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阮义忠摄影人文奖 • 今起设立

2016-06-01 阮义忠摄影中心




摄影人文奖成立宗旨

阮义忠


拍照四十多年,摄影从我的工作、兴趣,已转为理想与信仰。常年透过拍照体悟人生,摄影对我不只是艺术表现,也是人格养成。写书、展览、教书、办杂志,都是希望传播自己深信的价值观。

 我一直认为,摄影的本质是发现与记录,也就是向外观看,找到事事物物之间的关系,将其捕捉,把意义传达给更多人知道。文学、艺术的价值正是在此:让别人的生活经验成为自己的成长参考,然后把刻骨铭心的领会表现出来,供另外的一些人借镜。有人共鸣的世界才是温暖的、幸福的,也才能看到希望。

 自从计算机及数码相机、手机摄影普及后,摄影的技术门坎变得非常低,却也使得人们开始不尊重对象,不珍惜快门机会与缘分。一位再了不起的摄影师,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百分之五十的创作者,另一半的功劳,应该属于镜头前的人事物。

 从台北艺术大学退休后,我在各大城市开设工作坊,时常有机会参加各地的摄影节、担任各项摄影比赛评审。在此期间,除了实地感受各地摄影活动的蓬勃,也观察到目前流行的摄影表现严重偏向观念性,人文精神逐渐稀薄,令人忧心。

 摄影也是一种价值肯定,是打开视野、心门,与外界沟通的管道。能肯定外在的好,自己的内在也会更丰富。仅在意表达个人的巧思、观念,轻忽对象的意义,易使影像沦为手段而非创作目的。当然,并非纪实才叫人文,任何摄影手法,只要表达出对生存环境的珍视、对人间事物的关怀,都是富于人文精神的。

 如今,观念性、艺术性的摄影表现享有相当大的鼓励,纪实摄影及长期关心某个主题的工作方式,虽然也有若干奖项特别予以关照,但仍需更多有志一同的人士,在各自的岗位上推波助澜。

 个人从拿起相机的那天开始,始终如一。摄影增加了我的生命宽度,我也应该在有生之年为它多尽一分力。基于许多朋友、学生的鼓励与支持,我决定成立一个摄影人文奖,期望对目前摄影表现失衡的状况稍作平衡。

 达成这个理想与目标,需要很大的福报,唯诸佛眷顾、众缘合和而可得。在此,容我向所有直接、间接帮忙的朋友深深致谢!

 

20163月于台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53o2hla0&width=500&height=375&auto=0

阮义忠接受《一条》采访-2015年




阮义忠摄影人文奖设为每两年一届。

第一届于2016年6月1日启动征稿至9月30日24时(北京时间)截止。

经由初审7位评委、终审4位评委而最终选出获奖者1位,并授予10万元整人民币(税前)的奖金。

于年底颁奖,前三名参与颁奖典礼,地点在木心美术馆。







阮义忠,摄影家、摄影评论家,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创始人。1950年生于台湾宜兰县。1972年于英文《汉声ECHO》杂志社工作,开始拍照。四十年来先后出版《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失落的优雅》、《正方形的乡愁》等十本摄影集,并于世界多国个展。论著《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摄影美学七问》被视为华人世界摄影启蒙书。创办的《摄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杂志被誉为最具人文精神的摄影刊物之一。1988年开始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任教,2014年以教授资格退休。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之后,成为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的志工。近年来于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生活月刊等媒体撰写专栏,并在大陆各城市开设摄影工作坊。





陈丹青,艺术家、作家、木心美术馆馆长。1953年8月出生于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1977年先后在江西与江苏农村插队落户,期间自习绘画,1978年9月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班。1980年作成毕业创作《西藏组画》。1980至1981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教员。1982年初自费赴美国纽约留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1月接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请,回国任教。2006年辞职。现为自由职业艺术家。著作有《纽约琐记》《陈丹青音乐笔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与陈丹青交谈》《荒废集》《笑谈大先生》、画集《归国十年》等。2013年,因出版师尊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听课笔记,获“年度最佳图书奖”、“年度事件奖”、“年度最佳批评奖”、“年度十大好书奖”。





吕楠,著名摄影家。1962年生于北京。1985年至1989年在《民族画报》工作。1989年开始用15年时间完成了其恢宏如史诗般的“三部曲”:《被遗忘的人》、《在路上》和《四季》。2006年完成作品《缅北监狱》。





布莱恩·坎贝尔(Bryn Campbell),英国摄影家、作家、图片编辑,英国BBC电视的首位摄影节目主持人。1933年出生于南韦尔斯产煤重镇。著作包括《世界摄影WorldPhotography》(1981)、《探索摄影Exploring Photography》(1978)、《摄影大师The GreatPhotographers》(1983)、《卓越的行动摄影Great Action Photography》(1987)《有关摄影ConcerningPhotography》(1977)。曾任英国《观察者The Observer》周报图片编辑、台湾《摄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杂志编辑顾问。











秦伟,独立策展人、艺术家、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摄影深造文凭]课程统筹主任及讲师。1958年生于香港。早年毕业于法国Mulhouse高级艺术学院,以当代西方的艺术造型风格表现东方传统美学思维,获法国文化部颁发国家高等造型表现硕士。获颁多个策展人奖项,活跃于国际摄影活动。是2015 第二届北京摄影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题展《陌生的亚洲》及2016 阿根廷国际摄影节策展人;并先后在不同国际摄影节策划展览,包括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香港国际摄影节、大理国际摄影节及连州国际摄影节等。曾担任多个国际摄影节的专家委员,包括阿根廷国际摄影节、Young Art Taipei、大理国际摄影节及连州国际摄影节;并担任2015丽水国际摄影节学术论坛发言专家及摄影节奖项评委。秦伟的影像世界充满着其个人内心境遇,以人道主义眼光及宏观的历史框架去观视变动中的世界。活动范围以香港及亚洲不同地区为主,镜头涉足不同文化及经济背景下的地区性贫穷、战争的受害者和全球气候变化引致的生存问题。多次获颁不同的新闻摄影奖项及人权新闻奖。于2011年创立国际非政府机构[医护行者],为发展中国家贫民提供小区医护教育及医疗服务。





沈昭良,著名摄影家。1968年生于台湾台南,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应用媒体艺术研究所。历任报社摄影记者、副召集人、中央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及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摄影专家面对面计划召集人。2001年首度推出《映像‧南方澳》系列专辑,其后陆续出版《玉兰》(2008)、《筑地鱼市场》(2010)、《STAGE》(2011)、《SINGERS &STAGES》(2013)及《台湾综艺团》(2016)等长篇摄影著作。作品内容主要聚焦现实环境中的社会地景与生命处境,并透过摄影进一步形成问题意识,建构思考与对话路径。曾于2000、2002及2012年,三度获颁行政院杂志摄影类金鼎奖,2004年日本相模原摄影亚洲奖,2006年韩国东江国际摄影节最佳外国摄影家奖,美国纽约Artists Wanted : 2011年度摄影奖,2012年美国IPA国际摄影奖-纪实摄影集职业组首奖, 2015吴三连奖等国内外奖项。也曾受邀于美、加、法、英、西、荷、义、丹麦、秘鲁、巴西、危地马拉、日、韩、新加坡、柬埔寨及中国大陆等地展出。作品主要为国美馆、高美馆、北美馆、韩国东江摄影博物馆、日本相模原市政府等公立机构及私人收藏。目前除从事影像创作、评述与研究,兼任政大、台科大助理教授,并受邀主持工作坊及展览策划。





晋永权,《中国摄影》杂志社常务副社长。1968年生于安徽。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获法学硕士学位。1993年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曾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2015年任《中国摄影》杂志社常务副社长。著有《最后的汉族》《出三峡记》《江河移民》《红旗照相馆》《合家欢》《每一声快门都忧伤》等著作。系列摄影作品“傩”、“三峡移民”被法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颜长江,著名摄影家。广东梅县人。1968年生于湖北省秭归县。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现居广州。主要著作(全部著作权):《广东大裂变》,1994,暨南大学出版社;《最后的三峡》,2003,浙江摄影出版社;《纸人》,2008,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三峡日志》,2009,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近年主要展览(作品成系列完整呈现的重要的展出):2007,《夜间动物园》,北京百年印象画廊;2008,《三峡》,上海美术馆(收藏);2008,《纸人》,上海比极影像画廊;2009, 《纸人》,法国翁福勒第13届国际摄影节;2010,《重庆的三洞桥》,《从平遥到大理——南方十六人》群展,大理国际影会;2010,《中国新闻》,《中国景》群展,广州时代美术馆;2011,《神州》,《中国风景》第二回展,北京;2011,《纸人》,意大利亚历山大里亚双年展。





傅拥军,著名摄影家、快拍快拍网发起人。1969年生于浙江龙游,现生活于杭州,供职《都市快报》,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两次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奖获得者。2014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策展人“飞马”奖。出版著作《那么西湖》、《镜头朝下》等。





严志刚,图虫网高级运营总监。1972年生于江西。1992年起从事职业摄影记者生涯,专注于报道和纪实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其最为人关注的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从传统领域转型利用互联网搭建各类摄影平台以挖掘优秀摄影人。第11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委,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国展)评委。编辑出版《焦虑的食指》和《有温度的视觉》等书。曾任新浪网助理总编辑、图片总监,期间在国内首次采用摄影真人秀的方式,成功策划以大学生为主的《拍照吧少年》活动,影响超过亿次点击,被专业杂志《摄影之友》评为2015年度榜中榜摄影人物。






任悦,策展人,摄影评论人。1975年生于宁夏同心。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其个人博客“1416教室”自2006年撰写至今,成为专注摄影文化的自媒体,并于2015年结集出版《1416摄影辞典》。为2008年美国尤金·史密斯Howard Chapnick奖的获得者;2008-2009年曾在纽约大学访学。其策划的展览《摄影与书》获得2013年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大奖。她还受邀成为2011年平遥摄影节学术展策展人,并担任多个摄影工作坊的讲师以及摄影比赛的评委。






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征稿细则


 

【征稿要求】

①  不限地域,两岸三地、乃至全球华人摄影师均可投稿;

②  不限年龄,符合当地法律规定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均可投稿;

③  富于人文精神的摄影作品,包含纪实摄影却不限于纪实摄影,任何摄影手法,只要表达出对生存环境的珍视、对人间事物的关怀的摄影作品均可参加;

④  每组作品须提交20-40张照片(格式为jpg,像素大小2MB内,最长边像素1500-2000)、创作自述500字内、个人简历500字内;入围后需要原尺寸图片,具体尺寸以邮件通知为准。

⑤  截稿日期:2016年9月30日24:00(以北京时间)。

⑥  注意事项: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终审评委、初审评委及组委会人员的直系亲属谢绝参赛。

【评选说明】

评选分为初审和终审两个阶段;最终选出第一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获得者一名;人文奖前三名将获邀参加颁奖典礼;所有环节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征稿平台】

①  人文奖官方邮箱:juanijongphoto@163.com(注明 人文奖 字样;文件名称以英文或数字命名,勿以汉字命名)

②  新浪爱拍征集地址:http://aipai.sina.com.cn/

③  图虫APP征集地址:https://tuchong.com/app 图虫网征集地址:https://tuchong.com/

④   快拍快拍APP征集地址:http://app.kpkpw.com/快拍快拍网站征集地址:http://www.kpkpw.com/

*请勿重复投稿。






一点补充:

为什么是摄影人文奖,不是人文摄影奖


        

     近年阮义忠先生的身影频现大陆。从2013年开始,他在台湾及中国大陆各城市开设工作坊,小班制(每期7-10人),传授美学理论之外、手把手教习传统暗房技术,期间展览、讲座活动不断,与内地学员接触频密。亦常有机会参加各地摄影节、担任各项摄影比赛评审。他的体验是,除了实地感受到各地摄影活动的蓬勃,却也观察到目前流行的摄影表现严重偏向观念性,人文精神逐渐稀薄,令人忧心。

 这萌生了他潜藏已久的想法:为华人摄影设立一个奖项。因如今观念性、艺术性的摄影表现均享有多个奖项的激励,而纪实摄影及长期关心某个主题的深入工作方式,却少受关照。但他指出:“并非纪实才叫人文,任何摄影手法,只要表达出对生存环境的珍视、对人间事物的关怀,都是富于人文精神的。”

 结合阮义忠个人的成长与创作道路便不难理解其为何会对“人文”情有独钟。六七十年代的台湾,年少成名的他正受到当代文化潮流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欧美观念艺术、前卫敲打乐曲的激烈影响,一心想要脱离农家子弟的生长背景,认为要现代就必须反叛传统,不带现实生活的人间性和泥土味。这同时表现为只对自己的存在有莫大的兴趣,对别人漠不关心……但是,照相机就像一面镜子,从40多年前拿起它的那天开始,他不禁质问自己:你看到的东西对你有什么意义?而他看到了伴随自己成长的怨恨。他发现自己无法在怨恨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创作题材、发现要肯定的意义。“一直到现在我还不很清楚,自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熬过那个拒绝土地、拒绝生活的阶段。我只知道,没有任何单一事件能使我解开那怨忿的纠结。”

 随着《人与土地》、《北埔》、《八尺门》、《四季》等系列作品的持续多年的跟进拍摄,阮义忠在人性最真诚、善良的一面中,求得了庇护。他发现,拥有这种可贵气质的善良人们,都是那么认命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工作、努力地生活着。他们大多是没念过什么书的乡下人,一切教育来自劳动,来自土地。这令他重新敬畏的沉默与宽容的土地,不觉间使他真心拥抱曾被视为可耻包袱的成长经验……。后来的阮义忠每当回想及此,便感激道:“摄影增加了我的生命宽度。”

 法国声誉卓著的摄影家尚杜杰德先生在观看阮义忠作品时发出感叹:“尽管文化不同,西方与东方得以聚首。摄影借着深邃的影像告诉我们,这世上没有疆界,只有人。”这位对阮义忠有知遇之恩、曾深刻地影响和启发过他的摄影前辈,也助推了阮义忠创办了影响一代华人摄影家的中英双语杂志《摄影家》。而这十几二十年,其译著及个人出版也开始对新一代摄影青年产生着影响。因缘成熟,阮义忠在大陆开始了他一城一地的工作坊。

“我与摄影,早已不是喜欢与不喜欢的关系,而是我对它有信仰、有使命,希望透过摄影来传达一些理念,但这还不足够,我也应该在有生之年为它多尽一分力。”如其在“摄影人文奖的宗旨”中所言,基于许多朋友、学生的鼓励与支持,他决定成立一个摄影人文奖,期望对目前摄影表现失衡的状况稍作平衡。

 这个想法也得到了艺术家陈丹青及摄影家吕楠的积极响应。在人文奖组委会的首次会议中,当阮义忠先生向在座征询奖项名称是否冠以个人名字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不管以什么名字命名奖项,都会有异议,所以平息异议的唯一办法就是你的质量。叫什么都不重要。”以纪实风格著称的摄影家吕楠,亦是首次接受邀请而担当此类活动的评审。“一座奖项的高度有赖获奖者的作品深度、力度与专业素养,评审环节至为关键。”之后为约请各方评审探求建议,阮义忠先生更是亲身赴会。现列初审评委七位:秦伟、沈昭良、晋永权、颜长江、傅拥军、严志刚、任悦;终审评委四位:布莱恩坎贝尔 (英)、阮义忠、陈丹青、吕楠。

 关于定名“摄影人文奖”而非“人文摄影奖”,组委会在经过讨论后一致倾向于“要尽可能地在各个面向上做到开放,不僵化;我们不鼓励模仿,不鼓励重复,而是鼓励讲述你自己的语言,要对自然、对人有新的认识、新的看法。这几乎涵盖了生命所有的一切。”哲学家斯宾诺莎说:“智者不是对死亡的思考,而是对生命的思考。”所谓人文,就是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对生命的向往。






特别感谢以下单位及个人


合作征稿平台: 快拍快拍网  图虫  新浪爱拍


支持媒体(及自媒体公号):新浪图片  腾讯图片  图虫网  快拍快拍网  蜂鸟网  色影无忌  iWeekly  生活月刊  新视线  外滩画报  中国摄影  秘境  影艺家  米拍  黑书  过曝  蝴蝶效应  拍者  拍电影网  电影摄影师  都市快报  人間福報(台湾)  旺報(台湾)   经济观察报书评  文艺生活  迷路  上海译文出版社  浦睿文化  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成都影像艺术中心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方所文化  衡山和集  单向街书店  慢书房  木格堂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持续增加中...)


特别鸣谢瑞意宋字体设计师战国栋先生及汉仪字库的支持


本页题图阮义忠先生肖像由其工作坊学生宿东摄影,特别致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