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15打假,谁才是《武林风》“百姓擂台”真正的创始人?

刘 恒 武术搏击大产业 2021-08-13


        做为下面将要讲起的这起事件的发起者与组织者,我会公正、真实的还原十三年前的这段往事。我可以保证:下面文章里所提到相关武林人士与事例或者数据,都是真实的还原呈现!




引 子


        其实,这篇文章的标题都让我斟酌几个来回,纠结半天.

        标题确定后,又纠结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叙述这段少为人知的往事?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从这起事件的发起人:我, 开始讲起:

        我是个自幼特别喜欢武术的人,“武侠情结”根深蒂固的深植于我的内心。在“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还没有开播前(以下简称:散打王)的1999年底,和战友们一起看了一场名字叫做"中国功夫VS美国职业拳击"的搏击比赛,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商业娱乐性质的搏击赛事,单看名字,都会让人产生穿越到"霍元甲战外国大力士"时期的感觉. 这在18年前,确实是一种很厉害的营销方式. 甚至十年之后还有人利用这样的“民族主义”来做赛事营销。

        当时,虽然看的自己很是激动, 但是心中还是有些失落,一种矛盾的心绪油然而生: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形式的武术比赛,感觉很新奇的同时, 带给我更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仪式感;但是,又感觉里面缺少一些东西,没有体现出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由于我自己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任何武术培训,只是在部队接触训练过一些擒敌、搏击技术,所以,当时思想上对中国武术的理解,起码应该是踢打摔拿都具备的技术,如果戴上笨重的拳套,那么鹰爪功和分筋错骨手等擒拿技法如何发挥使用?虽然现在看来跟笑话一样,但是,当时的念头感觉真的很神圣!

        在部队训练的擒敌技术,也是从八极拳等中国传统武术里提炼出来的,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来,部队训练的那些技术远代表不了中国武术,但是对于当时自己看待事物的标准来说,感觉这些技术应用到比赛当中去,应该会更直观的展现中国武术的技击效果,赛事也会更加具备观赏性。

       


        后来又经常观看“散打王”的赛事,一直没有看到我所期望的赛制出现。在这种求而不得的好奇心驱动下,自己的探索求知欲被激发了出来,某天在看过“散打王”的比赛后,请假外出偷偷跑到网吧,登录到了“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的官方网站“世纪武坛-华山论剑”,就我的一些个人看法,发了个帖子。大意就是:中国功夫讲究踢打摔拿,为什么散打王里没有?论坛的一位资深武友回答了我的问题,他就是“古巴难民”。他说的大意是:没想到还有这么热爱武术的网友,但是,其他国家已经有这种踢打摔拿的比赛了,叫综合格斗。美国有UFC,日本有PRIDE,而且,UFC在1993年就已经有了。

        自己当时通过网络搜索,竟然没有搜到有关UFC的比赛视频,日本PRIDE的视频,也是论坛武友发的网盘下载地址,基于当时的网速太慢,下一部超过一个G的电影都需要一天一夜,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我最终还是没有去下载观看,因为请假时间快到了,还要赶紧返回部队。只是简单看了几张武友分享的综合格斗照片,第一次看到了让我感到惊奇的分指拳套,但是,与我理想中所期望的还是不一样,感觉即便是分指拳套,还是不足以展示中国功夫的魅力。

        可以说,我人格中的“侠义精神”,是由李连杰老师的影视作品塑造的,而通过纠结“中国功夫踢打摔拿”的这起事件,我心底又埋下了另外一颗种子,那就是去挖掘、探索中国武术的奥秘。截至到现在,我已经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使胸中的这颗种子,成长成了一棵坚挺的大树。

        我认为我这个人最大优点和缺点是相同的:只要自己感了兴趣的东西,都会义无反顾的投身进去深挖和探索。有人因为我这个特质说我一根筋、爱钻牛角尖,也有人说我有恒心、专注力强。其实,别人的评价我都是不太在意的,我只是想探寻出根源和问题所在,并去尽力的修缮问题,创造出一个更加完美的结果。我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这样的做事方式是很酷的,同时又可以增添自己的成就感。现在看来,自己对武术割舍不去的情怀,就是这种心态给培养起来的。我对武术的情感,已经由当时的好奇、求证、探索,变成了:现在中国武术成为了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我人生事业前进的动力与主要发展方向。


         请允许我:向和我一样具备同样情怀的武林同好,致敬!



        

一、武 林 风 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83i1pkwg&width=500&height=375&auto=0

(《武林风》最初期的片头)

无台标版的,目前整个互联网只有“武术搏击大产业”一家拥有



        在“散打王”偃旗息鼓近一年的时间后,2004年元月,河南电视台大型武术娱乐节目《武林风》,乘风而起。可以说“武林风”的快速崛起,得益于前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出身的徐光春出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老书记在河南任职期间,提出了“打造文化河南”的发展口号与目标,地处中国“心脏”的河南省,拥有中国最为厚重的文化积累,当时河南电视台已经有了一档传播本土豫剧文化的综艺节目《梨园春》,为相应徐光春老书记的号召,做为少林与太极等传统武术的发源地,拥有中国其他省份所不具备的绝对资源优势,自然而然,传播中华武术的综艺节目《武林风》应时而生,与《梨园春》合力形成了河南电视台“一文一武、齐驱并驾”的发展局面。

        如果说“中国功夫VS美国职业拳击”开启了娱乐武术搏击赛事的先河,“散打王”构建了职业武术搏击联赛的雏形,那么“武林风”经过一路摸索,则是为武术文化传播推广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为武术产业的兴起、武术人口基数规模的扩大,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驱动了中国其他社会阶层对武术搏击的关注度,提升与更新了社会群众对于武术认知理解能力。



      《武林风》2004年时的节目形式:

一、“武术散打馆校团体对抗赛”;

     1.武术馆校之间团体对抗赛,无个人赛;

     2.采用无围绳的散打擂台;

     3.分65、70、75三个体重级别;

     4.每场分两局,每局三分钟;

     5.连续成功守擂三次,晋级年终总决赛。

     6.当年参赛运动员,基本以省级二线队运动员为主,王三侦、那顺格日勒、

        潘贤华、宋小路、张帅可等散打名将当年也曾参与。

     7.2004年度的总冠军为:河南少林塔沟武校,亚军为:郑州铁北功夫王散打

        俱乐部(现“顺远功夫王俱乐部”)。

     8.王三侦代表参赛的“河南浩爽文武学校”因故退赛。

二、“传统武术名家绝活展示”;

     主要以一些小众传统武术以及功法的展示为主。




       “馆校团体对抗赛”这样的赛制,为当时各武术论坛的搏击爱好者们所诟病,甚至嗤之以鼻。很多人表示,不会看这种二三流水平的比赛。那段时间我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引导,也经常做这种内容的搬运工,向论坛管理员反馈受众反响。现在看来也理解当时《武林风》栏目组的无奈与不便,以现在的经验与眼光来看待《武林风》2004年的赛制,觉得那是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呈现出的最好的成果了。由于当时我经常在“武林风”的官方论坛发表些个人建议,也经常被栏目组采纳,被论坛管理员给了个版主头衔(后来成为管理员、总版主,都是后话了),当时的论坛管理员是“武林风”栏目组包装组组长杨明明。

        自从成了《武林风》官方论坛的版主后,我也更加拼命的做着义务线上推广《武林风》品牌的事。那个时候,还没有微博、贴吧、微信等社交工具,武术搏击类赛事的关注群体规模,连现在的十分之一都没有,铁杆拳迷更是少的可怜。前期《武林风》论坛的每天同时平均在线用户,只有十几个人,后来被我做到了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一千三百多人。这在当时的武术类论坛,已经算是顶级规模。那个年代,还有好几个省份的有线电视收不到河南卫视。不要说视频直播网站,就连普通的视频共享网站也只是56、土豆等几家。受当时推广渠道的限制,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泡在各大武术类BBS、各大门户网站社区发帖子制造话题,来帮助《武林风》提升知名度,可见当时我的的义务推广之路有多么艰辛。

        通过自己无私奉献的表现,也得到了栏目组几位工作人员的认可,大概是2004年的10月份左右的时候,感觉和《武林风》栏目组的几位工作人员在论坛都混的比较熟悉了,我对之前埋在心底的那颗种子瞥了一眼,猛然发现他已经长成苗子了!




二、百姓擂台

      




        说到“百姓擂台”,可能现在很多人都会感觉有些陌生了,但是,如果提起中国最耀眼的几颗武术搏击明星,我相信很多中国人都会知道,“中华英雄”王洪祥、“武僧”一龙、“神腿”洪光等一大批武林风的搏击高手,没错,他们都是由“百姓擂台”所发掘、塑造,并贡献给《武林风》正赛的优质选手。“百姓擂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可以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武林风》的“金矿”或者“造血基地”!

       

        可以说“百姓擂台”的诞生,是天时地利人和完美的融合才造就的,我提了这个创意没多久,吴立新就接替了前任,成为了《武林风》的大当家,新官上任三把火,我这个创意又被他所采纳,再加上我之前的民间武术爱好者的资源融合,所有的一切,顺理成章的造就了一个传奇!

        我一直在感叹“吴立新”这个名字起的好,担当着“武林风除旧立新”的重任,虽然他并不是《武林风》的创始人,但是,他对《武林风》的贡献,是其他人所无法企及的。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还说他没有把《武林风》真正的核心文化提炼出来,“百姓擂台”之后,除了明星选手,其他没有一个固定的点,可以让人一看到就能联想到《武林风》,但是,可以现在看来,推陈出新才是他执掌《武林风》帅印期间最明显的核心文化。





进入正题

        从1999年底开始到2004年下半年,中间经历的几年,也算是丰富自身武术知识与多角度理解分析武术的几年。尤其是不同角度对武术的观察与感受,使自己的思维与眼界更加宽阔了些,现在看来是接了地气,接了地气,才能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所以,心底的种子,长成了苗子。

        2004年10月-11月份的时候(时间久远,准确时间已不记得),我在《武林风》官方论坛发了这样一个建议贴,大概内容如下:

    1.中国有上百家武校,每年数以万计的毕业学员没走专业路子,流入社会;

    2.中国有上百种传统拳术,以及宣称会各种神功的大师们;

    3.中国每年有几十万的退伍兵,他们中间有很多人都训练过擒拿格斗;

       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武术爱好者群体?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渴望上擂台检验下自己的格斗水平,然而却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和平台,《武林风》具备搭建这个平台的能力,能不能给广大业余爱好者提供一方切磋武艺的擂台空间?

        幸运的是,没过多少天,我收到了栏目组包装组组长杨明明的来电,并抛给我需要我去解决的问题:

     1.之前栏目组邀请过很多武术名家来表演,他们却拒绝打擂。传统武术到底

        能不能打?

     2.我可不可以联系到愿意上擂台的传统武术练习者?可以联系到多少人?

     3.栏目组全权委托我组织策划一个前期研讨会,我可不可以去负责完成?

     4.如果促成了这个研讨会,确定上这个节目,后续还有很多事需要我去策

        划还有协助完成,我对栏目组都有什么要求?(待遇方面的)

     5.栏目组经费比较紧张,不能给受邀人费用,但是栏目组可以负责他们的来

        回交通费用,研讨会期间,栏目组提供食宿。他们接受吗?

     6.以上几个问题,如果都可以解决,近期就会定研讨会召开的具体时间,因

        为栏目组刚换领导,也想对《武林风》的节目形式做下变动。他通过后,

        立马通知我。

我的回答:

     1.你们喊来的是表演武术的老头们,我所请来的都是追求实战的传统拳师。

     2.我不仅可以请到传统拳师,还可以请来练习其他格斗技的习练者。

当时国内知道巴西柔术和泰拳等外来格斗技的人,真的可以用极个别来形容!

     3.你们采纳了我的创意,我一定会用全力以赴的去完成!

     4.你们无论需要我去做什么,我都会无条件的去做,做不到的我会创造条件

        来完成。只要这个节目能上《武林风》,我对栏目组没有任何要求!

     5.只需解决我请来的各位武友的交通费用与食宿问题即可,因为,我们想为

        武术的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的交通费用,我自己承担!

        很多人看了我的回答可能会觉得我在编造,否则,就是纯傻子一个。我说过了都是客观真实的还原呈现,就一定是真实的。傻子倒是挺符合的,我现在也觉得十几年前的自己很愚蠢。

        前段时间经常听武术圈的网络红人徐晓冬说他和《武林风》闹掰,是因为“分赃不均”,这说明人家徐晓冬当初确实比我聪明很多的,因为,人家有经济利益观念,而我,则是一片空白,凭的是傻乎乎的情怀。

        哦,还有,之前晓冬在辣评里说的那个“瘦瘦高高的导演”,其实就是我。





        在与杨明明沟通过后,我就进入了一个迄今为止都没再那么累过的:连轴转模式,除了电话联系各位武友,还在各大武术论坛广撒英雄帖,当然,也得到了各位武术界朋友的热烈响应与热心支持!之前没有对大家表示过谢意,今天借此机会,向各位一并道声:谢谢!

        由于栏目组限定与会人数,最后我确定了三十余位武术爱好者,来郑州参加这个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研讨会,之所以说具有一定历史意义,是因为“百姓擂台”确实改变了《武林风》的历史发展进程。

        下面要说说都是谁收到了我的邀请,有的因为名字已经记不清了,所以,就略过了,望海涵!

这三十多位武术界朋友主要来自: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安徽、山东、广东等地;他们分别是:

河南:马志忠(武术论坛大名鼎鼎的:小温侯)、

            张雄鹰(心意拳传人)、

            刘    博(郑州精武会总经理)、

            石晓武(轨迹拳传人)及其学生、

                          当时我也邀请过李紫剑先生,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到场。

            我本人与一位兄弟杨晓伟;

河北:倪德康(知名版主:NDK)及其好友(网名教授,某武校校长);

北京:徐晓冬与MMA战队“恶童军团”成员:王宇、安培、高文革;

天津:宋氏形意拳的代表性传人于纯海与一位师弟及两位徒弟;

安徽:李实(实战切磋现场,宝贵视频影像资料记录者)

还有十来位朋友,不再一一介绍表述,只说事件的重点人物。


        在我第二次接到杨明明的电话时,他告诉了我研讨会的具体举办日期,在告知各位与会好友具体日期后, 我提前两天来到了郑州,为迎接与会人员的到来做准备,因为除了河南本土武友,其他省份来的武友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见面。

        到郑州后,突然接到了徐晓冬的电话,他说既然是河南电视台委托你组织策划的,能不能让河南电视台或者《武林风》给我们发个邀请函?让我们确定一下。我说你是第一个提这个要求的,别人都很信任我,一个电话大家就全都来了。不过为了保证研讨会的顺利进行,我还是让l栏目组的工作人员给他发了一个传真邀请函。但是,徐晓冬与“恶童军团”的成员却是最后一批到郑州的。到现在我才明白了其中一些微妙的因素,有时候,架子还是需要摆一摆的。哈哈

         我到郑州的第二天上午,天津形意门于纯海师傅一行到郑州了,他们是坐长途大巴来的,坐到了郑州城区西南的一个客运站,不熟悉路。我和一个朋友过去接站。说实话,第一次见到于纯海师傅和他那位练“铁臂功”的师弟,我心里是充满了质疑,看着都是干巴巴的小老头,烟不离手,握手时,我看到他们手上都被烟熏的发黄,我把他们一个徒弟拉一边,再次确认了一遍:究竟能不能上擂打?要是不行的话,实战切磋时,我就不安排两位师傅上了,否则,会出问题! 于师傅的徒弟告诉我:你放心,如果不打我们还不来,就是本着实战切磋来了。向大家展示下形意拳的水平。把两位师叔打出问题来,和你与武林风无关!  

        后来发生的事也证明了,他的确所言不虚,以及什么叫人不可貌相。

        其他武友有的被郑州的刘博等朋友接到了宾馆,有的是自己来到了宾馆,不再详细叙述。

        当天正是周六,也就是《武林风》的直播日,我统计了下人数,除了徐晓冬一行,其他人都已到齐。所以,在大家吃过晚饭后,我组织大家去了河南电视台1500㎡演播厅,观看《武林风》的现场直播。在节目刚开始后,徐晓冬给我打来了电话,说他们已经下火车让我安排车去接站。我说,节目已经开始直播,栏目组没有一个空闲的人,这边也没有车。你自己打车过来吧。在他们到达河南电视台时,节目已经进行了一半,演播厅的入口已经被安保人员封闭,我又让栏目组的工作人员把他给接了进来。

        关于晓东的一些情节先略过,以后有机会了再一一道来。

        我到郑州的第三天上午,所有与会人员都已经到齐。栏目组也邀请了十余家媒体的记者在会议室等待我们激情四射、火力全开的研讨会议。

        进入会议室后,第一次比较全面的见到了栏目组的工作人员,吴立新制片人与郭晨冬与王晓娜两位主持人,他们都早早的来到了会议室等待我们,这让我心里很感动,说明了他们对这次研讨会的重视程度。当时觉得吴立新气场很强,晨冬也不像节目里表现的那么顽皮,反而很稳重,小娜比电视里更加漂亮。还有其他在座的栏目组成员:竞技组长周桥、包装组长杨明明、导演组丁力、吕震等主要创作人员。

        会议交给我主持,我先安排各位武友做自我介绍,当时印象印象最深的是高文革老兄(武术论坛大名鼎鼎的:无敌统帅),他说之前曾获得过山东武警总队的散打冠军,比赛期间胳膊脱臼,被人称为“独臂将军”,以及王宇,他说自己曾在上海警备区服役。因为同样有从军经历,所以,内心自然增添了一份亲近感。后来得知,这两位都是体工队运动员性质的参军。

        真正进入讨论环节后,反而没有出现我所担心的针锋相对的局面,比如现代搏击与传统武术之争等问题。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理解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徐晓冬则一直在坚持的是:把这个擂台设计成MMA赛制的,我在做总结时说到:

第一,“百姓擂台”只是《武林风》的一个子栏目,不是正赛,栏目组也没有搞MMA比赛的经验,现在还在探索阶段,所以不可能一上来就搞纯MMA性质的比赛。


第二,MMA比赛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当双方到底在地上纠缠时,观众看不懂,对于娱乐性武术栏目来讲,与娱乐的初衷相背,很容易导致观众丧失继续观看下去的欲望。


第三,一场纯正MMA赛事的标准时间在十分钟以上,栏目组未必会给出这么长的时间段。


第四,“百姓擂台”应该是包容性很强的擂台,主要还是为国内现有的武术爱好者群体服务,这也是我创意的初衷。全国的武术爱好者基本都缺乏地面擒拿攻击技术的训练,MMA赛制规则与中国“倒地即为败”、“手下留情”等传统武德思想产生冲突。


第五,即便成为MMA赛事,也只能成为你们目前一个小群体的赛事,提升了门槛,会让其他武术爱好者丧失参与进来的兴趣,“百姓擂台”将不是百姓的擂台。


第六,“百姓擂台”可以借鉴MMA赛事的规则,比如允许倒地攻击,但是,倒地时间要有限制。后来节目组采纳后,“百姓擂台”竞赛规则规定:倒地后可继续攻击,15秒内没有做出有效动作的,裁判喊停。


还有我对《武林风》的其他很多建议,以后有机会了再说。


       我已经忘记了当时吃没吃午饭,在讨论结束后,杨明明和周桥对我说,吴导想看看爱好者们的实战水平,能安排下不?我告知没问题,于是大家再次来到了河南电视台1500㎡演播厅,前一晚上的擂台垫子还在演播厅中央放着。吴立新说灯不用都打开了,太费电。简单开几个可以满足基本照明就行(这也是下面将要播放的视频为什么那么灰暗的缘故)。

        然后周桥和杨明明找我到,让我把可以实战的人配下对。只打一局,时长两分钟。不分输赢,只看擂台竞技效果。练散打的戴拳套,练传统武术的可以赤手空拳。没有禁忌,什么招式都可以用。(这个看起来对传统武术有利,其实懂的人都知道,戴拳套的KO率远高于裸拳。)栏目组负责全程录像,事后刻录成光碟,送给每位参与者留做纪念。

        于是我问了声,都是谁愿意上擂试试? 倪德康说让我先来,我知道倪德康是练散打的,于是就去喊石晓武,因为石晓武与我讲过,他之前拿过几次全国散打邀请赛冠军,虽然现在不专业练,但是,以散打技术对散打技术应该算是相对公平的。石晓武对我说,你让我学生上去试试吧,他的这位弟子说是练的轨迹拳,但是小伙子劲头很好,说行,我去和他打打。


(无视频作证的,凭我当时的记忆还原)


        1. 倪德康VS石晓武学生(散打VS轨迹拳)

         这是一场实力相差太大的交流赛,没想到倪德康三十来岁了,技术还能那么迅速与标准流畅,他的移动躲闪速度真的很快,算是业余散打爱好者里面的好手了。整局下来石晓武的学生基本都处于被动的状态。


         2.刘洪VS刘博(形意拳VS心意拳)

         这个算是当天最友好的一场切磋了,下面的视频里会有,不再做评述。


         3.于纯海VS倪德康(形意拳VS散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84jl5rdm&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两位的切磋经过,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秒钟,却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历史,这是国内第一个有视频作证的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对抗的案例,同时也成就了传统武术界一位知名的技击家。事后倪德康对我说,想再和于纯海切磋一下,我说算了,不要把结果看的太重要,今天所有的切磋都是不分输赢的,敢上擂台都是好汉! 如果以纯比武规则来看待,根据切磋的那30秒的表现来看,于纯海毫无疑问的是获胜的,如果按现代擂台竞技规则打下去的话,一局最少两分钟,于纯海的体力能不能跟得上去,这个很难说。 有

         关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术谁高谁低的问题,一直是个热门话题。通过这个切磋,我明白了,传统武术不是不能打,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打,是什么比武双方之间实力差距的问题,和技术无关。还有,传统武术的输赢观念和现代擂台搏击的输赢观念是有差别的。下面节选倪德康(网名:NDK)事后在论坛总结时的一段话:

      “这是我唯一一次和体重比我轻,又比我年长的人交手,于老师的进身很有特色,和我们常用的滑、跳步不同,走了蛇形,迅速的贴身而入,贴身纠缠中,其听劲的感觉非常好……据和我同去且对形意比较熟悉的教授说,于老师的水平在形意门里绝对算得上一流高手……”





        上面三场切磋过后,吴立新问我,能不能安排民间高手和我们的专业散打运动员切磋一下试试? 这个是在我计划之外的,弄的我也比较被动。我只能说,我去问问看吧。

        我第一个找的是徐晓冬,当时的国内武术搏击圈还没有职业一说,只有体制内的专业运动员,与业余爱好者。我们当时称搏击教练为半专业运动员,徐晓冬就属于这一类。我第一个找他是因为他的年纪是二十多岁,之前又是散打专业出身,再加上他一直保持着训练。我把意思对他表明后,他说不行,我的腿刚做过手术,不能打。我看着王宇和安培问了句,你们两位呢?王宇说他的手受伤了,安培说了句:以什么规则?散打规则,我们不打,人家是专业的,没有可比性。打MMA我们可以试试。 我把这话转告给了吴立新,结果吴立新没有同意。徐晓冬告诉我,一会儿可以让王宇和安培打场MMA表演赛。

        徐晓冬这边没戏,我想到了和倪德康一起来的那位武校校长,一米八多的身高,也是三十多岁的能打之年,鉴于倪德康的精彩表现,我感觉这位武校校长的水平应该会更高,到他跟前我把意思表达以后,谁知他连连摆手。说我就是和老倪一块儿来玩儿的。你找其他高手吧。说实在的,我当时感觉很失望。           我当时认为最有实力与专业运动员对抗的人,基本都拒绝了我。其实,我当时也是留有私心,因为河南本土的马志忠,是我的一位好大哥!比武切磋意味着很多不可预测性,我不想让他受伤,到时无法和嫂子交代。所以,马哥对我说几次他去试试,都被我拒绝了。

        于是我再次来到于纯海师傅跟前,问他能不能再次上擂和专业运动员切磋下,于师傅告诉我,我这刚打完,让我歇息会儿,你再看看其他人有没有愿意的,实在没有的话,我再上去!话都说到这儿了,我只能满满的都是敬意。

        我再次看到了石晓武,直接就拉着他手说,现在到该你表现的时候了。他连忙拿开我的手说:别别,兄弟。我是来观摩学习的。你找别人吧。我说我都找一圈了,现在只有你的经历够的上去和专业运动员对抗。他说,可别这么说,你去找张雄鹰老师,他功夫好!说着用手朝张雄鹰老师坐着的方向指了一下。

        之前对张雄鹰老师不了解,只知道是刘博的师父,是听说研讨会有实战切磋后,专门过来的。得到石晓武的提示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张雄鹰老师跟前,把情况和他说了一下,我以为他也会找什么理由给拒绝或者推脱,没想到,他二话没说,立马站了起来,把风衣脱掉交给了我,说:可以,没问题。其实,此事过后,我内心对张雄鹰老师充满了愧疚。


     4.张雄鹰VS王飞(心意拳VS散打专业运动员)

       那个散打运动员,是山东省散打队的专业运动员,名字叫王飞。当时好像是十八九岁的样子,是《武林风》早期培养的明星运动员之一。

       切磋前,《武林风》竞技组长周桥再次重申了一次切磋规则,开始后,只见张雄鹰老师,做了一个下蹲状起式很低的拳架,是一个典型的心意拳动作,但是我不了解心意拳,所以也不知道这个拳架的名称是什么,两人对峙的间隔有两三米的距离,突然间,只见张雄鹰老师一下窜到了王飞跟前,真的是窜过去的,可见张雄鹰的下盘功夫多么了得。窜到王飞跟前时,王飞甚至都来不及躲闪,面部与咽喉部,被张雄鹰用手连续攻击好几下,这个攻击绝对不是发力的攻击。否则,王飞肯定要痛苦不堪的被击倒。从启动到攻击完成,整个时间也就是三四秒的样子,所以,也来不及看清到底攻击了几下。然后裁判就赶紧过来喊停。张雄鹰以为结束了,就一个后撤步,退到了一边。面向我们这些旁观者抱拳行礼。然而,刚刚愣过神的王飞,明显是恼羞成怒,这种恼怒除了是感觉对方攻击他的散打禁击部位外,或许更多的是,他一个专业运动员被面对民间爱好者的攻击,竟然无所适从!他趁张雄鹰侧身对着他,一个高鞭腿就踢向了张雄鹰的头部,张头部一闪,但还是被脚蹭了头部一下。随即他望了一眼裁判,意思是怎么结束了还打?而裁判根本没有理会,王飞趁机又一记下劈腿砸到张雄鹰身上,但是都没有让张雄鹰丝毫位移,看到裁判我就赶紧冲过去喊停,同时有几个武友都过去拦王飞,这时候不善言辞的张雄鹰老师对我说了句:不是胜负已分了吗?怎么还打?知道他这么用力袭击我的话,我刚才就不会对他手下留情了。我赶紧让他把衣服披上,让他去下面休息。(这就是吴立新后来对媒体说的什么:某拳派掌门人被他请来的散打运动员几下给打趴的全过程。)

        于纯海师傅与张雄鹰老师代表传统武术与散打的切磋交流,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直接碰撞。对胜负的理解观念不同,训练的技术不同,技术应用的目的也不同! 

        在此再多说一句:

        没有拳术的高低之分,只有习练者本身水平的强弱之别。


        王飞恶意侵犯张雄鹰的事件,让我和身边几位武友都感觉很不爽,这时候,吴立新又喊了一嗓子,还有没有想和我们专业队员切磋的了?他的这句话,突然让我想到了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里那个翻译趾高气扬的德性。突然感觉自己的一腔热血都被《武林风》给利用了,顿感索然无味。我正想说没有了时,旁边有人喊了一声,我来试试。我扭头一看,正是马志忠老兄。旁边有好多武友齐声叫好,说好的友好切磋,已经有些变味了。马志忠站出来接受专业散打运动员挑战的那一刻,让人感觉已经升级成了专业与业余之间的较量,弱势勇于挑战强势的亮剑精神。我当时除了替他捏把汗,更多的是内心对他的敬意!

        马志忠身高173,体重90公斤。吴立新一问体重,说你体重太大了,得给你换一个级别大点儿的。于是他安排了一位体重在75-80公斤级的专业运动员,我告诉周桥这次双方必须先协商好规则,不能再像刚才那样。然后周桥问马志忠都练过什么,马回答说柔道和拳击。周又问新上擂的运动员,说拳击和摔跤你选一个,那位运动员说那就切磋摔法吧。


     5.马志忠VS某专业运动员(柔道VS摔跤)

        双方一搭手,相互试探了几下,我一扭头的功夫,只听擂台上咚的一声响,又听见有人大叫一声。看见站着的是马志忠,倒下的是那位运动员。那位年轻的运动员肩关节被马志忠摔成了脱臼。虽然双方体重有十几公斤的差距,但是可以看的出,马志忠的实力还是很强的。他的表现也引起了现场武友的欢呼与呐喊。

        通过马志忠大哥这次与专业运动员的切磋,以及“百姓擂台”挖掘的王洪祥、一龙、洪光等人的表现,让我感觉到,其实专业与业余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太遥远,有时或许只是一张纸的差距。

        后来《武林风》栏目组多次邀请马志忠来参加百姓擂台,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我认为他就属于那种不计名利,大隐于市的高手。一般的专业运动员真的不是他的对手。

        在没有人表示还想切磋后,大伙三三两两议论纷纷的从演播厅走了出去,我突然想起了徐晓冬说的,安排王宇与安培打的那场MMA表演赛。立马喊住了大家,于是栏目组的人弄了几个擂台垫子放在了1500㎡演播厅的入口处,王宇、安培二人都脱去了上衣,露出了白嫩强健的肌肉,惹的《武林风》几个女导演嗷嗷叫。二人在地面做了几个柔术动作后,草草收场。

        然后吴立新代表武林风对我进行了一番赞扬与夸奖,说这次研讨会的成功大大超过他们的期望与预料等等,然后宣布会议圆满结束,让我回家等通知。走之前,再帮他们安排好受邀人员的返程事宜。

        在外地武友基本都送走后,栏目组某位工作人员,带着我来到另两位女工作人员面前,只见一位女工作人员手里攥着两沓子百元新钞。带我过来的那位工作人员问我:这是活动结余的钱,你看这钱咱们怎么分? 我当时都咽了一口唾沫,要知道我当时的月薪才七百块。但是言不由衷的说了句:分什么分,我说不要一分钱,就是不要一分钱,只要你们把这个节目做起来,我就知足了!

         他说,这怎么能行?第一,“百姓擂台”是你的创意策划,第二,研讨会是你组织的,第三,这几天招待武友都是你自己完成的,基本都没用栏目组的人。所以说,你是功劳最大的人,这个钱应该你来分。可是,被我我再一次的拒绝了,有个女工作人员对我竖起个大拇指说,你真是我们的热心观众,真是个好人!说,你们哥俩在这儿聊会儿,我们就先走了。

        带我来的工作人员对拿钱的女工作人员说,给刘恒拿两百块钱的路费,不能路费都让你垫。这下我才算扭捏的接住。

        他也说你先回家,等我电话,这个节目已经确定要做了,开始后很多东西还需要你来帮着整。寒暄几句后,我们就分开了,几个郑州本地的武友来找我了,问我你是不是也签约了?我说签什么约?他们说,北京来的人好像都和武林风签约了。

        听到这儿,又回忆琢磨了一下刚才那女的对我说的话。哦!原来我在他们眼里真成傻X了啊!

        今年看徐晓冬的辣评,我才知道,原来我走后,《武林风》的人又把徐晓冬当贵宾招待一番,顿感能装会装的人才有面子,才值钱!

        之后的情况就是:“百姓擂台”成了《武林风》的子栏目,徐晓冬成了“百姓擂台”的前三期场上裁判,并且选手都是他指定安排的。现在的我明白了,为什么《武林风》与徐晓冬签约,而没与我签约的主要原因:第一,他具备场上执裁资格与经验。第二,我的那些创意都告诉《武林风》了,所以没有价值了。

       “百姓擂台”正式推出后,《武林风》的收视率也开始了节节攀升,打电话报名参赛的民间选手越来越多。

        在 2005年的年初,我从老家来到郑州后,还是以一个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了《武林风》栏目组,继续“不思悔改”的为《武林风》做着奉献,这期间为《武林风》策划了“百姓擂台”的扩大版,也就是《武林风》的子赛事“风云争霸”。并先后为《百姓擂台》介绍过一百多位参赛的民间武术爱好者。并亲自发掘出了洪光、闫文凯、苏普特拉姆等搏击高手。

        但是,直到有一天,我想混个台聘,被告知不可能时,才对武林风彻底死了心。认识到原来我父母从小给我灌输的“听领导话,跟领导好好干,领导就不会亏待你”,都是忽悠我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83p1txm3&width=500&height=375&auto=0

《风云争霸》片头

无台标版的,目前整个互联网只有“武术搏击大产业”一家拥有



       很多人看了之后,可能会问我,为什么现在说这些东西?那么我告诉你,是因为我受不了其他好几个人都说《武林风》的“百姓擂台”是他们创造的,他们这种睁眼说瞎话的行为太不道德了,我得还大家一个真相,给我自己一个迟到的交代。我要让大家都知道:

       “百姓擂台”是我一手缔造出来的亲生孩子,只是自己无力养大,而无偿送给了《武林风》栏目组,即便几年前“百姓擂台”被《武林风》给做坏而丢弃后,他们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伤感,只有我难受了好长一段时间。

        “百姓擂台”成就了“中华英雄”王洪祥、“武僧一龙等一大批武术人的辉煌人生,而他的创造者却被人所遗忘,这是多么令人蛋疼的人生领悟。

         大家看清了,徐晓冬只是当初我邀请过去的与会人员之一,他可不是“百姓擂台”的创始人,包括现在东南卫视的《百姓英雄》,也是在继续利用着我十三年前的那个创意概念的价值,其制片人李涛是武林风早期的特技队队长。我为武林风贡献这个创意时,李涛还没有去《武林风》。所以,他更不是什么“百姓擂台”的创始人。甚至《昆仑决》的B级、C级赛事,不也是对“百姓擂台”概念的利用吗?




         可能会有人关心我现在的职业是什么?其实,我这十几年来做的事,基本都没有离开武术的周边,到如今也可以说是经历了武术带给我的各种起起落落与风风雨雨,但是,更多的是对武术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感悟和积累。

         现在我又正式回到了这个地方,物是人非,武林已不像十几年前那样的星星之火一般,当下已起了燎原之势。现在很多赛事的制作人,和我年纪都相仿,但是我却喜欢称他们为“后来人”,有人说我,你这么形容别人,不是显得你老了吗?我回答说:老道的经验加上我三十几岁的年纪,不正是最完美的创业者状态吗?

         老的比新的具备更多的经验,老的比新的具备更加全面的思考能力,老的能够准确的看到问题所在,并能迅速的提供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来。一句话:你不懂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吗?

         还有人问我,你现在重新杀入这个圈子,会为这个人满为患、竞争已经杀红眼的江湖带来什么积极的改变?我回答说:第一,我没有把现在所有的赛事视作竞争对手,第二,我计划打造个价值超越UFC的武术大IP。

         他又问我,你哪来的自信?我说,十几年前,我创意的“百姓擂台”,不备《武林风》的所有人看好,但是,事实证明,正是我的这个创意,使《武林风》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十几年过去了,还有人在利用我当年的创意概念,说明我的创意是超前的,“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而现在我又做出了比“百姓擂台”更牛B的创意案。这就是我敢说超越UFC的自信所在!

         对我来说,目前我只是在等待一个情投意合的合作伙伴而已,自己的亲生孩子,再也不能送给别人去养了。别人只能去利用我的孩子,而不会像我一样抱着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巨才的心态去对待!




        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维权日,打假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所以向大家正本清源的公布下:十三年前我主导的一起改变《武林风》命运的事件,为“百姓擂台”创始人之争画个句号。

        由于不想引起更多的争论,所以,很多小花边与证据我都给保留了,没有表述出来。如果有冒牌货不服,继续抬杠子了,我一定会把冒牌货的裤衩子扒下来,晒给大家看。

        以后有时间了,我会再讲下为《武林风》做的另外一个重大贡献。

        本文是分三次写成的,有一万三千余字,每次写时的感觉都不一样,所以,您可能会感觉文风有变化,如果确实为您带来了这种感觉,那么我对您诚挚的说声:抱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