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地震之后,九寨沟景观的变化
地震之后,九寨沟景观的变化
撰文︱范晓 摄影|范晓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引发了广泛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建筑、道路以及部分景观受损,自然环境与景观产生了新的变化。
地震后,九寨沟景区被迫关闭,并开始地质灾害治理和受损设施的重建。2018年3月8日,8.8地震8个月之后,九寨沟景区有限度的重新开放,每天限量接待2000人,仅接待团队游客,只开放由沟口经则查哇沟至长海的线路,而且是专车专导,午后即返回,以尽量减少对灾后重建工程施工的干扰。
受2018年6月下旬强降雨的影响,九寨沟发生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基础设施又遭损毁,安全风险增大。为此,九寨沟景区于2018年7月1日再次闭园,停止接待游客。
2019年9月27日,8.8地震两年又一个多月之后,于万众期盼之中,九寨沟终于重新开放。这一次仍然是有限开放,每天限量接待5000人,仍然仅限团队,游览区域除则查哇沟之外,增加了日则沟的诺日朗至五花海的地段。尽管还是有限开放,但这是历经两年多的灾后重建之后,重振九寨沟旅游产业的曙光。
笔者曾于2018年6月中旬到九寨沟考察,记录了所看到的景象。在此看图说话,为你回顾8.8地震对九寨沟环境与景观的影响。
九寨沟地震后,山体的崩塌与滑坡,主要沿地震断裂成带状分布,集中于干海子至九十九道拐,以及箭竹海-熊猫海-高瀑布一线。
九寨沟干海子东侧山岭的崩塌。
九寨沟干海子至漳扎的“九十九道拐”公路沿线的崩塌与滑坡。巨石砸毁了公路的护栏。
在大录与漳扎之间的弓杠岭垭口,向南眺望沿地震断层走向分布的崩塌滑坡群。图片右下部弯曲的公路,为弓杠岭北坡的“二十二道拐”盘山路,曾经是古驿道所走的路径。
日则沟的五花海至熊猫海地段,沟谷左岸的山体崩塌与滑坡,可以看到森林被破坏。
五花海与熊猫海之间的老虎嘴公路段的路基垮塌与路面开裂。五花海以上公路与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以及地质灾害的治理还在进行中,所以目前日则沟开放的路段向上只到五花海为止。
五花海与熊猫海之间公路段附近的山体滑坡。
五花海与熊猫海之间公路段崖壁上出露的断层。图片右侧是较平整的断层面,断层面上可见断层错动摩擦形成的擦痕;图片中部为断层错动造成的碎裂岩。
图片中上部可见五花海左岸的山体滑坡。
8.8地震后,九寨沟地质灾害的治理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参与治理的施工单位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治理与重建还在进行,人们期待九寨沟的旅游观光恢复到完全正常的状态。
诺日朗瀑布在地震中崖壁发生崩塌。瀑布下方可见堆积的崩塌块体。崩塌致使瀑布崖壁向后退缩约2至3米,并形成裂缝与凹槽,使瀑布的流水向这里汇聚集中下泄,其它的崖壁段水流大大减少。灾后重建中,专家采用与钙华类似的材料,对此段崖壁进行了修补,填充了凹槽与裂缝,使流水回复到沿整个崖壁段较均匀的下泄。图片所示为瀑布崖壁修补后的景象。
诺日朗瀑布崖壁崩塌处修补后,诺日朗瀑布恢复的状况。
地震时,火花海前端的钙华堤崩塌并被冲决形成的溃口,原来的栈道也被冲断。远处为火花海下方的双龙海。
火花海溃决以后,湖水排走,露出了湖底,可以看到厚厚的钙华堆积。
这是笔者2005年10月拍摄的火花海。火花海因阳光照耀水面,波光粼粼,如火花闪烁而得名。
火花海溃决后,湖水排入下方的双龙海,使双龙海湖水加深,颜色变得比以前更美丽。
这是笔者1999年6月拍摄的双龙海,湖水较浅,因湖中有两道钙华堤埂状若双龙隐没而得名。当时的水色不如现在漂亮。
火花海溃决使双龙海水位抬升,也使双龙海前端的瀑布水量大增,形成比地震以前壮观得多的双龙海瀑布,成为一处新的景点。景区也在双龙海瀑布前新设了观景台。
火花海溃决后的水流,把大量钙华岩块冲刷下来,堆积在双龙海瀑布下方。
灾后重建中,火花海是否恢复,存在争论。笔者的意见是,九寨沟的景观本来就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自然作用过程。既使从人的主观审美来看,有毁景也有造景。体验这种自然变化过程而获得感悟与乐趣,也是九寨沟景观的价值所在。火花海溃决后,虽然湖水被排空,但下方的双龙海的景观得到改善。另外,火花海的干涸,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观察九寨沟湖泊底部地质地貌结构的窗口,它何尝不是一项新的景观资源。对九寨沟湖泊的成因,历来存在争论:冰碛堰塞?钙华堰塞?崩滑堆积堰塞?不一而足。而火花海湖床及前端堤坝的暴露,也给人们探究这些湖泊的形成之谜提供了帮助。
(关于九寨沟景观的特点与成因,可参阅笔者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18年12期发表的《世界屋脊东缘的钙华花环 横断山的奇异喀斯特》一文)
公众号相关文章链接:
九寨沟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不能“修复”——范晓和你聊九寨沟地震及九寨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