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神气的总编辑,为何要变成一只只温顺的兔子?

2017-02-22 宋志标 新客栈


石按:


今晚说句粗话。


十几年前做电工,做一个选题稍有点踩线的片子,已故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陈虻审片,他说了句经典的话,让我一直记到现在。


小伙子,你别以为那些位子上的人是傻逼,他们只是在装傻,他们都是人精里的人精,都是精逼啊。


所以,世道虽愈发不易,常识根本就不是问题,逻辑也不是问题。


问题在哪里?没有不知道的,只有装得不够好的。


谢谢标哥授权转载【旧闻评论】今晚这篇评论,原标题见下文。





如何度过事实枯竭的媒体新时代 

——兼议自媒体不该是背锅侠



在传统媒体独大的时候,以及崩解的前期,都出现过一种说法,叫做:内容为王。意思是,做好内容从而占据优势地位,进而能与技术型媒体获得更多议价的权力。但是,在这个口号盛行及其式微的阶段,我始终说的是:内容为王是不确切的,内容是为贼寇。

 

内容是为贼寇,是一种借用的说法,来自于“拥寇自重”。拥寇自重的意思大约都能懂,寇为官的反面,精明的官军从来不为剿灭贼寇为目的,而是遏制其发展,有需要的时候就打一打,打也不打绝,留着要军饷、要影响力。自媒体现今的地位,概莫能外。

 

以公众号为名义收编自媒体,已经是现有媒体的通行做法。自媒体看似成了香饽饽,被各家平台许诺名利,争相博取好感。但是在这些机构媒体的平台规划中,对自媒体无非是“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心态。将自媒体做成一个标配,以维持竞争的新陈代谢。

 

自媒体其实处于被利用的状态,无非是“内容”这趟浑水流经了“自媒体”这段河面而已。尽管平台都在口头上承诺扶持自媒体,讲出来的时候都是数以亿计,但实际上也都是讲好听话,是标配之后的公关话语,当不得真。若自媒体以为洗白了流寇色彩,那太天真。

 

换句话说,自媒体在整个媒体生态中,它既在趋势之下成为一时之选,新的选择项,但是也无可避免地带着媒体生态的既有缺陷。它不能碰时政内容,就像其他媒体很少能碰调查报道一样。更重要的是,去组织化的要求犹如阴魂不散,环绕自媒体阵营。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随着目前某些形势的逐渐明朗,自媒体、新媒体、媒体融合等都有了非常具体的、明确的指向性,不像从前那样含含糊糊了。定义、概念及范畴的明确界定,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媒体的转型因为有了势力划分,变得清晰起来,生死昭然。

 

例如,自媒体指的是那些打时政内容擦边球的个人公众号;新媒体指的是报纸以外的非门户、两微一端(客户端或今日头条,这个定义还在变动中);媒体融合则越来越成为宣传部推动下纸媒的触网行动,它在形式上不拘一格,但势在造就别样的管理条线。

 

你看,自媒体其实处于很多样的媒体类型中,是媒体生态中很小的一部分。对自媒体的空想,早前有是因为乐观,如果现在还有那就是愚笨。同理,如果早前责备自媒体是单纯,现时批判自媒体则是泼污甩锅。局外人不一定清楚,局中人不该混淆边界与是非。

 

自媒体问世当初,颇有些自负,以为可以一战成王,哪知很快就只能落草为寇。因为自媒体被划定了红线,给定了天花板。这让自媒体不是沿着新闻化的方向演变,而是顺着情绪化的路子狂奔。在媒体对事实整体产能断崖式下降的时候,自媒体没有也不该承担这份谴责。

 

舆论场中,事实在数量规模上的骤降,各有下降的原因,但最终这些原因结成了较细密的屏障,令事实的产能运行低下。它们包括但不限于:打击市场化媒体、同时加速媒体国有化进程,政务微博政务公号的运动式占领、降低且僵化社交媒体活跃度,划定自媒体红线、断其本质属性。

 

与此同时,在舆论的养成上,除了上述结构性的改造之外,还主动出击,制造舆论声音,更是自媒体所不能避免。这种作业手法,体现为对声音类型的压制与放纵。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所谓“长于情绪、短于事实”的说法,这八个字最早出现时,是形容五毛党的。

 

整个媒体结构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之一的事实少、议论多——实际上就是我说的新闻已死、舆论僭越——是结构性短缺,不是自媒体造成的。相反,自媒体在整体不振的情况下,已经屡有贡献;对比之下,机构媒体的保守与老迈反倒被忽视了,像是理所当然。

 

内容这两年变得吃香,这个判断有真有假。真的部分是,内容的同质化成了媒介技术进步后的一个现象,在过去媒体稀少的时候也有,这是历史性的恶性循环,所以需要更多不一样的“内容”。假的部分在于,媒体对事实的追求已经是叶公好龙,不是真心敢,而是姿势上的咸鱼维新。

 

自媒体早早被从现场隔离出去,就需要其他媒体去到现场。如果双方都不能,讽刺自媒体从帽子里变出兔子是不合适的,实因真正负有猎取事实职责的那些人、那些总编辑已经变成了温顺的兔子。太监的左手不会去嘲笑右手,一个从狩猎场上被驱逐的猎人也不会嘲笑失地农民的。

 

面对一个事实匮乏、声音诡谲的舆论场,今天的国人最需要的是提高媒体素养,最最重要的是,尽力在事实稀缺的情况下维持认知、心神的不坠。所以,讲究逻辑、恪守逻辑、保卫逻辑就成了应付事实稀少、舆论趁机作怪的不二之法,亦是乱世安身心法。

 

宋志标,2017/2/21

 


新客栈:石扉客致力于解释媒体和传播现象的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