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志红,看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之路(二)
四、武志红的爱与自由
2007年1月,星期六下午,武志红在广州时代廊桥幼儿园见到其仰慕已久的孙瑞雪。
武志红说道:“看到孙老师的第一眼,我就恍然有种感觉,仿佛刹那间明白了,她的那本书为什么能写成那个样子”,并接连称赞了三个不一般:单纯、坚强、神奇!
那本书的名字叫做:《爱和自由》。
2007年10月,一名名叫李雪,后来微博名为“李雪爱与自由”的女性在其博客中写道:
我们无法判断李雪此前是否读过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
如果没有,那么李雪自己体悟到的这些内容,与武志红的观点简直不谋而合。
而在2008年3月,李雪在博文中满怀感激的说道:“感谢武志红老师,感谢宽容爱我的人,感谢一同与我探讨心理学的群友们”。
突然的,李雪闯入了武志红的世界。
亦或是两个惺惺相惜的人,彼此靠近。
2007年,武志红在朋友开的咨询中心兼职,并与机构五五分成。
武志红说道:“我那时视金钱如粪土,觉得没什么,李雪受不了,她说凭什么这么分,你名气这么大,完全可以自己开工作室做心理咨询,为何要给别的机构打工呢”?
于是在李雪极强的行动力下,武志红广州的工作室三下五除二就建好了。
在她的推动下,武志红的课程也办起来了。
在她的谈判下,武志红出书的版税一下子升高了很多。
“可以说,如没有李雪,这些事很可能都不会发生改变,我很可能现在既没开工作室,也不会办课程,而就是在做一个不会犯错的宅男,名气很大了,但还在别人的工作室做着这些事——咨询,加写文章”,武志红如是说。
和李雪在一起后,武志红的收入猛涨,最初年年都在翻番。
讲课价格从最初的半天一千到三千迅速上涨到一万,到现在的半天至少六万。
“我的事业能发展起来,她是最初的核心推动力”,武志红在自己的文章中说道。
在提到李雪时,武志红这样评价:“她很美,极其感性,极度聪明,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接触过比她智商更高的人,美貌、感性、高智商,都是我喜欢的”。
这些字眼中,武志红对李雪的欣赏溢于言表。
而武志红科学主义的脑袋,也恰恰是被李雪敲碎的。
2012年6月下旬,武志红接连做了三个非常有冲击力的梦,在最后一个梦里,他变成了一个精神病人。
在这三个梦出现后的几天,武志红与李雪在外出旅游时突发意外,李雪从马上摔下来,腰椎粉碎性骨折。
一反常态的,李雪坚持拒绝看医生,并找了一位神人只通过电话进行治疗,结果她立即就能在床上爬一圈。
此后发生在李雪身上的一系列神迹,让武志红对自己的科学主义的脑袋产生了怀疑,并最终将其抛弃了。
单纯、坚强、神奇,武志红曾赞叹过的《爱和自由》,在李雪身上完美呈现。
我们似乎找寻到了武志红抛弃自己曾经的走过的“科学主义道路”的直接原因。
因为李雪。
亦或是,因为爱。
而李雪的自由,在职业道路的选择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2009年11月,李雪开始做实习咨询,却十分高调的宣布,“关于咨询师从业资格证,我没有这个证书,也永远不打算去考”。
而李雪的自由的任性,也为她带来了一些困扰,并在2017年的那场网络争端中引火烧身。
2010年10月,有来访者在网络上对李雪的心理咨询提出质疑:
面对投诉,武志红坚定的站在了李雪那一边,拒绝为来访者退款。
亦如2017年初的那场争端一样。
五、风波再起
2014年5月,李雪突然在微博宣布与武志红“分道扬镳”。
武志红也留言表达了对彼此的尊重和祝福。
而在李雪2014年5月29日发布的《我理想中的男人和伴侣关系》博文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一丝两人分手的缘由。
在文章的开头,李雪说道:写这篇文字,不是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只是作为一个女人。
李雪提出她所欣赏的男人是:
1、有胆气,深思熟虑固然好,但永远深思熟虑才行动的男人,那是被阉了的。
2、和金钱的关系丰盛流动,自然轻松,不紧抓不抗拒,无论有没有金钱在身,都自有作为一个人本身的存在感,若把金钱当做人生目标,安全感、价值感、存在感依附于有多少资产,钱被供奉在本不属于它的位置,那么钱再多,也只能说明内在需求还处在较低层次。
3、把父母当人,把自己当人,把老婆当人,谁也别拿身份当天条,自然会流动出亲密而有界限的相处之道。
4、跟孩子的关系,孩子是一个神圣灵魂的投胎,不可强求也无需抗拒。
5、关于忠诚与责任,成年人的关系中不存在抛弃与被抛弃,从根本上说,也无需存在忠诚和责任。两个真实的人共同成长,自然带来结果上的忠诚,它不来自外部规则,而是两个生命自然的选择。
6、伴侣关系对我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向内的意义,为了亲密,我相信,两个不跟自己较劲、不拧巴的人,绽放生命活力的人,自然会缔造亲密。伴侣关系的第二个意义是向外的意义,既共同扩展生命体验,这并不是说必须从事同一个事业,总要粘在一起。
而李雪在随后的一篇博文《莫忘初心-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做成年人》中,更在文中标红提出:
1、有亲密,有爱的流动,一切都是对的;相反,若没有情感在流动,即使成为世界上最正确的人,那也是可悲的僵尸一具。
2、反馈的时候,记得不要讲道理,因为所有道理都在评价说,你是错的我是对的。
3、两个独立的成年人,有能力为自己说话,为自己去表达,完全不用背负彼此的情绪,不用压抑自己讨好对方,不用为对方的感受负责。仅仅单纯而深情的看见,是多么美的亲密和自由。
这两篇文章的主观性过于强烈,强烈到我们不禁怀疑,李雪所说的这些,是否指向了某个人?
而文中所抱怨的种种,是否在那个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在后来的文章中武志红提到,当李雪帮助他在经济收入上得到极大改变时:
“最初这些改变让我非常不适应,总觉得她是满脑子想钱的坏人”。
“而我们14年分手后,因痛苦纠缠没有了,而我自己又可以去争取金钱,所以收入一下子又开始爆”。
可以看出,至少在对待金钱的观念上,两人存在巨大的分歧。
2015年1月,李雪在一篇约稿中直截了当的提出:付出感,是婚姻关系的坟墓。
而武志红也在随后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家如坟墓,最极致的孤独。
一切仿佛尘埃落定。
两个曾经彼此惺惺相惜的人就这样转身告别。
不清楚到底是谁,跟不上了谁的脚步。
在回想起这段感情经历时,李雪用了一个形容词:极度痛苦。
在《谈谈李雪》一文中,武志红也用了类似的词:“我们在一起很痛苦,都没有啥蜜月期”。
离开了武志红后的李雪,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开始录制自己的课程并创作小说。
依然在微博中时不时的提及武志红。
2017年2月,一如既往在微博表达自己对“中国式父母”不满的李雪,受到了徐凯文的抨击,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2月有余的网络论战,扰动了整个心理咨询。
继承了武志红思想衣钵的李雪,在受到徐凯文碰瓷式的网络声讨时,下意识的向武志红求助,将其拉入战壕。
一时间,各种论调纷扬四起,学院派与江湖派的恩怨、孝道与职业伦理等等观点不断推出,大有九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架势。
武志红仿佛一位英勇的骑士,勇敢的站在最前面替李雪抵挡着所有的炮火。
最后,武志红写下《谈谈李雪》一文,告诫道:心理师注册系统很好,但别让官方代言人感觉,异化你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感觉。
然后翩然离去,不再做任何评论。
而作为武志红的研究生同学及徐凯文的师兄兼同事钟杰,作为和事佬点评道:
此时我们才惊讶的发现,论战的双方,武志红与徐凯文,是同门师兄弟。
一场网络论战终于同门相争。
而武志红的新书《巨婴》,在此时诡异的被全面下架。
一切又归于平静。
六、网络共生体
网络是有记忆的。
2008年,豆瓣出现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人数一度超过10万人。
武志红不时引用其中的案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正像那些对自己的父母充满恨意的孩子一样,出身于学院派,却游走于江湖的武志红,对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似乎也是不屑一顾。
发轫于传统纸质媒体,起势于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武志红。
在冥冥之中又通过网络遇到了自己的“爱与自由”。
而武志红所有的文字,也几乎都能在网络中找到。
互联网,似乎已成为武志红的记忆存储器。
甚至那些可能已被他遗忘的内容。
就像是,与网络共生一般。
而出生于90年代后的互联网土著,又何尝不是呢?!
在网络中成长,在网络中疯狂。
将个人形象异化为抽象的符合。
给网络共生体以无限的共情和投射空间。
往期文章:
拉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