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人類文明的精神所在
訪問王士元教授 ― 語言:人類文明的精神所在
王教授介紹他其中一本有關語音學的著作
王士元教授
密歇根大學語言學博士 (1960)
俄亥俄州立大學語言學系及東亞語文學系系主任 (1963-1965)
柏克萊加州大學語言學教授 (1966–1994)
香港城市大學語言工程講座教授 (1995–2004)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研究教授 (2004–2015)
2015 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出任語言及認知科學講座教授
王士元教授為享譽國際的語言學家,學術成就不論以何種標準量度,皆卓越出眾。他的詞彙擴散理論改變了過往人們對語言如何隨時代變化的理解;他亦於1973年創辧《中國語言學報》,為此學術領域內首份國際期刊,至今仍是學界內最具影響力的學刊之一,教授並親自出任主編至2018年。在谷歌學者搜尋網站上,王教授是中國語言學研究方面被引述得最多的學者。
王教授於2015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學,出任語言及認知科學講座教授。他享有崇高的學術地位,現為柏克萊加州大學榮休教授、多所大學(包括北京大學)的榮譽教授,同時獲授台灣學術界最高榮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2017年,王教授獲上海人類學學會頒發終身成就奬;2018年,獲芝加哥大學授予榮譽人文學博士銜。
詞彙擴散理論
王教授的學術事業長達60年,對語言學的研究熱忱從未稍褪,研究範疇涉獵甚廣,包括語音學及音韻學、自動語音辨識,以及語言與認知能力的生物及演化基礎。他的詞彙擴散理論在語言學界掀起巨變,對於認識語音變化起着重要作用。教授指出:「今天,詞彙擴散理論已應用於全世界多種語言的歷史和社會面向的研究中。」
王教授無論在研究、發展學術理論及創立研究機構等方面,均影響非凡。除了提出詞彙擴散理論外,他質疑語言複雜反映進步的觀點,認為「複雜和進步這兩個詞都難於清楚表述,難以定義」。教授於美國和香港均參與創辦語言學學系及語言實驗室,亦曾就中國西南部少數民族的語言進行了大量實地田野調查。過去10年,教授轉向關注因老齡化所帶來的語言障礙與認知力退化之間的關係。
以語言生物標記預測神經退化風險
王教授參與理大一項關於老齡化與認知衰退的研究,
並親自作為研究對象,提供數據
導致王教授這個研究興趣轉向,背後有着個人原因。王教授跟已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是朋友,他解釋說:「Charles(高錕教授的英文名字)晚年受阿茲海默症折磨,此病症的出現通常比臨床確診早出幾十年。當他接受治療時,為時已晚。」這位語言學家希望他近年的老齡化相關研究可以找出語言生物標記,用以預測神經退化的風險。
出生於上海的王教授認為,真正的原創學問本質上是跨學科的。在他漫長而卓有所成的學術生涯中,參與過許多跨學科的研究項目,涉及語言學、計算科學和生物科學等多門知識。在理大,他於2019年協助 成立語言、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中心,旨在運用心理及腦成像技術來檢查大腦中與語言相關的問題。目前,王教授正在該中心進行與老齡化相關的研究,嘗試從長時間累積的大量數據中,識別大腦的變化。他說:「世界正在快速老齡化,我希望這研究項目能夠為基礎科學作出貢獻,協助應對社會的緊迫挑戰。」
正是這種解決人類問題的迫切願望,促使這位語言學家遊走於學術和現實世界,同時關注這兩個世界的問題,亦因此吸引他加入理大。他說:「對於理大能同等重視知識探索和知識的實際應用,我十分讚賞。」
王教授與他的語言及認知研究團隊
開啟非西方主導的知識體系
王教授曾於世界多個地方生活過,於1997年決定定居香港,而在加入理大之前,曾在兩所本地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他為香港所吸引,其一是因為這城市繼承了2,000年的中文語言傳統,還有是他希望建立一套知識體系,是不受到教育普及的西方富裕、工業化民主社會的觀點所主導。他說:「如果真正以全球視野來思考,那就有迫切需要接觸世界的其他地區,例如亞洲及非洲,那裏住上了世上最多的人口。」
雖逾80高齡,王教授仍保持充沛活力。他強調,身體健壯是精神安康的基礎。他的愛好甚多,以往他會駕駛帆船和小型飛機,現於香港則經常打高爾夫球和網球。在大學時代,他曾寫過一部關於中 國牛郎織女傳奇的短篇戲劇;教授亦熱愛中西音樂,甚至創作過幾首歌曲。
在廣闊的知識汪洋中遨遊了60多年,王教授相信,語言乃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他說:「我們能夠操控生物演化、文化演化,而此得以成事,皆因我們發明了語言這種非常強而有力的思維工具,用以創建、處理和累積跨時空的大量信息。」
王教授與眾子孫於夏威夷歡賀八十大壽
本文来源:香港理工大学,更多内容,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一部用30年心血写就的著作 :李宇明著《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
语言科学教师群
邀您入同学群
欢迎入群共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