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熟悉的公大木樨地,竟然还有那么多你不知道的事

2016-12-28 公大官微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这些天,公大“口述校史”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中。校史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公大的优良传统和历史记忆。今天,参与“口述校史”的小记者们就要带大家来听一听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总务处处长李国庆爷爷为我们讲述木樨地校区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李国庆爷爷讲述校史

李国庆爷爷现已86岁,他1949年8月就来到华北公安干部学校成为第二期学员。1950年3月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任中央人民公安学院校务科工务股干部,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校管部副主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总务处处长等职务,直到1992年离休,主要从事校务管理、校舍建设、后勤服务等工作,为公安大学建设发展奋战了整整42年,亲眼见证学校木樨地校区从最初的荒凉到如今的优美。

解密木樨地之校园选址的由来

中央公安干部学校成立初期,学校没有固定的校舍,只能暂借白云观办学。没有课堂,学员露天上课;没有食堂,学员席地就餐;没有宿舍,学员睡大通铺,二十来人挤在一个殿堂里。后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员数量增多,原有校舍已无法满足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经反复考察和集体讨论,决定在复兴门外羊坊店村(现木樨地北里和南里)另选校址。

1951年1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审批,同意将复兴门外、复兴路南、京绥路西四十四万平方米土地作为学校建校用地。当时,该区域属于羊坊店村村民私人所有,土地一片荒凉,多为耕地或坟地,学校就从当地村民手中一块一块将地买回来。因建国初期北京市地下水较浅,不适宜建设大型建筑,就先建立了北大门和东西各十六间平房,修建了从北大门到学校办公楼的大马路。学校的主体建筑在河南边开始建设,先后修建了办公楼、东西配楼、八栋平房等建筑,并于1952年10月底由白云观正式搬入木樨地校园。

图为学校从当地村民手中买地的地契

图为1953年木樨地校区校园鸟瞰图


图为1953年木樨地校区建成的平房

解密木樨地之校园用地的变迁

木樨地校区买回来地后,学校服从国家建设大局,将永定河北的土地陆续交由公安部及其他单位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校的北大门和东西各十六间平房陆续拆除,在平房的土地上建设了22号楼和24号楼,作为中央高级干部宿舍,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和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就曾住在这里,至此河北岸的全部土地移交给其他单位。

永定河南的土地主要是1963年在原西仓库的位置建设了现在的京安印刷厂,1972年在校区的南部建立了现在的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成立物证鉴定中心的时候,学校操场400米跑道缩短到300米。2007年,学校与物证鉴定中心分隔管理,再将操场由300米跑道缩短到200米。同时,文革前后,经公安部批准,学校陆续在校园里建设了30号、31号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校舍,以及东西小区的各个住宅楼,最后形成了目前的校舍情况。

图为木樨地校区平面图

解密木樨地之建筑物们究竟多少岁?

校内平房1951年建成,65岁,其后经过多次维修装修。

礼堂 1954年建成,62岁,其后经过多次维修装修。

办公楼1951年建成,1994年改造重生22岁。

校医院楼1986年建成,30岁,其后经过多次维修装修。

实验楼1986年建成,30岁,其后经过多次维修装修。

西配楼1951年建成,1996年维修改造,20岁。

东配楼1951年建成,2000年维修改造,16岁。

研究生楼(慧警楼)2007年建成,9岁。

高警楼2008年建成,8岁。

30号楼1964年建成,2010年维修改造6岁。

31号楼1984年建成,2010年维修改造6岁。

教学楼1958年建成,2010年维修改造6岁


图书馆1965年建成,2012年维修改造4岁。

木樨地校区图书馆木樨地校区礼堂

解密木樨地之公大的“地下城”

你知道吗?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学校地下别有一个世界,遍布的防空洞和地道四通八达,能将你带到意想不到的神秘地点。现在学生宿舍的地下通道仍能打开,同时礼堂前的小花园中仍然保留着那个具有年代感的入口,尽管杂草丛生,斑斑驳驳,但一块块的铁锈展示着它年代的久远。我们虽然已无从得知地下藏有何种神秘的遗迹,但我们知道,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公大背后,有更多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木樨地校区礼堂防空洞入口

解密木樨地之校园里的那些树

校园里有十几棵大枣树,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村民手中买地的时候就有了,之前就手腕粗细,现在已有几尺粗了,高警楼前、30号楼前的枣树可以称得上木区最“年长”的树,它们见证并经历了两三辈人的生活,给历史悠久的公大校园带来一种时光尘埃积淀的文化气息。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展现出的是树的宿命,一棵树,一代人,一段历史。

公安大学两个校区都有许多核桃树,很多同学爱称其为公大的“校树”。木樨地校区各平房间的核桃树是1960年种的,当时种了许多经济树木,现在图书馆后还有许多梨树、山楂树。28号楼建设前,那里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果园,种满了梨树桃树,每年到春天还种菜。

校医院南侧的小果树园

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为我们这些孙子辈的小孩子讲述公大的历史,让我们有了厚重的历史感。对于学校的历史,可能许多同学了解的都不是那么深入,或许对大家而言校史只是档案中保存的一排排陌生的名字,这些名字只是一个个由墨迹驻足于尺素而留下的淡淡印记,也仅止于名字。

但通过口述校史的活动,通过老同志的描述,那些名字又鲜活起来了,变得有血有肉,那一个个藏匿于墨迹下的故事,或难忘,或悲伤,或欣喜,或感人,都清晰地浮现出来了。每一个参与者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老一辈公大人对校园那种真挚而深沉的感情,他们一手建立的公大校园,也陪伴着一代代莘莘学子。70年的故事,70年的公大,公大从历史中走来,也会一直走下去。



口述:李国庆

撰稿:刘秋呈 崔芷铭 徐雅珂

审核:邓杰

编辑:李英洁



精彩回顾


  警色人物篇:《公大情怀》第三波

★炫酷建筑篇:《公大情怀》第二波

爆美风景篇:《公大情怀》第一波

专访公大校友:陕西省公安厅治安管理局处长刘党勋

  延时摄影来袭:带你领略时光流转下的醉美公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