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象彪角

李昊穹 芳菲随笔 2021-07-30

 

天雨,空气真好啊,外面真好啊,新农村真好啊。大肉泡,彪角街,春风会……这个地方承载了无数的回忆。


 

麦苗才露出了芽芽,清新的,那些很新很新的新农村的村庄一个个的被甩在身后,到处都是很平展很平展的的道路。秋后的熟悉的黄玉米,这里那里的很多的,一抓一抓的黄填充着乡村的色彩。

 

横阳路一上一下,一弯一环,熟悉的过往,大海曾经徒步走过的地方。在雨的冲刷里,天地愈发显得清新可爱,让人欢喜。见到了朋友和故交很高兴。还有云住过的地方,院落那个二层楼,还有市场,还有市场里那些熟人的店面,那些人来人往的过往,真好

 

面皮是真面皮,大肉是真大肉,彪角街的小吃相当有名,彪角街的集就更不用说了。


 

彪角街的集有很多的人,就是有卖的有买的有各取所需的,就是有管吃喝拉撒的,求神拔牙的,有管衣食住行的,理发剃头的,嘿嘿,凡有所需,皆有所备,凡有所备,皆有所需,供需在这里集结、交汇,是谓集。人么,也是赶着赶着去的,比如今天有明天没有上午有下午没有,就必须赶着去。当然赶牛赶羊赶牲口,更不必细说了。

 

迎在彪角集最热闹的所在,下手早的人,陆续走出来,手里皆不空,提袋袋的,拿家当的,蒜苗捆捆,拖把杆杆,吃的用的都不少,老汉老婆妇女娃娃都有。手里的蛇皮袋子,印着XX玉米种子字样的,买些葱呀蒜呀米呀面呀的一股脑儿装进去,优哉游哉的提回去。估计戴石头眼镜的老汉,怀里揣着儿伙女给的票票,集市上溜一圈,挑拣挑拣,讲价讲价,办些硬硬成成的货,在众人艳慕的眼光中,走街过市,心里肯定乐开了花。

 

苹果自然是果农种的,各色商品却是商家取的,那么这个集其实有一种人是卖手艺卖农产品的,一种人人是贩卖从中取利的,不过是看往大了说,还是往小了说,大的有商店有门店有超市,有热热闹闹的宣传,就像那个带什么篷篷的电动车,外观还蛮好看,拱门喇叭火热的叫。比如带个筐筐的老汉卖笤帚的,就明显是自己加班熬夜手工扎的了。

 

干货黄花菜和木耳,有调料店里和同类的产品一起卖的,也有在街道支个板板专卖的。各卖各的买主,各算各的帐。烤红薯的老太太在红薯筒子前不停的翻弄着,麻利的打发着买主。

 


正午时分,小吃摊点上的生意是最好,面皮、醪糟、豆花、凉粉、饸络,铲甑糕的老汉手真快,快速的铲好一碗又一碗。水煎包子也不错啊,过去小户人家两个水煎包子回去要搭一锅汤哩。小吃的摊上,饭点时候主人家手脚麻利与否也特别的关乎到他们生意,所以你看人越多,店家手下越麻利。不大的街街上,有两处小吃街,都人满为患,生意好啊。老婆老汉赶集来吃点热乎煎火的,娃娃领来跟集必须给买点吃的,一碗碗面皮,一碟碟甑糕,再煽上一碗鸡蛋醪糟,再好不过了。


 

有一家十字绣的装裱店,门口晒北出来的,有一树硕大的老桃树,桃花盛开,似乎春来了,春的气息顿时弥漫,让人心生暖意。



   卖攀笼的、锅板的、板凳的、还有一个卖秤的,呵呵,剃头挑子倒是热了,但是没有剃头的,老汉闲坐晒太阳,感叹手艺失传了,感叹现在人只进理发店了。感叹这个艺业女人学的多,男人碰的少了,呵呵。

 

旧书摊也是集上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那些本来被当作废旧书刊卖掉的旧书,被整理到这样的摊位来,由一老人守着,一坐轮椅的女子,在书摊旁专心翻书,让人感动,还有孩子,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这个集市,任何东西都可以被铺天盖地的叫卖,堆天堆地的摆着,唯有书,被以这样沦落的方式卖着,提倡国人爱书读书也实在是拯救民族文化脊梁的国家大计了!


 

行走于彪角的集市,我越来越多离失感,是我离它远了,还是集在历史的车轮下走远了,走得混沌而不太鲜活了。记忆中的集市热闹非凡摩肩接踵,充满了那么多的美好。就像十年前的这里,我觉得都比现在热闹的多,就像六十多年前,我爷从这集上扛了一口铁锅回去,那锅整整养大了两代人,用的油光黑亮,薄得沙眼能看见灶里的火,不幸如今我们已经不烧火不用大铁锅又怎么会想起这里的集。

返程的家被认为是某熟人的土的门楼的家。穿过山弯的陈家,以及全家庄,中间有山弯、有河川、有满地满地的开阔的麦田、有尚未收回去的棒棒、还有苹果、有猕猴桃、有家园、有村落,有让人淡淡欢喜的安然。

 
  彪角
集来了,彪角集散了,彪角集的聚散之间,充满了时节光阴的轮回,写满了年华流逝的感叹,就像饱蘸浓墨的下笔,成就了或许一个大大的福字,结果却一点点的漫漶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