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松山湖为样本,带你走进知名学者费勇教授新书《越科技越自然》!


庚子年末
由知名学者费勇教授担任主编的
《越科技越自然》这本新书
历经两年编撰
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书本不厚,但内容量不少。费勇教授担任主编的《越科技越自然》这本新书从“回归本源、通往智慧、创造可能”三个维度,探讨科技与自然、科技与文化、科技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除了梳理当今科技创新发展及其背后的现实意义和人文思考之外,还走访调研了全国十大具有标杆性的国家级高新园区,同时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为样本,通过人物访谈,深入分享中国科技创新如何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推动力。 

△首发仪式嘉宾(从左到右):《越科技越自然》主编费勇、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越科技越自然》策划曾莉、《越科技越自然》访谈作者之一左朝胜、广东旅游出版社社长刘志松


2020年12月26日,《越科技越自然》新书首发式联同第五届生活榜发布会,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隆重举行。发布会围绕关于“科技创新与人类未来”、“健康与幸福”、“科技如何更好地创造和推动美好生活”等议题,现场与来自全国各地各领域的过百位专家学者和精英展开了深入探讨。





为什么要出版这本书?
这本书的意义何在?



《越科技越自然》主编、知名学者费勇教授在书中直接引用了凯文·凯利著作《失控》中的一段话,作为开篇——
人类在创造复杂机械的过程里,一次又一次地回归自然去寻求指引。因此自然绝不仅仅是一个储量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为我们保存一些尚未面世的救治未来疾患的药物。自然还是一个文化基因库,是一个创意工厂。在丛林中的每一个蚁丘中都隐藏着鲜活的、后工业时代的蓝图。那些飞鸟鸣虫、那些奇花异草,还有那些从生命中吸取了能量的原生态的人类文化,都值得我们去呵护——不为别的,就为那些它们所蕴含着的后现代隐喻。

这段话不仅对科技与自然的关系作了很好地阐释,也很好地说明了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

在首发式上,费勇老师还分享道:这本书在整个编辑过程中也让我自己获益良多。尤其通过松山湖这个很有价值的样本去阐释科技与自然关系的时候,有很多故事,所以,我想做一个尝试。这个尝试是什么呢?当我们第一次去了解一个地方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传统的做法可能都是通过一些枯燥的数据来了解和描述,但我们现在想把它具体到某一个人,非常细节的东西,然后通过这个人以及他的视角,来展示他们眼中的松山湖。


让生活和工作在松山湖科学城里的科技精英来讲科技与自然的关系,将更能让我们有不一样的感受。所以,关于如何越科技越自然,书中不仅通过调研数据来揭示,还邀请了不同领域的科技精英和企业家展开了深入探讨。




为什么《越科技越自然》
会选择松山湖作为样本呈现?


在首发式上,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认为:松山湖科学城正式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标志着松山湖迈入了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队伍。“越科技越自然”,正是松山湖一直坚持的:“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年轻的科学家童欣认为,科技是人类了解自然的方法,自然本身就是最大的科技。

童欣表示:科技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概念。为什么?自然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你看到的任何东西它都是自然的过程,只要一直存在就是自然。我们人类是在科技中需要不断进步,我们所掌握的那些科技,只是了解自然的一个小小手段,而且我们科技现在对于整个自然来说是很小一部分,还很多东西是我们不能知道的,所以,科技是我们了解自然的方法。当然我本人是从事散裂中子源研究,这个也是人类了解自然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新书发布的论坛对话上,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蒋述卓先生,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党委副书记左朝胜先生,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曹雪先生,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级研究员宋捷先生以及华侨城度假酒店董事长刘溯先生,分别围绕科技与自然、科技与文化、科技与生活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越科技越自然”,在某种意义上,科技就像自然一样、像空气一样,人类离不开自然,离不开空气,也离不开科技。


正如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图灵奖得主约翰·亨利斯所言:在以技术为中心的时代变革中,只有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才能更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而《越科技越自然》这本新书,正是在向我们揭示这样的一个世界。


▼《越科技越自然》序▼


向上滑动阅览


《越科技越自然》

序/费勇

 

人和自然的关系,往往聚焦于科技和自然的关系,因为科技是“人力”的最集中体现;人类一方面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种种益处,但另一方面又对科技充满疑虑。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孔子的门徒子贡,去南方游历。路上遇到一个老人,在园中辛苦浇菜,很费力地从井中汲水,又抱瓦罐往返运送,半天才得浇上一垄。子贡于是就告诉老人:“老先生啊,现在已经有了一种发明,是一种机械,叫桔槔,非常方便,一天可浇地百亩,省力又见效,您老何不试它一试?”没有想到老人呵呵一笑:“我早就知道有这种东西,但我不愿意去用它,为什么呢?因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 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用这个故事要表达的,其实是对科技的疑虑:科技会破坏自然之道。


庄子的这种疑虑在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思想里,也十分强烈,海德格尔对于科技有着强烈的反思,1953年他说:“人制造自己,加工自己的时代,马上到来了。”当时的人很难理解他的话,但今天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的兴起,印证了海德格尔的预见。尤其是人工智能,引起的是关于人类会不会毁灭的担心。


但另一方面,科技和自然并非冲突,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两种力量。凯文·凯利在《失控》中表达了这个观点,在2015年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他作了一个主题发言,他提到:“100年前很多复杂的工作最后都通过电力解决了。人工智能未来可以成为跟电力一样的东西,而且它越智能用户就越多,用户越多反过来又越智能。”又说:“新的科技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的反应并不应该是让科技减少,而是应该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新的科技来解决之前的科技带来的问题。好的科技往往都是要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但科技并不是反自然的,只是我们还没找到让科技变得更加环保的方式,因此我们并不应该降低科技的研 发。我们需要保证的是,我们所有的科技发明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我们今天置身于一个科技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既不能完全无视科技的破坏性, 我们应该对科技主义有所省思,但也不能无视科技的建设性,我们应该对反科学的田园主义有所警惕。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像凯文·凯利所说的“科技产品在每一刻都在创造新的问题,每一刻又都在解决问题。”在科技和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可以创造出和谐的模式。科技不仅不破坏大自然,相反,科技让自然更好地融入人类的生活。大自然不仅不排斥科技,相反,赋予科技更诗意的力量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事实上,在松山湖高新产业园区,自然和科技的相互成就,已经在显示一种宝贵的努力:科技园区不仅仅可以技术发明、产业升级,也可以创造 一种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这,才是科技的终极意义:实现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采访了生活在园区的多位人物,他们或者是科技工作者,或是企业家,但都是热爱生活的人,他们在松山湖的生活,让他们体悟到自然、科技、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相处,仅仅从这样的采访题目上:《落定在东莞 , 是最适合我的“道法自然”》《城市拥有清澈流水的韵律,是我毕生的方向》,就让我们对于松山湖心向往之。


- THE END -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来源:生活榜Life

编辑:莫楚乔

责编:陈媛、林燕端

审校:卫柏辉、陈媛、林燕端


想了解更多松山湖资讯

记得联系小姐姐

松湖书院|“松湖烟雨”系列文创首发!唤醒城市的另一份诗意

快抢!40张电影票免费送,让你“留湖过年”的日子更精彩!

送视频会员+乐购券!快来向松山湖表白~

松山湖阳光雨点亮新春“微心愿”,千里送温暖!

Hi,你“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