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个多伦多温和派穆斯林亲述的家族故事

2017-04-08 特约作者dingliru 加拿大社区平台

编者按:对于温和派穆斯林的认识,是从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巴基斯坦女学生马拉拉开始正面了解的。她被塔利班开枪打伤后,写了一本书《我是马拉拉》。非常感人,也发人省醒。


本平台特约了一位居住在多伦多的穆斯林朋友,提供了一份旧作。希望大家从多角度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多了解多交流,揪出问题所在,才能找出乱世的出路。


图文资料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和立场。


《我的公公穆罕默德.乔德里》


说起我的公公穆罕默德.乔德里,心里不禁有些没底气。其实,我不单和公公从未谋面,甚至不知道他是否很清楚,他还有我这样一个中国人的儿媳。因为我和先生在美国相遇时,他已是八十多岁高龄,在巴基斯坦老家失明卧床了好几年。而我们在加拿大结婚的时候,他已经驾鹤仙去。

 

对公公唯一的感性认识就是先生保留的一些照片。印象最深的一张是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有着浅棕色的皮肤,鼻正口方,深陷的眼睛透着慈祥,虽然穿着病服,但依稀可见陆军上尉当年的英气。

 

从故事里结识我的公公

 

公公是先生最敬爱的人。从先生所讲的故事里,我结识了一位朴实的老人,他沿着自己所信仰的路,诚实地前行,无论是战乱病痛,富贵贫穷,都不能绊住他的脚步。他用行动感染了周围的人,抹去了他这无神论儿媳的偏见,并令她明白,那个至高无上的存在创造了相貌不同,语言各异的人类,并在我们之间牵了条彩线,那上面缀了各样珠宝,比如真诚,善良和宽容。我们将这些恩赐采下来,装进贴着心的口袋,从此本应有着隔阂的人们产生了亲情和爱.

 

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那年,公公出生于印度旁遮普省东部的一个小镇Amritsar。他幼年父母双亡,由年长许多的表哥阿仆杜拉收养。阿仆杜拉家很穷,但笃信真主。所以,公公从六、七岁开始就不敢怠慢一日五次的礼拜,而且还和阿仆杜拉表哥一样忠厚勤劳。

 

公公成年后,在表哥阿仆杜拉的操办下,娶了小他十岁的妻子,也就是我的婆婆。新婚之夜,婆婆按照她妈妈的嘱咐,故意让公公倒一杯水给他。公公果真听了她的话。家人听说此事后,都非常开心,因为当时流传着一个说法,如果洞房花烛的新郎肯服侍他的新娘,就预示着这年青人肯定一辈子都很会呵护妻子。 

 

先生说,其实,公公和婆婆也时常发生争执,但总是婆婆多唠叨几句,公公在一旁不作声。另外,不知道我是否该泄露这样一个秘密,其实乔德里家的男人们和许多幸福家庭的丈夫一样,都有点“怕老婆”。

 

香港保卫战死里逃生

 

1937年,婆婆生了大哥之后,日本人在亚洲发动了侵略战争,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为是否要抗击日本分成两大对立的阵营。一面是由甘地领导的印度国家议会,他们奉行甘地一贯主张的非暴力不抵抗。而由穆哈默德-阿里-吉那领导的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则认为,不抵抗会给所有的人带来灾难,于是他们积极扩军。

 

扩军的新兵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来自旁遮普省。公公和先生的大伯就是在这个时候自愿入伍,开赴英国的另一片殖民地--香港,并亲历了虽以失败告终,却惨烈异常的香港保卫战。

 

1941年12月,由一万五千多人组成的多国部队组成盟军,他们是来自英国、加拿大、印度的正规军和香港本地及世界各国的义勇军。来自印度的一个营叫做旁蔗普军十四营,而公公就是这个营的一个中尉。

 

据说,日军以三倍于盟军的兵力,进攻尖沙咀火车站,突破醉酒湾防线,占领九龙,将盟军逼到香港岛,之后又横过维多利亚港,疯狂地屠杀盟军和平民百姓,直至12月25日那个黑色的圣诞节,港督宣布投降。期间,日军的一个联队从阳明山庄突袭了守卫黄泥涌峡的旁遮普营, 不知公公当年参加的那场战斗是否就发生在这里。

 

那天战场上异常平静,能够听到的只是远处零星的枪炮声。已经几天没吃过饱饭的战士们埋锅造饭,饭菜烧好之后,公公说去找个清静的地方做个礼拜,很快就回来。礼拜将毕,几乎刺破耳膜的爆炸声从身后传来,脚下的大地剧烈地颤抖,他急忙往回跑,只见营地上人仰桌翻,弟兄们遭到敌人的偷袭,全部牺牲。而碗里的饭菜还冒着伴有咖哩香的热气。

 

望着那被鲜血浸湿衣裳的弟兄们,公公在硝烟中跪倒在地,“主啊,求你引领他们去天堂”,他祈祷着。在之后的战斗中,公公更加勇猛。在二战结束的时候,他已经是陆军上尉。

 

我想,如果再去香港,一定参观西湾义勇军纪念坟地。替公公看望他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并悄悄地告诉六十多年前的那群年青人:当年他们为之弃了性命的地方,如今已是举世闻名的繁华街市和大人孩子们的乐园。

 


印巴分裂随穆斯林西迁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公公随着大伯和大伯的香港新娘回到了阔别八年的家乡。先生的大哥这时已是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儿童。在战争期间公公生死不明,婆婆拉扯着大哥,靠礼拜撑过了那艰辛的日日夜夜。

 

1947年,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庆祝胜利的不是音乐和舞蹈。因为就在同一天,由于宗教分歧,印度分裂成两个国家--巴基斯坦和现在的印度,并因此发生了激烈的暴力冲突。据说,上千万人被卷到那场双向的大迁徙--穆斯林往西逃,印度教和锡克教徒朝东奔。几十万人在奔逃中丧生。

 

据公公的回忆,有些载着难民的火车到达终点的时候,里面的旅客已经全部被杀。乔德里一家躲过了锡克教邻居的追打,离别了故乡,和上千个难民一起挤上那辆散着臭气的旧火车。

 

旅途上,有一个人特别显眼,不同于周围那些浓眉大眼的人们,她小鼻子,小眼睛,小个子。只见她在拥挤的人群里,一会帮着抱孩子,一会帮着扶老人。她就是我先生后来的干妈。

 

干妈本来是缅甸一个富人家的小姐。之前,她随父母到印度旅游。这个开朗大方的姑娘应邀到一个穆斯林人家作客,还吃了顿饭。自认笃信佛教的父亲得知此事后,煽了女儿一记耳光,说佛教徒不可以和穆斯林来往。生性倔强的女儿第二天就又去了那个穆斯林人家。父亲知道后更是火冒三丈,又打了女儿的耳光。女儿最后绝决地说,她要归皈伊斯兰教,再也不想回家。

 

果然,父母回国了,她却留在了印度。后来还嫁给一个贫穷的理发师。因为他们没有房子住,就住到公公婆婆的邻居家。后来邻居远走他乡,也请理发师夫妇同行,但干妈说,她已经习惯了当地的生活,不想走了。公公和婆婆找到干妈夫妇说,我们十分景仰你们的为人,如果不嫌弃,就请住到我们家吧。干妈和她的丈夫在乔德里家一住就是一辈子。

 

险象环生的跋涉之后,公公一家来到巴基斯坦边境城市拉合尔。他们刚刚找到的落脚处立刻成了难民的栖息地。最多的时候那小小的房子里住了70个人。婆婆,干妈和其他的妇女们负责做饭,照顾老人和孩子,公公从中国带回来的退伍津贴很快就所剩无几。

 

待巴基斯坦的形势稍微安定,公公在政府里找到工作后,就把家里的房子腾出一间,让干妈的丈夫开理发室,赚了钱归他们自己。公公说,替人剪头发,能赚几个钱?

 

未完待续

请期待明天后续


图片来源网络

----我是一个安安静静的广告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