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松山湖为样本,带你走进知名学者费勇教授新书《越科技越自然》!
2020年12月26日,《越科技越自然》新书首发式联同第五届生活榜发布会,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隆重举行。发布会围绕关于“科技创新与人类未来”、“健康与幸福”、“科技如何更好地创造和推动美好生活”等议题,现场与来自全国各地各领域的过百位专家学者和精英展开了深入探讨。
为什么要出版这本书?
这本书的意义何在?
在首发式上,费勇老师还分享道:这本书在整个编辑过程中也让我自己获益良多。尤其通过松山湖这个很有价值的样本去阐释科技与自然关系的时候,有很多故事,所以,我想做一个尝试。这个尝试是什么呢?当我们第一次去了解一个地方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传统的做法可能都是通过一些枯燥的数据来了解和描述,但我们现在想把它具体到某一个人,非常细节的东西,然后通过这个人以及他的视角,来展示他们眼中的松山湖。
为什么《越科技越自然》
会选择松山湖作为样本呈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年轻的科学家童欣认为,科技是人类了解自然的方法,自然本身就是最大的科技。
向上滑动阅览
《越科技越自然》
序/费勇
人和自然的关系,往往聚焦于科技和自然的关系,因为科技是“人力”的最集中体现;人类一方面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种种益处,但另一方面又对科技充满疑虑。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孔子的门徒子贡,去南方游历。路上遇到一个老人,在园中辛苦浇菜,很费力地从井中汲水,又抱瓦罐往返运送,半天才得浇上一垄。子贡于是就告诉老人:“老先生啊,现在已经有了一种发明,是一种机械,叫桔槔,非常方便,一天可浇地百亩,省力又见效,您老何不试它一试?”没有想到老人呵呵一笑:“我早就知道有这种东西,但我不愿意去用它,为什么呢?因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 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用这个故事要表达的,其实是对科技的疑虑:科技会破坏自然之道。
庄子的这种疑虑在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思想里,也十分强烈,海德格尔对于科技有着强烈的反思,1953年他说:“人制造自己,加工自己的时代,马上到来了。”当时的人很难理解他的话,但今天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的兴起,印证了海德格尔的预见。尤其是人工智能,引起的是关于人类会不会毁灭的担心。
但另一方面,科技和自然并非冲突,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两种力量。凯文·凯利在《失控》中表达了这个观点,在2015年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他作了一个主题发言,他提到:“100年前很多复杂的工作最后都通过电力解决了。人工智能未来可以成为跟电力一样的东西,而且它越智能用户就越多,用户越多反过来又越智能。”又说:“新的科技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的反应并不应该是让科技减少,而是应该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新的科技来解决之前的科技带来的问题。好的科技往往都是要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但科技并不是反自然的,只是我们还没找到让科技变得更加环保的方式,因此我们并不应该降低科技的研 发。我们需要保证的是,我们所有的科技发明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我们今天置身于一个科技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既不能完全无视科技的破坏性, 我们应该对科技主义有所省思,但也不能无视科技的建设性,我们应该对反科学的田园主义有所警惕。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像凯文·凯利所说的“科技产品在每一刻都在创造新的问题,每一刻又都在解决问题。”在科技和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可以创造出和谐的模式。科技不仅不破坏大自然,相反,科技让自然更好地融入人类的生活。大自然不仅不排斥科技,相反,赋予科技更诗意的力量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事实上,在松山湖高新产业园区,自然和科技的相互成就,已经在显示一种宝贵的努力:科技园区不仅仅可以技术发明、产业升级,也可以创造 一种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这,才是科技的终极意义:实现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 THE END -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来源:生活榜Life
编辑:莫楚乔
责编:陈媛、林燕端
审校:卫柏辉、陈媛、林燕端
想了解更多松山湖资讯
记得联系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