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常熟?古城更新续写江南繁华
“从常熟的南门起,以西门大街为主线,贯穿虞山十八景,不仅描绘了湖山胜迹、市井街市和社会风情,更展现了丰饶物产、城市地标和历史传承。”
清乾隆年间,常熟画家周鲲所作的《升平万国图》记录下了古城曾经的繁华景象,堪称常熟版《清明上河图》。
270多年后的今天,这座千年古城不仅风华更胜往昔,还在时空流转间拓展了人们对诗意栖居的想象空间,勾勒出一幅新时代的《江南繁华图》。
撤县设市40年间,“常熟将古城更新,尤其是历史街区更新作为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契机,推动城市更新‘见文又见景、产业大融合’。”《光明日报》评价如今的常熟:“人城互动,新老融合,常熟摆脱了‘千城一面’的‘魔咒’,成为一座具有鲜明文化标识、令人难以忘怀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
融 合
留住城市烟火气
明代诗人沈玄中秋乘船路过常熟,留下“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咏叹。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大量的文化载体,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地更新改造古城历史街区无疑是一项重大课题。
斑驳沧桑的白墙、爬上屋檐的枝蔓、高低错落的老宅,走进西泾岸历史文化片区,举步之间,你就会穿行过古城墙残址、赵园·曾园、笛在月明楼、石梅园、赵用贤宅……处处留有时光的印记,处处都是古城和谐安宁的气息。
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发展中心外移,老龄化人口比例增高,常熟古城区迫切需要更新改造,以期保留传统底色并吸引更多业态和年轻人回流。
“2020年,常熟启动城区历史街区整理更新试点工作,在明确总体开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以小规模院落试点为切入口,引导原住民选择使用权流转或腾换模式,形成‘腾换’‘腾空’两类建筑院落。”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报道中常熟首创的“房屋使用权集中”概念为古城焕新打开了思路。“腾换”类用于修缮后街区原住民居住,“腾空”类用于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植入和功能生态更新,为后续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街区整理更新提供空间基础。
得益于“房屋使用权集中”的新政策,72岁的陶虞生从祖辈流传下来的老宅里搬出,搬进了百米开外一处翻新过的院落。他的不少老街坊都和他一样腾换到了翻新好的新房内,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而且每月只需要缴纳差额的租金。
老陶和邻居们搬离的老宅处,一片7.5亩的土地正计划整体更新。随着街区业态的逐步引进,一个康养休闲、具有烟火气息的市井文化体验地正初现雏形,形成共生型街区。
留住古城文脉,再现江南文化盛景。2021年7月正式实施的《常熟市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从制度上形成“确定公布—挂牌标识—测绘建档—安全评估—修缮保护—提升利用”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链。目前,已修缮并活化利用了老三星副食品商店、新建路10号、山前街祠堂等几十处历史建筑。
“2022年上半年,住建部印制的‘祝贺名城制度创立四十周年——2022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活页手册,收录了全国10余个名城保护经典案例,常熟是江苏省唯一上榜的城市。”《光明日报》如是报道。
何以常熟?一砖一瓦皆品位,一步一景见历史。
焕 新
区域再生展新颜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面临如何有效更新,提升整体功能品质的课题。
“经过40年高速发展,常熟城镇化率已超过70%,城市建设正加速由‘外延拓展式’向‘存量提升式’转型。”《苏州日报》报道常熟——“平衡好‘改善民生的诉求、消除建筑安全隐患的要求,以及激活闲置沉睡资产的需求’三者关系,将城市更新升格为一种系统性、全局性基础工程。”
琴湖的蝶变,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开放共享、古今交融的规划设计理念,一直贯穿于整个琴湖片区开发建设中。经过无数轮方案修改完善的《常熟市琴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创新体现3个规划原则:环湖打造景观带和慢行系统,让琴湖公园成为真正完全向公众开放的公园;通过东高西低的环湖建筑高度控制,留出山湖通廊,将山水城融合理念延伸至琴湖,实现近观琴湖、远眺虞山;运动、休闲、文化、商业等多样化的功能性建筑布局,能够让市民更好地享受现代城市生活,满足多元需求。
“十年磨一剑,常熟在2019年终于完成琴湖片区征收项目,铺开了‘区域再生’的宏大版图。”《苏州日报》评价琴湖片区:“不同于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整体看作生命有机体,统筹协调,打造出了一个集高端居住、商业服务、教育医疗、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实现区域品质整体升级。”
常熟利用依山傍水的独特自然优势和文化底蕴,推动城市环境持续提升,迈出产业更新重要的步伐,为市民打造了生活、旅游、休闲的好地方,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城市更新建设过程中,城中村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常熟在飞速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城中村,处理这些难题光靠工作人员很难完成,发挥居民代表的作用成为破题关键。
在常熟出台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张坝社区创新工作方法,用“绣花针”勾连起治理“千条线”,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自主更新行动支部,推进更新工作。
靠着共建共享,元和村烟雨路西一期完成城中村自主更新,“隐匿”于常熟古城历史街区的唐氏宅园重焕光彩,以“虞见唐宅”之名开门迎客。
下“绣花”功夫,绘精致“容颜”。“常熟市从‘细’字着手,靠创新破题,用‘绣花功夫’精准施策,撬动老旧片区基础设施优化提升,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勾勒出一幅乡韵依旧、美丽宜居、产业兴旺的水乡画卷。”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报道常熟。
共 生
产城融合促发展
做好更新文章,需要立足资源现状和发展需求,全力促进存量资源的盘活利用,让“沉睡资源”醒过来。
背靠虞山的旧厂房、旧仓库通过改造正在获得“新生”。
山前坊文化创意街区将老建筑与新文化融合,网红茶饮、烘焙、时尚餐饮、精品民宿、咖啡馆、酒吧等53种文旅创意创新业态纷纷集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打卡消费。
蓝·原葺森林文旅产业园在保留工业印记和历史遗存的同时,以“数字文化+网红打卡”为核心,改建成综合性数字文化产业聚集区,汇聚传统文创、买手店、餐饮、数字科技等商业形态。
山湾里文化产业园以“美学文化+网红打卡”为核心,汇聚美学设计、宠物猫咖、轻餐酒吧、机车文化、匠人国货、网红空间、商务办公、商业配套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一条充满烟火气的环虞山文化创意产业带正展露出雏形,集聚了一批本土青年在古城创新创业,让文旅融合有了新的内涵和气象。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40年间,常熟坚持‘留白’,古城风貌依旧。古老的街巷里,历史建筑形态丰富,藏书楼、私家园林星罗棋布;人声鼎沸的茶馆、座无虚席的评弹书场,以及年轻人主理的茶饮店、斫琴工作室、潮流写真摄影工作室,让千年古城历久弥新,在现代化征途上充满了底气和动力。”这是《光明日报》的关注所在。
在苏州市域一体化背景下,姑苏区、常熟市历史文化名城“双城联袂”协作框架协议签订;姑苏区沧浪街道、常熟市虞山街道结对共建合作框架协议签订;苏州名城保护集团有限公司、常熟市城市经营投资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随着两地合作的展开,《姑苏繁华图》和《升平万国图》将在更大的蓝图上再续新篇。
岁月流转,江河不息。在历史与现代交融中,千年古城,蝶变新生,续写繁华。
常熟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图文 | 葛洁、常熟市名城办
融媒编辑 | 蒋唯一
责任编辑 | 王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