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回答2024:生物医药更冷一年,临床价值、商业化怎么做?丨CHS2023

肖伞伞 亿欧健谈 2024-01-19

12月16日,零下15摄氏度的北京,进行着一场更为彻骨之寒的对话。

“整体看2023年融资事件数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随着IPO通道缩紧,我们发现极速融资企业后续融资的支持变得非常少,预计到明年这个趋势会进一步变冷。” 探针新基金合伙人邓婷婷在CHS2023第八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论坛上投资价值分论坛略带调侃指出。

此言一出,在场观众相互左顾右盼,看到相识人士露出苦笑。从2021年7月,《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一经发布,生物医药便进入了漫长的回调期,融资事件、融资额度均有大幅下降。原本熙熙攘攘的医疗投资,转瞬变得冷清许多。降本增效成为行业主旋律,工厂关停、收缩管线、卖厂、裁员的故事此起彼伏。

本被寄予厚望的2023,又因地缘政治影响、美元基金的保守、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IPO收紧,叠加反腐政策的出台,让医疗领域的冷板凳更加冰冷。

如何在医疗领域掘出钻石与黄金?探针新基金合伙人邓婷婷、倚锋资本CEO朱湃、天峰资本执行合伙人汤浩等人进行了热烈讨论。

01

明年或是最困难一年

直面当前资本现状,中国医疗健康与生命科技领域2023年Q1、Q2、Q3融资事件分别为390件、298件、357件。相较于2022年,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我们预期到明年,这个投资事件可能会进一步下滑。”邓婷婷指出。一般而言,在投资机构募资水位最高的一年,投资期2-4年过后,可能会到达融资最高位资金使用尽头,大概在明年出现。“我们自己感受到今年不是最困难一年,有可能最困难一年是明年。”她补充道。

企业、投资机构均要经历一个优胜劣汰、赛道出清的过程。在今年的第三季度,出手大于等于3次的机构总共有28家,总投资项目为104项,主要投向的赛道为生物技术、医美及消费品。

消费医疗或者产业链上游有营收的企业,成为投资机构的避险之选。在这28家机构中,市场化机构占17家、国资机构为8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目前国资虽然空前活跃,但今年在整个医疗领域市场,很多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布局。实际上,国资的出手频率在医疗领域也呈下降趋势。投资逻辑多元化,医疗投资机构分层明显。

就在12月初,千亿身价的药明生物披露《业务更新》PPT,下调全年业绩预期,预期药物开发营收下降18%—20%,生产营收下降15%—18%。在这份寒意满满的文件中,药明生物表示,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在未来两年预期个位数增长。

药明生物以一己之力掀起了港股CXO行业暴跌潮,12月4号,康龙化成、凯莱英均跌超10%,泰格医药、药明康德、金斯瑞、昭衍新药纷纷大跌。

将近三年的调整期,让从业者及投资者们无不感到迷茫与阵痛,投资人们偶尔还会接到创始人来自深夜11点的电话。不过回归历史长河来看,这也是一个市场“出清”挤泡沫的过程,行业逐渐回归到价值投资的趋势。

在倚锋资本CEO朱湃看来,截至目前,2023年前11个月,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及金额均不及去年。整体来看处于疫后恢复期,投资机构的判断趋于谨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由高热度回归至合理热度的调整期。

“中国城市人口占比、55岁以上人口占比决定了医疗领域一定是个长需求的赛道。”天峰资本执行合伙人汤浩坚定说到,这个赛道肯定充满希望,春天就在前方,只要我们穿越寒冬。

02

管线不再追求“大而全”

去潮水化的当下,企业如何穿越资本寒冬,去拥抱未来的春天?

尽管生物医药市场融资热度下降,聚焦到生物医药领域,当前,中国Biotech出海趋势正热,这已经成为企业们迅速获得真金白银的另一种路径。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今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 out交易,已披露交易总金额超350亿美元。

以TOP1为例,12月11日,百利天恒宣布,与BMS达成协议,将其HER3/EGFR双抗ADC产品BL-B01D1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授权后者,交易总额高达84亿美元,包括8亿美元预付款、5亿美元潜在近期付款和71亿美元里程金。

药物临床价值、疗效、创新性成为企业过好寒冬的必要准则。今年TOP15(按总金额)上榜门槛为10.2亿美元,是去年(2.58亿美元)的4倍。license out交易数量与金额节节攀升,也证明了中国创新药企的实力。

“今年海外授权这个热度,相较去年可谓是非常爆炸性。”朱湃指出,投资人已经从国内市场的偏好转向全球市场,全球性策略天花板更高。

他结合自身经验,为企业开出了五个大招:1.管线要少而精细,想象空间大,同时具有颠覆性;2.不要总以IPO为目标,而是进可IPO、退可被并购;3.合理定价估值,现阶段,估值疯涨的情形很难再现,企业的估值是可以小步快跑、稳步上升;4.商业化模式可以自建,也可以与大药企合作、寻求稳定的销售渠道合作;5.选择好落地/创业的地方。

汤浩亦如此认为,资本寒冬下,公司需要主动更频繁地调整管线,专注核心战略,剥离表现不佳地非战略业务,改善财务状况,管线更新率在10——30%表现最佳。全球化BD合作是企业破局方向,制定清晰的战略地图,深刻理解海外市场、客户需求及准入要求等。

大而全的管线,对于尚无造血能力、依赖资本输血的biotech,不再适合。评估企业自身融资节奏,打造具备竞争力和产品力的管线或成为过冬路径。

“国内需要具备临床优势,且既经济又高效的临床解决方案。”汤浩总结道,高性价比的药品、器械更能创造商业价值。

03

三个维度定一级市场医疗行业估值

寒冬之下,投资人的项目投资判断维度正经历调整,临床和商业价值的再发现变得尤为关键。

依据每月完成数据洞察,探针资本将一级市场医疗企业,归纳出三个价值递增的维度:

一、医疗价值。价值医疗观念普及,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优先级重构;生命科学技术的突破与迭代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等。在这个领域资本的共识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医疗价值如何真实有效且规模化?他们目前观察到,随着资源和资金的减少,比较少有赛道型的机会出现了。

二、商业价值。创新企业,虽能找到商业化的突破口,但在医保控费、集采下如何能规模化上量、实现商业化成为考核关键。

三、资本价值。当前上市退出通道调整、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以及商业生态复杂性增加,直接冲击一级市场投资。所有企业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在单一赛道取得垄断性?

“目前资本市场正在寻找新的共识,临床和商业价值的再发现变得尤为关键。”邓婷婷总结道。医保控费大趋势下引领了新价值取向,创新及自费产品成为突破口。

将医疗投资细化分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数字医疗及服务三大类来看,共通之处则是风险投资机构对于商业闭环和投资壁垒容忍度正在降低,企业都在构建自己中短期变现能力。

不同之处,就生物医药而言,资本永远青睐那些药物开发技术路径清晰、临床数据优越、成药确定性相对高、市场前景好的药企,所以企业适应症选择上,以终为始考虑临床推广、政策偏好等基本面信息。而扎堆、内卷的赛道,进度及数据,更加价格敏感则是投资人主要的考量,研发降本增效仍是核心逻辑。

医疗器械则应用为先,产品为先,不“唯技术论”。所有的企业创业以及投资人寻找标的主要围绕需求、准入以及临床应用这三个维度。国产替代仍是逻辑之一,能以创新应对集采商业化压力的企业更具备优先级。

在数字医疗及服务中,细分赛道可能各领风骚两三年。注册证不是绝对壁垒,投资人对于概念验证周期也在变短,直面早期项目的商业闭环拷问。“从投资‘技术’,到投资‘商业生态’,IT技术从估值支撑变成解决方案支撑。”她总结道。

或许正如凯乘资本高级副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卓逸所言,在面对未来长期不确定的行情下,对企业来说,拿钱是最重要的事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投资机构来说,信心是最重要的事情,你不投我不投,市场明年接着愁,你一笔我一笔,牛市明年就开启!

信心,或许是穿越寒冬的重要支撑。



  关注我们 


随手 在看 ,佳文共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请回答2024:生物医药更冷一年,临床价值、商业化怎么做?丨CHS2023

肖伞伞 亿欧健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