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观影 | 扣住战斗英雄的三轮车,打断残疾军人的义肢,冯小刚把这角色派给谁?

2017-12-18 石扉客 新石扉客栈


可能是做过媒体的原因,我看电影有个坏习惯,就是总是习惯于站在审查者的角度来看问题,替导演来操一番空心。比如说这个细节肯定要拿下啊,这句台词太狠了啊,这段情节不可能过审啊什么的。


我太太最烦我这一点,因为她看电影有高度的代入感,喜欢随着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欢笑悲泣。她不知道我其实也是高度的代入感,不过她代入的是演员,我代入的是导演罢了。


看罢《芳华》,我最替冯小刚捏把汗的,就是那个海口街头刘峰讨要三轮车的冲突戏。


芳华男主,全军学雷锋标兵刘峰,因一次尴尬的触摸事件被定性为作风问题,从文工团发配至伐木连。对越自卫还击战爆发后,他是负责押送弹药等后勤辎重上前线的副连长,右臂动脉被打穿后截肢,成为战斗英雄。


烽烟稍息,英雄转业回到山东老家的梆子剧团。1990年代初期的下海大潮中,他因战友召唤辞职南下来到海南做书商,其实就是开着三轮小汽车给书报亭送货。


车被扣下,刘峰两番前往讨要,被门口的联防队员挡驾。在成功突围见到并不情愿见他的队长后,刘笑脸乞求并卑微地送上报纸裹着的一条香烟,仍未能让对方豁免掉缴纳一千罚款放车的公事公办。


乞求演变成争吵,最后激化为肢体冲撞,刘峰被推倒在地,假肢被甩在一边。


这一幕,恰好被来海南找房地产开发商丈夫的前文工团战友郝淑雯撞见。郝捡起假肢,扶起刘峰,爆出粗口,扬言要报警,转念后替老战友当场交了这一千块罚款。


这场冲突戏拍得不算漂亮。冲突不够极致,郝淑雯的情绪也基本没被调动起来,除了草泥马这三个字略带感之外,其他都似乎是在背台词。


联防队员也罕见软乎的表示歉意,对郝说不知道这个三轮司机是战斗英雄,而且也是对方先动的手。



以冯小刚的本事,把这幕戏拍漂亮了实在不难,但这股情绪给煽起来后只怕就要出幺蛾子了。


看看昆明四百多名参战老兵观看《芳华》的新闻,再看看票圈流传的《XX部门摸排芳华拍片,触动了哪根敏感神经?》之类帖子,就该知道这是他十个冯小刚也担不住的地方。


这一定是主动设计的结果。前面刘与联防队的冲突是在逐级点火,后面郝的克制与联防队的软乎是在卓有成效地降温,算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脱敏术。


最不动声色的脱敏设计,在于冲突角色的设置。


严歌苓的原著《你触碰了我》中,给刘峰设置了两个冲突对手。扣车的是城管,动手的是洗浴房门卫。


《芳华》把这两个角色合为一个,借张队长的嘴说出来的这个角色是联防办——没说文化执法大队,没说城管,也没说交警队,连综治办都没说,甚至没说是联防队。


在春晚小品批评谁都是有极大讲究的时代,在一部贺岁档上演的商业片中,把扣车和殴打战斗英雄加残疾军人的角色安在谁头上呢?冯小刚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刘峰做的是盗版书生意,文化局下面的执法大队负责文化执法,算是对口,但跟扣车似乎不挨边。


交警是肯定不行的,军警冲突任何时候都是超敏感的G点。即便电影局侥幸放行,百万GA网军也分分钟灭了你。


综治办也是一个像模像样的严肃机构,你要知道,很长时期里综治办和政法委一直是合署办公呢。


城管虽然名声不好,也是政府部门里的正经单位,再说了,1990年代的海口是否已经有了城管,还得考证。


只有联防队是一个已经过时的机构,大部分地方早已废除。现在,一般叫协警或者辅警。


2004年9月3日,公安部向全国公安机关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对聘用的治安员队伍进行专项清理,从即日起,各级公安机关一律不得从社会上招聘治安员。


这些治安员包括联防队员和协警员等用于协助开展治安保卫工作的辅助人员,不含由地方人民政府组建和保障、并派驻到公安机关协助维护交通秩序的交通协管员。


公安部要求,对于现有的治安员,按照“只出不进,逐年减少,彻底取消”的原则,用3年时间,全部清退。


2008年1月1日以后,各级公安机关一律不得再以任何名义留用治安员。这意味着在中国业已存在40多年的“治安联防队伍”将寿终正寝。

                                        ——摘自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稳妥起见,还是不直接点名,改叫联防办吧。这其实是一个不存在的机构,把综治办和联防队嫁接在一起取了个名。


这就像是一个用斧伤人还是甩斧伤人的文字自卫术。


剧中,这场全中国人都知道的战争,对手连名字都没有出现。对这场街头冲突戏,却无比精心地定义了角色的范围与身份。


两者所体现的,都是冯小刚特有的冯氏脱敏术。



想起此前9月30日的档期延迟,各种原因众说纷纭。


芳华终于在12月档上线,按常例推测,多少会有让步与删减。微博上,冯小刚信誓旦旦,称一秒未删。



但还是有这样的消息传出来,听着也言之凿凿,像模像样。



从列举的这些内容来看,不太像是假的。这些细节所在之处,恰好都是片中感觉突兀和脱节的地方。


假定上述这八段删减属实,除了第一段直指意识形态的图腾禁忌,第二段刻画近似霸王别姬中的人性扭曲之外,其他六段似都在两可之列。


如果非要批评的话,芳华的问题在于,以人性挣扎一笔带过时代悲剧,以道德反思低空掠过制度弊病,以文工团群体窄化了军事题材的磅礴与深重,以中年人的怀旧与感伤遮蔽了越战的隐晦与惨烈——和这些相比,前面这些删减实在都算不了是什么问题。


别误会哈,无意苛责芳华,我其实是很佩服冯小刚的。我相信他是有诚意,不,有初心的。


冯小刚和严歌苓都是文艺兵的出身,文工团的干活。严写这本小说是为冯小刚拍电影定制,也亲自担任编剧,算得上是一拍即合。共同的经历背后,是中年人的岁月感怀,也是有话语权的人对那个时代与群体尽其可能的代言与致意。


严歌苓说《你触碰了我》是她最诚实的一篇小说,我也觉得《芳华》是冯小刚最接近诚实的一部电影。


他拍《温故1942》,我没觉得多牛叉,好比开心麻花的《驴得水》,毕竟是民国时的事儿,尽管可着劲批判。


他拍《唐山大地震》,实话说,有点糟蹋了这个题材。


他拍《集结号》,当年三联王小峰直接开骂说他是鸡贼王,我觉得不算太冤枉。


他拍《我不是潘金莲》,众人异口同声叫好,老律师杨学林更是觉得居然能把惨烈的上访拍成电影,简直是不得了。


我倒觉得导演和编剧致力于玩弄高冷技巧的过于超脱姿态,以及女主角的拙劣演技,破坏了这个题材可能到达的高度,导致刘震云原著中的张力丧失殆尽。这个片子确实拓展了当代商业电影的题材范围,却没能留下多少打动人心的痕迹。


所以总体而言,《芳华》确实算得上是冯小刚最接近诚实的一部电影。他在回忆与感伤,也在试图致意与代言,但真不要把所有的角色都压在他身上。


不能和《铁西区》、《书记》去比,冯小刚是商业导演,不拍纪录片。也不能和《三峡好人》和《天注定》去比,冯小刚没那么多高大上的追求。


我猜测他可能就是想着凭着他的冯氏脱敏术,尽可能在他够得着的地方都挨挨擦擦的蹭上几下。上头认可,不出事,还能挣着钱,那就够了。


得承认,没有他在过去近二十年商业上的持续成功和意识形态上的多年装孙子所积累的“双重人品”,就不可能有卓有成效的冯氏脱敏术,也不可能有这种致意和代言上的可能性与起码诚意。







☝ 关注【新石扉客栈】:致力于解释传播现象☝



☝关注【店小三】:防失联,看被删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