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知之 | 大V和柏拉图之间,还差了一百个知识付费?

2017-12-19 文/连清川 凤凰网知之



迄今为止,我没有购买过任何知识付费产品,因为市面上几乎没有可以值得付费的知识付费产品。


知识付费在现代的互联网语境里,更多只是一个噱头。是普遍的职业化教育荼毒之下人们渴望知识时候,一些知识骗子和认知分子兜售的知识罐头或者认知快餐,用以欺骗那些急切地期待通过知识外卖获得成功的人。


这么说似乎有点刻薄。可是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人不能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而总是期望速效救脑?



或者说,人们为什么愿意付费给知识付费?


  1  


现代社会对传统社会最大的颠覆,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尽管是本质。然而,因为机器生产所需要的流水线作业,或者分工,才是真正改变了人存在方式的致命一击。


在艾伦·布鲁姆的知名著作《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提出的批评在于,美国教育的专业化教育,使学生们专注在实用性的知识之中,从而摒弃了教育最本质的,培育人的精神和素质的作用,使人变成机械的、实用主义的个体,从而背离了教育是令人更加高尚、更加有德性的一种社会行为。


这不过是现代社会在教育中具体而微的一种呈现。


当人们越来越被细化的分工所吞噬之后,单调而单一的工作内容将人不断地窄化、异化和单一化。人们的知识范围不断地缩窄、眼界不断地被切割、认知不断被缩减,于是心灵越来越封闭,灵魂越来越空洞。人们疯狂地释放欲望,通过追求物质,享受娱乐和纵情旅游来释放不断逼仄的时空。


越是如此,越是慌张,越是焦虑。



信息以爆炸式的方式被抛出来,世界以爆炸式的方式被展开:在互联网上。当逼仄的心灵遇见无穷的事物的时候:焦虑感被无穷放大,每个人都生活在紧张之中,生怕被世界抛弃,被进步遗忘。


难道不是这样吗?老年人以恐慌的心情在学习使用微信、支付宝和滴滴;中年人每日沉浸在朋友圈里;而年轻一代人生怕错过了最右和快看上的一个段子。


所以,社交网络的本质不是社交,而是安全感:在一个窄化的世界里,寻找 47 31189 47 14721 0 0 3218 0 0:00:09 0:00:04 0:00:05 3218 47 31189 47 14721 0 0 2641 0 0:00:11 0:00:05 0:00:06 3399认同的可能性。


  2  


于是一个几乎不可解决的矛盾出现了:人们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发现了信息过载症,而在社交普及的时代里发现了社交过量症。


当一个个体能够消费的信息超出了自己的信息需求的时候,信息迷失成为普遍;当社交供应超出了社交需求的时候,社交焦虑成为通病。


焦虑感是这个时代的公共病灶。人们在普遍的场景中发现焦虑:职场焦虑、家庭焦虑、社交焦虑、情感焦虑、性别焦虑。


当人的生存意义被销蚀到只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位,或者是现代都市中的一种经济甲虫的时候,你真的需要出口,需要刷存在。


知识付费是出口的一种重要方式,用于解决人们的焦虑感。



传统时代的人心相对而言是稳定的。因为生产方式的进步速度慢,因此人们在职业或专业上的追求也是缓慢的。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里,他或她所能看见的社会变化速率是有限的,因此,他们对于信息和社交的需求也就是相对稳定而缓慢的。当你能够看见自己的未来的时候,你当然不必焦虑。


而现代社会所有的一切都显得摇摇欲坠:职业焦虑在于遍地都是美国英国日本的留学生;家庭焦虑在于离婚率、学区房和大病医保;世代焦虑在于00后马上就要出道了而我还没有看过B站;审美焦虑在于为什么朋友圈里天天都有人在晒马尔代夫和法国鹅肝而我今天最远只去过香山;性别焦虑在于老子天天在加班可是那个败家娘们天天在淘宝……


焦虑感是人对生存困境,或者是意义困境的一种应激反应。小红书的广告语说:我不需要世界,我需要世界上的好东西。可是你有了世界上的好东西,你还是需要世界。


这时候你需要知识付费。知识付费不是给你知识,是给你一个答案,给你内心的焦虑感一种出口,让你获得一种安全感。



其实知识付费更加本真的来源,是来自于认知盈余:你是一个研究宇宙学的学者,或者你是一个20年工龄的水电工,甚或你是一个儿科的护士,你的专业认知可以被更多人所共享,于是你把自己的认知盈余拿出来,和需要的人共享。


它应该叫认知收费。


  3  


在这个遍地欲望和满身焦虑的时代里,人们生存尚且不易,更何况生活。生存需要的仅仅是工作、赚钱、买房和开车,而生活需要的是知识、审美和灵魂。


因为我们都被囚禁在职业化分工和实用化教育的牢笼里,所以我们都需要一点额外的知识和勇气,让我们更加能够看清楚世界的图景和生命的壮阔,那样,我们的生存可以更加从容,不必慌张。


但知识不是终局,文化才是方向。知识仍然是实用主义的,因为它最终不过解决了认知的问题。它能够让我们不被这个世界所普遍存在的政治的谎言、社会的迷雾、道德的虚假、情感的伪装、职业的虚荣、物质的无耻、欲望的无限所蒙骗,知道并且了解到物质世界终归是有极限的。


而文化乃是一种化育,在知识的积累之后,沉淀出的乃是对于世界和生命的本质认知,无论你有宗教信仰也好,没有宗教信仰也罢,你需要去获取一种更高形式的生命存在。人世间最为美丽的情形,其实无非慈悲、怜悯与宽容。只有文化能够让你在这些情怀的基础建设之中,寻找到审美、寻找到进化、寻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根本所在。



这不是我能传授给你的,也没有人有资格传授给你。《礼记》中说,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大约是这个意思。


知识是文化的一个中间产品,它能够引导我们去往走向灵魂的道路。


  4  


今年盛行的一个观念,叫断舍离。在西方早就有了,叫 less is more。


什么意思呢?人的焦虑感,来自于社会的复杂性或者现代生活物欲的压力。这种复杂性和压力需要用有效的知识去破解。有效不是多,而是精确。是在爆炸的信息中去寻找返回本真的方法。


要记住,知识不是有用。有用的是职业训练。在现代生活中解决焦虑的方法不是获取更多,而是寻找平衡。



凤凰网即将上线的知识付费产品叫“知之”,它的目标就是 less is more。


它声称自己的责任在于为人们提供情感的认同、认知的增加(价值观)以及视野的拓展(看到更大的世界),以及由此带来可能的经验积累以及技能的获得,“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以此让人们对自身、社会与世界的重新定位,从而缓解自己的焦虑”。


这其实是一种挑战。但我多少有些期望,它真的能够 less is more。拒绝贩卖知道,兜售认知,是一群具有远大视野,宽厚胸怀和知识吞吐能力的人,给人以表达的自在、以视野的宽容、以知识的快乐,导引那些在现代中焦灼的、慌乱的、急切的人以生活的道路,化育的方向,那便是善莫大焉了。


这个世界太浮躁,太快餐,太焦虑,每个人,都需要一点真实的、沉稳的、开放的知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1330m52dsy&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