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典礼被公开点赞!这位博士在矿大书写最美青春!

新媒体中心 中国矿业大学
2024-08-21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持江苏省科研创新项目1项并优秀结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面上项目3项
十年寒窗苦读从小城池州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到如今奋发有为的博士后他走出了一条分秒必争的青春之路在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他被点名表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化工学院化学工艺专业2021级博士生江玮去听一听他的青春感言


PART

从0到1,第一篇论文‘炼’成记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追溯江玮真正的科研起点,还要从令他刻骨铭心的第一篇SCI论文讲起,“和许多初出茅庐的科研人一样,我的第一篇论文,从产出、修改到投稿、刊发,经历了很多道‘坎儿’”。起初,为了弥补缺乏做实验和论文撰写经验的短板,江玮翻阅了许多参考文献,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然而真正开始实操,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我研究的方向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做支撑,由于和实验设备的磨合不够,总是会遇到‘卡壳’的问题,不得不停下来一截一截地排查问题所在,有时甚至要全部推翻再来。”那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至今仍令他记忆犹新。为了追求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江玮常常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甚至顾不上吃饭,每次紧锣密鼓的实验结束之后,他都会第一时间“趁热打铁”处理实验数据,考量现有数据的合理性、创新性,思考接下来的实验该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才能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待积攒下的实验结果稍能支撑论文结构,便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埋头构思、撰写论文的辛苦工作,经常是“读书不觉夜已深”。

初稿始成,才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随后就进入了不计其数的修改校正阶段,对于江玮来说,也是“真正懂得如何在产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论文的过程”,在此期间,江玮的导师和师兄弟们为他的终稿落成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次次地推翻架构,一遍遍地重建认知。遭遇瓶颈的痛苦、新思路涌现的惊喜、夜以继日的孤独,交织成一首奋进之歌。好不容易完成了论文,投递到录用的过程又是一场漫长的持久战。

终于,历经近一年的反复打磨,江玮的第一篇论文在国际知名期刊《Fuel》上发表,他至今还记得最初得知论文发表时的激动之情,那些曾经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在那一刻悉数化为了难以言说的喜悦之情,也更坚定了他继续在科研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念。“这次的磨炼似乎触发了‘机关’一样,后面的研究思路愈加清晰,成果渐现,论文也越写越顺畅。”

在江玮发表的所有论文中,有一篇耗时近三年、跨越了他的硕士和博士阶段的论文,尤其令他印象深刻,从实验的启动到论文的最终发表,经历了反复修改和补充实验,每一次审稿反馈都促使他深入思考,不断优化研究。尽管过程充满挑战,但江玮的坚持和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他的研究成果被成功发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这一国际知名期刊上。论文被接收,不仅是对他学术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懈追求的最高赞誉。

有人问他做科研、发论文的秘诀,他说“好论文是科研成果的结晶,要做好像‘糖’一样被‘熬’的准备,有时一篇论文要花费几个月、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个过程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来,扎实积累,静等花开。”


PART

从学生到老师,优秀青年的“养”成

从小在安徽池州小县城里长大的江玮,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尖子生”,作为村里少有的“博士生”,他是邻居乡亲眼中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在结束了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的一段时间内,他也曾有过一段“没有方向”的困惑时光。“大一大二的时候觉得终于能放松了,整个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有段时间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目标散漫让江玮与保研失之交臂。

大三伊始,眼看着身边的同学陆续“动”了起来,江玮才开始“慌了”,他开始严肃地考虑起“自己的未来”,思忖再三,他决定考研,当即便找来了各类材料,一个猛子钻进了书堆里,自此便开始了追梦寻梦的旅程。考研成功后,他带着本科积累的对于专业知识的心得体会早早地进入了课题组,更加废寝忘食地投入到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中。

莫嫌天涯海角远,但肯摇鞭有到时。勤奋刻苦之下,江玮做实验的步伐越来越稳健,论文越写越顺畅。“我做科研很注重效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个实验可以并行做,多篇论文可以同时撰写与修改,在论文投递的过程中也没有停下脚步,发文的速度才看起来显得那么快。”谈及这几年积攒下的心得,江玮觉得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除了一门心思搞科研,江玮也很注重业余生活,积极参与课题组内部乒乓球、足球和团建活动,最开心难忘的时刻似乎都是和导师、师兄弟在一起度过的。尽管离家不算远,但由于学业繁忙,江玮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几年间,导师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除了手把手教我们做实验、写论文,导师还教导我们树立良好的科研观,比如要有国际化视野,要具有团队意识,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等,这些都将使我们终身受益。”和许多学生一样,提起导师的教诲,江玮的心里充满了感激。

由于整天“混”在一起,师兄弟间的感情则显得更加深厚,一起做实验、互相带饭、深夜一起回宿舍……平日里每周一次的课题组例会,以及每学期团队组织的各类活动,都为他的科研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PART

从校内到校外,做科研要服务国家

发展“大计”

“举个例子,我现在在做的研究就是基于‘煤化工’这个方向,把煤大分子结构中的‘链’打破,生成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可以作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燃料,实现煤从能源向资源化利用,诸如此类。”每当亲朋好友问起江玮“博士是研究什么的”,他总是耐心地解释道。

如今,随着国家对“双碳”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行业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这一新的领域,“一定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要立足国家战略、顺应国家需求,才能把科研做到实处。”导师的谆谆教诲也为江玮的学术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他越来越觉得,二氧化碳的转化利用,不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他将自己的研究重点转向深入探索煤炭和生物质的化学转化上,瞄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精细化学品的研发将成为推动化工行业前行的新引擎这一靶点,意欲有一番作为。“未来,我将更加致力于化工产业的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化工行业做出个人贡献。”

读博期间,除了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江玮和课题组还关注到了现实工业生产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疫情期间,他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药物中间体的研发项目,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创造了经济效益。他说:“在未来的科研之路上,我也会更加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解决现实难题,这也是我的使命。”

如今,江玮正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坚定的信念迈向更高的山峰。站在新的起点上,回望曾经的山川沟壑,他的心中充满了力量。未来,他将以矿大新教师的身份,继续探索能源化工领域的无限可能,以才华与热情、恒心与毅力,继续奋斗在属于他的黄金时代。


END

十年春秋

江玮在矿大成长

从探索者到引领者,从学习者到教育者

变化的是角色

不变的是对知识的热

祝福他在新的征程上

继续争分夺秒再创佳绩


往期内容回顾

▷ 中国矿大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

▷ “七一”表彰,名单来了!

▷ 全国高校思政网报道中国矿大党纪学习教育典型经验!

▷ 畅游两校区,一“骑”很“city”!!!


中国矿业大学

-cumtnotice-


出品:融媒体中心

采写 :解莹梅 陆晓晴云 宋丹丹

图片 :受访者提供

编辑 :期壹

校对 :蒋星语 苗熙

责任编辑 :雨墨


欢迎投稿:cumtrmt@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矿业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