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圣之光雾 善之诺水——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通江县境内的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以最佳的红叶观赏地而闻名,但这里远不只有红叶,更有魅力十足的地质奇观,2009年建立了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2018年4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本文为您细数该公园的特色与亮点。文中的照片除署名者外,均由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管理局提供,古生物化石图版引自四川省、西南地区、扬子区的化石图册,谨此致谢!
光雾山与米仓山、秦巴山地、中国中央山脉的位置与关系
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位于米仓山区,海拔2507米的光雾山就是米仓山的主峰。米仓山是一个向南凸出的弧形山脉,它西接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东连大巴山,南北两侧分别为四川盆地与汉中盆地。米仓山、大巴山及其北边的终南山-太白山一线的秦岭主脉,共同构成被称为大秦岭山系的秦巴山地,而秦巴山地向东延伸为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它们一起成为横亘东西的中国“中央山脉”,并以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地理分界与过渡带而著称。
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在中国地貌与山系中的位置。红点处为公园所在地。
米仓山这个略微向南凸出的弧形山脉,与西边北东走向的龙门山脉、东边向西南凸出的大巴山弧形山脉、东南边北东走向的川东平行岭谷,构成了世界罕见的大陆内部推覆构造褶皱山脉群的奇特组合,这种地质现象,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揭示它的秘密。蓝五星处为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所在位置。底图据 google earth
在这个过渡带上,米仓山被称为“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但它位于长江与黄河分水岭的秦岭主脉以南,属长江上游的嘉陵江流域,在地理环境上,它的南方色彩更突出一些。
公园总面积1818平方公里,包括七个景区,各景区代表性地质景观分别为:
十八月潭景区,花岗岩地貌之十八月潭峡谷与潭瀑以及光雾山主峰一带的山岳;
桃园景区,喀斯特地貌之燕子岩峰丛、万字格石林、韩溪河峡谷、焦家河峡谷;
大坝景区,花岗岩地貌之大小兰沟峡谷与潭瀑以及小光雾山山岳,喀斯特地貌之贾郭山峰丛、香炉山峰丛、黑熊沟峡谷;
神门景区,石灰岩构成的小巫峡峡谷、溶洞以及神门洞一带的喀斯特峰丛;
诺水洞天景区,以中峰洞、狮子洞、楼房洞、龙湖洞等为代表的喀斯特溶洞群;
临江丽峡景区,喀斯特地貌之临江丽峡峡谷;
空山天盆景区,喀斯特地貌之空山溶蚀盆地与峰丛。
其中,十八月潭、桃园、大坝三个景区,也是公园最主要的红叶观赏区。
桃园无神沟剑鞘状喀斯特峰丛。
光雾山十八月潭花岗岩峡谷与潭瀑。
诺水河楼房洞的石瀑。范晓摄影
壮崖千仞,丽洞万变的喀斯特景观
公园的喀斯特景观的特点是分布于岭脊上的峰丛、集中成群的小至中等规模的溶洞、山岭上的高位溶蚀盆地,表现出由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型特征,因此成为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天然博物馆。
喀斯特峰丛集中分布于桃园景区韩溪河的燕子岩、樱桃河、七仙女峰,大坝景区的贾郭山、香炉峰,神门景区的龙神店、夏家沟、神门洞等地。这些峰丛大都发育在震旦系的白云质灰岩中,其中川陕交界处的香炉峰峰丛,形成于寒武系的石灰岩中。以上每一处峰丛集中分布地的面积可达数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多沿着岭脊呈线状分布,或呈突兀挺立的孤峰与石柱,或成若断若续的墙状石峰,峰丛向岭脊两侧过渡为雄险壮观的长崖、绝壁与深涧。
燕子岩的喀斯特峰丛。
燕子岩的喀斯特石柱。
燕子岩喀斯特峰丛由岭脊向两侧过渡为绝壁与深涧。
燕子岩樱桃河的喀斯特峰丛。
七仙女峰的喀斯特峰丛。
贾郭山的喀斯特峰丛。
香炉山的喀斯特峰丛与石柱。
香炉峰的石拱门——象鼻峰。
神门洞的喀斯特峰丛。
夏家沟的喀斯特峰丛。
神门洞的喀斯特天生桥。
在公园内的诺水河两岸,有世界上分布密度最大的喀斯特溶洞群之一,目前已发现128个洞穴,分布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33个。
发育了密集喀斯特溶洞的诺水河峡谷。范晓摄影
这些溶洞具有多层性、以及地层岩石与洞穴沉积的多样性。
在海拔700米至1300米的范围,普遍可见三至四层洞穴,反映了区内地壳运动的多次抬升以及多期形成的溶洞,而且溶洞发育在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不同地层的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中,国内外罕见。
洞穴沉积的多样性,表现在目前开放的楼房洞、龙湖洞、狮子洞、中峰洞、宋家洞等游览洞穴,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镇洞之宝。其中,楼房洞的石瀑、龙湖洞的鹅管,堪称诺水河溶洞景观的精华。
楼房洞的石瀑、石幔、石幕,尤其是名为“雄川飞瀑”的大型石瀑,是一种壁流水状态下沉积的钙华,保存了流水的形态,仿佛是固化的瀑布。
诺水河楼房洞的石瀑。
诺水河楼房洞的石瀑。范晓摄影
诺水河楼房洞的石幔。范晓摄影
诺水河楼房洞的石旗。
龙湖洞有数量、密度、面积均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鹅管群,鹅管是一种滴水沉积,洞顶的水往下滴落的过程,析出的钙华由洞顶往下慢慢形成中空的长管。龙湖洞还有向光型石钟乳,是指靠近洞口的石钟乳向光的一侧,因有苔藓与藻类生长,钙华沉积速度更快,因此石钟乳会朝洞外倾斜弯曲,好似镶嵌于洞顶的牛角,因此,龙湖洞又名牛角嵌洞。
诺水河龙湖洞的鹅管群。范晓摄影
诺水河龙湖洞的向光性石钟乳。
狮子洞的洞穴沉积景观显示出小巧精致、类型全、密度大的特色,其中的分段式瓜簇状石柱、石笋堪称一绝,它是因为洞穴石柱在生长过程中,下半段曾没于水潭中,上半段在水面之上,水面之上为滴水沉积、水面附近为溅水沉积、水下为停滞水沉积,由此造成石柱、石笋不同段落的形态变化。
诺水河狮子洞的分段式石柱。范晓摄影
诺水河狮子洞的石钟乳。范晓摄影
中峰洞长达15公里,为罕见的迷宫式洞穴,有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洞穴厅堂之一——曙光洞。洞顶保存有完好的波痕、天涡、涡穴、天沟、天井,是该洞穴形成时的水流活动留下的痕迹。
诺水河中峰洞的天沟。
诺水河中峰洞的天涡。
宋家洞的镇洞之宝为我国至今发现的密度和单片面积最大、组合形态最美、观赏价值最高的石盾群。石盾是由溶洞顶部裂隙形成的渗透水沉积,上端有近似盾形的圆盘,下部有流苏状的石钟乳或石幔生长。
诺水河宋家洞的石盾。
除了通江县境内的诺水河沿岸之外,在南江县的小巫峡,还有像五彩洞、穿花洞这样景色瑰丽的溶洞。五彩洞以酷似乳房的的石钟乳以及缸状边石坝而著称,穿花洞则以晶莹剔透的成片石旗以及洞底片状流水形成的浑圆状石瀑最为可观。
小巫峡的喀斯特峡谷,五彩洞与穿花洞即位于该峡谷左岸。
小巫峡五彩洞的石钟乳。
小巫峡五彩洞的缸状边石坝。
小巫峡穿花洞的石旗。
公园东部的空山天盆,是云端山巅的喀斯特奇观,它是一个典型的高山溶蚀盆地,发育于二叠系石灰岩中,盆地底部平坦,面积达23平方公里。盆地的最低处海拔1150米,高出周围河谷600米以上,故称“天盆”。天盆被137座山峰环绕,山坡上有峰丛及石芽,盆地中有落水洞、地缝以及溶蚀残余的峰丘。大气降水由落水洞进入地下迷宫一样的暗河中,向四下排泻。因空山盆地的地下以及周围的山岭中,常被溶蚀掏空形成溶洞和地下河,故谓“空山”。
高山上的喀斯特溶蚀盆地——空山天盆。
空山天盆周边山岭的喀斯特峰丛。
空山天盆的喀斯特石林。
空山天盆地质结构剖面示意图。范晓绘图
外幽内秀,大象无形的花岗岩山岳与峡谷景观
在光雾山及其附近的米仓山核心部位,出露了米仓山最古老的距今约25亿年至7亿年的变质岩与花岗岩,并由其中的花岗岩形成了堪称一绝的十八月潭、大小兰沟的峡谷与潭瀑,以及光雾山的山岳景观。
光雾山主峰一带的花岗岩山岳景观。
光雾山一带相对高差600米至1000米,属中深切割的中山地貌。因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体植被茂密,山石多藏而不显,山峰形态多成盾状,但在岭脊上出露有陡峻的石峰、石柱,蔚为壮观。
光雾山主峰一带的花岗岩石峰。
花岗岩体由于抗风化能力较强,所以在公园内形成光雾山(2507米)和小光雾山(2331米)这两个地形高点,嘉陵江上游水系的宽滩河、南江都源出于此,并且围绕这两座山呈现放射状的山溪峡谷。因为地处河源,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花岗岩被切割暴露于河床中,花岗岩体中的断裂又使河床呈阶梯状,故多跌水飞瀑,加上风化崩落于峡谷中的花岗岩巨石,由此构成了幽林之中岩石嵯峨、潭瀑相间的景观长廊,尤以光雾山西侧的十八月潭以及小光雾山北侧的大小兰沟最为著名,它们也是认识光雾山花岗岩体各类岩石的地质长廊。
十八月潭的花岗岩峡谷与潭瀑。
大小兰沟的花岗岩峡谷与潭瀑。
光雾山位于北亚热带,气温和降水介于南北之间,侵蚀作用以流水为主,化学风化作用以及山体岩石的切蚀分割程度不如华南,在山顶还保留了山脉隆起之前早期侵蚀形成的夷平面。所以,才呈现了光雾山较和缓的盾状群峰,但又有突兀的石峰石柱的形态。
海陆沧桑,生物更替,扬子古板块北缘完整的地质演化记录
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所在的米仓山地区,属于远古时期华南的扬子古板块的一部分,这里保存了扬子古板块北缘十分完整的地质演化记录,特别是有极为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就象许多现代生物的模式标本产地一样,公园所在地是许多古生物种属的命名地和模式标本产地。
这里有距今16亿年至5.41亿年生命演化早期的低等生物——藻类留下的化石,它们在岩石中形成叠层石或葡萄状构造;
韩溪河口的震旦系(距今约6.35至5.41亿年之间)灯影组具葡萄状构造的富藻白云岩露头。范晓摄影
显微镜下的震旦系灯影组富藻白云岩的葡萄状结构,a葡萄核心中藻的粘液质;b 重结晶白云石呈柱状形成被壳;c 晶洞。产于南江县杨坝。
震旦系灯影组富藻白云岩中的方胞放射线藻。产于南江县杨坝。
震旦系灯影组富藻白云岩中的交错管藻。产于南江县杨坝。
在地球 “生命大爆发”的寒武纪,这里留下了以三叶虫、金臂虫、腕足类、腹足类、古杯类等为代表的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在随后的奥陶纪、志留纪,这里又出现了丰富的笔石、珊瑚等生物;
寒武系(距今约5.41至4.85亿年之间)沧浪铺组中的三叶虫化石——方形桥亭盾壳虫。产于南江县桥亭。三叶虫是一种已灭绝的海洋动物。
寒武系阎王碥组的三叶虫化石——南江保康虫。产于南江县沙滩。
寒武系阎王碥组的三叶虫化石——南江马宜虫。产于南江县沙滩。
寒武系阎王碥组的三叶虫化石——南江云南头虫、光滑拟马龙虫。产于南江县沙滩。
奥陶系(距今约4.85至4.43亿年之间)临湘组的三叶虫化石——美丽瘤肋虫。产于南江县桥亭。
志留系(距今约4.43至4.19亿年之间)龙马溪组的笔石化石——四川反向笔石、多枝中华反向笔石。产于南江县桥亭。笔石是一种已灭绝的海洋动物。
在即将迎来地球上第一次生物大灭绝的古生代最后一个纪——二叠纪,这里保存了以纺锤虫、珊瑚、菊石、腕足类等为代表的丰富的古生物化石;
二叠系(距今约2.98至2.52亿年之间)茅口组的纺锤虫化石——珍贵希瓦格蜓,化石切面显微照片。产于南江县桥亭。纺锤虫是一种已灭绝的海洋动物。
二叠系栖霞组的纺锤虫化石——南江南京蜓。产于南江县桥亭。
二叠系栖霞组的珊瑚化石——简单文采尔星珊瑚。产于南江县桥亭。
在中生代开始的三叠纪,生物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主要是大量双壳类动物的出现,同时还有头足类、有孔虫等生物;
在三叠纪末经历了由海到陆的最终转变之后,在侏罗纪,生物主要是淡水的双壳类、介形类、叶肢介。公园内目前虽然只发现有零星的恐龙化石,但它是有可能发现更多恐龙化石的潜在区域。
三叠系(距今约2.52至2.01亿年之间)须家河组的植物化石。它标志四川盆地最终由海到陆的转变。
南江县赶场镇石龙寨发现的侏罗纪(距今约2.01至1.45亿年之间)恐龙骨骼化石。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地名为“石龙寨”,意味深长。
公园内最重要的古生物发现,是董氏蜀兽化石——地球上最古老的哺乳动物之一。该化石产于南江县赶场镇石龙寨村的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地层中,距今约 1.5 亿年,其化石标本为一块左下颌骨,上面保存有5颗完整的牙齿、2颗破损的牙齿和1个齿槽,标本现藏中国古动物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周明镇院士于1982年在《澳洲哺乳动物学》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将其定名为Shuotherium dongi ,Chow et Rich(董氏蜀兽),它属于哺乳纲蜀兽目蜀兽科假碾磨齿兽属,“蜀兽目”也由此首次建立。
中生代时期的哺乳动物,虽然受到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恐龙等爬行动物的压制,但在哺乳动物的早期演化中,却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们认为,早期哺乳动物的进化历史就是它们牙齿的进化历史。而蜀兽类这种啮齿动物已具有类似现代哺乳动物三尖齿特征的门齿和臼齿,它可以用来切断并磨碎食物,因此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哺乳动物之一。
最古老的哺乳动物——中侏罗世(距今约1.74至1.63亿年之间)蜀兽类复原图。
蜀兽类是老鼠、蝙蝠等现代啮齿动物的远亲,它的个头也和老鼠差不多。它们可能像老鼠一样挖洞生活,主要吃一些小虫子。除了米仓山地区以外,蜀兽类化石目前在中国东北以及欧洲都有发现,皆产于中侏罗统的地层中。
万山叠翠,红叶争辉的生态天堂
作为米仓山主峰与核心区域的光雾山,之所以成为红叶的最佳观赏地,绝非偶然,因为这里有形成红叶的最佳树种与森林。这里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但有从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到亚高山针叶林的垂直分带。
米仓山主峰光雾山一带的常绿-落叶阔叶林景观。
形成红叶的树种包括水青冈、枫树、椴树、蔷薇科等40多种,它们都属于落叶阔叶树,集中分布在海拔1300米至2000米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其中,水青冈是红叶景观的主打树种,而米仓山恰恰是地球上水青冈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是世界上水青冈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区域。全球水青冈属植物约10种,亚洲有7种,中国有5种,而米仓山就占有4种。
红叶景观的主打树种——水青冈。范晓摄影
秋天来临时,随着气温降低,落叶阔叶树的树叶开始干枯并准备脱落,随着叶片中叶绿素被破坏分解,叶片中叶黄素和胡萝卜素所具有的黄色和橙色就会显现出来。另外,有些植物的叶片还会产生花青素,它是一种颜色不稳定的色素,在酸性环境下也会呈现出红色,这样就形成了缤纷灿烂的红叶。
红叶有手掌状、羽毛状、船形状、针形状等20多种叶形,包括有火红、品红、酒红、褚红、玫瑰红、紫红、金红等10多种颜色。
光雾山红叶景观面积大,仅在光雾山及周边区域分布就达580平方公里;周期长,从十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红叶观赏期长达一个月之久;景色分明,从初期的绿、黄、橙、红多种颜色、五彩斑斓,到后期的层林尽染、万叶飘丹。
光雾山的红叶景观。
由于米仓山处在热带与温带植物区系、古北界与东洋界动物区系交错渗透的区域,加上深切割的中山垂直高差很大,因此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物种的丰富度甚至超过四川西部岷山的一些保护区。植物中,仅兰科植物就有47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云豹、豹、牛羚、林麝、金雕等5种。南江角蟾和光雾臭蛙为区内独有的物种。
光雾山的特有物种光雾臭蛙(上)与南江角蟾(下)。
蜀道蜿蜒,文脉悠远的米仓山历史文化
四川号称巴蜀,四川地域文化的渊源来自于先秦时期巴国和蜀国的古代文明。而米仓山地区是古代巴人族群及巴国的重要活动区域。巴人起源于鄂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来进入四川盆地东部,他们在与华夏族融合的的过程中,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保留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和部族组织,并最终使这一地区的汉族文化烙下了鲜明的巴文化印记。
巴人的特点是勇猛善战、刚强耐劳、能歌善舞。史书称:“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在现代,人们从跋山涉水的“巴山背二哥”身上,以及从流传于米仓山-大巴山地区的民歌以及民间舞蹈中,都可体会到巴文化的传统。
米仓山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的《蜀鉴》、《方舆胜览》等著作,其中也提到米仓道,《元史》又提及米仓关。但米仓山一名究竟何时与如何起源不详。
值得注意的是,米仓山一带早在东汉就有许多史事与米有关。道教早期的重要教派五斗米道,因奉道者需出五斗米而得名。专家认为,五斗米道的真正创始人为巴郡的巫师张修,他利用巴人的巫术传道,在巴郡和汉中形成了强大的势力,时人称“米巫”。东汉末年,张角等黄巾起义后,张修也在巴郡率五斗米道徒起义。张修死后,张鲁继为五斗米道首领,雄踞巴郡、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近30年,张鲁还在境内的交通要道设立“义舍”,在其中放置“义米”、“义肉”,供行人和逃难者留宿、取食。而米仓山正处在五斗米道盛行的巴郡与汉中的地理中心和交通要冲。因此,米仓山的得名很可能与东汉时的五斗米道,以及放置“义米”的“义舍米仓”有关。
蜀道是跨越大秦岭山系,克服中国中央山脉的地理障碍,连接北边的关中平原与南边的四川盆地、沟通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古道系统,其重要性还在于,它的北南两端,分别与通往中亚和南亚的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相接。蜀道的开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穿越米仓山以及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的米仓道是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蜀道之米仓道的路线图。红色矩形框为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的大致区域。
在蜀道系统中,米仓道开通最早,约在夏末商初,当与巴族人由四川盆地向汉中盆地扩展有关,在先秦称巴岭道,秦代称大行道,若“米仓”得名与五斗米道有关,则米仓道之称应始于汉代。在金牛道未开通之前,它是关中与巴蜀之间的唯一通道。
米仓道在汉中北接陈仓、褒斜、傥骆、子午诸道,由汉中向南越米仓山至巴中,再经阆中、三台、金堂至成都。
米仓道穿越米仓山有孤云-两角(光雾山)线、巴峪关(小光雾山)线、大巴关(铁船山)线、诺水河线、汉平关(落旗山)线等多条线路。
以上诸线路中,古人也意识到孤云-两角线穿越了米仓山最高处,汉代王子韶《三秦谣》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宋代胡三省在《通鉴》云:“兴元(汉中)之南有大行路通于巴州,其路险峻,三日而达山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据考证,萧何追韩信的故事最有可能发生于此,在两角山附近至今仍有“截贤岭”之地名,加上两河口有前汉制式的桥桩孔,此线可能在前汉及汉代已成为主道。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最有可能发生在米仓道的孤云-两角路线上。
利用米仓道上奇异险峻的峡谷、山隘、山间平坝以及其它地理上的水陆交通节点,历史上形成了诸多的栈道、碥道、关隘、寨堡、驿站、村镇聚落、摩崖石刻等,使之成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交织的壮丽画卷。
韩溪河边保存的古代桥桩孔。范晓摄影
公园之内及附近米仓道上著名的文化景观包括:
通江县春载乡擂鼓寨遗址, 距今5000年左右,1984年发现,出土诸多石器及陶器,略相当龙山文化早期或更早,略早于三星堆一期文化,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原始文化类型,对研究川东北地区史前文化起源有重大意义。
牟阳城遗址,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命其在今大坝景区的焦家河之北、牟山之南建屯兵练兵之所,名为牟阳城。此后,张鲁、曹操、诸葛亮、白莲教等也曾屯兵于此。历史上,牟阳城曾为繁华的驿站边城,号称“烟户三千,客栈二十余家,铺面百余个,作坊数十家,城内居民近万人”。现附近有妇好台、巴峪关(石卡门)、土卡门、半边街、关帝庙、三皇庙等遗址。
巴中石窟,巴中境内现存石窟222处、1100座窟(龛)、20000多尊造像。其中保存最完整、艺术最精美的巴中附近的南龛、北龛、西龛、水宁寺,通江的千佛崖、白乳溪,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中石窟始凿于隋,盛于唐,续凿于宋、明、清、民国,以隋唐的窟龛与造像为主。巴中石窟尤重视佛龛的艺术雕刻,有多层及多种造型,多有精美的龛楣龛柱,窟龛形制与精湛造像相结合,形成有别于中国北方佛教石窟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巴中样式”。
巴中南龛石窟,有独特的龛楣龛柱雕刻。范晓摄影
巴中及米仓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传统民歌——巴山背二歌,汉族民间传统舞蹈——翻山铰子。
在公园内,您可以从民间的传统歌舞戏曲、传统工艺技艺、传统食品制作等诸多方面,去体验与品味文化遗产的丰厚淳朴。
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糖麻饼的制作。范晓摄影
附录:
笔者为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主碑撰写的碑文
光雾山-诺水河,居米仓山脉之核,处中国南北之交。喀斯特峰丛雾列,溶洞溢彩;花岗岩山峡峻秀,潭瀑流光。石崖层叠,写扬子板块地质史书;古道穿越,开秦川巴蜀文明通途。生物宝蕴,群岳竞翠;丽质天生,红叶争辉。为地质遗迹自然景观之保护传承,为当地社会本土文化持续发展,巴中市暨南江县、通江县,始创建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并申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拳拳之心,披肝沥胆,筚路蓝缕,继往开来。愿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与世长存,让人类永享其福祉。
开采作为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主碑的奥陶系龟裂纹石灰岩。范晓摄于采石场
附注: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主碑,采用米仓山的奥陶系龟裂纹石灰岩原石,具有造型优美的层理石纹、溶沟石芽,以喻地质公园独具特色与魅力的地质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