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14:00“测绘大讲堂”之“地球重力场与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直播大幕开启
↑ 点击上方「中国测绘学会」
可快速关注我们
导读:
测绘大讲堂、诸子百花放,文化与科创、学术共分享!4月7日(14:00-16:30),“测绘大讲堂”第三季第一期直播大幕开启,主题为“地球重力场与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小编提前准备了抢先看,敬请关注!
主持人简介:姚宜斌,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长期从事测量数据处理、GNSS近地空间环境监测等研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
报告人简介:孙和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1995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比利时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物理学院。现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会士,IAG地球动力学与固体潮专业委员会委员,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等职,曾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地球动力学与微小形变的高精度重力信号检测、理论模拟和力学机制探索等研究。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发表论文220余篇。
报告简介:主要涉及的基础科学研究部分:一、学科背景,二、重力测量的基本概念,三、重力场的科学应用,四、对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报告重点:比较全方位给出重力在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应用举例:包括基于国际绝对重力仪比对的重力基准,珠峰高程测量与南水北调工程中重力的重要性,重力技术在海平面变化、海底地形、地表水质量迁移和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应用,重力在地球自转与极移,液态地核和固态内核动力学效应检测的例子。以及在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一、提倡发展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导重力技术,量子重力技术,包括发展矢量、全张量梯度、惯性重力一体化重力测量技术等。二、卫星、航空、海洋和陆地的立体探测布局和体系建设。三、加强海洋重力测量与科学研究。
2
报告人简介:姜卫平,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学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在高精度卫星定位、坐标框架、变形监测、卫星测高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9项;发表论文170余篇,专著3部。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中国测绘学会位置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自然资源部导航与位置服务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珞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报告简介:一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介绍;二是北斗赋能万物互联:三是北斗助力数宇经济发展。
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事物、人、数据和互联网联系起来,万物互联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万物互联驱动着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引领数字经济的新潮流,将深刻改变这个世界。而北斗能够提供万物的空间和时间信息,这些信息是万物互联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期沙龙我们同时邀请到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测绘基准部张鹏主任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导师付广裕教授一起参与我们的互动话题讨论。
互动话题
(1)重力在国家海洋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请问我国海洋重力测量现状如何?你对未来学科发展有何思考?
(2)重力的应用依赖于技术进步,请问超导重力测量与传统重力测量的差异在那?它在认识地核动力学与地震火山爆发事件方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在当前的车载导航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可不可以展望一下北斗能为下一代智能车载导航或无人驾驶提供什么帮助?
(4)时空信息是重要新型基础设施。当前我们正在加快高质量发展,发展数字经济。如何理解时空信息在数字化发展中或者说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现任职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测绘基准部主任,正高级技术职称。1990年就读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专业本科,2013年获得武汉大学测绘工程工学博士学位。
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2019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21年入选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发表相关论文四十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等。
现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第一专业委员会主任,自然资源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测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北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建立与更新的理论、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在坐标框架动态变化与稳定性分析、区域与全球框架的融合转换、时间序列处理技术、INSAR结合GNSS基准站实现基准配准、形变量校核以及联合平差以及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的格网化服务等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及应用。参与完成国家GPS A/B级网、国家2000GPS网的建设,负责完成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初步实现我国测绘基准现代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震位错理论、地壳变形以及岩石圈均衡研究。1996年同济大学本科毕业,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硕士毕业,2007年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毕业,2010年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出站。2005年11-12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学者,2007年4月-2008年5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做特任助教,2013年4-8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做特任副教授。曾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人社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以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所长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80多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索引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入选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人才”和中国地震局“骨干人才”,被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学会以及地震预测研究所评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现今为《地震》副主编,《Earth Planets and Space》、《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委。
关注学会公众号,点击大讲堂专题即可观看。
扫码关注我们
中国测绘学会公众号二维码
来源:中国测绘学会
编辑:张永超
初审:齐 阳
审核:彭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