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校长北大演讲:对于不同意见,快速地理解比急于作出评判更重要
哈佛大学的第29任校长白乐瑞 (Lawrence S. Bacow)
来源: 哈佛中心上海(ID:HarvardCenterSH)
原标题:《哈佛校长的北大演讲:真理的追求与大学的使命》
2019年3月20日,哈佛大学校长白乐瑞(Lawrence S. Bacow)莅临北京大学发表了题为《真理的追求与大学的使命》的演讲。
哈佛校长莅临北京大学演讲
演讲原文如下:
谢谢您,郝校长。各位同行、同学、朋友,大家好。今天来到北京大学,我非常荣幸,感谢你们对我的热情欢迎。请接受我对贵校一百二十周年校庆的诚挚祝贺。
更令我感到荣幸的是,我这次到访,恰好是在五四运动百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刻。它是一代中国青年对世界的宣言:我们要追求真理,我们相信真理改变未来的力量。
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听到蔡元培校长的声音: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北大人勇于探索新知,敢于推动变革,这首先得益于蔡元培校长的远见卓识。
今天我来到这里,就更热切地想要了解这所创立最早的中国大学之一。北大是为大学之道而建的大学,是为思想自由而建的大学。我来过中国很多次,既有私人旅行,也有公务访问。这次我作为哈佛大学校长访问中国,造访中国优秀的高等学府,感受尤为不同。
哈佛和北大都有着对高等教育的坚定信念,两校的学生和学者之间有着深厚的联系和紧密的合作。无论是艺术和建筑,医学和公共卫生,还是工程和环境科学,他们在各个领域中共同创造的知识,都将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应该记住,蔡元培不仅领导过北大,还协助创建了中央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以及国立艺术院。他的努力提醒我们,人文和自然科学都能够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改善人类的生存处境。
从上上个世纪开始,哈佛大学就一直向东方探求知识,谋求合作。1879年,戈鲲化先生带着妻子和六个子女,不远万里从上海来到波士顿,成为了哈佛的第一位中文教师。他从中国带来的经典书卷,是哈佛获得的第一批亚洲语言文献,也是哈佛燕京图书馆最早的馆藏。
一百四十年之后,哈佛燕京图书馆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一百五十万册藏书的大型图书馆,是亚洲以外最大的东亚学术资料库,其体量在哈佛全校八十余座图书馆中位居第三。哈佛燕京图书馆有很多数字化馆藏,比如“明清妇女著作”数据库,向全球的学者在线提供北大和哈佛共同收藏的珍贵文史资料。
在哈佛大学各学院的教授学者中,有超过三百位中国问题专家利用我们的东亚资料从事研究。我们研究中国的学者数量,在全美所有大学中首屈一指。这些学者和老师们从方方面面推动着我们对中国更深入的理解,包括中国的文化、历史、宗教、人类学、社会学、法律、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以及商学。上个月,为了准备本次访华,我和他们当中的一些学者共进了午餐,了解了他们丰富的学术成果。那真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他们让我看到了以多重视角研究复杂的中国问题的必要性,更让我深刻领会了与世界分享中国知识的重要意义。
当然,任何个人的能力都比不上集体的力量。哈佛成立了一系列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来支持、推广研究。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哈佛亚洲中心以及哈佛中国基金等机构,全面地影响着哈佛对中国的思考方式,从教学研究到交流合作。它们当中最老的是哈佛燕京学社。
九十年前,哈燕社正是在这里,从燕京大学的故址起步的。今天它仍然在支持各个领域的中国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我们的这些机构当中最新的是哈佛全球研究基金。它从四年前启动时开始,就一直为不同规模的研究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大部分是关于中国的。
为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国际关系等重大挑战提供有效研究方法的解决方案,这不是一所大学、甚至一个国家所能做到的。要在这样的领域推动变革和进步,需要很多人跨学校、跨行业、跨文化、甚至跨政府的共同合作。
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如何培养人才和智力资本,就至关重要。在哈佛的校园里,我们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志者;我们相信他们能为我们的社区以及更广阔的世界作出贡献。今年一年之内,就有一千多名中国学生和超过一千名中国学者来到哈佛求学求知。这比来自其他任何国家的学生学者都多。
他们的足迹遍布哈佛的每个学院。我们还有超过两千五百名中国的校友。如果戈鲲化先生今天能回到波士顿,看到很多和他一样生于中国的学者在哈佛任教,一定会感到欣慰。他如果得知中文已经成为哈佛第二热门的外语科目,一定会感到高兴。
我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和举例显示了我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我们为之作出的巨大努力。但数字并不能完整地解释,作为一个大学社区的成员意味着什么。
哈佛校园里的每一次对话,每一种互动,都透露着谦逊和希望。我们随时都愿意承认“我不知道”,我们随时都愿意和伙伴们相向而行,面对挑战和失败,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一起憧憬成功的喜悦。
发现和创新的过程总是复杂而艰辛的。这个过程需要创造力和想像力,但更重要的是勤奋的工作。卓越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获取的,且谁都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取得成功 。
追求和创造知识的人们之间,总是有一种跨越时空的相互关怀。我还记得七十年代后期,我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年轻教员时,一个中国学术代表团对学校进行过一次历史性的访问。
漫长的分离一点都没有削弱师生同事之间的美好感情。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几十年没有见过面了,但他们就像刚分开不久的朋友一样相互问候,然后又开始讨论共同关心的学术课题。对我来说,这生动地证明,在严峻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下,大学仍然可以成为力量的来源。
我还想到第一届帕格沃什 [Pugwash] 科学与世界事务大会。在1957年紧张的冷战局势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二十二位著名科学家聚集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讨论热核武器的发展及其对文明的威胁。他们的集体努力为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8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其他若干重要协议奠定了基础。
这二十二位与会者中,七位来自美国,三位来自苏联,三位来自日本,两位来自英国,两位来自加拿大,另外各有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中国、法国和波兰。物理学家周培源教授是这二十二人中唯一的中国人。
他后来还担任了北京大学的校长,并在1978年率团访美,谈判促成了中美之间的学者交流。我们应该感谢像周培源教授这样富有远见和勇气的领导者,始终把和平和共识放在首位。
当下,我们两国政府之间正在就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谈判。这些谈判有时很艰难;它们的结果将对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我相信,保持学者之间跨越国界的交流,对我们今天在座的所有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不仅如此,任何关心高等教育在人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人,都应该能够理解其中特殊的意义。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优秀的学府更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当然,哈佛在美国,北大在中国,我们都有责任为各自的社会做出贡献,促进各自国家以及全世界的发展。而我们作为大学,要真正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唯一的方法就是践行和维护那些能够超越国界的学术价值。
我去年十月发表就职演说时,曾经谈到过这些基本价值。当时出席就职典礼的,有哈佛大学成百上千的学生、教授、职员、校友和友人,也有来自全球二百二十所院校的代表。我想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当时发表的想法。
伟大的大学坚持真理,而追求真理需要不懈的努力。真理需要被发现,它只有在争论和试验中才会显露,它必须经过对不同的解释和理论的检验才能成立。这正是一所伟大大学的任务。各学科和领域的学者在大学里一起辩论,各自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理论,努力理解并解释我们的世界。
追求真理需要勇气。在自然科学中,想要推动范式转移的科学家常常被嘲讽,被放逐,甚至经历更大的厄运。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里,学者们常常需要防备来自各个方面的政治攻击。
正因为这样,开创性的的思想和行动往往是从大学校园里开始生长。改变传统思维模式需要巨大的决心和毅力,也需要欢迎对立观点的意愿,需要直面自己错误的勇气。伟大的大学培养这些品质,鼓励人们倾听,鼓励人们发言。不同想法可以切磋,也可以争论,但不会被压制,更不会被禁止。
要坚持真理,我们就必须接受并欣赏思想的多元 。对挑战我们思想的人,我们应该欢迎他们到我们中间来,听取他们的意见。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能够敏锐地去理解,但不急于作出评判。
我担任哈佛大学校长,还不到一年。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的校园里已经至少六次出现过有争议的问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争吵和公开的抗议。参加争论的有学生,有教职员工,也有校友和学校的友人。
这样的争吵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快。但它是一个社区健康的标志,是积极的公民参与的象征。事实上,如果有一个学期完全没有发生这样的辩论,那才是不正常的,甚至会让人感到不安。当意见冲突发生时,我们就不得不自问: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社区?而正是这个问题维系并强化着我们的集体,让我们对真理的追求更加深刻。
我作为校长的职责往往并不是决定学校“正确”的立场,而是确保讨论渠道的畅通。从远处看,哈佛大学好像有一个统一的声音。但实际上,哈佛是不同声音交响共存的地方。而我们最为重要也最为困难的任务之一,就是让社区的所有成员都觉得他们可以畅所欲言。
改善我们的社区,改善我们的世界,这是我们大学的职责。目前,哈佛本科学院最热门的课程之一是“中国古典伦理与政治理论”。上个学期有425名本科生选修了这门课。当授课教授被问及对哈佛学生有什么建议时,他说,“我们的世界是由人类活动创造的。如果我们对世界不满意,我们就应该去改变它。千万不要落入危险的思想陷阱,以为世界本来就是这样。世界永远都在改变。”
伟大的大学不仅坚持真理,而且追求卓越。在我的就职演说中,我特别强调了哈佛师生卓越的天赋和惊人广泛的学术与事业追求。才华不仅绽放在课堂和实验室里,也飞扬在餐桌、操场和舞台上。
和伙伴们共同学习生活为他们创造了改变和成长的机会,而这些机会,也许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存在。多样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能够从我们的差别中受益。我们很容易想象,如果所有人的背景、兴趣、经验和想法都一样,大学只会变得沉闷无趣。
人们常常问我哈佛成功的秘诀。我们所有的成功,都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实现的。如果没有全球其他优秀高等院校的挑战和激励,如果不能向同行学习、与他人合作,我们绝不会像现在这么成功。
仅仅在美国,就有四千余所大专院校。它们惊人地多样,有的专注于本科教育,有的兼顾本科生、研究生和职业教育;有的专注于艺术和音乐等单个学术领域,有的同时推动多学科的发展。它们都在为人才和资源竞争;但它们又都以其他学校为榜样,谋求自己的进步。
哈佛也不例外。我们向或远或近的邻居们学习。我们正在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伙伴们一起探索如何通过技术让更多的人享受我们的教育资源。我们的联合在线教育平台 edX 已经为超过一千八百万名学习者提供了教育机会,而这一数字还在增加。与此同时,这些学习者们也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科学的新视角。
从2013年开始,北大也加入了我们的平台。在参加 HarvardX 课程的同时,学生同样可以选修 PekingX 课程。从民俗和语法,到音乐和药物发现,再到营养学和机器人,这些课程包罗万象。北大的听课学生,因此增加了几十万人。更广泛地共享知识的宝藏,是我对哈佛和其他所有高等院校的期望。我们能够而且应该用我们的卓越来帮助那些也许永远没有机会踏入我们校园的人们,让他们的世界也变得更好。
最后,伟大的大学意味着机会。我的父母是作为难民来到美国的。我的父亲幼年时为了逃离迫害从东欧移民美国。我的母亲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在饱经丧乱之后远渡重洋,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进学求知的机会。
他们认识到教育在他们新的国家的重要性,并支持我升学深造。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教育的帮助,我今天不可能来到这里,和你们畅谈我的感悟。和无数其他人的经历一样,上大学让我能够成功。我希望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青年们都能理解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想要有所成就,教育将帮你实现梦想。
我们的大学必须继续坚持这些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众不同的价值:真理,卓越,和机会。我们必须维护和强化我们之间的学术交流,让我们能够携手共进、引领世界。
最后,我引用中国伟大的现代诗人阿布都热依木·吾提库尔的诗结束这次演讲:
漫漫人生路上,我寻觅真理,
向往正义的途中,我苦思冥想。
我时时刻刻祈望着倾诉的机会,
用哪些充满意义和魅力的词语。
来吧,我的朋友们,
让我们畅所欲言,各抒胸臆。
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正在共同的道路上前行。我们的师生们维系并拓展着我们的联系,继续探索研究,增进善意。让我们继续相互学习,在知识和智慧中成长!再次感谢你们的热情欢迎。来到北大是我的荣幸。愿我们两校的师生在未来的对话中继续畅所欲言,各抒胸臆。
附读:哈佛前校长: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辨别“谁在胡说八道”
以下为2017年8月29日哈佛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前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对新生的致辞。该校长直陈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辨别“谁在胡说八道”。
最近几周,我们感受到了全球核战争的威胁,我们目睹了极端天气的可怕,我们看到了发生在西班牙、芬兰、比利时和阿富汗的毁灭性恐怖主义行为,我们也听闻了美国一所大学城里令人心寒的仇恨、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和暴力事件,那个地方跟我们这里并无多大区别。
在这样的时刻,大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意味着什么?大学究竟是什么?在美国和世界进入如此充满挑战和不安定的时刻,我们如何看待大学的责任,也就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校长欢迎2021届新生来到哈佛学院。
首先,大学是关于知识和对真理的追寻
我们信仰事实以及人类探知事实的能力。我们坚信教育和学习是人类进步的手段,是民主政制的重要基础。哈佛是一所研究型大学,这意味着哈佛的全体教员致力于在其广泛研究领域中积极拓展知识的边界。
当你们开始学习,你们也被邀请成为这趟探索之旅的一员,在教室和实验室,在图书馆和博物馆,还有在除此之外的广阔天地里。你们最终可能会写出一篇毕业论文,就像去年大约四成毕业生所做的那样。你们可能对一个项目产生兴趣,对一个问题展开独立研究。
或者,你们也许会在夏天的时候加入本科生研究项目,跟其他学生研究员一起住在校园,同时跟教员密切合作,在科学和工程学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在市场、组织、社群参与和全球健康领域,在人文和艺术领域,一起探索新知。
我们认为,追寻真理需要持续的验证和重新评估,需要不断的论证、挑战和辩论。我们非常自信地认为,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真理既是愿望,也是灵感。
我们知道对知识的探索永无止境,所以我们必须对新的想法、新的观点以及犯错的可能性持开放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勇敢、宽容和谦逊的品质,愿意参与到知识社群的辩论,愿意包容他人的想法,并愿意基于理性和证据改变自己的观点。
不过,这些不仅仅是我们希望在你们每个人身上培养的重要智力技能,它们还是至关重要的基本能力——即做出判断和评估事实的能力,以及在新事实面前虚心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意愿。
也是在欢迎本科新生的年度典礼上,哈佛艺术与科学学院已故的前任院长杰里米·诺尔斯(Jeremy Knowles)曾描述过他所认为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目标:
他说:那就是确保毕业生能够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
你们会通过挑战和被挑战,通过直面异议和分歧,来学习这种能力,并在这当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这引出了我今天想对你们强调的大学第二个基本特征。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你们遇到的最重要想法中有很多不会来自教授、实验室、书籍或在线作业,它们会来自此刻坐在你们身边的人。你们提出的很多问题,学习解决的挑战,以及接受的新视角,都将是你们跟其他人进行互动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你们的班级集体必须代表最广泛的背景、经历和兴趣,覆盖最多样化的地理起源、社会环境、民族、种族、宗教、性别认同、性取向和政治立场。
正是这种多样性,这种陌生化和差异化元素,让哈佛拥有了非同凡响的大学体验,我知道你们终有一天会发现这个事实。
你们注定会教导彼此,当然你们也会教给我们一些东西,而这正是因为你们身份和经历的多样性。当哈佛招生办公室决定录取你们时,是因为我们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希望你们为这种创造性的不和谐音调做出贡献。
所以,请不要沉默无声。(还有,请不要在网络虚掷光阴,仿佛你不曾来过这里!)你们要跟其他人接触,多多发言,这样其他人才能从你们身上学到东西。你们还要更多地倾听,这样你们才能从其他人那里学到东西。
不要害怕承担犯错的风险,不要害怕承认自己是错的,这是学习和成长的最佳方式。同时,宽容地倾听其他人的声音,这样他们也有可能进行这样的冒险。你们要把自己的同学社群当作大学生涯最重要的礼物和机会之一,你们要帮助我们在哈佛建立一个人们能够兼收并蓄的模式,而非因各自差异发生分化。
现在,你们已经成为哈佛近400年大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哈佛继续严谨和理性地追寻真理,这取决于我们。确保社群每个成员的才华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鼓舞和施展,这也取决于我们。
让我们都尽己所能,努力使哈佛成为一个人人相互尊重的地方,从而让我们所有人都能做最好的自己。
面对着全美各地不断涌现出的仇恨和暴力事件,我们需要坚持一种不同的共处方式。在这样一个破裂和分化的时刻,让我们成为团结的榜样。
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哈佛的承诺。欢迎你们来到哈佛。
▲▲▲
上海35岁高校教师的抗癌之路:被一次次宣判死刑,又一次次绝处重生
单身硕博看过来!
如果还没加入理想岛研究生交友群,
请点击下方蓝色标题↓↓速速进群。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智商或财富,而是思考问题的层次。关注公众号理想岛(ID:lixiangdao002),提升认知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