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哲明成明玉:若愿全家“都挺好”,学学陶渊明苏轼范仲淹


最近,电视剧《都挺好》热播,柴米油盐的剧情让观众看到一个普通家庭的酸甜苦辣,剧中人鲜明的性格和不同的处世态度也令人感慨、发人深思。

家,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每一位家人的所思、所言、所行,其实都影响着一个家庭的温度,决定着一个家庭的走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历史上的无数先贤也都明白,要想全家和睦安定,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兄长……而每一位家人的默默付出,其背后也体现了世代传承的优良家风。

01

好哥哥陶渊明

和堂弟、妹妹相互扶持

东晋诗人陶渊明,他所在的家族浔阳陶氏祖德深厚,家风纯正。陶渊明高祖母湛氏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贤母,祖父陶侃为东晋时期名将。在家人言传身教之下,陶渊明也非常重视家风,他曾在家书《与子俨等疏》中告诫子孙要和睦,“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陶渊明这么重视兄弟和睦,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关。陶渊明与两个堂弟仲德和敬远,以及同父异母的妹妹,即程氏妹,从小互相扶持,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后,他不仅立刻辞官奔丧,还写下了一篇感情真挚的《祭程氏妹文》,寄托自己的哀思。

礼义廉耻,谓之四维,制心以礼,制事以义,取财以廉,措行以耻,如是则教化隆而真儒出,四维张而家声大矣。

——摘自《光绪丙午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02

好长辈王羲之

以别人家的深刻教训教育晚辈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其才华、品性养成的背后,是深厚的家学渊源。受先辈影响,王羲之对教育子女之事也从不放松。

一次,王羲之与好友许玄度结伴去奉化一带采药,听闻当地两兄弟因为争夺资财大打出手,弟弟竟然把哥哥砍死。王羲之对许玄度说:“此二子残忍如此,不知你我后辈如何?”回家后,忧心忡忡的王羲之写下“敦、厚、退、让”四个大字,命儿子们日日临摹,谨记教诲。

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03

一对好父子范仲淹、范纯仁

你不在的时候,我也不会让你失望

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非常注重对晚辈的教育。他虽没给子孙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留下了仁善宽厚的美德。

《宋史》记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

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感到高兴,并夸奖他做得对。

范纯仁后来做到了宰相,《宋史》评价说:“纯仁位过其父,而几有父风”。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摘自《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04

一对好兄弟苏轼、苏辙

一生并肩携手、患难与共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皆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们都继承了苏家良好的家风家教。兄弟二人之间感情很深,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

苏辙说哥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称弟弟“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相互勉励,从未间断。

元祐四年(1089年),苏辙出使辽国,苏轼写诗送行。当时苏辙已到知天命之年,苏轼仍然一再叮嘱他不惧辛劳、不辱使命、不忘家国、不要自傲: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

——摘自苏洵《族谱后录下篇》

05

好儿子黄庭坚

不为母亲干点小事,又何以为国效力、为民分忧

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文学家黄庭坚,从小聪颖,好学上进。15岁时,黄庭坚跟随舅父到淮南一带游学。在外游学为官,黄庭坚日夜牵挂着远在家乡的母亲,后来他在《初望淮山》诗中真切地写道:“三釜古人干禄意, 一年慈母望归心 ”。

在外游学多年后,黄庭坚终于回到了家乡,终日尽心侍奉母亲,他每天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使用的马桶,从不间歇。母亲看他如此辛苦,难免有些于心不忍,便劝阻儿子不要再这样做。黄庭坚说,堂堂男儿固然应该创大业、干大事,但如果都不能为自己的母亲分忧解难,又何以为国效力、为民分忧呢?

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

——摘自黄庭坚家族《黄氏家规》

06

好父亲朱熹

好好管教儿子,不让女儿难过

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在生活中是一位好父亲。

朱塾,是朱熹的长子,幼时聪颖却染上了懒散的恶习,尽管朱熹用力督促教诲,二十出头的朱塾惰性依旧。为此,朱熹想到孟子“易子而教”的方法,将朱塾送到自己的老朋友、远在浙江的另一位大儒吕祖谦那里去学习。临别前,朱熹连夜写下一封家书——《训子从学帖》,交给朱塾。

在这封家书中,朱熹给朱塾规定了很多具体的东西,比如不能喝酒、交朋友一定要谨慎、不能在同学间搬弄是非等,语重心长地教育朱塾勤奋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看到写得好的文章要抄录下来。一片殷殷之情、爱子之意跃然纸上。

朱熹严格约束儿子,对女儿却非常体贴。传说有一次,朱熹到女婿黄榦家中,女儿朱兑因家里贫穷,拿不出好东西招待父亲,只能以葱汤麦饭让父亲充饥,心中很是内疚,感觉对不起父亲。但朱熹没有怪罪女儿,反而非常高兴,面对这样的粗茶淡饭也吃得格外香甜,还当场写了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摘自《朱子家训》

07

家里的顶梁柱朱柏庐

扛起侍奉老母、抚育弟妹的重任

 朱柏庐是明末清初时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潜心治学,一生以教书为业,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将家族先辈的清节门风和自身处世做人的智慧凝结为《治家格言》,流传至今。

朱柏庐孝顺父母,尊宗敬族。父亲死难,弟用白、用锦尚幼,从商遗腹未生。他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到处流浪,非常艰难。生活稍稍好转,他又设置祭田和赡养族人的义田,修葺祖先的祠堂,和睦家人,亲密无间。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摘自朱柏庐《治家格言》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大家都在看

↓↓↓ 


人保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刘虹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丨烟台以“监察建议”推动主体责任再落实


修路、建水库、提供公益岗位……扶贫帮扶,烟台纪检监察干部这样做!


忠诚 干净 担当

给清风正气点个zan!

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