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5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一个大学老师的深切感悟:如果可以重来我会如何读大学?

魏剑美 文字客老魏 2021-02-18

怀侠肝义胆气魄,写痛快淋漓文章

老魏出品,篇篇原创,欢迎关注

狡兔三窟,请同步关注“非常魏道” 

最近,不少人鼓动老魏评一评湖南师大女大学生自杀的事情。这固然是因为我正好在该校谋饭,也因为现在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此起彼伏,确实颇让人困惑:现在的大学究竟怎么了,现在的年轻人究竟怎么了? 



其实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得回答“现在的社会怎么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化的存在,社会性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波及每一个角落。


现在的社会怎么了?每个人都有眼睛有耳朵有头脑,因此也都有自己的答案。


不妨冷静思考一下:我们的社会对于大学和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就处在一个非常畸形的状态之中,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的思维将一切家长予以捆绑。看看学区房的竞争烈度,看看培训班的火爆行情,这本身已经是非常严重的社会病。 这种心态的形成,其实是系统化的安排造就的。


很多地方的小学低年级学生,下午三点半就放学,还有两点半甚至一点半的。这个点放学了,不去托管和培训班还能干什么?


而只要一部分人去了培训班,就必然给其他人带来焦虑,最终必然是所有人都去培训班。


我就奇怪了:让几岁大的孩子一大早就往学校赶,早上七点多就要求到校,但却中午一两点就将他们赶出校园,这他妈的算是一个什么安排?不说有没有头脑,最起码就没有一点天良!


说“一个孩子拖累一家人”丝毫都不夸张,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生育的原因。


人类社会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教育经验,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压根儿就没有“抄作业”的意思?  别国的校车接送制度,不得给低年级学生布置作业的做法,大大解放了家长。一些发达国家在师资、校舍配置方面的制度设定,对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系统性训练,其效果都显而易见。 


这些做法为什么在我们这里就得不到推行? 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利益驱动力。这些措施恰恰是损害整个利益链条的,谁会真正费心费力去推行?


 “五道杠少年”和“不屑弟”同框,足以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理念的冲突。


 绝大多数“教育改革”措施,看上去“初衷美好”“意义重大”,但落实到地才发现,家长和家庭要承受的更多了,而不是更少了。


现在无不吐槽的“家长检查作业”更是独此一家的特色,学校的职能推给家庭,这与社会进步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时代的发展应该是社会和政府承担越来越多的家庭责任,而不是恰恰相反。 绝大多数家庭都有抗风险能力方面的担忧,根子就在这里。稍有风吹草动,一个普通家庭,甚至一个中产家庭,就可能面临破产。


正因为付出的教育成本太大,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超高。也因此,绝大多数孩子进入中学后,其自由时光基本上都被剥夺了。从家庭到学校,甚至到社会,孩子角色行为都已经被“格式化”。 


这样,当一个“流水线作业”上下来的孩子,进入大学这个自由世界时,他差不多是完全不具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调适能力的。其能获取的来自教育体系化的帮助可谓微乎其微。 


诸多在高中阶段“品学兼优”的孩子,一进大学就挂科,就出各种状况,说到底其实就是两种教育背景对接错位所造就的无所适从。


据说毛坦厂中学毕业的学生,特别懂得享受大学的自由时光。 


生活方面如此,学习上尤甚。中学教育基本上是“填鸭式”,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有明确的范围,都有“标准答案”,到了大学,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不知道该选谁索性谁也不选”。也可以说,这是因为被“填食”太久,造成了厌食症。没有人填,乐得啥也不吃了。 


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指出,为什么现在被举报的都是大学老师,很少或者竟没有中学老师被举报?因为中学老师大多有既定的教科书,照本宣科则可。习惯了教科书思维的学生,面对大学老师的天马行空,不仅不习惯,还因为与“标准答案”不一致而心生反感。


这其实才是最大的问题:习惯于一切都有一个标准答案,至少是参考答案。而读大学的意义,恰恰在于独立思考,进而养成独立人格。 失去了意义追问的兴趣与能力,转而寻求娱乐刺激和饭圈消费,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真实状态。 


当然,也有一些生活态度认真的人,执拗于原本的生活和学习模式,就不得不苦恼于自己的“不合群”。 就本次自杀的湖南师大女生而言,有媒体称,身为团委学生副书记的她既痛苦于不能摆脱“干部事务”,又失望于“下属的不配合”。 年轻生命的逝去,固然让人痛惜,但假如上述情况属实的的话,我们又不能不为其“中学生干部思维”而惋惜。


首先,大学生是成年人了,完全可以推脱甚至拒绝任何义务和规则之外的安排;


其次,学生组织框架内也别指望下属多么配合;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遇上问题不能像中学生一样仅仅指望老师来解决,事实上还可以多渠道寻求救助,包括体系性的和非体系性的。 


很多家长都问过我该给读大学的孩子们一些什么建议。我不敢乱支招,但作为一个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我愿意以“假如让我重新读大学”这个问题来做一个迂回的回应吧。因为纯属个人志趣,也就不必顾忌是不是全面、合不合主旋律、算不算正能量。 

回想起来,很多人的大学生活就是这么过的。 


假如时光倒流,让我重新成为一个大一的学生,那么不管我读的是什么级别档次的大学,我一定都要以“阅读”作为生活的中心。


请注意我用的是“阅读”而不是“学习”这个词。“学习”的对象是技能和课程,阅读的对象则是经典作品。当然,阅读并不排斥学习,但却比学习重要太多。


生活中,我们见过太多脑残的学霸,都是因为只会“学习”而从不“阅读”。 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智慧,还有情怀。经典是人类数千年来最具智慧与才情的人留下来的,阅读经典就是与这些人对话。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和价值呢?


坦率地说,大学的课程是可以也应该有所甄别的,这个判断就基于阅读提供给我们的判断力。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当然就是一个好的“导游”,如果他仅仅只是照本宣科,那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奉陪?


真的,逃课和挂科都不算什么,关键是你逃课去干什么了?挂科挂的是什么科?如果你是一只鱼,挂的是“爬树”这门科,那又有什么必要在意呢?


我一定会广泛涉猎文史哲,保持对自然科学最新进展的兴趣。 有三样基本功我会特别重视:英语,写作和演说。 


英语是将来考研读博、接受外部信息、结交国际友人、寻求国际化发展的必要工具。很多人的行动受限与思想受限,其实都源于语言交际上的窘迫。 


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样重要。有点诗情画意,也是“诗意生存”必不可少的。此外,写作其实也是与自我的一种对话。 


演说这个能力因人而异,不必强求,而且很多智者也并不善言辞。但还是值得去做一做努力,因为它能调动人的知识储备,从而刺激自己去弥补认知短板。但是尤其要注意,那些字正腔圆、假模假式的所谓“演讲学”都是空洞的做戏,真正有智慧的演说者既蔑视他们装腔作势的姿态,更蔑视其宏大的政治和道德腔调。  


我会尽可能地多听学术讲座,前提是真正的学术,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宣讲”。现在什么人都进大学“讲座”,所以尤其需要甄别。方法之一是提前看看讲座人的背景资料,有没有真正的作品和专业履历。如果介绍从头至尾都是一系列头衔,或者“主持多少课题获得多少奖项享受什么待遇”,那十有八九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因为没有真学问,所以就用那些狗屁不是的东东来忽悠。大家不妨看看茅海建这样的真正学者,其简历就干干净净、简简单单。 

真正的学者,一部书就足以说明一切。


我不会加入任何学生组织,那是“五道杠”少年少女们的乐园,那里也有着他们的欣赏者。但我会尝试参加一些活动,因为参加活动才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虽然志不同道不合但却能给我诸多启发的朋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多交游,哪怕是“穷游”,有句话说人类所有的缺点几乎都源自无见识:偏狭、嫉妒、仇恨、傲慢、浅薄……阅历本质上是帮助我们懂得和尊重不同文化形态和不同价值理念。 


享受暗恋。其实我更希望恋爱乃至于多次恋爱,但我不能确认自己有没有明辨的能力,我们见识过很多在军训期间就爱上教官的大一女生,稍微拉长一下时空,就会看出这种“爱情”的肤浅与不切实际。与此同时,我也不确定自己是否恰好也是暗恋对象愿意长相厮守的人。所以还是让子弹再飞一会,让苹果再熟一点。当然,如果实在情非得已,也就顺其自然。什么事都不刻意,不刻意有,也不刻意无,生活有其自己的逻辑和规律。


 如果家庭条件允许,至少在大四之前不考虑勤工俭学之类,因为毕业后我有长长一辈子的时间去“勤工”,但却很难再“俭学”了。 


我会早早就在考研和就业之间做个抉择。如果自己就读的学校和专业没有优势,我就会努力通过考研来寻求突破。反之,我就可能会去社会这个大熔炉锻炼锻炼。很多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的“优等生”,既迂腐又自负,都是因为不懂世故人情。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和道义精神,所谓“外圆内方”也是大学问。如果可以,最好结交几个比自己大五岁以上的朋友,能学到很多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 


随手写了以上这些,仅仅是我个人的感悟,供有心人参考。

 


往期精彩文章:

相比川普的死活,俺更紧张村长的脸色

这个错别字连篇的农民工,写诗完爆作协副主席……

所谓机遇就是瞄准领导鞋带松了的时候,第一个冲上去帮他系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