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书声向西行 | 矿大历史上的今天
1
战火濒临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的日军向驻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由此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战争打破了校园的平静,中国高校被迫纷纷迁址,踏上了艰难困苦的内迁流亡之路。为了保住民族复兴之根本,教育必须在大后方存续。爱国师生以此向世人宣示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和信念。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罕见的大迁徙。在辗转迁徙的过程中,师生们饱尝兵荒马乱和颠沛流离之苦,由此也进行了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高校合并改组。影响较大的首推西南联合大学,其次是西北联合大学及其后分立重组的五大学院。焦作工学院也缘此开启了与西北联合大学及其分立的五大学院的历史交汇。
全面抗战爆发后,焦作工学院师生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感召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由于日寇的猖狂进攻,战火迅速燃遍河北,豫北岌岌可危。中原地区面临日本飞机轰炸的危险,焦作工学院的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焦作工学院院长张清涟于1937年10月9日也呈文南京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
查倭寇来犯,迭陷重地,对于我国文化机关,频加摧毁,时有所闻。本院位置焦作,逼近战区,暂时虽可维持,前途不无顾虑。慨前车之可鉴,允宜未雨而绸缪,拟在紧急时期,择定安全区域,预将图书、仪器、机械、文卷、表册等件之一部或大部,迁移保存,以备将来续用。惟此种举动不但直接交涉车辆较难,即临时担负运费亦重。本院深感不易办到,恳请钧部咨请铁道部令行平汉铁路管理局,专饬道清支线车务段,随时拨车,并发给火车运输免费证,俾便届时自行填用。是否有当,理合备文呈请鉴核,迅予指遵,实为公便!
2
郑州徘徊
1937年10月14日日本侵略军攻占豫北重镇安阳,日军若继续南下占领新乡,学校就难以得到保存,因为焦作工学院距离新乡只有50多公里。
10月20日,焦作工学院全院师生员工从焦作启程。21日,全体师生员工、仪器设备、图书文卷等运到郑县(今河南省会郑州)。在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学校迁到郑州后,仍然去向未定。同学们“寄居中正中学,读书不能,度日如年”。
10月23日,针对学院部分教师仍然有意在开封和内乡另觅校址的意图,焦作工学院学生会呈文教育部长王世杰,请求教育部对焦作工学院迁址给予明确要求。
孙越崎也以学院董事长的名义,召见院长张清涟并对他说:“教育乃国家之命脉,须在教部整个计划下努力,不能分据,不可霸占。今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缺乏仪器,吾校既拟迁移,自宜以吾所有与之切实合作,以为国家增元气。”孙越崎明确要求焦作工学院迁往西安。
3
西安复课
在教育部、孙越崎和学生多方的积极促进下,焦作工学院最终决定迁往西安。张清涟率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将所有的书籍仪器及其他重要设备共160吨搬上孙越崎亲自安排的铁路车皮,连同教职员工和学生举校迁往西安。
1937年10月24日焦作工学院师生及仪器设备抵达西安,约有100多名学生跟随学校来到西安。为了尽快开学,不使教务停顿,在各方面的帮助下,学校在西安城内的东厅门街北侧陕西省立西安高级中学(今西安市东厅门85号)租赁到了校舍,学生租住在附近端履门的民房,并于第二天就进行了复课。
在西安期间,同学们一面学习,一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排练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在西安街头演出。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局势不断动荡,一些爱国学生认为国难当头,目前不是求学的时候,便投笔从戎,走上抗日前线。
4
徒步天水
1938年初,日军进攻风陵渡,潼关告急,日军的飞机开始轰炸西安。一时间,关中戒备,处于临战状态。为了不影响办学,为长远计,焦作工学院于1938年3月由西安再迁到天水继续办学。至此,学校在西安结束了短暂的办学历史。
当时,陇海铁路刚通至宝鸡,公路运输力量又极其薄弱,全校师生均自陇海铁路虢镇站徒步500余里,经凤翔、陇县、固关,翻越关山,再经马鹿镇、清水,抵达天水,并选定天水南门外中山公园水月寺(今秦州区人民公园)作为临时校舍,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办学。
辗转漂泊、艰难困苦的岁月使学校的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学校师生也历经重重磨难和身心考验,但他们没有屈服和气馁。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焦工人坚守工矿报国的初心从未动摇,他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拿起笔杆子抗战,教书育人,刻苦学习,一路走来,虽历经沧桑,却弦歌不辍,为延续中国矿业高等教育特别是煤炭高等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焦作工学院的西迁,诠释了焦工人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敬仰和铭记!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内容:
文字:雨墨
编辑:鲍子怡责任编辑:雨墨
新媒体投稿邮箱:kdxmt@cumt.edu.cn
一起重温不平凡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