵循相应的语步和语阶(Swales,1990) ,同时善于借用元话语(Hyland,2005) 增强学术表达。高校外语教师应注意到写作过程的解构与建构,注意使用不同语言行文的差异,在多读、多写中掌握常见的学术话语。再次,技术学术写作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不断迭代的过程(Maher et al.,2014) ; 技术写作是一个“开环”,而不是“闭环”,从事科研写作的人员应当在心理上和实践上充分注意到这点。高校外语教师在选题、撰写和不断修改中开展学术写作,完善论文的质量并在论文发表后继续学术交流,开发新的研究议题,以此实现个人、专业及学术界的良性发展。      第二,高校外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技术学术写作素养,写作者须以一定输入为前提寻找研究问题,在团队学习中提高写作能力,并利用工具软件提高写作效率,这与技术文档写作与发布的过程相互照应。其中,文献阅读是帮助研究者掌握前沿动态、找到研究空白的必要前提( Baker,2016) ; 共同体学习为写作者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为学术写作提供支撑和助推(Cargil&Connor,2006) ,在学习进取型的技术文化氛围中,教师之间能进行较为密切的沟通、互动和协作(郑新民,2012) ; 教育技术学术能力是高校外语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能力(郑琼、贺云,2017) ,因为计算机辅助的科研活动能为学术写作提供便利,提高学术活动的效率(赵珂等,2013) 。      第三,本研究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如高校外语教师教学任务重、文献阅读匮乏、科研基础较弱、职称晋升压力大(张莲,2013) ; 针对学术写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初现端倪,但共同体成员的互动和实践中还存在一定问题(邱德峰、李子健,2018) ; 目前对于高校教师晋升条件的硬性规定不利于营造积极良好的科研生态。这些问题有赖于通过教师的学习能动性、学校组织机构及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和协同发展才能得以解决。      综上,本研究提议,高校外语教师应尽早树立科研写作“技术化”的意识,通过掌握一系列学术写作的技能,促进学术产出:①养成学术科研中的问题意识,遵循学术写作“规范化”的准绳;②加强教师学习,重视输入,培养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③积极参加教师学习共同体,将学术写作的个人策略与团队策略进行有机结合;④注重学术写作的反馈机制,提倡过程写作和协同写作;⑤更新技术本位的理念,通过学习新技术、善用新工具来提高写作效率和准确度; ⑥把握更多的交流机会,通过研修班、工作坊等方式提高外语教师作为研究者和技术学术写作者的能力与素养。6.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学术产出的质量对促进学科发展尤为重要。为实现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更新、促进外语学科的繁荣发展,提高外语教师的技术学术写作能力势在必行。本研究聚焦华东某高校外语教师群体,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和网络志方法,探讨了他们技术学术写作素养的构成和实现途径。本研究对丰富学术写作和技术文档理论、外语教师技术学术写作素养的建构及学术写作实践与教学具有借鉴意义。为此,我们呼吁高校外语教师树立技术学术写作的理念,在学术写作过程中会用技术、善用技术,最终促进学术产出、指导教学实践、助力学科发展。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例如,本研究仅有九名研究对象,不能得出更具普遍意义的结论。建议未来可以本研究为起点,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索不同学科、不同院校教师的学术写作情况,以期获得普适性的发现。      
作者简介阮晓蕾,博士,研究方向: 教育语言学,外语教育

本文来源:《外语电化教学》,感谢阮晓蕾博士的支持。更多期刊内容,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延伸阅读

英语学术论文摘要语步结构自动识别模型的构建

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过程、挑战与应对策略

学术英语?普通英语?

研究性英语论文写作共享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体裁视域下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研究的国际热点解析



语言科学教师群


邀您入同学群


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