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测绘 | 转型升级在路上 泛在测绘谱新章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测绘学会
2024-10-20

↑ 点击上方「中国测绘学会

可快速关注我们


本文内容摘自《中国测绘》2022年第12期






“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同样也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一方面,要从传统的数据生产型测绘转型升级到信息服务型的测绘地理信息,把测绘工作重心转移到用户需求和科技创新上来,极大地解放测绘地理信息生产力。




另一方面,要从传统的测绘体制机制转型升级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测绘地理信息体制机制,以满足国家发展和建设对测绘地理信息提出的新要求。同时,要紧密依托市场导向,全面实现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延展产业链,拓宽服务内容,从而科学、有效地调整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生产关系,切实推动转型升级。


作为生产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转型升级已持续多年并取得长足进展。


我们实现了从计划测绘向按需测绘转型升级,按需测绘成为全行业主流的生产、服务模式。近年来,按照有关测绘地理信息融入自然资源管理的精神,全行业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专长,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科学手段和决策依据,在自然资源以及其他公共服务领域,满足各行业、各领域最普遍、最基础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需求。同时,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服务用户为目标,加强扁平化组织结构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调整、牵引测绘地理信息的创新、生产和服务,实现产品和需求的对接,服务和市场的呼应,厂商和用户的互动。


我们开始从静态测绘转型到动态服务。传统测绘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静态地、较为缓慢地测绘、生产、更新地形图,这种生产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从静态测绘向动态测绘服务转型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全行业厉行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根据用户的要求,做到地理信息的随时观测、随时获取、随时加工生产、随时投入应用。


尽管如此,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转型升级仍然在路上。党的二十大提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各企事业单位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适应新的要求,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培养锻炼人才队伍,以优质、适时的保障服务,提升服务能力,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任重道远,时不我待,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进一步谋划转型之路,奋力打造测绘地理信息在新形势下的“升级版”。


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经历了多次转型升级,从静态模拟到静态数字化,再到动态数字化,接下来是基于实时高速通信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信息化。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的发展也储备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当前测绘的科技手段与应用,已从传统的测量制图转变为包含3S技术、信息与网络、通信等多种手段在内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测绘对象的范畴已扩展到陆、海、空、天和互联网络等领域,一种崭新的技术形态——“泛在测绘”呼之欲出。


泛在测绘是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新方向。2010年,刘经南院士提出泛在测绘的概念,指出泛在测绘是用户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为认知该处、该时的环境与人的关系而使用和构建地图的活动和能力。




目前,在地理国情与环境监测立体化和实时化支撑下,人类活动的位置服务实时化,人类活动范围的陆海空天一体化,室内外无缝化成为发展趋势。人类对时空位置信息的需求,正从事后走向实时和瞬间,从静态走向动态和高速,从粗略走向精准和完备,从陆地走向海洋和天空,从区域走向广域和全球,从地球走向深空和宇宙,从实体空间走向虚拟网络空间。这也正是以探测、感知和认知为主要功能的传统测绘,从主要面向自然延伸到面向社会和人类自身,从而满足泛在化、实时化和智能化测绘需求的必然过程。对环境的感知,以及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感知、认知和相应服务,是泛在测绘的重点之一。


泛在测绘展现了广阔的服务空间。以北斗/GNSS为核心的高精度时空位置服务对泛在网进行赋能,使其可感知目前技术能达到的地球及其周边宏观空间、多尺度时间域内的物质和人类活动的时空位置,即陆海空天、室内、地下以及包括人类信息活动的虚拟空间(互联网)的时空位置。当下的网络动态地图、道路导航电子地图、单位车辆运行状态监控地图和平台、道路拥堵实时地图、气象与环境地图及其实时性服务等,都是泛在测绘的表现形态。


广域网、物联网、5G通信网络等陆续商用,使网络连接泛在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了车联网、共享经济、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大数据和云计算需求,这些成为泛在测绘的服务热点。


精确地壳板块构造运动测量,海洋中的台风和大气中的水汽运动及其进入陆地后的变化探测,电离层电子含量活动及其变化规律认知,海洋风场、海洋波浪运动、海洋潮汐及洋流变化规律的认知等都对泛在测绘和时空位置服务提出需求。


泛在测绘赋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泛在测绘与位置信息服务网,包括感知网络、通信网络、计算网络和定位网络等部分,需要对包括传感器网络、互联网、5G移动通信网、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向泛在、精准、可控的CPS/工业互联网进行改造和升级,从而建立起新型的泛在化、智能化、陆海空天网一体化的泛在感知网络基础设施体系。


智能时代的泛在测绘,是在实现泛在网与泛在测绘融合的基础上,为满足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等智能时代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需求,由不断演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自然智能新技术驱动的时空位置测绘。利用眼动轨迹分析技术、体感技术、智能语音输入、空间显示及全息显示技术等,泛在测绘以整体的形式把增强信息融入到现实世界中,为用户呈现立体化、沉浸式、随动的增强现实场景。泛在测绘在规划设计及工程领域方面也有用武之地。泛在测绘的时代已经触手可及。



泛在测绘助推时空信息大众应用


泛在与大众应用,本身就是逻辑关联很强的两个词,泛在测绘是手段,时空信息的大众应用是场景和服务解决方案。泛在有两个层面的理解,即无所不在和无时不在,在空间上处处存在,在时间上时时存在,不仅存在,而且交互,互为感知。




泛在测绘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全新的数据获取和信息感知模式,万物互联的时代,终端传感器和传输网络能力的持续提升,让时空信息、属性信息被动态获取,更多的信息服务产品、系统和解决方案涌现,进一步提升生产和生活的信息化水平。


泛在测绘就在我们身边。在一些数字政务建设较好的地区,有提供给非执法人员上传数据的国土执法监管系统,可以上传违建的连续变化图片、详细地点和所有者信息;在绝大部分的导航电子地图里,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谷歌地图等,都有给使用者提供路网和属性修订、补充信息的入口,并且所提供的信息得到确认后可以得到经济奖励,甚至有些区域和信息直接采用众包的方式获得数据;在一些基于电子地图的应用APP上,都有使用者提供位置信息与平台交互的功能,如实时提供交通拥堵、道路施工等位置信息提示,提供美食店铺位置打卡标注与营业动态,提供徒步探险路线位置打卡与纠错等。


刘先林院士指出,未来完全有可能出现以手机为核心的测绘仪器设计思路:手机RTK、手机无人机、手机自动驾驶等,高速发展的智能手机几乎集成了测绘所需的全部传感器:双频卫星信号、各种相机与摄像头、IMU、罗盘、里程计(计步器)等,特别是其4G/5G通讯功能远超RTK数据链,格网化的差分信号接收能力没有瓶颈,计算功能、存储功能(CPU+GPU)极有可能逐渐赶超传统测绘方式,可以看到现有的测绘仪器已经无法达到手机作为云平台的移动端能力。如此,当手机作为泛在感知传感器时,泛在测绘真的无处不在了,你的每一次APP应用操作和每个位置的移动,都成为了泛在测绘的成果。


对于泛在测绘,刘经南院士有过深入的论述。刘经南院士认为,互联网是泛在测绘快速更新和及时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和基本保障,传统测绘与泛在测绘的最终表达形式都是地图,泛在测绘更加注重了解人与环境的实时状态和动态趋势,而非静态状态。用户为解决某一问题所感兴趣或能够感兴趣(合法且合乎伦理道德)的任何目标、事物事件或相关人的位置,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自然的还是社会的,都可成为泛在测绘的对象。


对环境的感知,以及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感知、认知和相应服务将是泛在测绘的重点。刘经南院士提出要构建新型的泛在化、智能化、陆海空天一体化的泛在感知网络,以北斗/GNSS技术为主建立精准的国家时空基准设施(即PNT),将泛在环境感知网络和基于卫星定位的时空位置服务网络融为一体,包括感知网络、通信网络、计算网络、定位网络等。


更泛在、更融合、更智能,是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的方向,服务更多领域、服务数字经济、服务大众,是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动能和愿景。


END



文 / 本刊评论员、本刊编辑部

编辑:张永超

初审:齐   阳

审核:彭震中





声明:本文为《中国测绘》原创文章,授权合作请在本公众号留言,或致电:010-63881401。






《中国测绘》期待您的来稿

《中国测绘》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变迁的

记录者、思考者、传播者


  • 自然资源部主管

  • 中国测绘学会主办

  • 面向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全国性综合刊物


投稿信箱(只接受电子投稿):

letters@sino-survey.com



《中国测绘》全年征订中,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可在线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测绘学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