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夏精神永不朽-他们为什么不投降?而选择坚守40余年?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转载:杨树军武次位面

版权属于原作者

加拿大社区平台 欢迎投稿 欢迎转发 欢迎广告客户

海外华人更爱国,我们都是华夏儿女。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短片,取材于唐朝安史之乱后,吐蕃进攻大唐,安西都护郭昕在与大唐中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率领军队独自坚守40年的真实故事。



-1-


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高光时代,影响力远达中亚,唐太宗被周边民族心悦诚服地尊为“天可汗”。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最为自豪的年代,无数人以说唐语,穿唐装为傲。


汉唐时期的西域,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要统治并管理好这一片区域,仅靠军事手段,成本太高,难以维持。



▲大唐势力范围在曾经十分庞大


唐朝设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其中安西和北庭用来控制西域,要点即安西四镇。都护府类似于现代的海外军事基地——只需占领几个要塞,施以羁縻,让众小国臣服大唐,即可以低成本控制广大的地区。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玄宗曾下诏规定西域驻军的规模:“戍有定区,军有常额”,安西都护府“戍兵二万四千人,马二千七百匹,衣赐六十二万匹段”。也就是说,在唐朝某一时期内,安西都护府的兵力大概在两万四千人左右。


▲安史之乱后唐朝实力大损

安西都护府逐渐成为孤岛

图源:史图馆


但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实力锐减,西域正在开疆扩土的安西精锐唐军被调往中原平叛,安西留守部队仅有万余人。觊觎已久的吐蕃趁机出兵攻陷河西走廊,唐朝与安西都护府的联系被切断,随着吐蕃的步步蚕食,安西都护府逐渐成为了西域的孤岛。
导致唐朝皇帝不知道安西都护府是否被吐蕃攻陷,安西都护府也不知道中原唐朝是否还存在,连唐朝年号已经更换了他们都不知道。


此时,西域只有郭昕将军和李元忠(北庭都护)率领的安西唐军仍在坚守。郭昕是名将郭子仪的侄子,他于唐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以左武卫大将军的身份巡抚安西,上任后不久河西走廊就被吐蕃彻底切断。

 

▲河西走廊失陷,西域只能独自生存

片中的情节正是从龟兹向西州送军费

 

直到公元781年,郭昕派出使者绕道终于抵达长安。唐朝皇帝震惊不已,原来安西还在大唐手中啊!皇帝奖励安西都护全体将士破格升职“七级”。但除了封官升值的虚名,唐朝政府也无力再做其它了,因为物资粮饷皆无法前往支援,他们早已成为唐朝的弃子。


787年,安西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陷,大都护李元忠战死。808年,安西的最后一处根据地龟兹城被胡兵重重包围,郭昕将军率领一群已经须发皆白的将士,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全军覆没。


孤悬西域的安西唐军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一共坚守了四十多年,年轻的士兵变成满头白发的老兵,他们至死也没能回到长安。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


他们为什么不投降?而选择坚守40余年?


-2-



首先是军人素养一流,社会地位高。相比明清时期“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憋屈,在唐代,军人可是荣誉职业。


▲路人向唐朝士兵鞠躬


 

其次,唐军装备先进,战法娴熟,积极主动。

 

装备方面十分出色,根据《唐六典》卷十六记载:“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

 



 

▲郭元正用枪,卢十四用刀,刀枪组合干掉了强盗

 

在战术和精神方面,由于军人地位高,有前途,百姓参军踊跃,甚至不用征调,就有很多平民自备武器前来投军,表示“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参军不成,都抑郁了。

 

 

这样的充实的软硬件基础,唐军纪律严明,极富“侵略性”。骑兵就不用说了,全域机动,冲击力十足。装备精良,刀盾弩矛俱全的步兵一样以攻势为主,“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军功升迁的渠道畅通,保证了中基层军官都是经验丰富,作战欲望极强的老军人,这样一支军队,在那个时代的确是很难战胜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沙漠中的孤城,如何解决粮食供应?

 

▲长安到龟兹,直线距离超过2600公里

 

看地图不难发现,从关中到西域距离遥远,还没有水路。陆地运粮成本极高,绝对不划算。解决两万军队的粮食消耗,唯有屯田。

 

屯田就是军队种地(也包括移民或当地人种地,即民屯),叫做军屯。这并不是新办法,在汉代就开始了,只是唐朝的规模更大。安西都护府设有“度支营田使”、“作官将军”等官职,就是为了管理屯田。

 

 

以广告中的西州为例,据唐《通典》记载,此地小麦亩产在50公斤以上,超过了新中国建立前的水平。屯田养活了军队和人口,促进了驻地纺织、建筑、冶炼等产业的发展,畅通的商路又带来了更加繁荣的景象。

 

于是,就有了良性循环——唐军能打→带来和平→就地屯田→产业繁荣→收入增加→后勤充足→唐军能打……

 

▲大唐的商人冒着杀头的危险支援了老兵

 

▲这一兜子都是“大唐建中”铜钱,细节很用心

 

最让人感动的,则钱币上的年号。

 

由于交通断绝,西域的唐军、唐民并不知道皇帝和年号的变更,在使者从长安归来之前,把唐代宗的“大历”一直使用到唐德宗继位以后,有些出土文物上写着“大历十六年”,实际上已经是建中二年了。

 

 

建中的年号只使用了三年(其后是兴元和贞元),再后来皇帝又换了两个,但西域却一直把“建中”使用到了最后!广告中老兵说,现在应该是“建中十一年”,其实是贞元九年——年号换过两次了。


实际上,吐蕃切断河西走廊对西域唐军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人员无法补充和轮换。

 

▲《长安十二时辰》主角张小敬

九年不良帅,十年“陇右兵”

 

西域遥远,让原籍内地的军人长期远离家乡戍守,既不现实也不人道,所以唐朝政府规定,“镇兵宜以四年为限……其情愿留镇者,即稍加赐物;征人愿往,听令复行”,即义务兵加志愿兵,自愿超期服役者,由政府加以赏赐或升官提拔,保证了驻军以青壮年为主,兼有经验丰富的老兵。

 

▲白发将军,原型就是郭昕或李元忠


但交通一断,这个轮换就无法进行。


十年过去了,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最后一批来到西域的少年兵,已经成了中年人,原本就是“志愿兵”的老兵,更是成了白头翁——郭昕就是率领这样一群名副其实的“老”兵,一直奋战到最后。

 

实在坚持不下去,可以投降啊?但这一幕没有发生。

 

▲白发老兵守孤城,催人泪下

 

那些唐军和唐民,即使远离故土,心中也有一种骄傲,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我们是大唐的子民,来自天下之中的国度,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先进的民族,为什么要向蛮夷投降,去当野蛮人?



于是,才有了广告中白发老头兵坚守孤城,奋战至死的悲壮事迹。从历史记载看,西域的唐朝军民,没有内乱,没有崩溃,纯粹是被绝对优势的敌军硬生生打下来的——想象一下,一群五十岁以上的老头,挥舞着已经有些破烂的刀矛,与百倍于已,如狼似虎的敌军拼杀、倒下、牺牲的情景……



死可以,投降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这就是大唐的骄傲。


注:当最后一个城堡被攻陷,西域脱离了中华。下一次中华再临此地,是一千年以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终于又控制了西域,这里从此有了一个全新的名称——新疆。


我是一个安安静静的广告位


过往好文推荐惊!就今天,多伦多快餐厅顾客被LGBT团体围攻谩骂


哈珀式的微笑和联合国的重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