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部钻探乌国项目掠影:让甲方称赞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担当

【原标题】“一带一路”谱新曲 西部钻探乌兹别克斯坦项目高质量发展掠影


“这次会议上,我看到西部钻探很多新的技术和油田开发方案,对目前的合作更有信心。希望今后双方之间的业务不断深化。”近日,在天津参加中油油服2019年油田技术服务国际研讨会的爱普西龙公司市场部经理查理耶夫先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专程找到西部钻探总经理张宝增,由衷地说出这番话。


西部钻探乌国项目部管理团队


近日,由西部钻探国际工程公司乌兹别克斯坦项目部优质完成的巴赫力斯顿-1井,中途测试获得油气发现。甲方发表扬信高度赞誉:“无论技术服务,还是安全环境管控,都具有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工作表现,你们是石油天然气行业可靠的合作伙伴。我们将深化两国之间的经贸联系。”截至目前,双方合作项目已扩大到“五钻两修”规模。


爱心无国界,真心换真情。22年来,西部钻探国际工程公司乌兹别克斯坦项目部义务修路架桥、捐资助学数十次,帮扶救助生病外籍员工和困难家庭数百户,得到当地社会和群众的拥护,齐心谱写‘一带一路’新乐章。”


“走出去”大有作为


“乌国项目部的创业史就是西部钻探的海外发展史。从首支队伍单打独斗发展到钻、修、录、固、测队伍齐头并进,从提供浅井、修井服务到承钻水平、定向、超深及高难度复杂井,从分包、租赁、大包到EPC总包,从贝克休斯、卢克、咸海、韩国、越南、艾丽娅、丝路到爱普西龙,我们始终遵循互利共赢的准则,把‘成就甲方才能成就自己’的服务理念落实到行动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曾长期在乌国项目工作的国际工程公司经理李喜成说。


1995年,4566队怀着为国争光的信念,跨出国门成为中国石油首支“走出去”的队伍。第一口井20天完钻,刷新当地“8个月打一口井”的纪录;第二口井15天完成,受到甲方和当地媒体高度赞誉。两年后,贝克休斯公司抛出了“橄榄枝”,与其签订50口修井作业合同。在北奥特布拉克油田等地,凡经这支队伍钻探、大修过的井,口口优质,口口增产。该队创出30余项先进指标,被业内赞誉为“中国钢铁钻井队”。2000年,时任乌国总统卡里莫夫签发“总统令”,邀请多派队伍参加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并将其列为“最具实力的国外钻井公司”。


“不做唯一、就做第一”,这是西部钻探总经理张宝增对海外将士提出的要求和期望。


受到表彰的外籍员工


“走进去”同向同行


费尔甘纳盆地卡拉吉达构造被称为“钻井禁区”,苏联及当地队伍曾在此钻井10余口,皆因事故而无一成功。为推动中乌油气勘探开发合作进程,中国石油和乌国家石油公司联袂进行风险勘探开发,部署了6596米的吉达四井,甲方点名西部钻探担当重任。历经360天艰苦鏖战,西部钻探安全完成这口乌兹别克斯坦乃至中亚最深井的施工任务,破解“四高一超”(高温、高压、高密度、高含硫、超深井)世界级钻井难题,取得15项技术成果,刷新8项世界纪录。


经过8年论证,2017年中乌合资公司在明格布拉克部署1口5918米的预探井,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工程和“一带一路”合作标志性项目,但该区块存在十大“瓶颈性”技术难题。


西部钻探再担重任。提前研究邻井资料、分析施工难点、制定技术措施,构建出国内外联动的人才支撑管理、设备检测保障、信息沟通交流、甲乙双方沟通、多方合作攻关、快速应急保障六大平台;组建局、处级领导挂帅的工程、泥浆、固井、设备、井控5个专家小组进驻现场把关。施工中,精抓细管支撑保障、现场操作、风险管控三大关键要素,组织专家团队优选工艺、工具,针对不同井段特点,集成应用个性化钻头、复合钻井、预弯曲防斜打快、高含硫井控、精细控压、复杂与事故预防、强抑制抗盐抗高温XTW“双保”钻井液、高密度抗盐防窜水泥浆8项成熟技术,历史性打破区块“漏失堵不住、套管下不到、施工完不成”的魔咒。


整个施工任务历时431天,攻克23项技术难题,探索形成8项特色技术,创造7项超深井纪录。


提及海外工作的感受,现任项目部经理薛伟强如数家珍:“互利共赢是深化合作的基础。22年来,我们牢记中国石油‘奉献能源,创造和谐’宗旨,用真情交流、共享共赢的实际行动,赢得外籍员工、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广泛赞誉和认同。”


正在学习中文的外籍员工阅读《中国石油报》


“走上去”共赢共享


9月12日,巴赫力斯顿-1井施工正进入关键阶段,2号发电机却突然“趴窝”。经检查,发电机后轴承散架,承载架多处断裂。按照合同约定,甲方负责设备使用和保养,中方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现场培训。


发电机“趴窝”意味着停止作业。甲方火急火燎地四处联系维修厂家、组织配件。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多等一天井下发生复杂的风险就倍增。怎么办?中方人员没有袖手旁观。作业部经理蒋国友和大家查阅资料,多方咨询,讨论方案。没有专用卸载工具,司钻王云制作了一个重力拉锚,用50吨螺杆千斤并用气焊加热,结果用起来千斤打滑,靠背轮纹丝不动。大家想了多种方法,忙碌了一整天,拉锚拉坏了两个,可仍然没有效果。


深夜,大家又自发聚在一起商量对策。经验丰富的崔仰东突发奇想:气焊加热不行是因为受热不均匀,靠背轮和轴承同时受热效果不好,采用喷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喷灯面积大,受热慢,不会加热到轴上去。想到这里,大家连夜准备。


第二天,维修工作再次有条不紊地展开:重新换了一个50吨的液压千斤,两个喷灯对角给靠背轮加热。20多分钟后,开始给千斤加压,只听“叭”的一声,靠背轮动了!周围的人齐声欢呼。于是,大家趁热打铁,很快将靠背轮“请”出来。可新轴承咋装进去呢?轴承架里有黄油,如果用油加热就会把里面的黄油融化了。办法总比困难多,集思广益后,他们用电磁炉加热轴承,再安装就很顺利,故障终于排除了。而此时,维修商还在塔什干等地四处联系专用工具。


实现“绿色钻井”的西部钻探乌国项目


多年来,乌国总统、总理等高层先后多次到西部钻探的作业队视察工作。这个项目持续加强中外员工和谐、族群和谐、企地和谐、生产与生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5个和谐”建设。开展“提素工程”,为当地培养出上百名各类技术专家和数以千计的技能型人才。其中200余名外籍骨干在中方井队担任过司钻、带班队长和平台经理,许多人成为国家石油公司、俄罗斯卢克、艾丽娅及爱普西龙等公司的中坚力量。目前,项目部员工本土化率达97%。


通过开展“暖心工程”,这个项目还持续抓好体检、“三送”等工作,2000余名当地雇员享受过政策“红利”。连年评选“优秀外籍员工”,数百人受到奖励,80余名佼佼者被送到国内参加技能培训或参加公司年会,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还坚持“绿色作业队”创建,连年被上级和当地评为安全环保先进。


卡列林第一学校是阿拉特镇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学校,当项目部领导从外籍员工口中得知学校仅有2台电脑的事后,倡议中方员工捐款,从国内购买15台电脑和价值数千美元的文体及学习用品送到学校。当地政府专程组织捐赠仪式,校长阿力莫夫感动地说:“中乌自古以来就是友邻之帮,从你们身上,我和孩子们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与伟大”。


来源:中国石油报

文章内容均由本平台整理发布

转载请标注来源“乌国新观察”

如需广告、商业合作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第二届进博会即将开幕,主宾国乌兹别克斯坦准备好了

在乌中企已达1527家,中国继续保持“三大”地位

美商务部长放话:乌国若加入欧亚联盟,入世就难了



丝路新观察网站:www.siluxgc.com

监制|张兴鼎 责编|宋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