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建乌气象设施:用精准数据架起沟通桥梁
“乌兹别克斯坦水文气象局衷心感谢中国气象局及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公司刘雪玲女士,李堂椿、谭福臣先生等人。感谢他们在乌兹别克斯坦水文气象服务现代化、3套自动气象站的安装和调试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提供的帮助。另外,我们要特别强调,华云集团在各站安装的自动气象站以及提供的技术援助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近日,由中国援建的气象设施在乌兹别克斯坦投入使用并得到该国用户的一致好评,乌兹别克斯坦水文气象局特此发来感谢信。
图片均源自视觉中国
中亚地区是全球气象灾害高发区和频发区之一,各国自然环境差异大,灾害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危害严重且各国的气象观测水平相对落后。2017年,中国气象局发布《气象“一带一路”发展规划》,旨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气象合作,提升沿线国家的气象能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优质气象保障服务。当年,乌兹别克斯坦紧急状况部第一副部长兼国家水文气象局代理局长致函中国气象局,希望能援助其下属的撒马尔罕水文气象局现代化的气象仪器和设备,并提供相关培训。
中国气象局把援建重任交给华云集团。“乌兹别克斯坦的气象观测水平相对落后,气象观测大都为人工。为了提升该国的气象观测水平,华云集团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份责任,派团队前往该国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自动气象站及配套的防雷系统设施建设和设备培训。”华云集团国际事业部商务人员刘雪玲说。
项目站点分别选建在安集延、撒马尔罕和努拉巴德。自动气象站的建设主要涉及基础安装,首先要进行选址,地基位置要正确、坑的大小要量好、预埋件角度也要找准;随后是传感器、风杆拉线、主机箱等方面的安装;最后进行传感器线缆的链接以及设备整体调试。
援建的日子有苦也有甜。作为赴乌援建唯一的女同志,回想起那些日子,刘雪玲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说:“我们把设备的安装当成一门艺术,精雕细琢,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
语言不是障碍,对于英语专业出身的刘雪玲来说,与当地人交流起来十分顺利。“最大的困难是乌兹别克斯坦所选的3个站点距离我们所住的首都地区十分遥远,因山路崎岖且时间有限,技术人员只能乘火车并携带各类安装工具往返于首都和各站点之间。经常是早晨5点起床赶火车,中午来不及吃饭就开始进行设备搭建;或是晚上11点抵达目的地,第二天一早便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刘雪玲回忆道,“另外,乌兹别克斯坦是严重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夏季漫长、炎热,南部地区白天气温经常高达40℃。因为要赶工期,在户外呆久后,同事的衣服经常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十几天下来,衣服上全是一道道白色的汗印。”
由于援建的自动站位置均处在空旷地带,极易遭受雷击,造成设备损坏,影响数据正常采集,因此配套的防雷保护系统尤为重要。据援建团队中负责防雷工作的李堂椿介绍,本次防雷建设主要针对自动气象站设备进行直击雷保护。为使安装便捷、快速,在国内他们已提前做好充足准备,将接地装置及引下线成套组装完成,现场只开挖接地沟,安装垂直接地极和水平接地极,热熔焊接,最后进行设备接地处理。由于准备充分,大大节省了安装时间。
当地的工作人员十分配合援建小组的工作,经常是边与大家交流学习边帮忙进行设备的搭建。项目完工后,当地气象局工作人员完全掌握了地基施工规范,并对设备的安装及使用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应用。
所建立的自动气象站可以实时监测当地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雨量、气压等,为当地气候环境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目测10米高的风杆被缓缓拉起竖立在努拉巴德有些荒凉的站点上,看着该站负责人一边抚摸着崭新的气象设备一边向我们伸出大拇指,这让我觉得前期的工作再辛苦也值得。”刘雪玲说。
来源:中国气象报
记者:唐淼
文章内容均由本平台整理发布
转载请标注来源“乌国新观察”
如需广告、商业合作请联系后台
丝路新观察网站:www.siluxgc.com
监制|朱景朝 责编|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