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知之丨科技专栏:001 机器人为美国带来大量失业人口,我们怎么办?

2017-12-28 屈直 凤凰网知之


今天凤凰网知之科技专栏开始连载


1屈直

一位坐标美国硅谷的专栏作家,财新网、凤凰网、人民网等影响力媒体自身专栏作者。

对科技、传播充满无限热情的“科学怪人”。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美国硅谷的工程师屈直。

我们这个系列音频呢,主要是跟大家聊聊人工智能

先做个自我介绍吧,我的名字叫屈直,目前是雅虎的一个软件工程师。我本人不是做人工智能算法的,而是为人工智能做数据方面的支持。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把雅虎的新闻做的更人性化。

虽然每次音频都是我来讲,但我背后有一个财新世界说的小团队,他们会为我们的系列音频提供材料,撰写讲稿,做后期剪辑的工作。

说完背景可能大家都听出来了,我们这几个人既不是算法科学家,也不是人工智能教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个音频节目不会涉及人工智能的一些技术讲解。我们不会谈什么是隐式马尔科夫模型,我们也不会谈贝叶斯神经网络。

如果您是学人工智能的研究生博士生,请千万别把我们这个当成速成课,因为我们的水平没有您高。如果您对人工智能有兴趣,但对这里面的技术不太了解,那您可算来对地方了。这个节目就是为您准备的。

我们呢,主要是讲讲人工智能现在在业界有什么应用,在各行各业都遇到了什么挑战。我们会谈谈人工智能怎么在医疗、教育、新闻、游戏等等各行各业产生影响,也会讲讲现在司机、快递、流水线装配工、同声传译这些职业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还会聊聊人工智能遇到的瓶颈,它有什么局限。

陈独秀先生曾经说过:拥护新文化运动,就是要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往往在“赛先生”变得大受欢迎的时候,民主才能有植根的土壤。不过“赛先生” 太高冷了,他常常板着个脸,张口闭口数学公式,兜里揣满了学术论文。

我希望做“赛先生”身边的一个嬉皮笑脸的小翻译,把“赛先生”的话讲成段子,编成笑话。我才疏学浅,虽然不能做“赛先生”的代言者,但把枯燥的技术翻译成小故事,或许能让“赛先生”更加亲近可人一些。

我在过去的两年呢,是一个叫做“硅谷直说”专栏的作者。

我初期还只是技术普及,知识讲解。比如Venmo支付到底是怎么回事,机器学习是怎么实现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是什么东西。可后来呢,我更注重讨论新技术对社会的冲击,以及社会各界对新技术的适应。比如Airbnb和旧金山民众的立法之争,比如Uber缺乏背景调查导致的安全问题,比如机器人革命带来的美国失业现象。硅谷的科技,往往会受到世界各地的敌视和抵制。炫酷的新技术,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或许普罗大众感兴趣的并不是人工智能的原理和技术细节,而是人工智能对我们日常生活会造成怎样的改变。

人工智能固然会让生活变得更精彩,比如人脸识别的手机摄像机,比如新闻应用里面专门为你定制的新闻头条,比如家用智能音箱帮你自动调节室内温度。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的幸福。

可新技术的普及并不是一路高歌猛进,而是一种漫长而痛苦的斗争。自动驾驶可以让大量出租车司机和卡车司机失业;智能家居可能会被黑客攻击,把你在家里的一举一动都偷听地一清二楚;个性化的新闻推送会让自由派读者变得更激进,保守派读者变得更死板,从而加深舆论的两极化。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的痛苦。欲享技术革命之幸福,必经技术革命之痛苦。

我们这个音频节目,既会说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幸福,也会说到人工智能带来的痛苦。

今天人工智能很火,阿尔法狗大胜围棋冠军李世石,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也能上路了。这些现实的新闻确实让人工智能很惹眼,很受关注。但人工智能这么一下子热起来,自然就招惹来了一大堆添油加醋的假新闻,和一大片危言耸听的末世论。

比如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产生情感,会产生自己的思维。比如有专家说一定要防范人工智能,因为未来他们可能会造反消灭人类。说这话的人基本都不是做人工智能领域里的人,因为现在的人工智能只会干特定的任务,根本不是个多才多艺的“新人类”。

我们以后会多次谈到两个定律。这两个定律是我个人总结的,但相信从业者们都会同意我这个说法。

第一个叫做“数据生智能,智能生数据”。意思就是数据越多越智能,智能的产品推出以后,进一步收集用户数据,再进行自我优化。打个比方就是,数据是人工智能这台发动机的燃料,只有足够的数据才能训练出聪明的人工智能模型。

第二个叫做“有钱有人做,没钱没人做”。人工智能需要训练,需要构建模型,这些工作需要请专家,需要长时间的实验和探索。换而言之,人工智能很花钱。但人工智能的收益真的大么?

比如我是个二线城市的报纸主编,我雇一个本科传媒毕业生,每月也就花几千,但我要是用一个百度或者谷歌搞出来的“人工智能记者”,可能每月要花好几万。这个根本就赚不回本钱。只有有钱赚的行业才会有人去做人工智能革命。如果这个行业本来就没什么油水,才不会有专家学者给你搞一个机器人替你干活。

很多人都会问人工智能如果广泛运用了,那大家都失业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价值。那美国为例,美国各个州做了个统计,到底哪个行业的从业人数最多。有三十三个州,卡车司机都是人数最多的职业。

这个其实非常可怕,因为卡车的自动驾驶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了。高速路况简单,用自动驾驶取代卡车司机是时代的必然。那么一旦这些卡车司机一失业,政府就需要给他们补助。交税的人一下子少了,领补助的人一下子多了,这个州可能就会出现财政危机,甚至会破产。

人工智能并不特别,任何技术都会造成社会的大幅改变。可这种改变不一定会造成大量失业。

比如拖拉机和收割机广泛运用了,农民并没有100%都成了“盲流”,他们渐渐地都进城当民工或者送快递去了。比如印刷术广泛运用了以后,过去的抄写员也并没有都上街要了饭,而是去当了新闻记者、政府公务员。

没有人天生只能干一种职业,人工智能取代了这个职业,自然还会有更多的职业创造出来。比如说我们之前说过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标注好的数据,一张照片我需要知道他是不是个人脸,一张航拍图我需要知道上面有几条路。这种数据的标注工作门槛并不高,以后的卡车司机,或许会变成图片标注员。

我们谈了这么多,最后说说人工智能的未来在哪里。

这个学术界其实已经有了共识。现在的人工智能需要大数据去训练,最后只能做一个小小的任务,这个叫做“弱人工智能”。未来的人工智能最好不要大量数据训练,最后却能做很多任务,这个叫做“强人工智能”。今天的人工智像个只能开啤酒的开瓶器,而未来的人工智能需要变成万能的瑞士军刀。这个目标特别宏伟,但学术界并没有搞出这种“真正的人工智能”。

有人说我们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人脑神经的神经元结构,用程序写出轴突和树突。有人说我们可以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方法,模拟一个真实世界,然后搞一群机器人让他们互相打,优胜略汰。这种探索目前大多还都停留在论文阶段,谁都没搞出来一个可以广泛应用的全能机器人。

我猜,未来二十年我们也不会看到这种“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人工智能在历史上有三次大冷大热,现在已经是它第四次被炒红了。今天大家还都兴致满满,觉得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以后一旦人们意识到人工智能局限性的时候,今天被炒的火热的人工智能,也会自然而然的冷却下来。

好了,我们的前言部分就说这么多。

未来几讲我们会谈谈,哪些职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些职业的从业者如何应对抢他们饭碗的人工智能。

如果对我们这个音频节目有什么疑问,欢迎大家踊跃留言。我们会在后面的节目里一一解答的。我是来自美国硅谷的工程师屈直,我们下期再见。

 互动讨论

——你的职业未来可能被机器人取代吗?如果未来有机器人可以帮助你的工作,你觉得哪方面是最需要帮助的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