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下动脉和大肠
一位合格的外科医生,首先要对人体的结构了然于胸。
来源:Grant 解剖学操作指南(第十五版)图书
作者:Patrick W.Tank
主译:欧阳钧
解剖概述
肠系膜下动脉于L3水平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解剖目的是显露该动脉的分支分布区(横结肠的左侧1/3段、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大部)。除了乙状结肠分支穿经乙状结肠系膜分布至乙状结肠外,肠系膜下动脉主干及分支均位于腹膜后。
解剖顺序如下:解剖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观察大肠的形态特征。
解剖指导
肠系膜下动脉
1.向上翻转横结肠和大网膜至肋缘处,显露横结肠系膜后层(图4.35)。
2.将小肠移向右侧,显露自结肠左曲至乙状结肠的全部降结肠(图4.35)。
3.肠系膜下动脉起自十二指肠水平部后面。若寻找困难,可先在乙状结肠系膜内找到1条分支并追踪至主干。继续解剖其他周围支。
解剖要点:左侧输尿管可能被误认为肠系膜下动脉或其分支。肠系膜下动、静脉以及输尿管均位于腹膜后间隙,但血管位于输尿管前方。
4.用探针修洁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图4.35)。
图4.35 右移小肠并解剖肠系膜下动脉
·左结肠动脉—供应降结肠和横结肠的左侧1/3段。左结肠动脉与发自肠系膜上动脉的中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的升支吻合。
·乙状结肠动脉—分3~4支营养乙状结肠。该动脉穿经乙状结肠系膜。动脉分
支形成类似小肠的动脉弓。
·直肠上动脉—营养直肠近端。分右支和左支,沿直肠两侧降入骨盆。此时不必追踪解剖盆腔。
5.观察肠系膜下静脉的属支。这些静脉属支与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同名。肠系膜下静脉为肝门静脉的属支之一,于肠系膜下动脉左侧上行,于胰腺后方汇入脾静脉或者肠系膜上静脉(较少见)。
6.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的引流淋巴管伴行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引流至位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肠系膜下淋巴结。
大肠
大肠包括盲肠(及其附属物阑尾),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和肛管。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在粪便形成过程中吸收水分。大肠黏膜表面相对光滑,不会妨碍逐渐变硬的粪便移动。
1.将小肠和横结肠恢复至解剖位置。
2.于右下腹寻找盲肠(图4.33)。其系膜的长度和移动性存在个体差异。
3.阑尾连于盲肠末端,其位置常存在个体差异(图4.36)。阑尾系膜连接阑尾与肠系膜,其内可见阑尾动脉(图4.33)。
图4.36 阑尾的位置变异
4.辨认升结肠,其自盲肠延伸至结肠右曲(图4.34)。
5.辨认横结肠,其自结肠右曲延伸至结肠左曲。结肠左曲较右曲位置略高。居于右曲和左曲间的横结肠活动度较大。
6.观察降结肠,其属于腹膜间位器官,自结肠左曲降至左下腹(图4.35)。
7.于左下腹寻找乙状结肠,并观察乙状结肠系膜,系膜的移动度大。乙状结肠进入盆腔后,于第3骶椎水平续于直肠。
8.直肠完全位于盆腔内,留待盆腔解剖时观察。
9.观察大肠的外形,注意其区别于小肠的3个解剖特点(图4.35)。
·结肠带—3条纵行肌性窄带。
·结肠袋—为结肠壁向外的膨出。
·肠脂垂—脏腹膜包裹的脂肪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