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云雾方舟 山水瓦屋 —— 四川瓦屋山地质公园
在四川盆地的西南缘,有一个神奇三角,这就是由瓦屋山、峨眉山、大瓦山组成的构造断块山群,这三座山以31至35千米的直线距离呈三足鼎立之势,它们的上部都有近千米的绝壁断崖以及平缓的山顶面,这些海拔三千米左右的平顶高山,在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上,成为西倚东瞰的天然楼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用“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的诗句,勾画出这组姊妹奇山的斑斓绚丽。
瓦屋山,海拔2830米,山顶平台面积约11平方千米,在神奇三角中是面积最大的平顶高山,它的平面呈不规则的菱形,好似一只头西尾东,振翅欲飞的大鸟。
“山横瓦屋披云出,水至牂牁(zang ke)裂地来。”宋代诗人陆游的这两句诗,正好点出了瓦屋山的两大主体地质景观:断块平顶山和高山瀑布群。
由google earth卫星图片看瓦屋山(视角由北向南),照片左侧为瓦屋山下的炳灵水库。
1908年9月,第一个登上瓦屋山顶的外国人—英国植物学家、探险家威尔逊,曾这样描述他第一眼看到瓦屋山的感受:“一个看上去非常特别的块状山,它的形状象大瓦山一样奇特,象云霭之上一个巨大的诺亚方舟。”
远望瓦屋山的桌状山地貌,山顶线凹下处即为瀑布侵蚀导致悬崖后退处。据瓦屋山管委会
从地质结构上看,瓦屋山是一个被西北和东北两个走向的断裂切割围限的地块,断裂的活动使瓦屋山被挤压抬升起来,在山体的周缘形成了高达700至800米左右的大断崖。由于瓦屋山的岩层基本保持了水平状态,这也使山顶呈一个起伏和缓的平台状。
和峨眉山、大瓦山一样,瓦屋山也是由数百米厚的二叠系玄武岩作“顶盖”,由于有这个坚硬的、抗风化的顶盖,使瓦屋山突出于周围的丘陵和中低山之上,更显得突兀巍峨。这种玄武岩由我国地质学家赵亚曾先生于1929年在峨眉山金顶首次发现,并命名为“峨眉山玄武岩”。它是二亿多年前,四川西部板块张裂,玄武质火山岩浆大量喷溢留下的产物。层层叠叠的构造,是远古的火山一次次喷发,堆积的一层层火山熔岩流和火山灰的反映。它构成了瓦屋山绝壁最险要最精彩的部分。
玄武岩层之下是数百米厚的“二叠系阳新石灰岩”,它呈浅灰色,与上覆的暗褐色玄武岩迥然分别,它在近乎垂直的玄武岩绝壁之下,又形成多级悬崖。
瓦屋山的悬崖,照片显示为由玄武岩构成的悬崖上部。范晓摄影
平顶桌状的断块山在世界上并不少见,但象瓦屋山这样海拔高度如此巨大、山顶面积如此广阔、悬崖绝壁如此连续壮观的断块山,却是十分罕见的。当它那空中楼阁似的山顶,在云雾中浮现的时候,你会有一种魔幻世界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闻名于世的委内瑞拉的罗赖马、奥坦那…等等平顶高山,它们曾激发柯南·道尔创作了历险小说《湮没的世界》。
瓦屋山的平缓山顶面,以及山顶面上的草甸湿地与森林。范晓摄影
瓦屋山和峨眉山、大瓦山一起,成为我国一、二级地形阶梯的“阶坎”上,独具特色的断块山景观,它记录了四川盆地西南缘典型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虽然这三座山一脉相承,但它们又有各自的特点。
与峨眉山、大瓦山比较,瓦屋山不仅山顶平阔,而且面积最大,利于集水,加上它处在以“华西雨屏”著称的多雨地带,便形成了峨眉山、大瓦山所不及的、国内外罕见的高山群瀑景观。
瓦屋山号称有七十二瀑布,山顶周缘的悬崖,随处都有溪水向下跌落。由于瓦屋山顶略微西高东低,几条最大的溪流皆向东奔泻,形成瓦屋山最让人震撼的鸳溪、鸯溪、兰溪三大瀑布。这三条瀑布的高度初步估算都在400米左右,均可进入世界瀑布落差之前列。溪水在近乎直角的悬崖边突然转折下坠,借着巨大的高差,如离弦齐发的银箭,击石穿岩,冲突跌宕,惊心动魄。由于瀑布巨大的冲蚀和溯源侵蚀作用,使这里的悬崖崩塌和后退也更加明显,从而在瓦屋山东面的山崖形成多个向内凹进的弯曲。
瓦屋山的悬崖与瀑布。范晓摄影
瓦屋山的兰溪瀑布。范晓摄影
瓦屋山的鸯溪瀑布。范晓摄影
瓦屋山的瀑布不仅沿山顶周缘的绝壁四散下泻,而且从山顶到山脚,在环绕瓦屋山高差达1600多米的范围内,形成无处不飞水,多层次、多梯级的瀑布奇观。
瓦屋山的多级瀑布群。范晓摄影
瓦屋山丰沛的水流,也在山体的石灰岩层中,塑造出了诸多的岩溶洞穴,其中以燕子洞规模最大,洞口高近20米,洞长不下数千米,目前还未完全探明。
瓦屋山这座平顶高山,也象一撂平放的书页,叠置着从震旦系到二叠系的不同岩层,地质年代跨度达五亿年以上,岩层中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古生物化石、矿物、沉积构造等,记录了远古四川沧海桑田的变化,也成为人们进行地质科学考察的天然实验室。
瓦屋山的二叠系石灰岩露头,其中含有纺锤虫、腕足、珊瑚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范晓摄影
瓦屋山卓尔不凡、奇异独特的地理地貌形势,历来为宗教传人所看重,道教和佛教都视瓦屋山为仙山圣地,在这里留下了源远流长、根基深厚的文脉。
经专家考证,瓦屋山是道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秦汉时期这里是青衣羌等民族的居住地,古蜀风存。据传东汉时,张道陵入蜀创教,因向道民收取信米五斗而称五斗米道。皈依五斗米道的羌民沿袭了早期的图腾崇拜,以在屋檐下悬挂鱼雕作为标识,瓦屋山下的许多居民至今还沿习了这一风俗。炳灵镇还曾发现东汉熹平二年即公元173年的《张道陵碑》,成为道教源流的重要证据。瓦屋山顶的鸳鸯池一带,还保留着道观遗址,以及历经千年的老君、天师等木刻神像,成为著名的古道场。
瓦屋山-峨眉山一带的民居、寺庙,常常可以看到屋檐下有鱼雕作为标识,似沿袭了古代青衣羌的图腾崇拜习俗。范晓摄影
辟支佛,是对独自悟道修行佛法者的称谓,又名独觉。唐代僧人蒲光在瓦屋山中觉悟得道,自称辟支佛转世,其徒众于山上建光相寺供奉,经历年修建,出现了大量庙宇建筑,形成著名的辟支佛道场,至清朝前期,香火达于极盛。
每当朝晴夕阴之时,云涌雾漫之际,站在瓦屋山顶的象尔岩、睹光台或辟支佛崖,观佛光幻动,看圣灯明灭,将把你带入到一个超凡脱俗,清静自然的境界。
瓦屋山保存有十分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高达96.1%,这在四川盆周山区极为罕见。瓦屋山有野生植物3900多种,被子植物科数占世界被子植物总数的60%,被誉为世界被子植物的摇篮和分化中心,并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在中国的第一个监测区。这里拥有全国90%的树生杜鹃花品种,有17种以瓦屋山命名的杜鹃花被收入英国皇家的《植物大辞典》。不同种类的杜鹃,从海拔1000米左右的低谷,一直到3000米左右的高山,花期从初春一直到初夏,长达90天左右。
瓦屋山山顶平台之下斜坡上的植被。范晓摄影
瓦屋山山顶平台上的植被。范晓摄影
瓦屋山的杜鹃花。范晓摄影
瓦屋山的珙桐。范晓摄影
瓦屋山丰富的花卉植物。范晓摄影
瓦屋山的野生动物也极为丰富,古代《雅州志》曾记载:“但有貔貅野牛。别一洞天也。”这里的貔貅和野牛,即分别为大熊猫和羚牛,现今踪迹仍在。令人称奇的是,瓦屋山的羚牛群,竟然利用了瓦屋山绝壁上玄武岩层与石灰岩层之间形成的天然台阶,常年累月逐清泉水草绕山而行,踏出一条道路,被人们称为“野牛街”。
瓦屋山的野生猴群。范晓摄影
瓦屋山的大部分水系都汇入青衣江上游的大支流—周公河。山脚下目前已建成装机容量24万千瓦的瓦屋山电站,它是周公河梯级水电开发中,最高一级的龙头水库电站,它在瓦屋山下原炳灵古镇的旧址附近,形成了一个面积约14平方千米的人工湖—炳灵湖,成为瓦屋山下新的景观。
瓦屋山森林中树干上生长的灵芝。范晓摄影
瓦屋山于1993年5月建立国家森林公园,为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它的地质景观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推广,瓦屋山的旅游业也一直处于徘徊状态。瓦屋山地质公园的建立,将使瓦屋山的地质奇观及其科学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发掘和提升,让瓦屋仙山的天生丽质破云雾而出,沐新升霞光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