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到访西湖大学 | 穿越600年历史,他想对西湖大学说什么
10月30日,iMEET第四期,故宫“看门人”单霁翔到访西湖大学。
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相遇。
西湖大学遗传学讲席教授、副校长许田盛装出席,并向单霁翔先生脱帽致礼,他说:“人类和其他生物最不一样的一个地方,就是我们敬重历史。因为历史代表了文化和智慧的结晶。非常荣幸能请来单霁翔先生为我们的学生讲课。”
一身中式礼服的单霁翔先生,同样向当天在座的科学家们鞠躬致敬,他幽默地说:“我早知道施一公先生在创办大学,动静很大,但没想到是这么好的一所大学,我心里准备不足!”
一把太师椅一个茶桌,单霁翔坐在舞台中央一讲就是3小时。最古老的博物馆与最年轻的大学,就此展开了一场有风度、有温度、有深度的对话。
说细节
“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
分享从每一个细节开始。
“欢迎大家有时间参观故宫的卫生间。”
“你进去时要先大喊两声,让小动物先跑,你再进去。要不然你踩了小动物,你尴尬,小动物也尴尬。”
“乾隆皇帝当年(走进慈宁宫)看到的室内情景应该和今天观众看的情景一模一样,只不过现在比那时候少一老太太。”
单霁翔一如既往地幽默诙谐,他以图为引,从故宫曾经面临的售票难、进门难、找路难、游览难、休息难开始,讲述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我们跟着观众走,观察观众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一步步改。”这以后,故宫推出了网络售票、电子标识牌、自动讲解器,推进了厕所革命、扩大了开放空间……
历经5年时间的改变,故宫焕然一新。“人们再到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的美景。作为一个观众走在故宫博物院里,他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脚下,自己的身边,是当他们走出故宫博物院的时候回想自己得了什么。这就是我们想要呈现给大家的一个有温度的博物馆。”单霁翔说。
惊艳于故宫之变,很多人都在探寻这场“有温度的变革”是如何发生的,单霁翔淡然地归结为两句话:“一个要把工作当学问做。一个是把问题当课题解。把工作当学问做,不是重复做工作,而是不断研究工作提升的可能性。把问题当课题解,工作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难题困难,不要回避绕道,你就试图一定要解决它,当课题一样把它解开,工作就会进步。”
说科学
“到故宫来修文物不是像电影里演的那么浪漫。”
河南上蔡郭庄楚墓出土升鼎修复前后对比
说完对观众的关怀,单霁翔先生接着讲对文物的“关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文物修复。他从电脑里调出一幅幅故宫曾经修复的文物实例,有清朝学者董诰的画,有先秦的鼎还有绚烂的唐卡。从一堆看不出任何形态的黑色残片,到修复后一个个令人惊艳的作品,当大屏幕上出现修复前后的对比图时,现场响起一声声惊叹和掌声。
故宫文物医院
这些惊艳之作的背后,有工匠的专业和执着,更有现代科技力量的强大支持。故宫首创了世界第一个“文物医院”,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全自动运动粘度计、通用型文物450KVCT系统、造纸纺织联用纤维分析仪、大样品室X射线荧光能谱仪……这些走进古老红墙的新名词,让西湖大学的师生倍感亲切,原来科学与故宫的交集如此之深,原来我们也拥有“修复故宫”的力量。单霁翔顺势提出要求说:“文物修复也需要对症下药,我听说西湖大学的科研设备也不错,有需要我们会来求助!”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虽然《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播出后,点赞最多的就是年轻人,虽然从那一年后,每年报考故宫博物院、要来修文物的人迅速增长,但是修文物真如视频里那么岁月静好、浪漫惬意吗?
“不是的!那是一旦择业、从事一生的工作,需要我们有文化情怀,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单霁翔正色道,那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很多时候是枯燥的,需要极其执着和专业的工匠精神。这与科研工作一样,都要静下心来,要耐得住寂寞,钻研深处的道理,做好每一个步骤。
“所以,当年轻人选择走上这条路的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与智慧,还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拔的毅力。”
谈思想
“一切的改变源自理念,其他的事情都好办”
原定2个小时的讲座,不知不觉延迟到2个半小时,3个小时,但台下的听众依然没有散去的迹象。单霁翔的PPT犹如一部浓缩版的故宫历史,每一张图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一次改变,一项创新。他说:“开放故宫再多的区域,举办再多的展览,到故宫博物院参观的观众仍然是全球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成为亿万级博物馆,10亿万级博物馆,要靠什么?只能借助互联网技术。”
他说,改版故宫网站、加大社交媒体宣传、建立数字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成立故宫学院……“故宫很可能是全世界博物馆中最好的数字博物馆。”
他说,故宫的文创产品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因为他们走出的每一步,都是既符合大众审美,又保留传统特色和历史价值。“关键在于,所有的项目都是深挖自己的文化资源原创的,让人们能看到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充满希望的故宫。”
还有一组数据让人惊叹,2014年,故宫展区只有52%,2018年扩展到80%以上,大量沉寂数百年的文物从库房走到台前,但这期间,却没有发生一起火灾、偷盗等安全事故,让这位看门人得以“安全退休”。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一切改变都源自理念!”单霁翔说:“所谓保护文物,不是藏在库房里严防死守,而是应该让文物重新在人民的生活中展现它们的魅力。有魅力的文化遗产才能得到人们的呵护,人们呵护的文化遗产才有尊严,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当这些文化遗产资源和博物馆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时,才能惠及更多民众来保护中华文明。”
“所以,只要理念有了,其他的事情都好办!”
细节之变,科技之变,思路之变,单霁翔说的是600年故宫的革新故事,台下的师生却听出别样味道。
新中国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教授治学、行政理校、学术导向决定行政服务的理念;独立实验室、长聘与准聘相结合的聘任制度……西湖大学从诞生至今走过的每一步,何尝不是理念为先、行动至上?科学探索的路上,不是同样需要转思路、求突破以及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干精神?
当天讲座现场,西湖大学三位副校长许田、仇旻、朱晓芸,讲席教授杨阳、崔维成、李凌等,都坐在台下。PI和博士生里三层外三层站满了报告厅,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数不减反增。
许田老师说,我们需要“遇见”这样的人,这样的思想,我们需要在文化中寻找智慧与力量。“若干年后,如果西湖大学只有科技、只有实验室,那是我们的失败!”
小花絮:单霁翔眼中的西湖大学什么样?
“我第一次来西湖大学,听说这是全世界博士比例最高的一个大学,我觉得在这里交流会很吃力。后来听校长说主要是理工科的,没有学历史的,我又放心了。结果刚才到这里面一听大家答题,答得那么专业,我又担心了。
我来得比较早,校长请吃了一个盒饭,非常好吃。一看价目表,8块钱就可以吃很好的菜,一般4块钱,说早餐4块钱就能吃一顿饭,非常羡慕。结果校长说了另一句话,我又担心了,说我们这儿的人都胖了,胖了很麻烦,大家一定要保持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