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一兵妈妈绣出《清明上河图》,只为完成一个承诺...
“儿子,你在部队一心一意练本领,我在家里一针一线绣长卷。”这是母亲谢美英与儿子徐森的约定,时间定格在2010年。
这一绣,就是10年。
一
冬日暖阳下,记者在五云街道朝晖小区谢美英家中看到,全长22米、宽87厘米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现已完成21米。
我们将这幅《清明上河图》徐徐展开。远看,如同用笔绘成,大气磅礴。近看,河流、船只、人物、院落逼真精致,商贩、城池、拱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人震撼不已,再现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盛景。
绣过十字绣的人都知道,这是个细活、慢活,更别说是这长达20多米的“巨作”。
谢美英说起了绣这幅长卷的起因。2010年, 22岁儿子徐森想去当兵。“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去部队保家卫国,我们自然是要全力支持,但又担心儿子在部队吃不了苦而放弃。”
入伍前全家合影
为了鼓励儿子,谢美英挑了个自己最不擅长的活儿,与他来了个美丽的约定:绣一幅22米十字绣《清明上河图》。“你在部队保家卫国,不言气馁;我在家中日夜兼程,一针一线,我们一起挑战。”
“好!”儿子答应了。
在徐森收到征兵体检通过的当天,母子俩一起去绣品店将颜色线和绣布抬回了家。
“说实话,材料拿过来的时候,我也吓了一跳:半米高的一大箱,光颜色线就有50余种颜色,12斤重。”谢美英说。
接下来,她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计划,按照图片说明,精准定位“经度和纬度线”,一针一线绣制了起来。
二
谢美英在烘培房打工
谢美英与丈夫徐晓峰都是缙云整流器件厂下岗工人,下岗后在一家电子企业打工。2018年,她来到县城一家烘焙房打工,6:00上班,14:30下班。
谢美英有早起的习惯,绣刺开始后,起床时间从原来的5:00提早到4:00,绣到5:50,步行去烘焙房上班。晚饭后18:00继续绣,至23:00,平均每天坚持7小时。
无论怎么忙、怎么累,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她每天都不会落下。双休日、节假日,曾经创造一天绣12小时的“纪录”。
十字绣看起来简单,但绣好不容易。“两针一交叉,一个绣格就算完成,可真正做起来难度很大,稍不留神就会绣错。”谢美英介绍,原原本本对照说明图,出错一针就要拆掉重绣。“刚开始,几乎每天都会扎到手,放弃的想法反复出现。与儿子通话后,又满血复活。”
“不怕你们笑话,有一年冬,天太冷我坐在被窝绣,一不小心将被套绣进去,等发现时已绣了一大片,舍不得把线剪断,就把被套剪了一个洞。”回想过往,谢美英笑了。
最难绣的要数繁华的市区街道,人物密集,意境热烈,百货杂陈,有酒楼、茶楼、药铺、当铺,有正做着车轮的木匠,卖刀剪的铁匠,游方的道士,还有行走江湖看相的算命先生,官员们骑着高头大马……
《清明上河图》对色彩、构图也有着极高的要求。普通一棵树,用到6种颜色。高不足2厘米人物,需要仔细地绣出其衣裤、鞋子等轮廓,最后还要用黑线勾边,突出人的肢体和动作,不能出一点儿差错。
三
每周六晚,是谢美英夫妇与儿子的固定通话时间。
儿子向父母汇报在部队成长近况,谢美英则向儿子展示十字绣一天天变长。
十年,徐森从毛头小伙成长为连长。
十年,谢美英的《清明上河图》完成了21米。
“没想到能坚持这么多年,是儿子成全了我,今年年底就能完成22米《清明上河图》全景图。”说到这,谢美英有些激动,“儿子总说,他的成绩有我们父母的一半。今天我想说,老妈的成绩也有儿子的一半。”
四
生性活泼好动的谢美英,从小被人称为假小子,喜欢爬山、游泳等户外活动,是缙云潇洒走四方户外俱乐部的活跃分子。她不但是一位攀爬能手,还能歌善舞。在年会上自编自演小品,生动形象,引得伙伴们会心大笑。
记者翻看了她的微信朋友圈,周末大多是驴行活动,找不到十字绣的点滴痕迹,谢美英解释说:“这是我与儿子的约定,如果不是因为这次媒体公开,几乎没有人相信我会静下心来干十字绣这种细活。”
当记者问及22米《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完成后准备如何安置时,她笑了笑说,还真没想过。“这件绣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它,这些年的点点滴滴都在眼前,绝对不会卖。如果儿子喜欢,就把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儿子。”
古时岳母把“精忠报国”刺在了儿子背上。同样是一位精忠报国“战士”母亲,10年来,她把对儿子的期许与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与崇敬,在飞针走线间幻化成密密的针脚,绣进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中。
END
推荐阅读
☞
奇!缙云这一家出了三位百岁老人!☞
“生日快乐,最帅的你!”☞
8090“缙情说”︱响法宣讲团:开启线上宣讲,为社区矫正对象送上“法治腊八粥”来源:记者 钭小亚
监制:樊建亮 陈紫阳
编审:罗鹏飞 虞萧逍
编辑:林佳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请告诉我们
邮箱:136198974@qq.com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