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认知边界有多大,就能走多远

赵晓钧 理想岛 2019-06-29

作者:赵晓钧

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一、关于觉

 

觉者是一个很特别的名字,那么什么是“觉”呢?对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觉”是生命中的那一点灵犀,有人说是开悟,是明心见性。

 

灵犀就是刹那间的“直觉”,它是灵气的锋芒。我们在读书、思考、修炼、睡觉时,忽然一下某一个点出来了,就叫灵犀。好似脑神经蓦地连通了一条新的回路,下面我们会讲这一层意义。

 

我相信,在我们意识和心智发展的不同层次上,都有类似灵犀现象的出现。如果把出现灵犀、明心见性等现象称为觉,那是指一个结果,更像是指因觉而悟。



我更喜欢把觉理解成动词,因为每次灵犀的出现,就如同其他开悟现象的出现一样,有着一贯的规律和方法。我更喜欢把这些规律、方法和操作,叫做“觉”。

 

修行路上,我们时刻需要这种“觉”。


二、直面焦虑和恐惧,走上修行之路

 

1.关于学习与成长的焦虑

 

现实生活中,一旦我们因为某种困惑和烦恼,开始探寻答案。那么我们就开启了学习与成长的过程。


我认为修行是这一过程中较高级的阶段,它意味着内探人生,对自我做些改变。


修行的路,选择众多,让人不明就里,甚至神秘莫测。在我的修行过程中,经历了六种状态,大家看看自己的状态更接近于哪一个?


状态一:一堆麻烦,一脑门子官司。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回家夫妻不合,儿子判逆,出门公司压力巨大,是非纠缠……每天烦得要死。不知出路在哪?


状态二:看到某些路径,或怀疑、或不解、或没用、或用了还有麻烦。


比如,学了某种别人推荐的课,一听,哇,这个讲得好,认真去学。过两年再一看,我跟我妈还吵架,我跟我老婆还要离婚,好像没什么用。更有甚者,试一试,自己觉得不错,但别人不理解,产生很多是非。


状态三:我终于找到这个老师,太好了,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找到了生命的皈依。这样如果提高了幸福感,也不错。但也可能是因迷而信。


状态四:这边是国学,这边是佛道,这是基督教,那边是心灵成长………到底应该修学什么?这是选择困境。


状态五:一旦选择之后,不知道修学这个学问,最后到底能有什么结果,所以很多人不得不放弃,或坚持不下来。


状态六:我即使看到了某位老师成就的人生高度,令人羡慕神往,但是怎么达成这个结果,怎么过去?还是不清楚。


很多朋友,可能处于这六种状态其中之一。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焦虑和困惑。自己也经历过这些过程,所以愿意分享一下我的这个过程。

 

2.觉性的启动


觉者商学导师,原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老师曾说过一句话:


解决焦虑的重点,在于生命的价值定位。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理解这句话:如果清晰的价值定位,便能够解决人生焦虑问题,那我们就需要找到生命价值定位的方法。

 

也就是必须回答:如何为生命价值定位。

 

什么叫定位?

 

提到一件事物的定位,必须将这一事物置于一个范畴,以此作为参照系。就象在一个坐标系中的任何一个点,横轴坐标一经确定,“定位”就跑不了。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要想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定位,就要有比生命本身大得多的参照系,确定我们生命的坐标。


这就需要不断扩大我们的视野,需要让我们的认知系统,与更大范畴的信息和能量同频共振。这是有运作机制和操作方法的。

 

这个方法是什么?允许我作如下比喻去说明:

 

我们七十年的生命,就好比一部电影,从开头到终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或轰轰烈烈,或浪漫温婉,一百多分钟,演完便结束了。

 

假如,我们要给这部电影总结中心思想,或作个影评。这一定不是电影的主人公所能做到的,因为他身在戏中。而看电影的观众,其视野远远大于一部电影。他才能评论这部电影的价值。

 

我们在自己的人生这部电影里,是不是仅是一个角色在扮演自己?如果需要为我们的人生价值定位,必须要跳到电影之外才行,也就是跳到我们人生脚本之外才行。


 

因此,生命价值取决于我们的认知系统与多大范畴的世界是共振的,即我们的认知边界有多大

 

我们过日子又好比开车,要能够从车上下来,才能看到自己在开车,开着什么样的车。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就相当于自己的思想和身体,我们驾驶着它们,去过我们的生活。你知道你在驾驶你自己,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所以现实世界之中所谓修行,意味着两个方向的努力:


一个方向是从“车”上下来,看得到自己这台车当下发生了什么,这意味着抽离。


另一个方向是跳到人生脚本之外,不断寻找更广阔的范畴,让生命与之共振,谓之扩展。这就像我画的这个梯形结构(见下图)



“抽离&扩展”的T型修行模型

 

这个“T”型模型,并不仅是一个道理,也是一种实修的心法。很多心理治疗的技术,以及禅定中修止观,都有类似的操作。有机会给大家详细介绍。

 

换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一生中,不断扩大认知边界,是解除困惑,成长自我所必须经历的。

 

现代科学证明了一个佛陀时代很难解释的真理,我们的认知是有边界的。科学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发现我们认知边界外的事物。

 

甚至有人讲,边界内信息量,不及边界外的万分之一。影响事物发展的是我们认知边界内外的所有要素,边界内的规律永远无法完整表达世界的全貌。


所以,我们的认知一定有无效的情况存在,这就是我们多数人都会遇到困惑的原因。

 

当然,我们解决困惑,或言成长,就是扩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刚才说到了扩展认知边界,认知有主体与客体之分。我们的认知主体,也像电脑一样,由大量软、硬件组成,它们的性能是有局限的。

 

比如我们只能看到一定波长的光,听到一定频率的声音。超出这些范围,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我们感知不到。


所以,我们形成的认知,都是主体的硬件和软件,将客体对象的内容,经过筛选、编辑和处理后的结果。

 

因此,认知边界并不取决于我们“看”到多少认知客体,而是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认知主体去“编辑”这个世界

 

由此可见,我们这个认知主体的品质高低很关键。就好比开车,如果我们要想爬更陡的坡,光踩油门、提高开车技巧是不够的,关键在于修理、改装甚至换一辆更好的车。


意识到改善我们自身这个认知主体,即修车换车,亦即是“觉性”的启动。

 

3.突破恐惧,破除一根筋

 

除了眼耳鼻舌身的硬件,我们的认知主体还是由若干个程序和算法组织起来的系统。提升人生价值就必须更新和扩展这些程序。

 

这些程序,正常情况下,并不是在我们控制下运行。在不知不觉中,它们已经决定了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态度,从而决定了我们会采取什么行动。


 

我常常举这样的例子,让大家觉察一下自己大脑中程序是怎么运作的。


比如我们听到英雄、变革这一类的词,用直觉联想一个历史人物。有的人联想的是岳飞、商鞅,另一些人联想的是IBM的郭士纳和007邦德。


这两种联想,代表的关于英雄和变革的信念是很不同的,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所谓程序,就是这样影响我们的。

 

这些“程序”和“算法”的装载,是人生经历中,特别是童年时期,若干趋利避害形成的条件反射固化下来的经验系统,它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自动启动。


若非启动觉性,学会觉察,我们是无法识别其存在的,更别说改变和升级它们了。

 

所谓趋利避害,底层逻辑是关于我们自身生存的安全与恐惧。


带来安全,预防、避免和逃避恐惧,我们就在潜意识中装一个“Yes”,反之就装一个“No”。而恐惧也不是客观和绝对的,也是一种程序,一种认知。

 

所以,任何程序,都代表了一个人内在恐惧的表现形式。若希望升级“程序”,其根本是处理我们的恐惧。

 

其实,限制我们认知边界的根源,是我们认知中恐惧的模式。不同的恐惧模式和程度,决定了我们不同的认知边界,也决定了不同的价值定位。

 

一层一层突破恐惧形成的认知边界,直至找到我们的使命,燃起生命本初的火焰,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从小到大,一系列识别、预防、应对、逃离恐惧的程序,长期运行,刻蚀在大脑中,形成固化的脑神经回路,形成难以止歇和更改的运行习惯。我把它戏称为“一根筋”。

 

所谓觉性、修行,通俗地讲,就是对一根筋的处理方法和技巧。

 

那么怎样突破恐惧,处理一根筋呢?

 

从生理学角度看,我们脑中的程序,都是一组特定的脑神经回路。我们的脑细胞数以亿万计,本可以组成亿万条程序回路。

 

但个别脑神经回路被经常使用,变得相对活跃得多,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根筋”。同时,它也使得其他更大量的脑细胞,不能形成可用的程序回路。

 

可以说,每一层恐惧一次次上演,所引发的相同反应一遍遍增强,这也是一根筋的成因。这是一个利弊共存的结果。

一方面,“一根筋”让我们更加熟练地应对经验中的挑战。


另一方面,它坚固了我们的认知世界,让我们更难学习边界外的东西。


扩大我们认知边界的方法,就是要去除“一根筋”的脑回路机制,努力增加脑神经回路,让更多的脑细胞活跃起来。与此同时,“一根筋”对应的恐惧就突破了,这实际上也是“禅”的神经生理机制。

 

这个过程,将伴随大量深刻的生命现象的变化,成为我们成长与修行的主线。通过这条主线,我们可以理解到绝大部分疗愈与修行方法的意义。

 

这同时也解释了我们认知边界形成的生理原因。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大脑尚有巨大的潜能有待开发。


三、修行的次第与生命体悟

 

1.扩展认知边界五阶段


修行实际上就是认知边界不断扩展、脑回路不断开发拓展的一系列过程。



之前我们提到一个重要的词叫程序,它是装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的。它处理信息的速度实在太快,我们还没有选择分析就已经结束了。

 

所以第一个进阶过程是从意识到潜意识,能够通过一系列觉察的努力,识别潜意识中的程序。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努力打开自己的感官系统,回归每一个当下去捕捉身体内产生的信息,这样才能启动觉性。


“一根筋”的程序模式导致了固有的认知模式障碍,因此我们往往缺乏正见的途径。

 

由于趋利避害的恐惧心理,导致了二元对立的世界观。这套逻辑深深建立在潜意识中,我们要认识它、改变它需要很大的动力。



事实上,我们出生的时候心脑并非一片空白,是有根源的,我管它叫作“种子意识”。 


如同电脑一样,我们带着原有的基础程序和硬件开始向前运作。因为每个人的电脑版本不一样,所以有些程序运作,有些则不运作。

 

所以当接触外界信息的时候,就会有些信息产生影响,有些则不会。通过不断的觉察、体悟和修行,我们便能慢慢感受到种子意识层。

 

再往上走便是宇宙意识层,原本硬盘不运作的东西能够运行了,这个过程往往会伴随各种巨大的体验。

 

在整个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处理与克服各种不同的问题,比如说恐惧与羞愧。只有识别羞愧,破解羞愧的来源,才能变成一个有勇气的人


 

恐惧一般源于原始创伤,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但是却不被知晓。这里有一个破解的方法:接纳生命的全部,也就是说我允许它的存在。

 

所有的问题,只要能够抽离和扩展,便能神奇转变。

 

2.治愈创伤,是完善人格的必然步骤


人的成长经历中,童年的经历对心理成长起到了奠基作用。每个人角色背后的潜角色,将深刻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角色关系。


爱的系统动力


爱的关系的错位,亲人恐惧与情感需求的影响,生存环境的威胁,与我们自身的恐惧发生关系,形成我们的生存策略。

 

其中往往存在着,为了生存做出的大量妥协。从而埋藏生命本初一些鲜活的内容,成就了我们的“面具”人生。

 

但生命本初的鲜活会时不时闪现,与这些妥协抗争。所以人会迷惘、困惑、纠结、无力、羞愧、愤怒……解决这种对立,是人生的重要探索。

 

下图中列举的认识自身原始魔咒的图片来自一本书,叫做《家庭会伤人》,推荐大家看看。

它讲了如何从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自觉的强迫性的行为中,例如暴饮暴食、完美主义等,发现我们防卫恐惧的内心动机、童年被设定的人生角本,以及创伤引发的防卫机制等等。这是一个认知自我很好的工具。


治愈创伤,是完善人格的必然步骤。寻求他人帮助,正确信息的长期重复刺激,身体训练,禅修等等都是有帮助的。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须懂得与潜意识沟通的基本原理。

 

我的体会是:允许与接纳,是治愈的基本策略

 

因为每一个创伤,都是一种恐惧所引发的强迫性行为。凡是一种强迫性行为(比如刻制情绪、逃离焦虑等),不管初衷是改变还是加强一种行为,都是对固有的脑神经回路(一根筋)的加强。

 

而允许与接纳,是持有更大的中正场域。允许和接纳“一根筋”的升灭变化,从而开启更多的脑回路,通常,这个动作,才能叫做“放下”。

 

因此,刻意解决,不如放下。

 

代表创伤的一根筋上,都聚集着很大的能量。修行中身体训练(站桩、瑜伽等)的作用就是疏通能量,放大空间卸载“一根筋”上聚集的能量。


艺术体验、亲近自然、静心冥想等行为也有同样的效果。这与禅修的心法是类似的。

 

因为每一个“一根筋”,都是一组强烈的好坏二元对立,止息“一根筋”,都是对一组二元对立的“空性”化处理。虽然这在空性证悟的道路上极其初级,但确实是获得空性体证的一贯心法。

 

当炽盛的“一根筋”得到疏缓,恐惧感得到释放,祥和安静的感觉会增加,这个时候,治愈也就产生了。

 

同时,如果我们“种子意识”里,有一些较高品质的信息,它们便会进入到我们的“接受器”中,以各种形式呈现。这就是“巅峰体验”。此时,部分人就会有关于“使命”的体验。


四、企业家的自我修行在组织中的作用

 

作为企业家,认知边界的扩展与更新,会带给组织更高级的信息。

 

而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何种信息在多大能量的作用下,在什么结构中,传递给每一个子系统,创造系统“负熵”。


 

负熵的结构化表现,更重要的是成员之间心理需求的投射关系,它的作用远远大于明面上的组织结构。其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信息的品质及与其子系统的匹配程度,决定组织是否以低能耗高效运转。


组织从系统外是否可以获取足够的能量。


结构形态是成员心理角色的投射关系。


组织是有寿命周期的,持续存在必须变化其结构,信息升级、能量消耗是其必然。



企业的成长,必须经历一次次的变革,变革是对成员之间心理投射关系的重构,同时也会消耗企业家巨大的能量。

 

就像当年我们把CCDI从几百人一下子做到了5000人的规模,对我的消耗也是巨大的。那一年,我的体重一度增加到了200斤,还得了心梗,住进了医院。当时的我,能量是失衡的。

 

因此,在变革之中,企业家应该做的不仅仅是不断升级自己的信息,改变自身心理角色,影响整个系统的变迁,而且需要在能量消耗与新陈代谢之间寻找动态平衡。

 

修行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不管是出世清修,还是入世做事,其核心都是内探人生,改变自己,扩大我们认知边界,更新心智模式。

 

我讲的这个角度,是融通自己所学,形成的一个框架结构,便于自己寻找学习的内容和途径。分享给大家,可能会有些借鉴作用。祝福每位朋友快乐幸福,快乐有尊严地活好每一天。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世界上最伟大的影响力,就是以生命去点燃他人的生命,为世界带来希望和未来。



【理想岛近期热文Top 10】Top 10 most popular articles

▲▲▲


那些有对象却没有性生活的90后

九个见过世面的女人价值百万的建议

我卖掉北京500万的房产,在老家生活的这两年

如果不是北大医院主动曝光,你永远无法看到这一幕

帅大叔39岁未婚,只是战略性单身,27至32岁女生,小心沦为陪练



学术菜鸡如何在毕业答辩中杀出一条生路?

2019年开始,将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最关键10年

太硬核了!和儿子一起考上研究生,上海交大49岁宿管阿姨的开挂之路

一家书店,目标群体竟然是不看书的人,却又竟然能赚到最多的钱,凭什么?

普利策“最佳调查奖”出炉:美名校医生30年性侵650人,因体制包庇,没受到任何制裁



重点推荐

北大女硕士、87年、167,想找一个77至89年的男青年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智商或财富,而是思考问题的层次。关注公众号理想岛(ID:lixiangdao002),提升认知维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