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耳朵旅行-埃及,中东的召唤

2017-09-22 我们的 女人书房

  


点击下方绿标收听本期节目…

主播:清馨


一宿未眠,从科伦坡起飞时已是早上六点,准备睡觉。忽然,察觉到有些异物袭来——坐在我身边的阿拉伯男子把手从毯子下面伸了过来。我裹起毯子很淑女地端坐起来,然后把他的手飞快扔出去。


两分钟后,“咸猪手”再次伸过来,我翻了个身,将毯子裹紧,把他的手挡回去。我寻思着,这厮胆子也太大了,没完没了的你是啥意思?如果你敢来第三次,我就直接送你上电视新闻,我也一直梦想着上电视新闻呢。


虽然我心里理直气壮的,但如果他再次把手伸过来,我还真拿他没办法,我就是嘴皮子硬。不过,此时气场已上来,咸猪手再也没敢来。


这种情况我在印度遇到过好几次,我发现,越是在保守的国家,遭遇咸猪手的概率就越大,沙特虽然是中东最保守的国家之一,但也免不了落俗。


这里的阿拉伯女子个个着黑衣,蒙面,浑身上下包裹得严严实实,仅有双眼露在外面;有的妇女跟着丈夫,抱着孩子,就连吃饭也绝不摘下黑色面纱,一手小心托着面纱,一手将饭菜送进藏在面纱下的嘴里。


在沙特,看到女人完整面容的概率比拣到金子的概率还小,更不用说肢体接触了。因此,男人们自然将目标转向了外国女子。


从沙特的上空向下望去,只看到了满眼的土黄色,一副沙土地上寸草不生的模样,不远处有大片的高楼区,两者相间让人有些看不懂,也许本来就这样,跟这里的人一样,深不可测。这里只是我的中转站,我无心去仔细围观这个国家。



2012年3月22日,赶在签证失效的前两天,我入境埃及。


北京与开罗有六个小时的时差,父亲在吃晚饭时我正在吃午饭。坐上从机场直达市区的大巴,眼前逐渐出现开罗市区的模样。马路,高架桥,房屋……跟南亚比起来,这里的城市风格更接近中国,以至于恍惚间我觉得这是中国某座城市,就连埃及的汽车也是靠右行驶。


出境前,我并不觉得车靠左行驶和靠右行驶有什么差别,但在靠左行驶的国家旅行了三个半月后突然来到靠右行驶的国度,顿时觉得特别亲切。


尼泊尔、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车子都靠左行驶,与中国相反,我总改不掉过马路时向左看的习惯,过马路时如果不先向左看,心里就会哆嗦,直打鼓,尤其是我这种出过车祸、对过马路有阴影的人。


在靠左行驶的国家,先向左看很可能会发生危险,因为那是车开去的方向。有几次,自己看错方向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直到汽车擦身而过或者鸣了喇叭才猛然反应过来应该看另一侧。在斯里兰卡时,有意识不断提醒自己,才慢慢减少误行。


背着大包穿过开罗市中心,夜市看上去像中国的城市夜市,大量Made in China的商品让我恍惚间仿佛回到了中国。路过气派的希尔顿酒店,径直走向事先记下的廉价旅馆。一个穿着工作服的小哥走过来,说:“旅馆已经满了,我带你去另一家。”我有点犯困,就跟在后面。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埃及的骗子很多,站在旅馆门口冒充工作人员是他们惯用的招数。埃及在2011年后旅游业一片萧条,旅馆大多空荡荡,仅有很少的房客,如何能轻易住满呢?只是我在过去半年的旅行里从没遇到过这种骗术,所以相信了。



世界有时候,真的很小。


你先帮我一个忙行不,我等会请你吃饭。什么忙?帮我去免税店买几条烟和几瓶酒,我给你钱。


开罗市中心有几家免税店,专供外国人购物,每本外国护照可以限量购买免税烟酒。我虽然犯困,但脑子很清醒,很明显,这位小哥是在利用我,利用我手里的外国护照,以低价买入烟酒,再转手出售,获取利润。出于好奇,我并未拒绝,我顺便也想去免税店转转,看看里面长啥样。


我给自己买了一大块巧克力,作为来到埃及的庆祝,再买了小哥指定的烟酒。小哥没有食言,谢过我后带我去找廉价旅馆。来到一家名为“威尼斯”的旅馆。


旅馆门外贴着日、中、韩文纸条,细致介绍各种信息,住宿价格也是完全透明的。我一下就喜欢上了,心里反而有些感谢这位骗子小哥带我找到了这里。


老板是埃及人和日本人的混血儿,妻子是日本人。管理旅馆的是老板的弟弟,也娶了日本女子做老婆。在境外走久了,会很乐意住在日本人开的旅馆或是日本背包客云集的旅馆,因为那里往往干净、实惠、周到。


这家旅馆的多人早餐,提供24小时热水洗澡和免费WIFI,还有厨房可供使用。登记入住时,发现餐桌旁坐了一个吃中式青菜汤的小伙,不知为何看着有些眼熟,直觉告诉我他是华人。


你是哪儿人?广东。小伙回答。你呢?南京。从哪儿过来?斯里兰卡。我从以色列。


就在这时,我似乎想到了什么,脑中闪过一个微博头像,你该不会是庄仔吧?他一愣,疑惑地点点头。


三个月前,我通过文智在微博上认识了正在中东旅行的背包客庄仔。庄仔曾问我何时到中东,我说就快了。他走过黎巴嫩、叙利亚、约旦、以色列,这两天刚到了埃及。真没想到抵达埃及的第一天便遇见,还住在同一间旅馆里。



世界,有时候,真的很小。不懂阿拉伯语的后果


三月下旬是埃及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春暖花开,温度适宜。走在开罗的大街上,引来路人围观。东亚人在埃及属于稀有动物,总会引来旁人围观,就像蒙着面纱的阿拉伯女子走在中国城市街头,常会引起路人围观,这是一个道理。


我享受着被人围观,又一脸茫然,因为商店橱窗里的标价、公交站牌的数字都是用阿拉伯文字标注而不是数字1234的,相当于标注中文“一二三四”,而不是1234,以至于我处处碰壁。不仅如此,大街上会说英语的人寥寥无几,问路办事极其困难。


我在埃及的签证时间是两周,时间不长,所以要尽快确定下一站,并尽可能拿到签,于是就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咨询签证信息。一路问过去,竟然没有一个人懂我说什么,只好满大街找。


路上有几位热心的埃及人帮忙指路,我顺着方向走去,总是扑空。原来他们压根就不懂英语,只是按照心中的想法指点。


比如当时想起某个餐厅,就告诉我那里就是我想去的地方;我甚至因为有人想起菜市场,就直奔菜市场。于是我从A到走到B,从B走到C,从C走到D,从D走到E,兜了一圈后,又筋疲力尽地回到A,最后只好放弃。


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不懂阿拉伯语的人在这里时刻会有麻烦。



在回旅馆的路上,我认识了容姐。容姐年近40,原是国企资深员工,2007年辞职云游四方,走遍南亚和东南亚。这次再度辞职出行,行走中东,最后来到这里,于是我们两个说中文的人,很快走到一起,云游街市。


一走进集市,一位埃及小哥朝我们发出“嘶嘶”的声音,这是埃及人常常让外国人误解的习惯。在埃及,这是一种提醒的意思,意思是麻烦靠边站点,让一让,看着点儿。


一般来讲,这种“嘶嘶”声大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但习惯了就好。再往深处走,发现满大街都是“中国制造”,很多商品跟北京的地摊货一个样儿,地地道道的中国味。


我一直很佩服中国的商人,从早期的沿海贸易,到丝绸之路,再到西域贸易,再到明朝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只要有利润和新大陆,就有他们满载商品的身影。


听朋友说,中国商人已经把能说得出名字的商品散在埃及的各个角落,这一点以从街上的商品得到验证。


虽然这里的商品应有尽有,但和周围的建筑比起来,就显得庸俗了。这里的建筑有的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的快接近一千年了,风貌依然如初,如建于七百多年前的盖拉温清真寺,就像是昨天建立起来的。


看着这些古老的建筑物我有点感慨,经历几百年的时间依然能在城市里屹立不倒,想必这里的人有着共同的信念,对历史的膜拜,对前人力量的畏惧,从来没有改变过。虽然这些建筑淹没在庸俗的商品中,但你不得不叹服他们对信念的执著。



书目:《再不远行,就老了》— 王泓人

编辑:女人书房(SF1232)

投稿邮箱:2849276982@qq.com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听女人书房更多书籍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