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卢浮宫作品赏析——《洛林大臣的圣母像》凡·艾克兄弟

2016-12-07 康越



1415年根特市长约多库斯·威德胡伯特·凡艾克订制祭坛画,他画了10年,未完成就去逝了,后由弟弟扬·凡艾克继续完成,安置在根特圣贝文教堂



【名称】:          《洛林大臣的圣母像》

【类别】:            油画

【作者】:            凡·艾克兄弟

【创作时间】:    1433-1434年

【尺寸】:            66×62厘米

【现藏地】:        巴黎卢浮宫


凡·艾克兄弟是指14世纪到15世纪尼德兰画家胡伯特·凡艾克(1370—1426年)和扬·凡艾克(1385/90—1441年)兄弟。这是一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巨作,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和人文主义艺术的诞生,并奠定了尼德兰文艺复兴艺术的基础。由于根特祭坛画是运用油调颜色绘制而成,因此凡艾克兄弟成为欧洲油画的创始人。


这件作品扬·凡·艾克应自1422 年起就担任波戈涅和布拉邦特大臣的尼古拉·洛之邀,为波戈捏的奥童主教堂而作的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天使加冕的圣母和圣婴,也可以看到捐赠者本人跪在左侧。这件作品依然沿用了扬·凡·艾克作品所特有的特点。画中的环境和人物,总是从各个细节仔细研究过,从梁柱的装饰到大臣衣服的刺绣,从地板的花纹到背景的花卉、禽鸟和植物,鉅细靡遗,无一例外。赭石色和棕色的整体色调上,跪凳的蓝色布幔和圣母长袍的红色特别醒目。近景中两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均按中心透视法绘成,底墙上三个拱门呈现出户外优美的景致。画面中人物所处的内部空间各个不同,而且同一画面所朝向的外部空间也无一雷同,如此的布局给予绘画深度和广度空间的连贯。


  • 这幅画的特点是所有细节非常的细致入微,远处风景中的城市、河流和塔桥,教堂内部的柱子、雕刻、地面,人物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服装上的装饰等等全部都处理的细腻逼真。

  • 教堂外的花甚至能分辨出有百合花、鸢尾花、牡丹和玫瑰。

  • 画的左边是大臣洛林,他虔诚地祈祷着,而他对面怀抱圣子的圣母,以及为圣母加冕的天使并不是现实的人物,而是大臣洛林幻想中的,所以洛林与圣母的眼神没有直视和交流。

  • 圣母身着的红色长袍也一反传统哥特式绘画中圣母的装束。


这幅画是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的大臣尼古拉·洛林(Nicolas Rolin,1376–1462)在1435年委托作者为其所绘的祈祷画像。卢浮宫中仅有这一幅凡艾克的作品,所以显得非常的珍贵。这幅画一直挂在洛林的出生地欧坦(Autun)的圣母院教堂,大革命后的1800年进入到了卢浮宫。



扬·凡·艾克



人物经历


1385年出生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附近的马塞克城,与同时期的胡伯特·凡·艾克(又译胡伯特·凡·爱克)合称为凡·艾克兄弟(又译凡·爱克兄弟)。二人同为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伟大画家,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奠基者。


1425年扬·凡·艾克任菲力蒲·卢·蓬公爵的宫廷画师,曾经充任使节到过葡萄牙等地。他以写实的精细描写和微妙的光影表现,使作品闻名于世。他把神圣的内容拉入现实世界中,着力描绘现实生活、现世人生的丰富多彩 。


1422年,成为“残酷的”约翰伯爵的宫廷画家,在荷兰的海牙为其装饰过宫廷建筑


1424年约翰伯爵去世,他移居佛兰德尔,以其卓越的才华受到勃艮第公爵的青睐,定居在布鲁日。著名的根特祭坛画是由凡·艾克兄弟先后持续完成的,但整个祭坛画中究竟哪些部分是出自胡伯特·凡·艾克(1426年去世?)之手,哪些部分出自扬之手,至今只能根据推测加以鉴别。


1432年祭坛画完成时,曾使扬·凡·艾克的名声大振,在一片褒奖声中,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早已去世的胡伯特为此画作出的贡献。但是具有高尚美德的扬·凡·艾克却在作品的铭文中记叙了他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扬·凡·艾克的早期代表作品是《书房中的圣哲罗姆》(书房中的圣哲罗姆这幅画在1529年被首次记载,当时被认为可能是杨·凡艾克的作品,现在可以确定为米西诺所作)和《教堂中的圣母》。晚期作品有《阿尔诺芬尼夫妇像》(1434)和《罗林的圣母》(1435)等。


这些作品表现出他对空间、光线以及细节、质感的高超把握。著名美术史家帕诺夫斯基称扬·凡·艾克同时是一个“望远镜和显微镜”


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中,主要致力于肖像画的创作,注重刻画人物的表面细节和内在情感,并成为近代肖像画的开拓者。他的主要追随者有克里斯图斯等人。


主要作品


根特祭坛画

作为15世纪尼德兰美术的标志,乃是凡·艾克兄弟的《根特祭坛画》。

这幅出现在尼德兰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巨制,具有一种里程碑的意义。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欣赏过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之后,就会了解个中的道理。


《根特祭坛画》是应根特市长约多库斯·威德于1415年向凡·艾克兄弟订制教堂屏风画。胡伯特·凡·艾克(1370-1426;关于他的生年史料,一直有争论)与其弟扬·凡·艾克(1385/90-1441)从这一年开始合作,直到1426年哥哥胡伯特·凡·艾克去世,由其弟一人画至1432年完成,历时18年,可谓宏篇巨作。


祭坛画全部完成后,共有20个画面,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一件教堂艺术品,善男信女都想走进根特市圣巴伏教堂一睹为快。它是尼德兰民间传统的细密画之集大成者。现将这整幅约343×440厘米大的祭坛画的所有画面逐一作些分析介绍。 




所谓祭坛画,乃置放在教堂圣坛的前面,形似屏风,其实比屏风还大,木板组成,由内外共20个画面构成一种折叠式画障。这套组画在平时,由于祭坛两翼合拢着,只能看到它的外侧,外侧的画分为上中下3层


上层画的是预告耶稣降生的男女先知共4个,分隔在屏风的弧形顶部。


局部



中间一层画着传统题材《受胎告知》,在这一层,空间比较宽敞,报知喜讯的天使与满怀激情的马利亚,被分别安排在四幅的两端。中间描绘着空阔的房间,除了窗台、壁龛以外,没有什么陈设。光线从窗外射入,环境极其单纯,透视感极强。似乎为了强调马利亚的圣洁,细节处理得很简约。中间的窗台露出城市的景色,给人以当代人的起居生活的印象。洗脸盆与挂着的洗脸巾被描绘得细致入微,甚至连壁龛内一物件的高光都纤毫无遗地描绘出来。在天使与马利亚的画面背后还有依稀可辨的花格窗棂、书本等细节,天使背后的阴影非常写实,显示了风俗画风格。


局部


下层中间两尊雕像为施洗约翰使徒约翰;两边是供养人约多库斯·威德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布柳特,他们都占满画面。供养人跪着,作为祭坛画的捐献人,表示对基督的虔诚。这两幅跪者像具有肖像特征。画家的技艺甚高,形象神态逼真,结构严实。中间两尊雕像的摹绘,则运用了高度熟练的素描技能,画在神龛里几可与雕像乱真。可以看出这两位画家在造型写实能力上的造诣,这也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局部



当祭坛屏风在管风琴庄严的圣乐声中徐徐展开时,内面的全部画面则更显得光辉夺目,令人神往。一幅幅光彩熠熠的彩画一下子象发光的金子一般,使人眼花缭乱。这12幅画,随着圣曲的悠扬节奏突然显现时,会把信徒的感情升华到一个神化的境界,从中获得了强烈的美的感受。 




这12幅画面的中央一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三幅画着上帝圣母施洗约翰。正中的上帝是这三幅画的核心,他比周围其他人物都要魁梧:上帝正襟危坐,双目直视,毫无表情,这是一种画上帝的公式,人们已习惯了这种最高形象的木讷感。他左手持权杖,右手微举为祝福的仪式。但上帝身上那件镶金大红袍却被画得极有生气,画家似乎有意把艺术的感情投在这件袍服的褶襞上,而不去刻画他的脸。在这一层,以这一尊偶像为中心,庄严地摆开了圣秩的阵势。左右两侧的圣母施洗约翰,形象比较潇洒自如,色彩也很饱满,人物虽相对而坐着,但姿势丝毫不显得局促。 


局部《圣母玛利亚》


局部《上帝



局部《施洗约翰



在中央下层的一幅是《羔羊的颂赞》,它也是整个组画的核心,是一幅最富戏剧性的横幅面的宗教传说场面。这个题材取自圣经《启示录》第七章第九、十两节: 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是从各国各族各地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大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于坐在宝座上我们的神,也归于羔羊。 

局部 《羔羊的颂赞》



《启示录》属于《新约全书》的最后一篇,据说是使徒约翰所作,文字富于隐喻性。所谓无罪的羔羊,在这里是隐指基督徒、以色列人和受压迫者,圣经说只有他们才能得到上帝最大的恩典。在这一幅《羔羊的颂赞》上,画家按照宗教所述的场面,作了概括性的处理。圣经上是这样写的: 约翰到了天上,见到一宝座,宝座上放着一本圣书,上有七道印封着。约翰想读它,但没法揭开这七道印封。正在发愁之际,宝座周围的长老中有一人劝约翰别犯愁,印封可以揭开。此时,宝座上出现一只被伤害过的羔羊(象征以色列人在世上受难),羔羊有七角七眼(象征耶和华的七个灵)。羔羊便拿起圣书,周围四个活物和二十四个长老见此情景都跪下礼拜,一个长老对约翰说,唯有它可以揭开七道印封。


这是一幕富有神秘色彩的场景,但画家尽可压缩宗教的抽象含义,赋予颂赞自然与美丽的生灵的内容。在这幅画上,众多的长老、圣职人员、天使与男女信徒们的形象,是运用细密画的功夫一个个仔细地描绘出来的,构图采用中轴线对等划分,场面显得肃穆而又呆板,自然风光画得很好,显示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 



在左右两侧:左侧上层是人类始祖亚当圣歌班两幅画;

局部《亚当》



局部《圣歌班》



下层是公正的士师基督的军队

局部《基督的士兵》



右侧上层是夏娃圣歌班的另一半两幅;

夏娃


局部《圣歌班》



下层是苦行僧香客。上边一排属特写式人物,尤其是圣歌班的天使们,画得十分抒情,含情脉脉。下边一排连同中央的一幅《羔羊的颂赞》,共为五个画面,是统一的风景构图,它们都展示了辽阔的野外自然景色。这种处理颇令人赞叹,当祭坛画板全部展开时,这五幅横向的画面成了一个统一体,给人以一种自然美与生活美的兴奋感。这在尼德兰的早期宗教画中是很少见的。 除了特写式的圣歌班天使的妩媚形象之外,亚当与夏娃的裸体,则体现了画家对人体解剖的研究,就风格上看,它们很象出自其弟扬·凡·艾克之手的。这我们可从《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一画上获得启示。 细密画在东方民族和一部北欧民间生活中十分流行,凡·艾克兄弟作为民族艺术的继承者,进一步发展了它的写实技巧,由于它的细致入微,在色彩上必须作更多的实验,凡·艾克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这一套祭坛画就是被研究的重要艺术文物之一。


至于根特祭坛画上究竟哪些幅是胡伯特画的,哪些幅是扬·凡·艾克画的,一直是美术考古家们争论的问题。据有的学者分析,若把其中每一幅画完成的时间考证出来,便不难区别它们的作者。从开始合作到1426年,几乎每一幅都有两人共同完成的业绩,但全画是在1432年由扬·凡·艾克一人最终完成的。由此可以判断,其弟扬·凡·艾克的画,应是祭坛外面和两翼内面的几幅,但即使是两人合作的画面,其弟的笔迹也能从中区别出来。兄弟俩在整个合作时期,胡伯特是起着领导作用的。从绘画技巧来判认,扬·凡·艾克的画要更娴熟些,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性格刻画上。扬·凡·艾克的一生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他的油画技法的改进,更被油画史所重视。根特祭坛画作为尼德兰绘画发展的里程碑,其意义也即在此。此画现存根特·辛特·巴夫大教堂。


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在美术史上堪称卓越超凡。不过,这样一件名作原本并不象我们许多人在试图给它下定义时认为的那样,是一幅肖像画,或者是一件风俗画之类的作品。阿尔诺芬尼是在1420年被菲利普公爵封为骑士的真实人物。画家真实地描绘了典型的资产者形象,不仅再现夫妇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而且对室内的环境什物作了极其逼真的描绘,显示了画家特殊的造型才能。


《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肖像》中的人物手势动作、环境道具都有民俗的含义,十分有趣:

  • 阿尔诺芬尼夫妇的手势表示互相的忠贞,

  • 托着妻子的手表示丈夫要永远养活妻子;

  • 而妻子手心向上表明要永远忠于丈夫。

  • 华贵衣饰表明人物的富有;

  • 画面上方悬挂的吊灯点着一支蜡烛,意为通向天堂的光明;

  • 画的下角置一双拖鞋表示结婚,

  • 脚边的小狗表示忠诚,

  • 女子的白头巾表示贞洁、处女,绿色代表生育,

  • 床上的红颜色象征性和谐,

  • 窗台上的苹果代表平安,

  • 墙上的念珠代表虔诚,

  • 刷帚意味着纯洁;

  • 画面中间带角边的圆镜代表天堂之意。

所有这些象征物既有基督教的信仰,又有世俗的观念,画家都一一收入画中,作了极为细致的描绘。


在人物中间的墙上挂着一面镜子,镜框带有10个突出的朵状方形,每个方形内又置一个小圆形,每个圆形内画一幅耶稣的故事画,图像细小到难以识别。


在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它是全画尤其值得观者注意的细节;从这面小圆镜里,不仅看得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个人,即画家本人。这种物理学上的游戏,显示了画家在运用所谓光线反射方面的知识,请注意在凸镜面左侧的那扇窗户的弧形表现。


中心圆镜内反射出整个房间的景物。这种精微工整细腻的油画世界罕见,也只有在尼德兰的细密画中可以见到。


据说这种精微的描绘连现代摄影家都为之惊叹,使用镜子反射来扩大画面的空间,是这幅杰作的又一特色,这些艺术特色对后来荷兰的风俗画有很大的影响和启示。


还有两人头顶那只金光闪烁的吊灯,其刻画之精微,为现代摄影者所叹服。



不仅是在细微之处,观众可以分辨出,画面里大面积的衣服布料无论是褶皱还是质感,都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妻子衣服的绒毛布料与画面上面金属质感的吊灯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玛格莱塔的肖像


为了像镜子一样反映现实的全部事实,凡·艾克不仅改进绘画技术,还发明了油画颜料,用油来调制颜料以便涂到画板上。以前的画家所用的颜料大都是有色的植物或矿物制作,首先把有色的植物或矿物磨成粉末,使用前,加上一些液体使粉末形成糨糊状,液体最初用蛋清制成,但是干的太快,色彩也不易慢慢地相互转化以达到柔和。凡·艾克对那种配方不满意,开始用油代替蛋清,这样作画时就可以从容的多。他制作出光亮颜料,能够用于透明的色层,而且可以用尖的笔在画面上画出高亮度带,取得更逼真的效果。


包着红头巾的男子

包着红头巾的男子﹝Portrait of a Man in a Red Turban﹞1433 年,油彩画板, 33 x 26 公分,艺术史博物馆 ,维也纳﹝Vienna﹞,奥地利 


包着红头巾的男子是著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在1433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此油画作品为橡木板画,属肖像画,油画描绘了一个头包红头巾的男子,油画裱框上画有作者的创作日期和名字。


这幅肖像画的主人公身份是个谜。由于男子流露出权贵所拥有的沉静睿智表情,所以有人认为这位男子是杨·凡·艾克的上司或是一位权要,也有人认为他是一名富商,甚至还有人因为他的面貌与杨·凡·艾克的妻子神似,而认为这名男子是杨·凡·艾克的岳父,但这些猜测都不曾获得证实。


大师对光与影的微妙和经意刻画功底已达极致。画中主人公像是在黑暗中浮现出来,他的脸和头饰映出左边照来的光线,栩栩如生。从正面欣赏,参观者将完全被画中主人公深邃的眼神所吸引。


在这幅画作上,相当引人注目的大块红色头巾突出了人物脸部的线条,眼部的皱纹和眼线位置的每一个细部,都表现得相当细腻,观者似乎能从主人公的眼神看透他内心深处的思想。头巾皱摺的交会处具有完美的透视结构,搭配光线的运用,令人物相当具有真实感。


扬·凡·艾克的肖像画,虽然受到意大利传统画风的很大影响,但在基本特征上却截然不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会将人物予以美化,而杨·凡艾克所创造的法兰德斯派则实事求是,即使画面不赏心悦目或比例失调,也要真实呈现人物的原来面貌。


卡农的圣母

卡农的圣母﹝The Madonna with Canon van der Paele﹞1434 ~ 1436 年,油彩画板,122 x 157 公分,公共美术博物馆,布鲁日﹝Bruges﹞,比利时


《卡农的圣母》和《罗林大臣的圣母》这两幅画中,和圣婴在一起的童贞女圣母玛利亚形象与画面中其它人物的形象均十分协调。在《卡农的圣母》一画中,坐在宝座上抱着圣婴的圣母形象居于中央,两边分别是圣.多纳基圣.乔治。圣.乔治正在介绍捐赠者范.德.巴尔教士。教士将自己的作品圣珍贵的圣物一起捐献给布鲁日的圣.多纳基教堂。

画面在一个圆形的环境中展现,很可能是一个罗马式教堂的半圆形后殿,圣母宝座上的两个小雕像,一个是杀死阿佩尔的坎恩,另一个则是猎杀狮子的圣。在这幅画中,扬‧范‧艾克再次证实了,他以超凡的耐心来观察自然、人物和事物,而获得了那种对待一个细节均精心刻划的特性,从而反映出他对描绘现实的能力。


天使报喜

天使报喜﹝The Annunciation﹞1434 ~1436 年,油彩画布, 93 x37 公分,国家艺廊,华盛顿﹝Washington DC﹞,美国


从《天使报喜 》一画,我们温暖地感受到光线柔和的光芒;在画中,凡为光所笼罩之物,从上方阴暗的屋面到天使宝石的光芒皆是明亮的。这光是一种整合、包容万物的存在。这散发的光也是圣光,无私地照向各方;上帝热爱其所创造的万物,这光即是祂的化身。这种象徵的手法更进一步地表现在其他地方,譬如教堂上方是漆黑的,但上方唯一的窗户描绘著天父;下方完全透明的三扇明亮窗户,让人联想到三位一体,以及耶穌基督是如何以世界之光的形式存在。这道圣光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最明显的一道是照向圣母,而此时圣灵也笼罩著她。从这道神圣的阴影终将出现神圣的光明。圣母的袍子彷彿因有所期待而微微鼓起。


三连祭坛画

寶座上的聖母和聖嬰 Small Triptych

三连祭坛画﹝Small Triptych﹞1437 年,油彩画板,27.5 x 21.5 公分,绘画陈列馆,德勒斯登﹝Dresden﹞,德国



教堂中的圣母

The Madonna in the Church

作品尺寸:高: 31 厘米. 宽: 14 厘米.
作品年代:1438

德國柏林國立博物館繪畫陳列室 Gemaldegalerie, Staatliche Museen, Berlin



基督運送十字架 

Christ’s journey to Calvary

1530 年

97.5 x 130.6 cm

匈牙利布達佩斯市美術館 Museum of Fine Arts, Budapest ( Szepmuveszeti Muzeum, Budapest )


最後審判 

The Crucifixion; The Last Judgment

1430 年

油彩.木板 Oil on wood

56.5 x 19.5 cm

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紅衣主教肖像 

Cardinal Niccolo Albergati

1435 年

油彩.木板 Oil on wood

 34 x 27.3 cm

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天使報喜 

The Annunciation: Virgin Annunciate

1435 - 41 年

蛋彩.畫板 Tempera on panel

39 x 53 cm

西班牙馬德里提森波那米薩美術館 Thyssen-Bornemisza Museum, Madrid



空墓前的三聖女 

Three Maries at the open sepulchre

1425 - 35 年

油彩.畫板 Oil on panel

71.5 x 90 cm

荷蘭鹿特丹布尼根博物館 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Rotterdam




男子畫像 

Portrait of a Man (Leal Souvenir)

1432 年

油彩.橡木 Oil on oak

33.3 x 18.9 cm

英國倫敦國家畫廊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拿石竹花的男人 

Man with pinks

1510 年

油彩.橡木 Oil on oak

41.5 x 31.5 cm

德國柏林德勒斯登歷代大師畫廊 Gemaldegalerie Alte Meister



馬可巴巴里戈 

Marco Barbarigo

1449 年

油彩.橡木 Oil on oak

24.1 x 15.9 cm

英國倫敦國家畫廊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盧卡聖母像 

The Lucca Madonna

1437 年

木板蛋彩畫 Distemper on wood

65.7 x 49.6 cm

德國法蘭克福施泰德美術館 Stadel Museum, Frankfurt



戴藍帽的男子 

Man in a Blue Cap

1430 年

油彩.畫板 Oil on panel

22.5 x 16.6 cm

羅馬尼亞布魯肯撒爾博物館 Brukenthal National Museum Sibi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